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共和国农村基础教育
共和国在建国后的的二十年间,迅速在城乡实现了基础教育的普及,使文盲率从超过60%降低到不到30%(64年34%,82年为23%)。而同样是人口大国的我们南亚邻国印度,直到2006年,文盲率还高达40%。
这里我想分析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共和国迅速有效的普及了基础教育,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
中国超过3/4的人口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所以一直以来,绝大部分文盲人口都居住在农村,农村的基础教育普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历朝历代的政府都没能有效解决。
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利用其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和低劳动报酬体系,在农村建立了普及的基础教育体系。
二十年代后期的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月薪为20-40元,按平均30元计算,当时米价5分一斤,可以买米800斤,当时最底层的洋车夫月收入17元。
建国初的50年代中后期,城市里小学老师的月工资增长到40元。当时米价分别为粮本购买0.14元/斤。可以买米285斤,注意,这是福利性的价格。如果按照黑市或者50年粮食自由买卖时的价格0.28元/斤,则只能买米143斤。同期普通工人月工资36元。这是城市的公办学校的教师的工资,这笔钱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城市里校舍等基础设施也是财政拨款。
而在农村,尤其是建立人民公社后的农村,乡村小学老师多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民办教师。他们的收入不是工资,而是工分。工分的计算和农民在生产队进行体力劳动时一样的,每天计十到十五分。折成ren民币每天不足3毛钱,一个月不到10元钱。是城市公办教师月薪的1/4。这笔钱是由生产队的集体收益支付的。也就是由全体村民的共同劳动所得支付。校舍也是生产队集体财产提供。
这样看来,在公社时代的农村小学,国家财政是不需要提供什么教育经费的,因为全村农民共同支付。正是靠这种制度,共和国才在不需多少资金的情况下迅速建立起了农村的基础教育体系。
这种教育的质量到底怎么样呢?老师的微薄收入不足以养家,不得不靠耕种自留地和假期打小工补贴家用。一个老师要教五六门课程,三四个年级。其教育质量可知了。
我79年五岁时在河北农村姥姥家住了几个月,曾经上过一个星期村里小学的学前班(那时叫育红班)。记得当时教室就是一间土坯房,里面没有桌椅,用砖头架着四块大木板当课桌,学生们上学从自己家带板凳。墙上的黑板使用锅底灰末的,粉笔什么样记不清了。我是从天津城里来的,所以有一块石板和两个画石猴。当时让小伙伴们羡慕了好久。小学里可能条件会好一些,但也不能和城里的学校相比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农村教育状况。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农村孩子升学困难的重要原因。这种教育质量,大概也就是能解决识字问题。
等到了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土地都分到农户手中,虽然还有农业税,公粮,乡统筹村提留等各种税收摊派的存在,但用于基础教育的集体经费却基本没有了。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由原来的全体村民集体支付变成了有孩子上学的家庭个人支付。民办教师的工分也变成了相当于城里公办教师1/12的工资(公办一月等于民办一年)。而国家依旧延续对基层农村基础教育很少拨款的政策,以及基层政府挪用教育经费的情况屡有发生,这样就在很多贫困地区造成了农村孩子上不起学。民办教师收入微薄,无法安心教学工作。使得那些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和困难。
综上所述,农村的基础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全体农民集体提供经费,国家财政基本没有什么拨款,民办教师低劳动报酬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能够维持30年,靠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和民办教师的默默奉献。但这种教育体系是无法长久维持和获得发展的。
共和国于82年开始实施希望工程,希望依靠社会慈善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这是解决贫困地区儿童失学问题的一个辅助办法,但是事实却是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严重缺位。
共和国建国已经超过55年,可我们政府用于教育方面的经费从来没有达到设定多年的4%年GDP的目标,而且这些经费的使用严重不平衡,过分倾斜于城市和高等教育。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得到的份额很少,还经常被基层政府挪用。相对于教育经费,政府的行政事务支出远远超过了4%。 而印度的年教育支出在2003年达到了5%,正在向6%迈进,美日等国则早已超过7%。反观我国,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最高3.41%到2005年的2.16%,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农村孩子渴望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所以,贫困地区孩子上不起学,并不是因为教育产业化,而是因为国家政府财政的长期缺位。这两年政府开始减免农村小学生的学费,这是非常可喜的一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我们的政府能把注意力关注到广大农村的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为他们多做一些好事实事。盼望着“希望工程”尽快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