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黄英男摄
随着壹基金在深圳开启公募之旅,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频繁出现在聚光灯下。其实在中国的公益领域,刘润华绝对是个有价值被认真解读的人,在主动促成壹基金成功“申公”之前,作为民政官员的刘润华就说过:“为了慈善,我愿意担责任,哪怕受点儿处分,就权且算是‘认捐’吧,即使是‘被裸捐’,也是有意义的。”
“中断”说让我心情复杂
记者:2010年李连杰的“中断”说引起了社会非常大的关注,请问当时深圳和壹基金是怎么联系上谈这件事的呢?
刘润华:其实是个很巧合的机会。2010年9月份,李连杰在做客央视访谈节目时,说出了壹基金没有身份的艰难和尴尬,我当时看到这个节目,心情很复杂:李连杰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创办了“壹基金”,资助了许多公益慈善项目,仅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壹基金”就资助了其100万元,成绩有目共睹。但没想到的是,在众多的光环之下,李连杰和壹基金走得很苦、很累,因为壹基金的身份有问题,不能合法登记注册。当时我就想,作为一个民政干部,我们有责任去面对和解决这样的问题。
主动邀请双方一拍即合
记者:之后具体如何联系到壹基金,如何开始操作的呢?
刘润华:我记得20多天后,我主动给昔日的老上司——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的王振耀打了个电话,我当时说:“帮我跟李连杰联络,有没有兴趣让壹基金到深圳来注册发展?”我没想到,壹基金迅速对我的邀请做出了反应,不久,壹基金公募筹委会负责人、时任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的杨鹏就来深圳跟我谈,他直接从机场来到我这儿跟我谈。我们可谓一拍即合,大概只谈了三个多小时,杨鹏就立刻返程。
王石连呼三声“灯下黑”
记者:一拍即合是否代表全面的彼此认可和肯定,有没有什么矛盾和不同点呢?
刘润华:当时是有大方向的。后来总部设在深圳的万科董事长王石就壹基金的事又跟我们谈过一次,这算是一次奠基性的会议。具体商谈过程中会有不同,但我们当时的态度是“只有原则没有细节”。
记者:只有原则是什么原则,没有细节是什么样的细节?
刘润华:原则就是以国家规定为准绳,细节就是一些基金会的章程之类的细化部分。我们当时必须符合国家各项规定,至于章程等部分,可以慢慢商议确定。
记者:王石也是申公成员。作为深圳企业家,他一直不知道深圳的公益政策?
刘润华:是啊,所以当我们向他介绍了深圳这么宽松的公益环境后,王石连呼了三声“灯下黑”,壹基金找了很久注册地,王石却一直不知道原来最好的环境就在身边。
能破解难题缘于特殊政策
记者:壹基金的处境在体制内难以解决,为什么深圳就能做到“面对和解决”呢?
刘润华:这就是深圳的特区优势。做公益的人都知道,我国对社会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成立社会组织需要有一个政府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由于政府部门担当某一个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就要承担监管责任,因此,政府官员的“最佳抉择”就是“不作为”。这就造成了许多社会组织找不到政府部门担任业务主管而难以成功注册。无数好的公益组织只能以草根的形式、以非正常、非独立的形式存在。这不能怪政府部门,这是体制的问题。
而深圳之所以能“面对和解决”,就是因为我们特区的大胆创新和尝试。
早在2008年8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深圳市社会组织的意见,对社会福利类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由民政部门登记的组织,再不用为找“婆家”发愁了。在这项“土政策”推行后一年,2009年7月,民政部跟深圳市政府签署了一个协议,明确写道:同意深圳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的制度。
没有了双重管理的注册门槛,民政部门就可以登记注册。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解决壹基金的难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