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拾遗记》记载始皇接见外星人被授意造长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3:3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拾遗记》记载始皇接见外星人被授意造长城?
 
  《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他们还掌握著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於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於数十里”。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為:“此神人也”。那麼,天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眾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外星来客的观点对这一记载进行了解释: 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安下基地,称為宛渠国,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这群外星人活动於占地表面积2/3的海洋中,用“形似螺”的“论波舟”作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这些人“两目如电,耳出於项间,顏如童稚”。他们注意观察人类世界,一有新的动向,哪怕“去10万里”也要“奔而往视之”。他们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对“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為大鼎”之类事情甚為关心,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產的重大成果,也都一一“走而往视”。万里长城上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身影。

  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而《拾遗记》尤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有些学者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表示难以接受。目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解释尚无定论。秦始皇接见的是谁呢?这个问题已成為一个学术界的谜。

  我认為长城是外星人叫秦始皇建的,一方面名义上是防止匈奴入侵,一方面在实质上和狮身人面像组成风水佈局。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嚐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歷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然而,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当考古队员轻轻拭去剑上泥土的时候,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人人们眼帘。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為什麼没有生銹呢?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於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在2000多年以前是什麼人、用什麼方法将这种金属镀到剑上去的呢?

  事实上,铬盐氧化处理的方法在中国古代早已十分普遍。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在二号涌坑内人们发现一批青铜剑,长度為86釐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校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髮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緻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且所有的剑上都被镀上了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涌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跡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復。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里,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滑稽呢?


  谁能想像,本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竟然会出现在西元前2000多年以前?又有谁能想像,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竟然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我们怎麼能完全相信现代所谓的科学结论呢?那麼反过来说,秦始皇的铸剑技术是谁人传授的呢?秦始皇时可以使用铬盐氧化处理法、发明形态记忆合金,為什麼鲁班就不能发明机器人马车呢?关键在於,假如以上的事实是真实的话(至少铬盐氧化处理不是假的),那麼我们就会问:他们的技术渊源是什麼呢?

  结合《拾遗记》所说的,我更认為是外星人给他们造的剑,你还认為我是“想像力丰富”吗?这是逻辑,铬盐氧化处理法、形态记忆合金,铁证如山,若用S的外星人说法来解释足够的合情合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2:2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