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请勿苛求学子们的捐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5:5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都市11座高校的学生,积极参与“蓉城高校博爱进万家接力活动”,共捐出衣物10万多件。其中夹杂的旧内衣、脏球鞋等,充其量属于一点遗憾,无损于学子们“爱心”表达的主流。然而有人却吹毛求疵地抓住一点纰漏否定全盘,在报上发文演绎夸张、谴责声讨。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物。由学生们自己组织的大规模捐献活动,存在一些瑕疵很正常。对他们的捐赠举动要鼓励支持,常识之内的缺陷应予以理解和宽容,而非脱离实际地去苛求,更不能动辄就帽子满天飞地批判,事情没那么严重。
  首先,捐出的绝大部分衣物还是可以用的。这就足以表明捐出者的“助人”心意和热情。报纸上“30%的旧内衣、脏球鞋”之类,有着明显的渲染和夸大痕迹,不无“妖魔化”之嫌。10万多件物品中的这个这个比例是谁统计谁确定的?经得起实践检验吗?其次,即便有些物品不尽如人意,也只能加以启发引导,而不是“慷慨激昂”地大加挞伐。现在的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更大,缺乏熟练处理生活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而且须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于是难免出现对捐献衣物应有标准把握不住的现象。当然,也不排除素质很差的极个别人是在恶作剧。另外,不能过于强调衣物的“新”。只要是干净的并且能穿,旧的也无可非议。要求没有经济来源、有的连生活费都拮据的大学生们捐新衣物,实在是不现实。即便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供职人员,也难以做到全捐新的。
  第四,各高校对所捐物品负有甄别把关之责。捐来的衣物能用的留下,不能用则淘汰。哪有来者不拒的呢?实际上,各高校校方对这次爱心捐物活动介入有限,全是学生们自己在组织和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捐物,校方的参与和支持责无旁贷,至少要在堪用衣物的甄选上把关。全靠学生们自己去“折腾”,校方却成了与己无关的冷漠看客,未免很不应该很不负责。
  某些“评家”笔下的学生仿佛都“缺德”,一概而论地全盘否定他们的爱心。高校学子们热心捐助活动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证明他们是认同“博爱进万家”活动的。至于存在的有待改进之处,无须大惊小怪。而且这恰恰是如今高校育人方面存在的最大“软肋”:忽视对学生进行“礼义廉耻”的基本道德观教育。也因此,才有一项关于大学生人才标准的调查中,个人道德品质叨陪末座,只有6.5%的人认同。问题反映在学生身上,根子却在学校的教育。惟有肯定主流,正视问题才是科学的态度。苛求、片面和夸大捐物问题的做法,都在应该矫正之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22:27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