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改委于近日发出的《通知》,要求对未列入定价目录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应由市场调节,正常情况下政府不应干预。显然这是针对兰州市政府限制“牛肉面”价格的正当举措而来的。然而却也是发改委一个经不起推敲和检验的通知。因为第一兰州市政府是在牛肉面出现“私下串联、自行提价”的非正常情况下进行干预的,无可非议。第二,部分商家自行串通合谋的同时“乱涨价”是在谋取高额利润,扰乱市场秩序,根本就不能算是“市场调节”。因此,兰州市的干预是无可置疑的,是深得人民群众支持的。国家发改委在《通知》中对兰州市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是不调查不深入,闭门造车的官僚主义反映。广东刚刚出台的粮价应急预案也非常值得称道和肯定,是维持基本民生需要、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的战略部署。从8月1日起,如果广东过半地级市粮价一周内涨50%以上且超过15天,广东省将对粮食零售价格将实行最高限价(见7月30日《广州日报》)。很遗憾,堂堂一个国家的发改委,竟然连这点常识都没有。
自猪肉于上半年领衔涨价,很快波及到与之相关的食品和餐饮业等。这股几乎没有任何先兆的涨价风蓦然旋起,固然有市场供求方面的因素。但在更大程度上是某些经营者出于自身“增利”,而擅自进行的个人或串通共同涨价所致。正是他们的乱涨价引发连锁反应,拉动了大面积物价上涨。最近肯德基、方便面、蛋禽类、豆奶类制品等亦随之提价,再加上众多个体餐馆和饮食摊点的任意自行涨价,使得食品价格已现“脱缰马”之严峻迹象。值得密切关注。
据新华社兰州(7月11日)电文报道,兰州市牛肉面的涨价风,最先也是由西固区的经营店主刮起,他们串联密谋同时强行提价,致使牛肉面价格随之全面上涨。6月16日早晨,一碗牛肉面惊人一致地全部涨价0.5元。几天之内,涨价蔓延到兰州市的安宁区、七里河区、城关区等,780多家经营点一夜之间抬价,引发兰州市民的强烈不满,兰州市物价局投诉电话响不停。事实表明,在高度膨胀的私欲驱使下,乱涨价成为某些贪婪无度经商者的天性,一有机会便要兴风起浪、为祸作祟。
对上述抛弃商业道德、破坏市场运行规律、导致市场调节信息失真的自行乱涨价,予以治理和遏制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倘若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就是失职弃责。广东关于“粮价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兰州市对事关民生大计的牛肉面“乱涨价”进行干予等等,都非常地必要和正确。
众所周知,由于经商者的素质和道德普遍偏低,尤其是信奉“无奸不商、为富不仁”的个体商贩们,对顾客进行斤两坑蒙和价格欺诈是普遍现象。在购买食品过程中,有谁没吃过他们的亏?。所以这些人串联合谋、囤积居奇、低进高抛、哄抬价格等都是意料中的,无须大惊小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他们就曾猖獗一时,于今更为常见。中部某省会城市去年也发生过类似情形,即某区一些个体餐馆串通起来联合乱涨价,将原为1,5元一碗的热干面自行加价为2元一碗。这种饮食餐馆自行乱涨价的行为,至今依然在该市屡见不鲜。
当今传媒的高度发达,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一个讯息瞬间便可传遍全国和世界。一旦某地发生涨价,立即有大面积的仿效和跟进。通常而言,为商者无人不想多赚钱。于是有“乱涨价”者在前,便有跟风而上者提价于后。整个物价就这样被拉抬起来,是谓“一块乱涨价猪肉惹的祸”。今年已有两次猪肉大涨价,但市场求过于供的因素并不明显,迄今也未见有足够说服力的数字和论证文章出现。即便有市场因素也不至于这么“夸张”:与去年同期相比,6月份的猪肉价格居然上涨了71%,其涨势之猛令人瞠目。
显然,在猪肉生产、供应、批发、销售的各环节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的哄抬和涨价,人为地制造紧张空气,推动和加剧了猪肉价格的不正常上升。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稳定肉价六措施中,就有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内容。民以食为天,与一日三餐关系密切的“食”之价格上涨非同小可,将直接导致许多人的生活水平下降,进而产生怨言微词。鉴于此,对某些缺德黑心经营者随心所欲乱涨价,政府不但要管而且要坚决地、卓有成效地管,此系政府职责所在。
食品经营者的任意乱涨价,实际上是在考验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能力,也是对政府执政力的挑战。放任不管和无所作为,不仅属于行政能力低下,而且是在“畏艰惧难”渎职弃责。广东省政府和兰州市政府以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应对乱张价,深得广大群众的拥护支持。至于遭到某些人的诟病和妖魔化,那是基于其自身利益形成的价值判断,不足为凭。政府须严密关注食品经营者为牟取厚利而破坏市场规则、扰乱经济秩序,损及人民生活的乱涨价动向,一经发现即予重措整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