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陆更需要时间进行经济的转轨,以为晋升世界“大国”作更扎实的奠基工程。
中评社台北1月4日电/“中国崛起”是近年世界最受瞩目及关切的课题,中国大陆经济的日益壮大,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极力争取合作的对象,但另一方面,也让很多国家感受到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大陆与西方世界近来在贸易、汇率、人权及区域安全事务上日增的摩擦,已让北京当局楬橥的“和平崛起”蒙上一层阴影,从而对大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严厉的挑战。
旺报社评指出,2009年金融海啸肆虐全球之际,中国与美国被并列为G2,为力挽狂澜的关键角色;2010年大陆国内生产毛额(GDP)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陆对外投资亦高速成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并购国”;大陆高达2兆6千多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存底,更成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甚至左右欧元强弱的关键力量;大陆在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IMF)的股权及投票权亦相应调整,超越英、法、德,成为第三大股东;“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自2010年1月1日启动,更凸显大陆推动区域经济整合领头羊的角色。
然而,2010年世界局势出现对中国大陆整体发展不利的转变。美、欧经济未能和以大陆为首的亚洲经济同步复苏,让大陆享有的巨额贸易顺差及人民币汇率成为代罪羔羊,中美贸易摩擦冲突日益加剧,人民币汇率争议甚至一度让全球濒临货币战争的边缘。主要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戒心与防备更延伸到贸易之外的各个领域,一年来,谷歌(google)撤出大陆、天安舰事件、中日钓鱼台争端、美中在黄海及南海军演的摩擦、诺贝尔HEPINGJIANG引发大陆与西方国家在人权议题上的对立冲突,这些对立冲突在在显示大陆在接轨世界过程中衍生出国际角力与彼此调适问题。
在上世纪邓小平领导大陆的时代,曾经为中国树立“韬光养晦”的对外长期战略,让大陆能够致力于经济的改革开放,缔造出无数世界第一纪录,也成就经济快速崛起的跨世纪大业。近年尽管北京当局对“中国崛起”仍低调以对,惟恐“中国威胁论”一再被炒作,但是,大陆内部有愈来愈强大的声音要求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要有符合“大国”身分的姿态与话语权。在这种内部压力下,过去一段时间,北京当局在处理对外事务上显然已不再“韬光养晦”,甚至日益凸显“大国”的姿态与作为,也因此加深大陆与美、欧、日等工业大国间的摩擦与冲突。
但是,诚如大陆国务院总理温Jiabao去年9月下旬在出席联合国会议发表“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演讲中所指出:中国经济实力被过度夸大,人均GDP只相当于已开发国家的十分之一;境内还有高达1.5亿的贫困人口,产业发展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仍大量依赖进口。更关键的是,大陆经济成长迄今仍高度依赖外贸及劳力密集的加工出口产业,尽管“十二五规划”楬橥加快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新路线,但短期内,大陆要以扩大内需取代对美、欧市场的依赖,其可行性极低。更何况,大陆在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典章制度等软实力上,与工业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大陆更需要时间进行经济的转轨,以为晋升世界“大国”作更扎实的奠基工程。
是以,北京必须深刻体认经济发展仍是提升综合国力的根本,以更谨慎、务实、沉潜的作为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应恪守“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世界观,营造和谐、友善的外在发展环境,透过国际的协调与合作,共同面对解决问题,从而争取更多时间,让大陆经济顺利转轨,达到“大国”的基本条件。
两年多来,台湾与大陆和平发展新局,为亚洲经济互利共荣提供最有力的证明。在大陆与世界接轨过程中,台湾可以扮演关键的角色,成为全球和平发展的触媒,这也是两岸关系进一步提升可以带来的最正面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