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中国的国际科学合作应该“功利”一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2:0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管中国如何低调处理自己的崛起,中国的影响力在全球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与此相伴随的,总有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这对于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发展有不小的负面影响。从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受阻(如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败),到西方国家制订“瓦圣纳公约”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无不体现出西方根深蒂固的“中国威胁”意识。
  事实上,怀疑与猜忌除了意识形态因素之外,还有个沟通问题。从策略上看,如果能在一些有影响力的领域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应该有助于缓解或者冰释这种不信任。目前,在一些重大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对中国来说是一条现实的路子。
  中国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就是中国参与重大国际合作的一个很好的例子。ITER计划倡议于1985年,并于1988年开始实验堆的研究设计工作。经过13年的努力,耗资15亿美元,在集成世界聚变研究主要成果的基础上,ITER工程设计于2001年完成。此后,经过5年谈判,ITER计划七方正式签署了联合实施协定,启动实施ITER计划。该计划将历时35年。
  中国于2003年1月初正式宣布参加协商,1998年曾退出该计划的美国在2003年1月末由布什总统特别宣布重新参加ITER计划,韩国在2005年被接受参加ITER计划协商。印度于2006年加入ITER协商。
  2006年11月21日,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在法国巴黎举行了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联合实施协定及相关文件的正式签字仪式。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代表中国政府在协定上签字,中国在ITER计划中具有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完全合作伙伴”身份。参与各方分担ITER的建设资金。在ITER建设总投资的50亿美元(1998年值,现在估计将超过100亿欧元)中,欧盟贡献46%,美、日、俄、中、韩、印各贡献约9%。
  实际上,在参与ITER计划之前,中国已参与了不少国际科学合作项目,这就是科技界此前提出的“大科学”合作。
  所谓“大科学”,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就其研究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研究目标宏大等特点。许多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成本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一个国家的能力,单凭一国的科研力量与财力,不足以支撑这样的研究。因此,必须采取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合作进行。
  此前,中国在重大科学工程上,曾经走过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阶段。现在中央强调的自主创新战略,将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进一步强化。
  在我们看来,当前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仍然要坚持“独立自主”这个根本路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是,这并不排除中国更大程度上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反而还要求中国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国际重大科技合作中去。
  我们认为,中国首先应该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国际重大科技合作。研究中国参与“大科学”合作项目的过程可以发现,过去,中国更多地是从学术视角来看待和参与“大科学”合作。比如,中国在参与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国际合作项目时的一个指导思想,是考虑到高能物理一般不涉及短期的商业回报、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巨大、研究成果具有国际性等,参与科学合作的可能性很大。
  这种指导思想完全是一种学术思路。在中国调整科技战略,强调科技要为经济服务的情况下,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应该有着明确的“功利”目标,要有助于提高自身在某些具体领域中的科技水平,有助于将科技能力转化成工业能力和市场能力。完全从科学研究出发,缺乏战略定位,只能是始于学术、终于学术。中国的参与应该着眼于学习国际科技前沿的技术,加强自身的科技力量储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且最终分享到国际科研合作的成果。
  应该意识到,中国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这不只是科技领域的合作问题,而是中国参与到了某种“国际俱乐部”中去,这是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科技领域的一个反映。如果中国有意识地参与一系列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将有助于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的隔阂,有助于中国寻求更大的国际认同。国际上对中国的敏感和不理解,将通过合作来稀释和淡化。
  我们注意到,在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科技部门的官员已经开始重视战略定位与布局的问题,如思考国家怎么定位、如何从国家层面进行布局、政府要发挥什么作用等问题。这种战略上的思考,对于中国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同样适用。这是一个好的转变。未来,中国的国际合作必须面向全球化,从一般性的科学技术交流向全方位转变,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方式转变,向体现中国的国家战略的方向转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5:5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