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孔子的标准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3 23:3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23日,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在众多艺术家、学者等人的争议声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底长什么模样?相信今世之人谁也说不清楚。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每个人心目中,有不同的样貌。因此,我们要传播普及的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于孔子长的什么样,对树立孔子的形象已无关紧要,孔子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他的形象。

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摄

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图(资料图)


6月13日,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文化界争议。创作者与儒学学者均认为统一孔子相貌有必要,但长期研究雕塑史的清华大学美术院教授邹文却指出,制定孔子标准像是种“文化暴力”,缺乏历史依据,过于武断和粗暴。
  标准像版权归孔子基金会
  今年1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组织评选制定孔子标准像的活动。根据孔子基金会发布的资料,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发布后,将继续向海内外征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并不断完善雕像作品。
  待正式定稿后,将以原雕为蓝本,制作推出浮雕、线描等各种形式的系列孔子像标准。此外,征集文件中强调入选作品版权归中国孔子基金会所有。
  据悉,定稿后的孔子标准像系列将于今年9月在孔子诞辰2557年的祭孔大典上正式向全球发布。
  创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
  本次公布的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委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潘鲁生院长和胡希佳教授牵头组成的创作小组完成。胡希佳说创作中“主要参考的是所谓吴道子的画,因为他是目前认为最早的孔子形象,后世都是以它为兰本,我们也不例外”。他还透露,目前初稿是玻璃钢材料,大约高1.2米,等到9月份定稿,估计要做成2米高铸铜雕像。
  针对有人质疑他们塑造的孔子像“太温和”,胡希佳说创作遵循的是孔子基金会的要求。他认为雕像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也不可能在一个雕塑上把温和、严厉等各种神态气质都表现出来,主要还是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很多人认为孔子应该是更亲切、慈祥,因为他本身是个教育家”。
  儒学学者:孔子相貌需要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的彭永捷博士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塑造他的形象确实是个很严肃的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相貌不同的孔子,这确实需要统一。孔子基金会是比较适合做这个事情的一个机构,这次他们推出的是一个征求意见的初稿,只是一种主张和建议,没有强制性。但是,到底是继承历史上塑造出来的孔子像,还是我们另外重新塑造出一个孔子像,应该进行讨论。
  艺术家:“定标准太武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看到“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照片后指出,孔子标准像“或许对宣传推广孔子形象有利于传播”,但从手段上来说有“文化暴力”的成分,“不能说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就能制定孔子标准像,这太武断了,因为实际上这个标准像不具有普遍规范意义”。
  此外,邹文还认为制定标准像不利于培养个人的认识,限制想象空间,“其实文化更重要的是‘活态’,对古人形象的理解可以活泼一点”。

欧木华:孔子标准像终究是徒劳

  此前中国孔子基金会的一些负责人实际上否定了这种强制性“标准”所可能带来的后果,他们说并不会让人们按标准来雕塑,“标准”仅仅只起一个参考作用,实际上,这样的发言已经点明了他们矛盾的一面,一方面,他们想用“标准”来传播文化,但另一方他们的这种要求实际上是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对于一个法治社会而言,食品生产可以用标准来量化,生产工艺也可以有标准流程,但人的思想、文化传播都是不可能用“标准”来强制统一的。换言之,这种所谓的“标准像”的做法并不能达到“统一”的目的,只不过是从此世上多了一种孔子画像而已。

周之南:孔基会版孔子像无权自命为“标准”

  此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该不该重新为孔子“画像”上,尽管遭到了舆论的普遍反对,但是孔子基金会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布了自己的孔子像。以造成既定事实的方法让世人接受新的孔子像,那是他们自己的策略,但是孔基会版的孔子像有没有权力自命为“孔子标准像”,这是一个问题。

魏英杰:谁这么在乎孔子的相貌

  从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活动的目的和具体操作来看,此举不无借“统一”孔子形象垄断孔子影像话语权(版权)之嫌疑。这样的做法不仅和推广孔子文化、儒家文化的宗旨相悖,更是一种独占全民共有传统文化资源的商业行为。

廖保平:一千国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孔子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心中也会有一千个孔子。孔子形象的大变,应该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树为圣人以后的事。既是圣人,似乎要有点圣人的形象,不能形容凄惶,或是落魄难堪,于是被不断地美化起来。


新安晚报:“孔子崇拜”不是好苗头

  中国人吃尽了个人崇拜的苦头。“个人崇拜”的时代在中国已经结束了,我们不需要强加的偶像,更不需要“圣人”代我们思考。尼采说“上帝死了”,事实上孔子也死了。想让孔子“复活”是愚蠢的,就让孔老先生好好安息吧!

李万刚:标准孔子无助儒学精神流播

  笔者认为,由于历史记载的匮乏,孔子形象根本无法“复原”。因此,任何一种形象化的绘画、雕塑都基于个体或者少数人理解的“文化创作”。孔子形象不能也无法统一,那种标准化的做法是一种文化解释权的垄断,反而有碍孔子与儒学文化与精神的传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6 15:54 , Processed in 0.4062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