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序
《哲学的生命力在生活和群众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梁树发
哲学的发展状况和现实境遇,使哲学家和人民群众产生了对哲学生命力的思考。
提出哲学的生命力问题,反映了对于哲学的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对于哲学家来说,是他们对于所谓『哲学的贫困』现实的一种自觉意识,一种关于哲学命运问题的积极思考;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人民群众对于自己的哲学的生存状况及其意义的密切关注。
哲学的生命之源是现实生活,如果我们承认『哲学的贫困』,那么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贫困的哲学自己,而不在于生活。客观的现实生活总是丰富多彩、极为充实的,它是哲学思维享用不尽的资源。『哲学的贫困』就其实质来说,还是哲学研究者生活的贫乏,缺少了同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的哲学和哲学家是现实造就的。如何把自己禁锢在书斋里,只是从书本上讨生活,而不思考现实问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和哲学家产生出来。
哲学的生命力问题是一个与哲学本身同在的问题。只要哲学不消失,哲学就始终有一个生命力的问题,但它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问题,而是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个时代都产生自己的时代哲学,每个时代的哲学都面临保持和发展自身生命力的问题。只有从哲学与现实具体的历史的联系中,才能理解一定时代哲学及其生命力问题产生的必然性,从中发现哲学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发展哲学,如何摆脱哲学贫困的危机。
哲学存在与发展的现实性,要求哲学必须与时倶进。只有与时倶进的哲学,才是有生命力的哲学。基于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应从现实中提出问题,把哲学变为现实,把理论需要变为实践的需要。马克思把哲学看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看作为人的解放的头脑,就是诉诸哲学的现实性。他批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是一群只为词句而斗争的玄想家,因为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哲学发展的根本在于社会的需要。社会越是需要哲学、接受哲学,哲学就越是发展,就越具有生命力。哲学的生命力,一方面要求哲学是实践的,另一方面要求实践也是哲学的。仅仅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还是不够的,现实本身也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当社会向哲学提出要求时,就意味着哲学要告别贫困,迎来繁荣。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样道理,社会一旦有了对于哲学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哲学推向前进。当哲学家和社会同时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像自然科学一样需要『科普』的时候,就意味着哲学迈动了走向群众、走向生活的步子。
哲学的生命力,即表现在哲学的内容和功能上,也表现在哲学的阐释形式上。哲学的阐释形式不能是仅为哲学家自己,所喜欢、所习惯的,它还应该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哲学家要是以为哲学只是自己『把玩』的动西,总是使用一种群众不懂的所谓哲学语言,这种『哲学』必定是脱离群众的,也不会有什么用途和前途。哲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力图反映群众的生活,而且要在形式上作出必要的改进。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多样性中包含着通俗性。我们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民群众的哲学。它应该可以是论辩式的、对话式的、也可以是寓言式的、格言式的,还可以是『画说』的。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方面,我们的哲学工作者已经作出了很多努力。
(原载2004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