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秦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说明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4:3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秦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说明了什么?
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率领秦军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秦王朝,并给自己上尊号为“皇帝”。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产生了。“皇帝”也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通用的尊号。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死,13岁的赢政成为秦国的国君。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2岁,亲理国政。亲政后仅仅两年,就相继平定了嫪毐叛乱,消灭了吕不韦集团,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果决严厉的处事手腕。又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顺应历史潮流,实现统一大业。他广揽各国人才,知过即改,不计前愆,重用其才,善用智谋,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指挥秦军南征北战,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仅用了10年时间就全部兼并了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全国,完成了大一统的盖世功业。
秦始皇称帝以后,为了巩固统一,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影响,对巩固统一十分有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在地方行政体制上推行了郡县制(郡下设县,县下设乡),在全国共设置36个郡。这样,从中央朝廷到郡、县、乡,层层加以限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治体系,对完成统一事业、加强封建专制皇权具有重要作用,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汉承秦制,汉朝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汉以后各朝政治制度,大多也是以秦汉为基础而加以发展变化的。
秦始皇实行政治上的专制集权统治后,在经济、法律和文化上也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进一步巩固统一,力图确保长治久安。他统一了法律制度、货币、度量衡、车辆轮距和文字,做到“车同轨,书同文”。为了大力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厉行法治,以严刑峻法统治天下。大到军国要务,小至百姓日常生活,全部用法律加以限制约束。“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一切事情都依法律决定,刻薄而不讲仁爱、恩惠、和善、情义。他主持编纂了法典,并根据需要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这些律文内容广泛,结构严密,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对待犯法者,轻罪重罚,“乐以刑杀为威”。还钳制人民的言论自由,严厉禁止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存在,直至发展到“焚书坑儒”。
随着统一后全国局势的日渐稳固,秦始皇私欲无穷,贪图豪华奢侈享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大规模建筑豪华宫殿以游乐。 在攻灭六国的过程中,秦每破灭一国,他就将该国的宫殿照原样仿造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先后总共建造了270座离宫别馆。到公元前212年,再次实施庞大的建宫计划,在渭水南面的上林苑营建规模巨大的宫殿群。其中已建成的阿房宫,东西宽500步(秦以6尺为一步),南北长50丈,殿上可以同时坐1万人,殿下可以竖立5丈高的旗帜,并建成复道从阿房宫直抵咸阳。 在大建宫殿的同时,秦始皇还大规模建造陵寝——骊山墓。为了满足无尽的私欲,大规模修建宫殿和陵墓需要花费巨额的钱财、大量的劳动力,都是通过横征暴敛,压榨奴役广大人民来获取。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迫使大量农民倾家荡产,生产荒废,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导致人心丧失、民怨沸腾,为秦王朝的灭亡、宗族罹难,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巡游途中,终年49岁。千百年来,秦始皇不断被人评说,众说纷纭,毁誉褒贬集于一身。扬之者以为千古一帝,抑之者咒为暴君。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他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中国统一,创立许多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制度,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功绩,也要认识到他专制独*,横征暴敛,不行仁义,私欲无穷,摧残文化等严重的错误。
秦二世名叫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他是被赵高与李斯合谋伪造秦始皇遗诏而推上皇帝宝座的。
赵高是赵国远支宗室的后裔。其父曾因犯罪被处以宫刑,赵高兄弟几人自幼就成为秦宫中的宦者。赵高长大后不甘于此,便勤学法律,因通晓法律、善于玩弄权术,骗取了秦王的信任,担任了中车府令之职,后又得到了掌管皇帝印玺的重要权力。赵高平时很注意与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接近,教他学习法律,有时还将宫廷的秘密向胡亥泄漏,取得了胡亥的宠信。秦始皇死后,赵高决定改换秦始皇临终决定的皇位继承人,把少子胡亥推上皇位。胡亥经不住赵高的一再利诱,于是就与赵高合谋篡夺大位;赵高后又威逼加利诱,得到了丞相李斯的支持,胡亥才得以成功。秦二世胡亥登位后,完全听从赵高的策划、怂恿、摆布,采取“申法令”,以滥杀无辜除敌立威,以致失尽人心,“欲叛者众”;为了尽情享乐,二世令人继续修建阿房宫,豢养了大量狗马禽兽,供他游猎之用。随着秦二世越来越残暴奢侈,赋税、徭役日益沉重,大批农民被迫服役、戍守边疆。法网也越来越严密,诛杀不已,“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广大劳动人民再也不能忍受如此残暴的统治,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反抗的怒潮。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率领一批戍卒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浪潮不久就席卷全国。昏愦的秦二世不但没有意识到局势的危急,反而更加听任赵高的摆布,整天待在深宫尽情吃喝玩乐,征逐声色。赵高为了篡权,设计将丞相李斯判处死刑,腰斩于咸阳市中,并灭其三族,除去了篡权的最后一大障碍。杀了李斯之后,赵高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自己决定,于是就以“指鹿为马”清除异己。最后,终露出篡位自立真面目,逼迫秦二世自杀。

秦二世死后,赵高将皇帝印玺佩在身上自立为皇帝,但百官不从,只得放弃帝位,立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儿子子婴为王,取消帝号。子婴被立为秦王后,非常不满赵高的专权弑君,于是和他的两个儿子商议定计,诱杀了赵高,灭赵家三族,然后嗣位。子婴即位仅46天,刘邦率起义军攻入咸阳,子婴率领百官俯身投降了刘邦。以后项羽进入咸阳,将子婴及秦王宗族全部杀光,刚刚建立起10余年的秦王朝就这样倏忽灭亡了。
秦二世依靠奸佞的阴谋登上帝位,又只听赵高一人之言,昏庸无能而且任人摆布、暴贪无比——以义得之者尚须以义守之,何况以不义手段得到、再以不义手段守护,怎能不倏忽败亡呢?李斯,在秦始皇生前不能劝谏其多行仁义,在秦始皇刚死后就为保全自己的名利地位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做出不忠贞、不诚信之事;后又阿谀二世,“行督责之术”、“灭仁义之涂”,最终落个腰斩灭三族的悲惨下场,实属祸由自取。赵高阴狠歹毒,阴谋篡位机关算尽,终难逃杀身灭族之祸,结局是注定的!子婴投降了刘邦,后来却偏偏又遇到了残暴的项羽,秦王朝覆灭自不必说,又遭身死、宗族杀光的惨祸,岂不是天意?看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天道、地道、人道自然规律是人力不能改变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了贾谊的话对秦王朝的兴亡及秦始皇、胡亥、子婴的过失进行了评论:
子婴登位,仍不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将相的辅佐,山东地区虽然叛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暴虐无道,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政纲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作为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到了秦始皇,继承了六代先人留下来的功业,举起长鞭驾驭各国,吞并东周、西周,灭亡诸侯,登上皇帝之位,统一了整个天下,用刑罚残酷统治全国,声威震动四海……废弃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百家的书籍著作,对百姓实行愚民政策……然而后来秦统一了天下,以天下为一家,以殽山和函谷关为内宫,可是一个普通人带头发难,就使得秦之宗庙被毁,国家灭亡,皇子皇孙死在他人手中,让天下人耻笑,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义,夺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象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善良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信赖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危亡的关键就在于此了。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而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侯公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办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 06:03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