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报记者劳佳迪
时值两个“五年”的交替之界,从去年下半年就掀起的国家部委密集换帅,到了今年1月再续前篇。1月7日,国家能源局的第一任“主帅”张国宝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公开首谈离职卸任。即将接任的掌舵人刘铁男同样兼有“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身份。
新官上任三把火。从国资委到工信部,再到能源局——这场国家重要部委高层的挪移“换血”不仅成就了年富力强的全新班底,更让外界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政策棋”如何下出满盘新意充满了期待。
记者注意到,国资委的“新帅”王勇日前已携“新政”亮相在媒体的镁光灯下。“接棒”工信部的苗圩和“准新帅”刘铁男虽尚未颁出新策,仍被市场解读为“新人新气象”。昨日,记者采访了国资、能源系统多位资深人士,对几位“新帅”、“准新帅”做了印象素描。对于他们可能给转型期的中国工业体系献上怎样的政策“秘籍”,又可能遇到哪些执行瓶颈,记者则走访了数位经济观察人士。
■能源局刘铁男
【印象】“准掌门”最善协调
56岁的刘铁男比张国宝足足小了10岁。与前任的南方“血统”相异,祖籍山西、生于北京的刘铁男是不折不扣的北方人。在最终尘埃落定之前,他与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以及中海油“超龄”董事长傅成玉一样,都是传闻中待定名单上的接班人选。
“在几位副主任中,他和具体企业打交道比较多,除了财政金融,分管工作就是产业协调,而能源方面,每年电力迎峰度冬度夏的调研、电煤运输调度的考察,他都是在第一线。”一位接近人士对记者如是说。
记者从一位与刘铁男打过多次交道的央企人士处也了解到,多事之秋的2008年上半年,为了缓解雪灾、地震对电缆等“硬设施”的破坏与奥运电力高需求之间的矛盾,刘曾四处调研、座谈,多次深入具体企业协调煤电油运的关系。
而或许正是上任之初的这次崭露头角,奠定了刘铁男脱颖而出的竞争力。“能源局工作不好做,对上要贯彻上级的导向性指示,对下又要‘伺候’强势企业,这些‘油老大’、‘电老大’本身就和能源部平级,地方政府有时还会拖延执行撬动利益的政策。”诸多资深人士都对记者表达了“协调能力是‘点将’时重要考虑”这一观点。
【政策】电力改革或有突破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相关渠道获悉,2008年分管产业协调后,刘铁男与能源领域的交集一直围绕着煤炭、电力,直到去年下半年才比较频繁地开始接触石化行业的具体工作。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还曾对神华、华能等煤企、电企做过关于煤电联动可能性的实地调研,而具体操作的煤炭处、电力处都是归口刘铁男分管,调节局还设有石油处。”发改委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
事实上,在官方尚未正式宣布卸任的“张掌门”未来将要递交的成绩单中,关于电力改革的争议一直比较大。去年6月,国家电网强势收购了许继电气、平高电气两家上游电气设备龙头,由于违背了发改委定调的“主辅分离”的电改方向,被诸多电力改革派指摘为涉嫌倒退。
未来新官上任后,“刘掌门”在自己最信手拈来的领域烧起第一把火,恐怕将是最大的可能性。记者注意到,刘铁男曾多次在公开讲话时指出过火电占比过高是电煤保供难题出现的原因,从中或许也可以捕捉到一些思路轨迹。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手中不涉及审批权,能源局成立两年多以来,更多的是从国家利益层面进行能源规划,比其他部门更符合民众利益,这一前进思路也不会因为张国宝的离任产生任何改变。
【挑战】管理格局恐难给力
但或许最大的阻力在于,“能源局掌门人”并不能与“能源系统掌门人”画上等号。执行过3年艰苦的协调工作,能源局至今还没有独立网站,仍只是挂在发改委官网下的子站。
对此,能源专家、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兼总经理韩晓平持悲观观点。“能源局确实想推动能源创新、体制改革,但权力空间太小,没有改革决策的实权,最终只是提建议而已。”
而拿去年初高规格成立的国家能源委来说,就掌握了更高层次的决策权,能源局的定位确实只是具体管理日常能源事务的“办事机构”。即使是由中央政府于1988年组建的能源部,也因为石油、煤炭的联手对峙态度而身份尴尬,到了1993年,更应原煤炭部20多位副部长联名上书之请,最终恢复煤炭部,能源部一届而终。
此外,张国宝也曾公开倒过苦水,称能源局要掌管全国能源工作面临五个困难,其中包括缺乏实施行业管理的手段和资源,比如能源局没有煤炭行业管理许可证;核电厂运行操控员考评发证权又在国家核安全局等。
据记者了解,至今中国能源监管相关职能仍分散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电监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环保部、商务部及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在能源局规格并不高的劣势下,“刘掌门”如何利用手中资源和出色的协调能力塑就自己的传奇,公众拭目以待。
■国资委王勇
【印象】新官乃温和铁腕
与新旧交替尚未走完程序的能源局不同,去年8月,个性鲜明强势的李荣融已卸下属于他的风云时代,而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也正式接任,成为新一代万亿国资的掌舵者。但在接任后长达4个月内,王勇一直低调出现在各种缺乏媒体镁光灯的场合。
直到去年12月23日,时值“十一五”临近收官,王勇才终于携其新政亮相。在一年一度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他首次代表国资委向所有央企负责人和媒体阐述了未来五年国企的改革发展目标。
与前任“总教练”雷厉风格有些许差异,中国政法大学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认为,仅从“中投二号”拖到年底才出来看,王勇新思路就体现了一个“慢”字,“在央企重组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宁愿在时间进度上缓下来,把重组的质量做好,加强各方协调的顺畅。”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王勇就是“温和派”。从2008年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时临危受命接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后的一系列大动作看,王勇仍有强硬一面。而早在2004年,国资委还果断免去了三九、长虹、长城元勋,均以40多岁少帅级掌门取而代之,背后“操刀人”也正是看似低调温和的王勇。
【政策】新政强调“做强做优”
记者注意到,王勇此前示众的“十二五”新政与“十一五”期间李荣融的思路比,确实略有不同。李荣融提出“围绕主业做大做强”,而王勇设想中的“十二五”规划是以深化企业改革为支点,更突出强调“做强做优”。
而李荣融广受关注的“加快央企整体上市”似乎驶入了“慢车道”。据悉,尽管王勇强调中央对央企确定的重组目标不会改变,但在新政中并未再像近两年一样对重组提出量化目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以往剥离重组非主业资产等内容,新政首次正式对央企进行产融结合放行。这意味着,在业界一直存在争议的大型央企组建金融产业板块的问题上,监管层已经由过去默许的谨慎态度前进一步。
此外,或许是意识到李荣融时代备受苛责的“国进民退”、“国企垄断”根源在于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王勇在新政中特别提出了多项国企市场化转型的具体思路。比如李荣融在任时期引以为荣的董事会制度试点,王勇强调“加快推进”,争取将目前30家的数量扩大到所有有条件的央企。而针对国企为外界广为诟病的考核指向不明问题,王勇提出“深化EVA考核”,对央企职工收入分配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挑战】国企改革争议纷扰
与2008年时赴命质监局应对的局面不同,如今王勇从“李老板”手中接过的是发展成庞然大物的央企。所以,也与“收拾烂摊子”不易背骂名不同,王勇未来需要面对的很可能是各种不休的争议。
通过李荣融时代的重组,进入世界500强的央企从2003年的6家增加到了2010年的30家,但是否具备与之匹配的企业竞争力则依然备受质疑。而央企数量在减少,垄断红利却在增加,这也是王勇必须直面的难题。此外,李荣融执掌国资委的这七年,有关“国进民退”争议也从未平息:央企被指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借助与政府、银行的关系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挤压了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
事实上,在李荣融卸任的第一个周末,京城一批专家学者就国企改革发生一场争论。在有关国企改革要不要继续、国企需不需要“全民所有”、应不应该“做大做强”、要不要“退出”、是否国企改革导致“国进民退”、国资委应该如何定位、甚至要不要从“经济体制改革”转移到“政治体制改革”上来等问题上,专家们发生了重大意见分歧。
对于王勇而言,或许现在放慢脚步确是上上选。身居高位,如何在争议中兼包并蓄,如何高屋建瓴地做出超越争议的决策,王勇的前路注定漫长而孤独。
■工信部苗圩
【印象】“汽车人”化腐朽为神奇
从去年12月9日苗圩接替李毅中担任工信部党组书记之时,坊间就已经了然,这位年轻的副部长距离部长一职仅一步之遥。25日,苗圩正式接棒,以55岁的“低龄”承担起推进中国工业与信息化进程的重任。
苗圩的成长循着典型的“商而优则仕”路径。在2005年之前,他的光环几乎只与汽车有关。上个世纪90年代,他入驻东风汽车,在短时间内将这家老牌国企扭亏为盈。2004年,苗圩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当年“亚洲之星”。第二次的神奇运作,发生在金融危机呼啸而至的2008年,汽车市场一改过去十年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全年增幅仅为6.7%,并在第二年初跌到了谷底。时任工信部主管汽车行业副部长的苗圩再次当起“救火队长”。2009年国务院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使当年汽车销量同比大增46%。“王者归来”的苗圩,在2009年度十大汽车人物评选中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师出身的苗圩还曾在地方历练经年。2005年5月,中组部宣布,苗圩调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新世界周刊如是评价这位曾经的工信部“最年轻副部长”:“他更年轻,也更温和,但想法坚定,认准的事从不轻易动摇。”
【政策】老部长定调新时期
苗圩出任部长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去年12月26日。而这一天,是他正式接棒后的次日。离任与接任,恰恰发生在历时两天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间隙。25日,李毅中做出了他工信部部长生涯的最后一次部署,而内容寄托了他对整个“十二五”格局的殷切期望。26日,刚刚履新的苗圩又以宏观大气的发言完成了他在公众视野里的“首秀”。
根据李毅中的构思,“十二五”将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具体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目标为11%左右,包括技术改造在内的工业投资增长19%左右。
而节能减排的目标是: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均降低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左右。
李毅中还透露,“十二五”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力争三网融合全面推广,宽带普及基本实现;重点产业信息技术应用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挑战】遗留的难题不易突围
这是李毅中最后一次以部长身份发言,也是工信部未来几年工作的方向标杆,但苗圩要做的事却不只是追随李毅中的步伐这样简单。卸任时,他坦言还挂念着尚未做完的几件事。
最让李毅中遗憾的,莫过于“三定方案”中赋予工信部的职责尚未到位。“从固定资产投资来说,属于工信部的没有完全到位,与相关部门协调以后,也没协调下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认为。
苗圩次日回应称“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大部制改革”。但这一权责由于部门利益的作用,想要收回并不容易。依据汪玉凯的观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责权不一致,抑制产能过剩、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推进“三网融合”等重点工作推动难度将很大。
李毅中牵挂的另一个难题是中国工业仍“大而不强”。在购置税优惠退出、城市拥堵车辆饱和的背景下,即使是苗圩一手扶持起来的汽车产业,也面临着高位调整的风险。至于2010年最受争议的“拉闸限电”,未来工信部对地方节能减排的督促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的瓶颈也是摆在苗圩面前的棘手问题。
在“首秀”中,苗圩也重点提到了融资难这个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他坦言,由于货币政策相对从紧和出口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问题会更加凸显。那么,阵痛转型中的中国工业能否走出重重困境,苗圩身后,承载着太多关注的目光。 相关阅读:
2010.10.11
2011.01.12
2010.12.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