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府今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
长期而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但就今年而言,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难免陷于两难。首先,为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不得不容忍较高的通胀。其次,加快结构调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无疑将挤压结构调整的空间。再次,结构调整要求加快生产要素价格的改革,提高居民收入以激励消费,均具有通胀性质。
2011年,预计中国的CPI将升至4.6%,有可能在二季度见顶回稳。 “后刺激计划”时代投资增速放慢,出口面临外需较弱和人民币升值双重压力,GDP增长将放慢到9.2%。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同时通过鼓励进口以缓解贸易失衡,人民币升值预期为5%左右。尽管今年美国经济复苏可能好于预期,但是美元币值仍有下行的空间,弱美元助推人民币升值。
2011年高通胀 (一般定义为月度CPI在6-8%以上)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但高通胀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才能成为现实,目前看来,这样的高通胀风险尚在可控范围。就短期风险而言,食品价格通胀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升的主要渠道。在食品价格通胀中,由于其季节性特点,蔬菜价格上升从来不是高通胀的主因;在母猪存栏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上一个价格上涨周期的主力猪肉价格主导通胀的可能性很小;高额粮食储备,至少在短期内稳定价格。今年大宗商品价格有上升大空间,但人民币较快升值有利于部分抵消进口通胀的压力。从中期来看,需要对中国可能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通胀时期有所准备。结构调整特别是工资上涨和刺激居民收入等政策都具通胀性质,CPI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保持4%以上的水平。
(责任编辑:王霄)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