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政治学概论
导论 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
一.国际政治学的兴起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发展:
国际政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它是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分离出来,经由边缘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国际政治体系
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政治行为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步进行,密切联系,且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
2.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寓于国际政治体系的母腹之中,是充当主角的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它以“主角”、“主要关系”和“样式”为基本要素,其中以主要关系为核心。它具体表现为主要角色在追求权利与权力、利益、维护和平与发展等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各样关系,以及相互间展开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抗与合作式样。
3.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政治秩序,也以国际政治体系为依托,指的是主要角色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它以主要角色的对外战略及其实施为基础,表现为主要角色在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顺序,其基本特征是稳定。
三.国际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国际政治学的美国学派
1.理想主义学派
主要观点和主张:公开外交、民族自决、集体安全、自由和平、裁军非战、航海自由、贸易平等、公里正义、保证国际和平等。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以确保避免战争、实现和平。
2.现实主义学派
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系统的结揭示了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现实。其理论的核心是权力政治,支柱是均势,目的是寻求权力与和平的途径。
3.新现实主义学派
新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当前世界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的全球系统研究和实际政治的研究,鼓吹“问题政治”的国家政治观。它把国际政治看作一系列的问题领域,突出经济问题对政治问题的作用,认为国际政治中除了冲突与对抗外,还存在着沟通、协调与合作。
4.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用实证的方法和定量分析来解释国际政治行为
五.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略)
第一章 总论 国际政治的总体面貌
第一节 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体现
一.国际政治的定义
1.定义
国际政治,指的是行为体间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实施外向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和关系的统称。
2.国际政治的两重性
既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的矛盾运动,又是追求稳定秩序的过程
二.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
1.国际社会是一个总系统,或称母系统,包括许多的子系统和孙系统——即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军事安全系统、文明文化系统的总和。
2.国际社会充满对立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国际社会各种行为体间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也有种种分歧和对立,既矛盾又统一。
3.国际社会处于多中心状态,有序与无序并存。首先,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不同,它不具备国家属性,也无世界政府,没有统一的主权、统一的法律、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统一的伦理道德。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因而政治经济权力分散,也极不平等,处于多中心状态。其次,国际社会逐步建立的一套公认准则和国际控制调节机制,但由于公认准则不具备国内法那样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因而反对强权,维护公认准则,只能是一个协调和斗争的过程,因此,以众多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社会经常处于有序无序并存之中。
三.国际政治显示国际社会的基本面貌。(略)
第二节 国际政治是一种综合现象
一.国际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表现
在国际社会中,政治与经济既密切相联,密不可分,又相对独立,具有各自的内在规律。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国际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表现,两者不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国际政治以世界经济为基础和根源。国际政治是伴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过程出现的,其体系、格局和秩序的形成与演变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国际政治中地位的兴衰反映了他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对比变化。对于世界经济的变化,国际政治的反映也快慢不一,时而迅速,时而缓慢,时而灵敏,时而迟缓
2.国际政治反作用于世界经济。国际政治虽然以世界经济为基础和根源,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具有特殊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其主动表现在于,它能影响和制约经济政策的指定和实施。
3.国际政治向世界经济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促使政治军事化转向政治经济化,而且渗进国际经济,相互融合,使其政治化。
二.国际政治以国家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
1.含义:
国际政治不是各国对外战略之和,也不仅仅表现为并存,而是各国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既有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又呈现出相互竞争与冲突以及相互协调与合作,从而联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及其结构——格局和运行秩序,真正构成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
2.体现:
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美国、中国、西欧、日本、俄国和以不结盟运动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上。
3.国家对外战略定义:
国家对外战略亦称国际战略和全球战略,指的是国家为了国家利益,从国际全局出发,运用外交的谋划和指导。其目的是实现本国国家利益,其特点是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
4.国家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区别
国家对外战略是对全局的一个较长时期的分析认识和综合谋划,外交政策只是实施国际战略的行动手段和具体措施。
三.国际政治的直接目标和主要表现是国家权益
1.国家权益定义:
国家权益,又称国家利益,即权利、权力和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
权利即合理合法的权力与利益,具有正当性。
2.国家权益的分类
A强权利益
强权利益,是由权力界定的,它以追求霸权、热衷干涉、迷信实力为特征,奉行“强权既真理”的哲学。
B主权利益
国家主权利益是主权范围内的利益,符合国际法准则,是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结合及本国利益同世界各国利益在主权原则下的统一。国家主权利益是建立在主权的基础上,只以主权原则为依据,不以实力为标准,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也不由权力来决定。主权利益,只能争取和维护,不能扩大,一旦扩大,就是强权。
C主权利益与强权利益
主权利益与强权利益完全排斥,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造成国际社会动荡和危机主要根源。
四.国际政治充满意识形态色彩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总称。
第三节 国际政治是一个整体
一.国际政治是行为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的表现
1.这种“合力”不是国际政治各行为体单个力之和,而是这些“力”相互作用融合形成的一个整体力量
2.这种合力不是各行为体的意志和愿望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这些意志和愿望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集中表现
3.这种“合力”不是由各行为体等同的“力”和固定的“力”组成,而是无数个“力”组成的“平行四边形”,既不平衡,又可以变动
4.这种“合力”不是人为的、主观造成的,而是不自主的、不自觉的。
二.国际政治是体系、格局和秩序的统一
1.相关定义见第一页
2.统一
国际政治体系、格局、秩序均属动态范畴,他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他们之间的饿关系是局部同全局的关系,重点同一般的关系。国际政治体系分为全球体系和区域体系,它不是各行为体政治之和,不是世界各种政治现象杂乱无章的混合体,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按一定的规律运动。这种内在联系和规律运动的具体体现就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这种内在联系和规律运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就是国际政治秩序。“格局”与“秩序”属“体系”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外延小,只体现在主角和主角间关系上,比较清晰;“体系”范围广,由所有行为体组成,只能从“格局”和“秩序”中显示自己的面貌。,所以正是国际政治的体系及其结构——格局与秩序,理顺了国际社会纷繁复杂的各式各样的关系,揭示了国际政治杂乱无章的种种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可以肯定,国际政治就是体系、格局和秩序的统一。
三.国际政治是围绕权益活动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机制的结合
1.国际政治的运行状态,指的是国际协调与合作,以及国际竞争与冲突。
2.国际政治的运行机制,即国际控制和调节机制(自发均衡机制、自觉调节与控制机制),指的是行为体见就相互关系和国际事务进行协商形成的制度化的组织机构、原则和程序、其目的是维护国际安
全、防止事态恶化和冲突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