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 ***进一步明显的独联体及其影响
2006年独联体的***呈现进一步明显的态势。其实,这种***早在几年前便已开始。乌克兰、格鲁吉亚在西方策划“颜色革命”的浪潮中,明确提出了“加盟入约”的外交方针,对独联体事务失去兴趣,与独联体的离心力日益加大。这些国家成为西方向独联体推动“民主化”的先锋,格总统萨卡什维利明确表示他将“竭尽全力”,毁掉“独联体内的帝国”。在2005年8月的喀山峰会上,其***之势已出现表面化:土库曼斯坦宣布由独联体正式成员国变为联系国,而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虽没有正式宣布退出独联体,但正如俄罗斯学者指出的,“这三国实际上已处在退出独联体的临近时刻”。与此同时,沉寂多年的“古阿姆联盟”(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也活跃起来。2005年4月“古阿姆”首脑会议作出决议,除了促进各成员国经济合作之外,还将积极参与政治、安全领域的事务,加强与美国、北约建立伙伴关系。同年12月,这四国创立“民主选择共同体”,显示出在独联体内部一个与俄罗斯分庭抗礼的地缘政治轴心正式成立。2006年5月该“共同体”又改名为“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 ,宣布自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民主、稳定和安全领域的合作,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并暗示将退出独联体。此外,2006年俄乌天然气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俄格除“斗气”之外,“间*案”也使两国关系降到低点。
独联体的***对中亚、外高的局势形成一定的冲击和震动。这主要是指,上述几国的***活动起到“示范”作用,增大了该地区国家对独联体的离心力。目前独联体已明显***为两派,一方是以俄罗斯为首的“联派”,它们主张推动独联体一体化,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另一方是以乌、格、摩为代表的“独派”,其他国家则持观望态度。
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独联体国家加大经济军事援助、提供安全保障等措施的力度,独联体国家面临多种选择。对它们而言,留在独联体内只是一种选择,但却不是唯一的选择,北约、欧盟对其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哈萨克斯坦,近年来随着自身国力的增强,对外政策上愈发自主、灵活、务实。它一方面称自己是俄罗斯的坚定盟友,参加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统一经济空间,另一方面又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在国防、经济上接受美国的大量援助。此外它还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与俄罗斯唱反调,如支持美国进一步加强在里海地区的影响。哈奉行经济多元化战略和务实平衡外交的做法给了美国很大机会。2006年美国明显改变策略,由策动“颜色革命”转为拉拢政策,称之为“战略伙伴”,捧之为“地区领袖”,企图将哈变为化解独联体的又一突破口。目前看来,美国的目的很难达到,但今后的发展仍有变数。一旦美国的图谋得逞,导致哈发生动摇,独联体将变得更加残破不堪。
***对中亚、外高局势的影响
独联体的***虽然对中亚、外高的局势形成一定的冲击和震动,但影响有限。这主要是指独联体仍然能继续存在,多数成员国仍能留在独联体当中。此外,“古阿姆”四国及土库曼斯坦既不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也不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因此地区安全机构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地区政治、安全局势不会发生逆转。
独联体能够继续保留和维持是有深刻原因。其最主要原因是各成员国存在着安全、经济等方面的共同利益。从安全角度看,俄罗斯在中亚、外高的地缘政治影响仍然强大,这些国家的自身安全还要依赖俄。从经济联系上看就更加清楚,这就是各成员国还离不开俄罗斯和独联体,如:
能源。独联体的欧洲和高加索地区,在能源上高度依赖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的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天然气都主要是靠俄罗斯提供。不要说俄罗斯停止供气,就是不断提高天然气价格也让这些国家受不了。
对外贸易和投资。俄依然是大多数独联体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它们最主要的市场。 投资和合作,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对俄的投资有期待,许多大型企业原本是苏联时期生产链条的一部分,只有靠与俄的合作才能运转;一些苏联时期建造的大型项目也需要俄的投资。
劳动力市场,大部分独联体国家经济仍然比较困难,工作难找,而且报酬低。大量独联体国家的居民利用俄罗斯的免签证制度,到俄罗斯去打工挣钱。毕竟俄罗斯的工作机会多,生活水平相对也比较高。根据资料,在俄罗斯打工的格鲁吉亚人、阿塞拜疆人、吉尔吉斯斯坦人都有100多万,塔吉克斯坦人约80万,乌克兰等其他国家在俄罗斯打工的也为数众多。这些家庭都是靠在俄罗斯挣的钱来养家糊口。
显然,上述因素决定了独联体仍然能够继续存在。
***趋势也存在一定阻力
独联体的***趋势虽已形成,但这种趋势也存在阻力,受到遏制。独联体***局面形成的背后是美俄的争夺。可以说,美俄在该地区每一回合的胜负决定着独联体的命运。
俄罗斯是独联体的“盟主”,为了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和谋求大国地位,它竭力维护独联体的存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局面,俄罗斯不甘坐以待毙,它积极调整对独联体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对付西方***独联体的图谋。
2006年俄罗斯采取各种动作竭力抵御独联体的破坏因素,如:
加强与成员国的经济联系。广泛的经济联系是独联体生存的基础,俄罗斯一直力促独联体内部成立各种经济组织,如被其称为“速度各异、层次不同的一体化”的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经济空间等。1月,欧亚经济共同体元首会议接纳乌兹别克斯坦为成员国,填补了这一组织的空缺。3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签署了统一经济空间的相关文件,推动该组织缓慢行进,并以此牵制乌克兰加快倒向西方的步伐。此外,相关部门还宣布,俄白联盟国家将从2008年起推行统一货币。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合作,如与阿塞拜疆的外贸额大幅增长,俄阿在燃料能源、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正在扩展。
以能源为武器,遏制某些成员国的离心力。这一年,俄罗斯进一步提高对乌、格等国能源的价格,明显加大对“去独联体”国家的惩罚力度。此举不仅延缓这些国家脱离独联体的进程,而且对其他成员国起到警示作用。
以安全合作加强独联体的凝聚力。独联体普遍面临共同的安全问题,除了国际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走私贩毒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还有北约扩张所带来的传统安全威胁。俄总统普京在5月国情咨文中强调,发展同独联体国家关系过去是、今后仍将是俄外交政策的最重要方面,表示该地区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领域”,一旦有外国势力侵犯这一领域,俄将给予抵抗。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表示,俄目前面临“威胁的严重程度已远远超过冷战时期”,因此俄罗斯需要更加现代化的军备,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卫自己。俄力图通过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依赖和自身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通过独联体区域意识的形成,进而维护独联体国家的凝聚力。这一年,俄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内举行了大型的军事演习,如4月俄罗斯组织独联体国家在其波罗的海舰队海军基地举行了代号为“战斗联合体-2006”的联合防空演习。在波罗的海举行防空演习的目的不言而喻——防范北约战机的入侵。此类大型军演不仅震摄该地区的“三股势力”,反击西方大国对独联体的渗透和颠覆,而且还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可谓一举三得。
通过种种努力,俄罗斯在独联体问题上也取得一些成果:
乌兹别克斯坦立场大幅发生转变,从亲美转向亲俄,这是俄罗斯在独联体领域对美国的胜利。乌原被公认为是独联体内的“反对派”,多年来一直与俄离心离德。它退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后又加入亲西方的“古阿姆联盟”,与美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是美国在中亚与之全面合作的政治盟友。但在美俄角逐独联体的浪潮中,它却作出了一系列令世人震惊的举动:退出“古阿姆联盟”,响应上合组织的声明驱逐美国在乌的军事基地,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与俄建立政治军事同盟。不仅如此,另一个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在俄的影响下也作出了让美国伤脑筋的举动,2006年12月该国议会通过决议,要求从美国手中收回马纳斯军事基地。这将进一步打击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影响力。
***的积极因素
独联体的***也客观产生某些积极因素。
“古阿姆”四国早已对独联体事务缺乏兴趣,它们留在独联体内只是不断地起着捣乱的作用。四国退出独联体是早晚的事,它们的退出使独联体内部矛盾减少,行动更为统一。
西方***独联体、“输出革命”受挫产生反作用。乌、格、吉“颜色革命”后并没有出现预想的繁荣景象,其“民主样板”的作用大打折扣,这对稳定独联体产生积极作用。此外,“颜色革命”还引起未发生“颜色革命”国家的警觉,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认识到,要想避免国内混乱和政权更迭,必须维护统一的政治安全机制—— 借助俄罗斯、独联体来保持现存政权。
另外,独联体的***还刺激、推动俄罗斯更为倚重上海合作组织。俄罗斯在与美国的交恶中倚重上合组织符合其一贯的外交战略原则。“双头鹰的外交方针”——东西方平衡外交原则是俄几百年来的传统外交思想,是俄外交思想宝库中的有力武器,尤其俄处在国际环境艰难之时便大力推行之。中国是上合组织的主导国之一,倚重上合组织意味着俄罗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提升与该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合作关系,以便化解西方对其挤压和打击,在世界舞台上的活动更具有自信力。
2007年上合组织六国将在俄罗斯组织联合反恐军演一事也引起普遍关注。此举既反映出各国希望提高这个机构的反恐能力,也表达出俄罗斯将中亚地区视为自身 “战略利益区”,不容西方染指的决心。为逐渐提升观察员国的地位,届时俄罗斯很可能倡议提高观察员国——印度、伊朗等介人军事演习的程度。
2006年12月正好是独联体成立15年。它仍在顽强地生存,这有利于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