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1月18日发表题为《突尼斯政局突变值得思索》的文章,作者:萧琴筝,内容如下:
时任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月13日,向全国民众电视讲话,承诺将立即对国家现行的政治和经济生活进行全面、深入和彻底的改革,包括他不再参加2014年的总统选举等,但事态已无法挽回。14日,首都突尼斯市发生大规模抗议活动,示*者要求总统本·阿里立即下台,并与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本·阿里与总理加努希紧急磋商,加努希随后宣布,本·阿里决定解散政府和议会,6个月内举行议会选举。突尼斯官方通讯社同时受权宣布为保护公民安全,决定立即在全国实施紧急状态法。
但民众与警察发生的冲突造成几十人死亡,局势眼见难以控制。本·阿里及其家人在全国一片谴责声中突然不辞而别,有报道称他们曾希望前往法国或马耳他,但鉴于事态敏感,两国予以拒绝。随后报道称本·阿里抵达沙特,其妻子抵达阿联酋。突尼斯电台称本·阿里自动放弃总统权力,总理加努希根据宪法于14日晚正式宣誓就任总统职务。但随后又报道根据宪法第57条,众议院议长迈巴扎出任临时总统,最多60天内举行选举。
反对派知名人物纳吉布谢比说,本·阿里离境并不等同于政变,是一次未经宣布的辞职,突尼斯处于政权更替的紧要关头,必须实施重大改革、革新法律。
骚*导火索并不复杂。缘起于2010年12月17日,南部地区一名26岁青年在街头售卖果蔬,遭执法人员粗暴对待,这名青年自焚抗议并伤重而亡,当地居民与国民卫队发生冲突,全国多处地区相继发生大规模骚*。一件貌似不大的事件迅速导致总统去国,值得深思。本·阿里在突尼斯长期执政,成长经历充满政治和军事强人色彩,先后在法国和美国的军事与情报学校就读,回国后先后任军事安全局局长、国家安全总局局长等职。1987年被任命为总理,并于当年11月接任总统,据报道接任实际是对时任“终身总统”布尔吉巴的“逼宫”,他当时承诺要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不断进步的政治生活”。1989年4月本·阿里正式当选总统,此后四次连选连任总统,同时一直担任执政党宪政民主联盟主席。但他初步巩固权力后基本停止政治改革,2009年大选中他曾威胁要将质疑投票结果的反对者投入监狱。
凭心而论,在本·阿里执政的23年里,突尼斯经济发展平稳而突出,社会比较稳定。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评选突尼斯是非洲大陆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国家,这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北非国家还因为迷人的地中海风景而吸引了大量游客。但发展繁荣的同时也导致经济与社会领域出现不少问题,早就引发社会不满。受金融危机冲击,突近期失业率约14%,青年人失业率高达52%。而针对较长时期以来存在的集权和腐败问题,不少批评者指责以本·阿里为代表的政府官员任人唯亲,本·阿里的妻子莱拉曾被曝光安插亲戚出任政府大员,普通百姓没有后门就找不到工作。特别是不久前维基网站解密的一些文件涉及突当权者腐败,推动了社会愤懑情绪。这些背景一起导致了一个火星就点燃社会负面情绪,并导致局势迅速失控。
国际社会表态存在差异。非洲联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谴责本·阿里当局对示*者过度使用武力,承认突国会议长迈巴扎在举行新选举之前担任国家临时领导人。阿拉伯国家联盟发表声明,呼吁突各政治派别、社会各界团结一致,走出当前的政治危机,共同努力恢复国内安全与稳定,并在声明中呼吁尊重突人民意愿。沙特发表中立表态的声明,表示“考虑到突人民面临的异常局面,为突恢复安全和稳定……沙特政府欢迎本·阿里和他的家人来沙特,”声明说,“沙特完全与突人民站在一起,希望他们团结一致,度过这段艰难时期。”据报道一些没有充足石油资源而又改革滞后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担心会否引发“颜色革命”。美国总统奥巴马则赞扬突尼斯人民的勇气和尊严,殖民地时期突的前宗主国法国态度谨慎,在拒绝本·阿里入境的同时要求其在法亲属离境。
预计突尼斯全国局势一时难以稳定,骚*仍会持续一些时间。如两座监狱发生越狱事件及大火,至少造成47人死亡,约千名囚犯逃去无踪。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局势继续恶化而导致彻底失控,国家紧急状态法继续生效,军队开始控制机场等重要设施。临时代理总统迈巴扎要求总理加努希组建联合政府,迈巴扎承诺将会让国家稳定,并与其它政党进行合作。同时,突国内的政治力量格局将面临重新洗牌,本·阿里留在国内的亲信将遭到清洗和打击,据报道安全机构已经逮捕了本·阿里的部分亲信。鉴于突民众对准的主要矛头是本·阿里家族,阿拉伯国家以及法国等对突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均希望突局势尽快平静下来,预计不久之后突国内局势将得到控制。但事件带来的创伤和反思将在突国内和其他国家继续产生余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