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中国森林总面积位居世界第五,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摧残。1949年,国家计划内的木材产量为567万立方米,到1984年前后,增加到5000万立方米左右。以这种速度砍树,环境恶化恐怕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有人这样写道:"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森林资源方面的政策失误,管理不善,致使全国主要采伐林区超量采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到80年代末,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的严重局面。"充分说明了后果的严重性.
东北林区的破坏,很好地证明,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合理利用资源,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很快就会酿成灾难。当然首先是自然灾害,处理不当,就会使之发展为社会灾难。因为自然和社会是通过经济加以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均位于世界120位以后,森林可持续经营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另一篇报道却说,森林覆盖率只有13.9%,仅为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的64%,在世界林业国家中上遥遥落后。我手中的资料显示2005年此数字是10%),但仍然是一个少林国家,林产品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与世界差距巨大。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只占世界的134位和122位;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3%,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4.8%。
另外,中国森林资源还存有分布严重不均的情况。中国七大主要流域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森林面积占70%以上,森林蓄积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中仅长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森林面积、蓄积约占全国的50%。中国五大林区(东北内蒙古、东南低山丘陵、西南高山、西北高山、热带)的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0%,森林面积就约占80%,森林蓄积更占全国的90%以上,而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0%。同时,中国木材供需压力大,而且森林质量低,生产功能差。目前,中国木材缺口在9578万立方米左右。
现在,在不改变中国林业资源现状,应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贯彻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理念,正确估计林业贡献,制定稳定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政策、制度与技术体系。中国陷入将无林可用的困境.
我国林区森林破坏实际上,在上个世纪下半叶,我国森林的采育和更新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一直在遭受着严重联系的。应该说林区地区的人们和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样是勤劳的也不缺乏智慧和聪明。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很显然,是我们的政策缺乏长远的考虑。也没有使人民真的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就是说有保护森林的自觉性。或者说他们过于相信上级,并未考虑到森林的破坏与他们和社会的切身关系,他们只是服从国家的命令,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一旦上级的指示出了问题,他们是不会考虑,或者考虑也不起作用的。
再有不尊重合理的科学建议,也是森林资源遭到迅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很显然,假如在开发,使用森林资源的时候,稍微考虑一下林学家的合理建议,采取弱度的“择伐”,那么毫无疑问就能较好地保持森林的天然更新,使其良性循环,完整地维持这个巨大的“绿色金库”,使之更好地发挥应有的长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理说,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者的优良传统,但遇到一些具体的决策问题时,一些政府领导却往往忽略了这种应有的基本精神。
比如说在东北那种气温低、降水量少的林区,树木的生长和更新是非常缓慢的。只有分期分批把适合开采的林木逐步采伐,同时抚育那些还属于未成熟或幼龄的森林,才能使这种可更新资源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这样做还有另一方面的好处,即保持良好的植物生态群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的造林方式存在着很突出的问题。且不论当时的形式主义,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新林出现,常搞些虚幻的数字,自欺欺人;致命的弱点体现在不讲究科学。
比如说在南方的红壤土丘陵中,马尾松通常能生长在向阳和山梁上,而杉木通常生长在比较潮湿和遮荫的山坳和山坡中。而当地的一些地方干部一般只知道凭着良好的愿望,经常令百姓一座山一座山地把原来的植被砍伐甚至烧掉,然后再种上经济价值较高或生长较快的单一数种。殊不知,违反了植物分布的基本规律,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其实维护原来的植被,合理地进行适当的人工更新,比这种“整齐划一”的造林方式要经济和可行得多。在不适合地方种植不合适的树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至于在不合适的地方造林,胡乱地号召、发动群众做违反树木本身生长规律的事,盲目鼓吹“人定胜天”只能是劳民伤财。
对于森林的爱护,古人已经多有很好的论述,护林碑在我国各地都有。但是为何大家都知道护林的重要,甚至立碑强调它的重要性,为何还是不管用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律的保障方面存在着缺陷,因而生产建设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浮躁、短视行为就很容易给包括森林在内的各种资源带来致命的危害。因为开发资源非常容易显露成绩,迅速带来本部门的荣耀和种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好处,而维护资源则是一个需要耐心、进行持久而细致甚至艰苦工作的过程,成绩的显现也要缓慢得多。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初期和八十年代初期两次的所有制变革也给集体森林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头次是因为公有制使不少农民试图将要成为公有的林木尽量采伐,到手的就是自己的或是小集体的财产。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地区的山林又划归私人经营,许多农民生怕以后政策又发生变化,马上把树尽量砍伐,造成了森林的第二次严重破坏。如果我们的森林法从一开始就考虑得全面一点,对业绩的评价体系有更客观的指标,法律能被始终如一地执行,那么那种不计后果的开发方式可能就不会蔓延。
也许我们应该从我国林区的破坏吸取这样一个教训,即涉及资源、环境这样一些重大决策的问题,应该避免主观浮躁、急功近利和片面强调部门利益。片面地迎合所谓的“建设需求”。应该充分总结以往的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严肃的科学理论分析和实验依据,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践符合自然规律。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有时甚至走向劳民伤财的一面。因为这种涉及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问题,需要严谨、科学,忌讳哗众取宠、欺世盗名。一旦处理不好,将带来严重的灾难性后果。不但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而且可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恶化,失去持续发展的先机,为以后的发展背上承重的包袱,在后人身上造孽。这种教训有过不少,这种失误不是哪个部门和团体对此负责就能了事的,追究个人责任既无可能也无意义.这里所涉及的五六十年代的初期和八十年代初期两次的所有制变革也给集体森林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的五六十年代的初期图例子(即大跃进的开山造田以大寨为样板) 这种开山造田,是需要把山上所有的植被全部斩草除根!避免和农作物争夺土壤养分,再炸平山体形成一层一层的梯田,原来有山泉的利用几年连山泉也枯竭了,(没有植被的原因)到了冬季土壤丢失更严重,来年再运土上山.产量本来就很低,而且年年减产,就有了农业放卫星的说法.
附件
16.jpg ( 641 K)
2006-10-19 22:57:06
EXIF信息
User Comment : CREATOR: gd-jpeg v1.0 (using IJG JPEG v62), quality = 100
![]()
[中国的梯田(环境破坏的实际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