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7日讯 (记者 李力)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发展、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突破三农难题,实现农业富民?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横山县抓住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
横山县农业资源丰富,境内拥有植物资源50多种,动物和野生动物30种,无污染,无公害,品质优良。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抓调整、创品牌、上规模”的思路,用战略的眼光制定了一系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大发展的政策——以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为龙头,以发展特色农业、四季农业为重点,突出抓好羊、豆、稻三大基地建设,着力做大、做强陕北白绒山羊、大明绿豆、小杂粮三大特色品牌产业,推进农村大发展。
县里启动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项目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横山县探索出三条新路子。一是县委政府在积极争取上级各种涉农资金的同时,以工补农、鼓励工矿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资修复生态,教育和引导区内农民群众积极投劳,开展“爱心大联盟”活动,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示范区顺利建设。二是部门包村抓点,一个示范区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包抓1--2个行政村建设,具体负责包建村建设的组织协调、资金积累和项目联系。三是融入文化理念。每个小区都赋予文化内涵,体现科技特色,营造绿色氛围,张扬人本和环保意识。
同时,横山县全面推进“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战略方针,成立了横山县陕北白绒山羊协会、横山县大明绿豆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横山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领导小组、横山县果树蔬菜服务中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等一系列组织机构,把科技服务带到田间地头,带到农民身边,为农民的增收立下了不可忽视的功劳。
白绒山羊是横山的一张名片,更是横山人民的“摇钱树”。为了把陕北白绒山羊这个品牌打造好,县委、政府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羊产业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陕北白绒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羊场建设,建成科研、示范推广引进一体的陕北白绒山羊顶层核心场,实施规模养殖,建立县、乡、村三级人工授精网络,建立育种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目前全县已组建了24个养羊基地村,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作业新模式。
在抓好科技示范养羊业的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特色农业种植园区示范村建设。横山携手粮食加工企业建立订单生产基地,开展水平沟栽培节水试验,绿豆膜下补溉节水试验,绿豆覆盖栽培节水试验,进行地膜大明绿豆标准化种植。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0万亩以上,其中地膜绿豆2.2万亩,亩产较大田增产一倍以上,达65公斤。生产出来的大明绿豆粒大饱满,色泽明亮,品质优良,被誉为“绿色珍珠”。年总产大明绿豆1.3万吨,年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1.2万吨,创汇1500万美元,商品率超过90%,占到全国绿豆出口总量的10%以上。横山现已是全国小杂粮和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陕北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县。
目前,横山农民实实在在尝到了农业产业化的甜头。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县农牧业总产值11.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其中产业化经营贡献率约为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