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春节,农产品需求趋旺,而南方的雨雪冰冻天气仍在蔓延,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的冬季干旱,均引起了公众对今年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的担忧。
据农业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1月10日至16日,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比前一周上升2.35个点,重点监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农产品测的28种蔬菜均价每公斤为3.48元,环比上涨3.8%。而商务部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此前已连续四周上扬。
农产品价格的上升趋势表明通胀预期管理的形势仍不容乐观。有业界专家分析,当前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较多,由于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总体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冷暖变化幅度较大,对冬季农作物生长较为不利。“南冻北旱”的状况造成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在地区之间调配供应时,保鲜和运输成本都会有所增加。同时国际大宗商品输入型传导压力加大,市场涨价预期较强,这些因素短期内还难以消除,加之农产品需求季节性增加、翘尾因素,农产品价格依然面临很大的上涨压力。
短期来看,农产品涨价是由于去年部分地区气候因素导致减产、国内流动性较为充裕所致。同时,由于去年房地产市场深幅调整和股Shi表现低迷,部分资金撤出后进入了农产品领域,游资炒作也是部分小宗农产品大幅涨价的幕后推手。
长期分析,农产品涨价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资源、能源价格改革是长期化趋势,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资源要素的硬约束开始凸显,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有利于通过杠杆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去年,北京市曾先后3次调整成品油价格,北京、广州等地今年将试点阶梯水价也表明了这一趋势。
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由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县域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增强,大量进城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业,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开始出现“用工荒”,劳动力成本近两年也不断增加。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化肥、塑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在农产品价格传导链条上,种植端的比较效益低,始终存在着较强的内在涨价动力。一旦局部地区或个别农产品出现减产情况,就会表现为价格的大幅上升。
尽管农产品涨价的压力依然存在,但是去年国家出台的稳定物价“国16条”效果开始显现,去年12月份CPI涨幅已回落至4.6%。今年总体上物价调控面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大环境。经济增长势头的确立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以及收紧流动性提供了空间。我国有足够的余地通过消化和吸收过去两年的大量信贷来化解物价上涨的源头动力。
增加市场供给也是缓解农产品涨价动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去年蔬菜、瓜果价格涨幅明显,也是推动食品和整体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今年全国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农业部发布的农垦系统农作物秋冬季播种情况显示,蔬菜瓜果种植面积为134.24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53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为124.01万亩,增长1.3%。另外,国家从去年第四季度就开始减免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集贸市场、超市入场费和摊位费的降低也将对农产品价格形成一定的向下拉力。
为保持春节期间农产品价格稳定,地方政府举措不断。譬如,1月中旬北京市商务委与河北、海南等6省区政府联合开展供应行动,计划在未来两个月内,北京市蔬菜日均供应量将增加2000吨以上,增幅达10%至15%。季节性供应调配、农超对接的实施将确保蔬菜供应的充足。
长远来看,调控农产品价格、确保农产品供应要依靠提高种养殖技术,通过实行标准化养殖和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单产能力和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这不仅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在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上也要进行大力倾斜,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吸引力,吸引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同时,需要补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
事实上,经过近些年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比如,去年蔬菜类农产品大幅涨价,但是肉类和水产类价格始终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万吨,增长3.6%。经过2007年猪肉价格大幅起落以后,四川简阳等地就建立起了标准化的养殖基地,价格监测和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同时建立起了储备机制,近两年猪肉价格的波动完全通过市场调控手段来慰平。这也为其他农产品价格调控提供了借鉴。
()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