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欧洲时报》12月20日载文《龙象共舞 中印有足够空间》,摘要如下:
中国总理温Jiabao17日结束了对印度的正式访问。虽然在印度仅停留40多个小时,但温Jiabao此次时隔5年再度访印的成果丰硕,双方借建交60周年之机,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为今年的两国外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通过此次访问,中印之间的政治互信得以增进。中印双方16日在新德里发表的联合公报称,双方决定建立两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互访机制,并开通两国总理电话热线。双方还同意建立中印外长年度互访机制。
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高层互访获得相互信任,寻求“龙象共舞”已成为两国主流社会的共同愿望。
虽然,中方并未像萨科奇和奥巴马那样就印度最为关注的入常问题及联合国改革、扩大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问题作出戏剧性表态,但联合公报也指出,中方高度重视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理解并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包括安理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
由此可见,中国认同中印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较多利益汇合点,可以通过不断拓展的合作维护自身利益,扞卫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的同时也保持着务实审慎的态度,不随意开出“空头支票”。
如果说,增进政治互信是温Jiabao此次访印所取得最大成果,那么,访问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则是双方在贸易合作方面的进一步深化。此次跟随温Jiabao访印的是一个有史以来访问印度的规模最大的中国经贸团,其中包括约400位中国商界领袖。而中印双方签署的160亿美元的经贸合同也不禁让西方看在眼里,“酸”在心里。 相对于法美此前从印度得到订单,向印度要钱,中国这次大手笔的贸易订单无疑是在给印度送钱。
这样的“大单外交”至少说明三点:一、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正在快速发展中,市场前景看好,是中国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理想的市场。因此,中国表达了超越西方、从全球前景最光明的消费驱动型新兴市场之一赢得业务的意愿。
二、随着中印贸易逆差的拉大,中印两国的经贸摩擦也在增多,“中国工人抢夺印度饭碗”、“中国产品威胁论”等言论在印度颇有市场,此时中国送出的大订单无疑有利于平衡双方贸易关系。
三、中国希望通过经贸关系的发展改善双方的政治关系,直至双方能够建立一种创造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赢的前提是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必须是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稳定绝非仅是双方经济利益的简单捆绑,还需两国更深层次的、更潜移默化的文化交流。与西方世界期望联手印度遏制中国发展的做法不同,温Jiabao的印度行传递了中国始终坚持的外交理念,即在对待亚洲邻国时,会更积极地推动双方民间友谊的发展和文化的互动,会更谦恭地表达对其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与肯定;中国在坚守和平发展、以和为贵的同时,也不会屈服于西方国家提出的许多无理要求。
中印两国山水相连,有着两千多年的传统友谊,但在“和平发展”的主旋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双方的领土争端。对此,温Jiabao在访印期间并未回避,而是直陈中国对边界等敏感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向印度非常正式、郑重地重申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边界问题。温Jiabao强调他不同意“龙象之争”这一说法,希望中印两个亚洲新兴经济体以和为贵、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国坚信,只有两国克服历史积怨,通过开诚布公的会谈,才是解决双边问题的唯一出路,才能为两国关系稳定向前发展铺平道路。
如今,中印关系已步入“耳顺之年”,“中印度”(Chindia)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西方语境下,“龙象之争”声音甚嚣尘上,然而,在多边国际合作中,中印两国早已认识到只有“龙象共舞”,才能获得双赢。
说到底,中印两国关系发展再上新台阶最需要的是大国心胸。只有在内心深处接受身边有一个同样快速奔跑的大国,才能抛开历史包袱,不被局部和短期利益纠结,减少“信任赤字”,携手合作、共同崛起,创造一个新世界。正如中国总理温Jiabao所言:“世界有足够大的空间供中国与印度两个国家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