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音乐行为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比其他文化现象更为密切的联系。齐乐作为齐文化的分支之一,与当时的地理人文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受到诸如地理地貌、民俗民风、农业生产、航运交流等各方面的积极影响。从齐地的音地关系出发,进一步论证齐乐的发展现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地理;齐;齐乐;航运
音乐行为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比其他文化现象更为密切的联系。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表明:一切文化的表现往往要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条件的强烈制约和影响。古人曾言:“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说明了环境是声音的基础,环境、声音、人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班固也曾在《汉书·地理志》中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表达了我们的祖先对考察环境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所提出的判定。当代中国音乐大师乔建中先生也曾致力于研究我国民间音乐的音地关系,曾在民族音乐研究领域提出四个重要层面:“音乐中的地理因素、环境对题材的‘选择’、地理因素所造成的民间音乐风格区、作为保护传统文化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13详实地证明了我国多样的民间音乐与地理因素的天然联系。
齐乐作为齐文化的分支之一,在先秦时期成为各门艺术中最被重视、并获得高度发展的一个门类,她也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受到当时地理地貌、民俗民风、政治经济、农业生产、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积极影响,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在对齐乐的传统研究中,学者较多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展开分析,将齐乐以官乐、俗乐作为主要分支进行调查,而能以音乐地理学方法展开研究的却较少。下面将尝试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以齐地的地理概貌、气候土壤、航运外交等几个方面为出发点,进一步对齐乐特征进行论述,探寻齐乐在客观环境影响下的发展状况。
一、地理地貌对齐乐的影响
众所周知,齐国的艺术文化和民间风俗“尚大”,这种特点的形成与当时齐国的地理条件有着很重要的联系,地理环境因素对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齐地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跌宕,中部低陷向北倾伏,南北落差千余米。其南大部分为山区、丘陵,岩溶地貌发达;其北大部分为山前冲积平原和黄泛平原,土地平坦肥沃。齐国的疆域在太公初受封时,仅限于营丘一带,也就是临淄一带。后来,齐君受命征伐,范围扩大,桓公时齐国的疆域“南至于陶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鄯”(《国语·齐语》)。这说明,到桓公称霸时,齐国已经拥有海、岱之间的广大地区。这是一个由南部鲁中丘陵与北部黄河冲积平原相连接的山麓冲积平原。在这里,平原海濒广泻、山地广谷低丘,形成了依山滨海,宽缓开阔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齐人豁达自由的天性。在这样的情形下,齐乐的发展势必与齐人的豁达天性、齐地疆域的辽阔息息相关。对此,最好的证明就是《诗经》之“风”。《诗经》根据地理地域的不同划分了十五国风,“齐”风与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民间音乐密切联系,体现了齐地的风俗、礼念、民众生活。《齐风》的篇章,大多韵律宽缓、浑厚,诗的境界辽阔、广远,诗中多以日月、天光、高山、坦途等人句,有舒缓之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还》、《卢令》、《著》。其中《著》和《还》的句式分别是6、6、7和4、7、6、6排列,是《诗经》中平均句式最长的诗篇之一。此外《齐风》多用感叹词“兮”,此词在语气上表示舒缓之意,《说文》曾言“兮,语所稽也。”《段注》言“兮者,气欲舒出之象,一其上,不能径达。”《齐风》共出现了四十多次兮字,成为他风所不及之势。这些论证均表现了《齐风》齐乐章法的反复回旋、舒缓迂徐的音乐特点。此外,古书有载:“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齐》,日:‘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左传·寰公二十九年》)这就是对齐乐独特音乐风格的重要论断。“美哉”二字是对齐乐善齐音,美其声的概括。“泱泱乎,大风也哉!”是对齐乐音乐形象的具体描述。泱泱就是指舒缓深远之意,季札用水来比喻乐,赞美齐乐的宏大、深广、太和,表现了大国音乐的气势和特点,并看到雄浑、深厚、广远、富于内力的齐乐,代表了齐国的活力,将成为东海诸国的表率,定将复兴的局面。另一方面,近年的考古音乐学也为验证齐乐的宏大深远做出不少的努力。如一九七八年齐故城南大夫观村发掘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一组青铜编钟八枚,编磬二组十六枚,规模可观。其中,编钟里大者约四十厘米,小者约二十厘米,纹饰清晰考究,五音之序排列严格,反映了春秋时代齐乐演奏水平的高超。随后在城南稷山石洞墓出土的鎏金编钟有九枚,铸造更加精美、完善,体现了齐乐发展到西汉时代的水准。这些客观的考察均验证了齐地音乐当时的繁荣昌盛。
二、气候地质的独特作用
我国气候地质科学的文献调查曾推断:齐地
春秋之前气候是温暖的,湿润的L2j。且《汉书·
地理志》根据汉代青州土质情况推测,当时齐国的
土质很好,仅次于雍州、徐州二州,又因齐地依山
傍海,多山泽渔盐之利,又得桑麻林木之丰,成为
“膏壤千里”之地。经过历代人的努力,齐国在春
秋、战国时代已经成为当时的经济强国。这样的
经济环境造就了齐国的奢侈之风,春秋出现了“其
俗弥奢”的情景,而在战国时代也出现了“甚富而
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的
奢靡景象。甚至在齐乐乐器记载里,也能看到齐
地音乐的繁荣,齐地乐器种类繁多,包括了诸如
竽、笙、管、箫、筑、琴、瑟、祝、缶等多类乐器,尤为
完善。当时齐地音乐活动聚集地也分布广泛、种
类繁多,根据社会阶层的不同还逐步形成诸多音
乐文化活动中心,学者们曾将齐地五大音乐活动
中心做出详细定位,证实了齐乐活动的丰富多彩,论文 如图左右对照所示Ⅲ:
地点 音乐类别
宫城王府 官乐中心
郭城韶院 雅乐中心
雍门内外 民间音乐交流中心
齐右高唐 群众歌咏中心
齐左莱地 ·
.. 莱夷乐舞中心
此外,根据农业生产而引发的民歌起源也是
有史可寻的:晏婴相景公时期,齐景公滥用民力,
曾为修建筑榭,耽误收割时节,令民大愤,晏婴为
民请命,哭歌进谏,唱了《冰水歌》《禾穗歌》《岁暮
歌》三首民歌。其中《禾穗歌》中唱到:“穗乎不得
获,秋风至兮殚零落。”(《晏子春秋·内谏下》)《岁
暮歌》中唱到:“岁已暮矣,而禾不获,乎乎矣若之
何?”(《晏子春秋·外篇第七第十二》)虽然三首民
歌都是忧国忧民之曲,但也由此可见,齐地不但是
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当时农耕广袤,民力物力丰
富,具备极为优越的农业耕种气候、地质环境。
三、航运与齐乐的关系
齐地地域广阔,河流丰富,齐地北部有黄河、
小清河流经,也有发源于淄博的河流,如沂河、淄
河、孝妇河等,淄河是齐国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
齐都人民的母亲河。河流自古以来孕育着祖祖辈
辈的华夏人民,更是各地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支
柱,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因齐故城临近淄水,由
此而得名临淄。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全长一百
多公里,齐都境内四十多公里,流域面积二百多平
方公里,其河床沿山坡断裂层伸延,多渗漏,故有
“淄河十八漏”之说。淄河既有巨浪滚滚、汪洋一
片的惊心动魄景象,又有涓涓细流、两岸垂柳使人
心旷神怡的美景。淄河千古流长,既滋润了古齐
大地,也孕育了齐国的文明。《书禹贡》记载:
“潍淄其道(导)。”《元和郡县志》中,亦记有大禹疏
导淄河的传说。据考证,距今八千年前,就有人类
在此繁衍生息,渔猎种植,她为后来齐地展开航运
经贸起到重要的作用。提到河流航运与齐乐的联
系,可以从航运号子民歌作为契合点,其记载最早
来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书中记载了管仲以歌
航运号子顺利返齐的故事。故事讲述了鲁国遵照
齐桓公旨意杀死公子纠,押送管仲以河运回齐,管
仲为避免鲁军在河运过程中拖延时间在途中杀害
自己,便利用民间运输号子曲调即兴作词唱起号
子,管仲亲自领唱,众人和,号子使押送人员不知疲
倦,加大航运速度,很快抵达齐国,管仲因此也保住
了自己的性命。虽然此歌早已失传,但是却被认为
是航运民歌起源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说明,当时的
齐国河流航运生活与民歌艺术曾是息息相关的。
航运的发展为文化交流的密切往来提供了便
利的交通条件。由于齐国宽缓开阔的生存环境,
发达的经济条件,使强大的齐国与邻国交流互通
关系十分密切,开放的外交政策也使其吸收了他
国的文化精华,表现了音地关系中相互催进的重
要作用。与齐国当时联系较为密切的外邦如:三
晋之一的韩国。《列子·汤问》有载:韩国歌女韩
娥的歌艺超绝,曾在齐国故门雍门卖唱,当其曼声
哀哭时,使“一里老幼悉悲,垂泪相对,三日不食”。
她的曼声长歌则使“一里老幼喜跃朴舞,弗能自
禁,忘向之悲也”。雍门一带的百姓,受韩娥歌声
的影响,而以擅长歌哭著称于世。表现了雍门的
人民善于借鉴别国的民间俗乐文化,有很高的艺
术鉴赏力和歌唱水准。其次,分布在山东半岛东
部的莱夷之地也是齐乐文化的重要分支,春秋中
后期,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莱国被齐
灭,遂并于齐,由此莱地成为齐乐的莱夷乐舞中
心,著名的莱夷乐舞有以手执羽、利剑、戟等舞具
的“四方之乐”(夷狄乐舞),还含有部分倡优、侏儒
乐舞,为丰富齐国的音乐内容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有一首歌曲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记载,名为
《莱人歌》:“景公死乎弗与埋,三军之事乎弗与谋,
师乎师乎,胡党之乎?”记载了莱夷子民来到齐国后
热切参政的心愿,也证实着莱夷是个能歌能舞的民
族,也恰恰是这个民族为齐地的音乐建立了莱夷乐
舞中心。
四、小结
齐国音乐的兴衰存亡、演化发展、流播传承与
齐地的自然环境状况是密不可分的。优越的自然
地理条件为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
础。但同时,随着当代社会节奏的加速,齐国古老
乐种的衰退却也值得研究传统音乐事业的人们所
反思。勤劳智慧的齐国人民,一代一代,绵延不
绝,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举世闻明的齐文
化,谱写着人类历史的绚丽篇章。作为当代社会
的艺术工作者,则更应根植于民间音乐的丰富沃
土,了解民族音乐学与地理学的互动关系,为民族
音乐发展规律的探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将齐
国优秀的音乐文化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乔建中.音地关系探微[A].纪念中国音乐研究所成立五
十周年论文集[c].2001.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
学报,197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