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庄哲学与道家智慧(一)
一 道家宇宙观
1)“道”:由“有”和“无”两个方面构成的宇宙观。
所谓“有无混成”,而“有生于无”。“无”并不是指虚无.空无,它是指产生天地万物的能动作用,是有规定性的东西,“若存若亡”。而“有”是指存在,天地万物的总名。
“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说明道作为产生万物的本源,是感官认识不到的,也是不可用语言表达的,即“道,可道,非常道”,它超越了人类的认识。
那么如何认识这种“道”呢?那就需要“致虚极,守静笃”,也就是向内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为道日损”,以减少日常知识,“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显然,“道”并不是一个对象性实体。天地万物的本体是一种价值本体,不是实有层面的存在,而是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不是通过推理.实验认识的,只能通过体悟认识。
小结:1>“道”是万物本体,但不是对象性实体;
2>“道”是一种生命境界。(许慎《说文》:“道,静路也”,与人生命密切相关。)
2)“无”:“道”的一种作用形态
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提出“无”的概念,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一般人对“无”的理解是"有之前的存在",实际上是“无有”,空无.虚无.没有。这种理解是不对的,“无有’之上或之后显然还有"无无"。这是庄子的认识。但很明显这种推论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无限后退的结果只能导致怀疑和相对。按庄子的思想,从"有的存在"到"无的存在",再到"未始有无的存在"---可以无限推论,但是推不出本体。
所以,"无"绝对不是不限的,"无"的作用是解除"有"的限定。"无"产生"有"。具体的要求是:人要扬弃自己的限定,即"有"通过"无"达到"道"。
"无"是什么呢?是一种"无执",不执着与外物。"有"和"无"同为人生万物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同出而异名"。但"无"优先于"有",这是因为世界的能动性来源于"无"。因为"无"不受限定,没有规律,所以具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王邦雄先生在《儒道之间》说,"作用层"的虚无来自于"实有层"的实有,这样就把行上层析分为两层,这个就是道家的"玄理"。即"无"是"道"的作用形态,是用来冲破"有"的限制的,"无"是"有"和"道"之间的通道,无障无碍。("有"通过"无"达到"道","道"通过"无"产生"有",即"无"打掉"有"的限定,使"有"回到天性之中的"道")
《庄子.天地篇》中提出"象罔",就是无形的"无无"。"象"就是"非有","罔"就是"非无"。庄子曰:"物而不物,故能物物。"其中第一和第四个"物"是指具体的存在物,而中间的两个是指支配.控制,即物必须打破限制才能发展。"明乎物物者非物",那就是要超越物的限制性了,得到一种近似于佛教"解脱"的境界。
3)"道"与"言"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那么"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这显然是一个悖论。庄子大多是通过寓言来表达"道"与"言"的这种矛盾的关系。所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语言是用来说明"道"的,只要得到了"道",语言也应该忘记了。因为语言是实用层的表达,是 有歧意和限制的,而真正的"道"是无法言说和表达的,一旦到了"道"的境界,语言就是多余的,所以要"得意忘象,得意忘言"。
二:道家的生命形态
1)无待与逍遥
《庄子·逍遥游》里提出一种“有待”的状态,即“有所对待,有所依赖”的意思。这种状态显然不是一种独立自决的状态。庄子大多将之比喻为瓦罐、银扣、金条等死物,最切近该状态的应该是《庄子·达生篇》里的射手临近射箭时的状态:呆若木鸡。指向外在的“的”。
而道家追求的境界是达到“物我泯一”,这就是一种“无所对待,无所依赖”的状态,即“无待”。最早提出“无待”概念的是做《庄子注》的郭象。主体不是作为客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物与我泯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样就可以可以“所遇皆乘,所在皆是”,什么是“是”,“自得也”。
大家熟悉的《庄子·秋水篇》里的“鱼之乐”的故事展示的即是一种“无待”状态。庄子把鱼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庄子并不是以鱼的对立面(观赏者)而存在,而是作为审美关照对象(庄子)进入了鱼的境界,这境界是庄子建立的,但并不是事实本身。
道家的这种向内追索的倾向,儒家也并不是没有,比如孟子说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外”,但其中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境界。《庄子》中讲到,孔子死后,弟子原宪为之守墓,另一个在外飞黄腾达的弟子子贡来看同窗,看到原宪穿的破破烂烂,很不以为然,说:“何其敝也。”原宪反唇相讥:“非敝,穷也。”何为“敝”?“学道不能行也。”何为“穷”?“无财者谓之穷”。显然,庄子认为“穷”只是一种生活状况,本身无高低可说,但作为精神状况,确实很有“敝”“不敝”的区分的。
《庄子》的开篇就是《逍遥游》,其重点在“游‘,被称之为”游世主义者“。什么是”逍遥“?就是一种完美的心境,一种审美观照的心理,不是事实实验的心理,是一种自由之心的”游“。王传山《庄子解》解释”逍遥“为:"逍者,向于消;遥者,引而远。"再说明白一点就是"消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
庄子里描写的道行高的人多为残疾,五体不全之人,这恰恰说明了庄子的认识:人的生命状态与外在形体无关,主要在于精神的圆满,自满自足。事实层面与真实生命无关,而在于价值层面的境界。即"有人之形(形体心智),无人之情(日常俗情)"。所以最彻底的死就是"哀莫大于心死",此心乃是形上超越之心,而不是事实之心。
当然,庄子在这里忽略了对立面的重要性,很多人批评这一点,比如韩非子说"不骋议论,杀之"。对立面的存在对证明存在的价值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不完善的现世,怎么能对比出超越的境界呢?
《庄子·齐物篇》中讲到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达到一种"物化"的状态,即人与物处于"物我泯一"。这显然是审美观照达到的境界。庄周与蝴蝶的界限被这种观照消解,庄周的真实生命可以不是那个宋国的穷困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庄周,也不是现实的蝴蝶,而是超越现实的审美观照的形上存在。
2)自然与天放
《老子》中讲"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庄子认为天就是自然,《马蹄篇》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自然),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人为)。"一切人为的制度都是对人的天性的扼杀,任何法律.伦理.道德的制度化和绝对化必然导致对人性自然的扭曲。道家主张按事务本来面目客观的看待天地万物,才能达到"道"。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了,那是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境界的超脱。
3)壮志与悲情
庄子是怎么描写自己的呢?"横绝天下,独步千里",有不食人间烟火之味。并非不想匡扶天下,但是他对现实的理解和方法是很独特的。看看他是怎么批评儒家的救世学说的:
A)真的有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了需要救助了吗?如果真实情况不是这么严重,岂不是成了"圣人"的一孔之间?这样就会以口号来造成专制,把一部分人的意志愿望无条件的强加给其他人。
B)即使真的有人陷入水深火热真的需要救助,那么儒家提出的"仁义"是不是可靠的呢,人们能不能接受呢?只是一部分人的热情也是不能推出学说的真确的。
C)如果大家都承认"仁义",又如何能保证仁义在实施中的纯洁性而不被人利用走向反面呢?
所以,"仁义"不过是一时救急的药方,不是绝对的,也无法根治现实。"大道废,有仁义","仁义"与人的自然之性有对立的方面,很可能有人会利用"仁义"为工具达到完全相反的目的。而且,更根本的是,"人"和"仁义"谁为主宰呢?《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以物观物",将"人"做为根本。这样道家就打掉了绝对主义和偶像崇拜,"不齐之齐。是谓大齐"。
三. 道家的知识论
(先做一个说明:我本来是写为认识论的,但考虑到认识论这种说法是从近代才开始的,所以根据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取“知识论”。)
1)知非智(智慧)
很多人解释知识为智,这在道家看来,是不对的。知识属于科学范畴,智慧主要属于哲学领域。知识可以通过不同媒介向外传送,成为客观的人所共知的内容,是有普遍必然性的,对所有人都是成立的。但总是有一些问题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与人的的境界感悟有关,智慧是也,可传而不可受,需要一种觉悟的心灵。人有知识但不一定有智慧。知识是关于已知世界的知识,学习知识其实是去学习这种知识或者真理的适用范围。苏格拉底说“自知无知”,乃是说“我知道我知识的边缘”。而宗教之所以具有现实存在性,就在于知识无法涉及未知的神秘领域,必须将这些领域交由宗教甚至迷信去理解和追求。智慧说到底,是人对整个宇宙的了悟。
但知和智又是不能对立的。知识可以促成智慧,可以用已知世界推测未知世界,并设计世界。但这些不是必然的,还是需要一种了悟性。
道家的思维方式是反常识和反经验的,认为神秘性的了悟和对精神境界的提升才能真正体悟“道”。而常人过分看重知识,实际上是把人与宇宙的关系对立,人改造世界的观念和成果,使人无限扩大能动性,结果造成人在自然中的异己化,人成了世界的对立面,丧失了生命的自然状态,精神无所皈依。
要解决这种状态,老子认为要“归根”,回到自己,不受于外物,回到生命本身,并关闭通向外界的感官,“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最到达到“涤除玄览”。
2)齐是非
庄子曰:“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每个人只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谈是非,对立双方从某个角度看都是有道理的,这样就导致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
从生命存在的角度也就是所谓非科学认识的角度看,这种相对也是有道理的。“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唐成玄英疏解为:“枢,要也。”即“体夫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凝神独见而无对于天下者,可谓会其玄极,得道枢要也。”也就是一种天地万物于一体的境界。
庄子要打掉"睥睨万物"的态度,对万物平等对待,具有多元化倾向。但这种倾向很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如果各行其是,对社会的组织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底线原则(伦理上)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当然底线伦理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绝对的。
道家伦理要超越儒家伦理,达到自然天放的境界,也就是追求"天道"。老子认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儒家提倡"亲亲",也就是认为在人道上的爱是有差别的,首先表现在爱家人,再慢慢向外推演,这样就很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在道家看来,"亲亲"只是一个底线原则,它和"尊尊"(政治上)"贤贤"(社会上)都是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的底线伦理要求,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不一,重点也不一。这样的不一的原则是不能达到万物平等的境界的。所以庄子提倡"齐物",也就是要求一种绝对的原则,即万物平等。
(科学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能使人安身立命和心灵安顿,所以哲学和宗教永远有它的存在根绝和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