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媒体日前评论称,2010年的中日撞船事件导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在2011年,通过稳定的途径发展中日关系是一项日本必须解决的重大外交任务。报道在指出日本不要激怒中国的同时,呼吁中日加强对话,不要追求各自的“势力范围”。
《日本时报》18日报道称,日本在2010年12月份出炉的国家防卫计划为日本未来10年的防卫政策提供了纲领,该计划大纲将中国军力的迅速发展、军事现代化和海军活动视作“地区和国际社会所关切的问题”。日本增强防卫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的举动是合乎情理的,但日本必须谨慎推进本国的防卫努力,从而避免激怒中国。
报道称,根据日本周边的安全形势,中国和日本重拾信心构筑两国关系至关重要。两国的外交部和国防部应当加强对话,以防止在“日本周边海域”产生摩擦或发生事故危机。北京和东京还应当设立热线,以避免出现此类紧急事件。此外,当两国出现难解的双边问题时,双方还应当极度小心地控制各自的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
报道还称,尽管投资中国面临某些风险,但中国是日本的重要市场和生产基地。为了实现两国彼此之间的和平繁荣,双方应提高各个层次的人员交流。更重要的是,中国和日本必须重申各自的承诺,不要在亚太地区寻求各自的“势力范围”,就如同双方在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所阐述的那样。
中日首脑“相遇”谁更胜一筹
中日两国政府首脑在钓鱼岛争端后首次非正式会晤,各自表达了修复关系的愿望,不过在领土争端上没有松动。评论认为,中日外交战中,中国政府运用和控制国内民族情绪,外交上略胜一筹。
“不期而遇”
中国总理温Jiabao和日本首相菅直人,共同参加亚欧首脑会议期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会晤25分钟。这是两国围绕钓鱼岛领土争端爆发后,政府首脑的首次接触。法新社援引日本政府内阁公关部门官员的话说,会晤是非正式的,双方只是宴会后“不期而遇”。
谁先主动?
美联社说,北京做出的姿态,可能是导致日中紧张关系出现某种缓解的原因。首先,中国取消了实际上对日本出口稀土的限制,其次,中国释放了因涉嫌非法进入中国军事禁区而遭到拘押的三名日本人,目前尚有一名日本人在押。彭博新闻社说,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进口国,一直敦促中国解除对日稀土出口禁令。
报道显示,温Jiabao和菅直人在布鲁塞尔非正式会晤中,并没有在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表现出任何松动,而且调子依旧强硬,双方只是表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
共同社说,日中两位政府首脑都认为,围绕海上撞船事件引发的争端,是各自都不愿看到的。
专家:日方面临的考验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刘江永,是中国的日本问题专家,他对美国之音说,中国渔船船长已经释放,但是日本对他的司法处理方式,将直接影响日中关系的改善进程。
他说:“我个人这样认为,这次非正式的接触和会晤,对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撞船事件,修复双方的关系是重要的一步。今后首先要看日方是不是还坚持和强调,要按照(日本)国内法处理船长。如果还是坚持按照国内法,既得不到中国的认可,也会遭到日本国内民众的不信任,我想这是日本政府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刘江永教授还说,日中关系的修复除了当事国自身外,还受外部国际因素影响。他说,奥巴马总统今年11月计划访问日本,美日加强同盟关系之际,做出有利日中关系改善的姿态,也有可能为刚刚有点回暖迹象的日中关系“泼上一盆冷水”。
适时收兵 北京略胜一筹
奥利弗-布劳纳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对此说,北京在这场外交战中很好利用了国内民众情绪,达到了对日交涉的既定目标,该收兵了。
这位瑞典中国问题专家说,中国政府以顺应国内民意为由,与日本就钓鱼岛领土问题据理力争,同样,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偃旗息鼓。他说:“纵观整个事件,中国政府完全可以说,我们是受到国内民众压力才这样做的。应该说,一定程度上这是事实。不过同时也可以说明,中国在外交谈判中可以很主动,中国可以对日本说,我们可以采取别的做法,但是国内民众不答应,他们要求我们必需这样做。”
中日以布鲁塞尔“不期而遇”非正式会晤为开端的修复关系行动,受到国际舆论广泛关注。日本国内舆论和民意如何看待和修复破损的日中关系还有待观察。不过,两国公众似乎都不愿看到,多年经营的日中关系毁于一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