|
庞氏骗局的前世今生(上)
文/陈思进
2010年12月16日,被判监150年的前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麦道夫的儿子马克,在他父亲被捕两周年之际自杀身亡。这一消息令人唏嘘不已,不禁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在麦道夫之后,大大小小的庞氏骗局不断被曝光。看来虽然太阳底下早就没有新鲜事,但“庞氏骗局”却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古今中外。
在金融市场上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个杰出非凡的“赌王”和一个暴富的神话。不过遗憾得很,这些神话都无法持久,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到巴林银行以及华尔街几大投行的全军覆没,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那么骗子的行径又缘何不断得逞呢?
金融市场基本上就是零和游戏,谁都不可能天天撞大运中大奖,因此来说,做长线、短线都不可能使股票的涨幅差距数倍之多。若想达到高回报,那就只剩一种可能,就是每次选股都能百发百中,那就更不可能了。学过概率的人都知道,当投掷一枚硬币时,连续5次猜中就属于小概率事件;那就还有两大赚钱的可能,一是有内幕消息(但这样的炒股是犯法的);最后只剩一个可能,这些人都是神仙(知道股Shi下一秒的波动)!难道神仙也玩儿股票?是不是在天上太寂寞了?
如果说麦道夫是用先诱以厚利,再吸引人们掏钱的手法所败露的庞氏骗局,那么艾伦·斯坦福则是以名人光环,来吸引大众上当受骗的诈骗犯。
提到“斯坦福”这个姓氏,很多人会想起美国著名的高校斯坦福大学,这也是艾伦·斯坦福往自己脸上贴金的重要砝码。艾伦·斯坦福原本和斯坦福大学毫无关联,为了与斯坦福大学搭上关系,他一方面向外界宣称他与斯坦福大学的创始人——利兰·斯坦福是远房亲戚;另一方面又利用金钱来“攀亲”:出钱资助利兰·斯坦福大厦的重建工程。
经过艾伦·斯坦福如此这般的操作,人们便在斯坦福大学的网站上看到了他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拥抱,也有前总统克林顿当面称赞他的画面。艾伦·斯坦福借此自1995 年以来,便玩弄着与麦道夫相同的手法,号称他手下的“斯坦福银行”一年期的存款单,年收益率可高达摩根大通银行的3倍,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固定在 10.3%至15.1%。
我有个刘姓朋友也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三年前通过校友会的介绍,将辛辛苦苦积蓄的50万美金交到了艾伦·斯坦福的手上,说好每年至少10.3%的利息,最快五年后便可加倍奉还。没想到金融海啸刮来了,艾伦·斯坦福东窗事发,老刘的50万美金人间蒸发。
谁能料到呢,智商如老刘这样的精英都上了斯坦福的套,那些听上去太美好的事情,就绝不可能是好事。然而,被麦道夫和斯坦福所骗之人哪一个不是精英,一般人他们根本不屑一顾。其实形形色色的骗子都有一个共通点:利用名人效应的光环和所谓“稳定的”投资回报率做诱饵。
只要翻开历史看看,你就会发现,几千年来,骗子犹如走马灯,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架势。而绝大多数骗子的骗术都很低劣,但总是有人上当受骗。看来我们不能总是怪骗子,因为贪婪和盲从这两种人类本性,时常占据上风使我们无法控制。普通百姓如此,所谓的精英天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怪只能怪人性太贪婪了。这也是最简单的供求关系,好些人有着听“神话”的需求,骗子就来满足这些人的需求,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正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厢情愿罢了。充分验证了黑格尔的话:“人性千年不变,并且从不吸取教训。”
从麦道夫到艾氏、到华尔街,再进一步联想到全美国;从普通百姓到各县、各州,直至联邦政府和欧洲,以及所有采用相同金融模式的世界各国,大家全都拜倒在提前消费、借债消费的模式之下,在虚幻的财富泡沫盛宴之中狂欢,欠下了天文数字的巨额债务。试想,美国联邦政府高额的财政赤字——1.3万亿美元,充分暴露了发达国家的结构性财政问题: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忽视泡沫时期的财政改革。更为严重的是,财政赤字化已成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模式——货币在债务产生时被创造出来,各国央行的货币基础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短期和长期债券建立的;其在债务偿还时被销毁,由此形成了债务货币。
近年欧美暴露出来的债务危机,特别是近期欧洲债务危机,迫使欧洲央行2010年12月28日从欧元区商业银行提取了600亿欧元,用于冲销欧元区政府债券留下的大窟窿。欧洲央行购买欧元区成员国国债的规模也随之加大,购买对象无外乎欠债最多的“笨猪五国”——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与此同时,美国债务危机也将爆发。据华尔街分析师惠特尼的分析,2011年美国有超过100座城市将因为无法偿还巨额债务而面临破产。这不就是一个个金字塔庞氏骗局吗(只要没有后续资金,游戏就无法玩下去)?
这次金融危机使成千上万人失去了工作,造成几百万家庭破产而失去了家园,这是否也是报应呢?麦道夫的儿子受良心谴责备受煎熬,无颜活在世上,最后以自杀求解脱,抑或是代父赎罪。那么美国如此之大的庞氏骗局,最后将如何收场呢?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