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劲松 曹新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在十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继续推进所有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型,做大做强非公有制企业;必须顺应世界所有制结构演变趋势,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经济增长效率。重点是要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的职能定位,逐步实现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深化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层面的股份制改革,大力推进铁路、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的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
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彻底改革社会经济生活隶属于行政权力的旧体制的根本弊端,以市场主体的自主活动取代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管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抓紧制定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限政府、能效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关系,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清理和规范行政性收费。要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加快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努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收制度改革。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要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要着重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完善证券经营机构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要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机制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鼓励金融创新;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完善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五、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要让公众参与,得到民意支持,获得改革的合法性。既要充分考虑资源稀缺程度、抑制不合理需求,又要考虑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和保持价格总体稳定的需要。必须建立、调整、完善相关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加强监管、引入竞争、完善市场机制的相关措施。稳定推进电力、天然气、水、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制度的改革,切实发挥价格在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控制污染物排放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杠杆作用。
六、深化要素市场改革
加大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力度,就是要完善资本、劳动力、土地、资源、管理、技术等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资本、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七、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加快实现惠及13亿人口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当前需要着重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要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二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能忽视行业垄断因素。三是要加大对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无偿占有公共财产等腐败行为的打击和铲除力度,增加城乡居民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消除收入分配不公。
八、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文化发展、政治发展、生态发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配合,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要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过多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效率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要求社会自我组织、协调机能的发展,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一系统包括: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实现社会自我管理的组织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健全的法律体系。
九、协调推进城乡制度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平稳,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问题,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大问题。协调推进城乡制度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协调推进城乡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这一变化的深刻本质就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让农民变市民,目的是要促进农村传统社会向城镇现代社会转型,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农村社会现代化,就是广大农村居民利用现代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经济、文化、政治、家庭和人口、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距,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协调和融合发展。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前提、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农村城镇化为依托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变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远发展战略,必须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外贸领域,要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部资源的结构,创新外贸增长和利用外部资源的方式,加快对外贸易发展转型升级,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平衡发展。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立足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要加快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提高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投资新动向,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注重提高外资水平,更好地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要继续提高沿海和中部地区的开放水平,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的开放,加快相对落后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格局的步伐,带动这些地区更好更快发展,实行全方位、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涉外经济体制,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宋劲松系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部副教授、博士;曹新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
()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