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森林终落入金光之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3 23:0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率先林纸一体化企业的沧桑巨变
  ——恐怕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森林资源的宝藏——景谷县
  (一)丰富的森林资源
景谷县,地处云南省思茅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经100.02度-101.07度、北纬

22.49度-23.52度,北回归线过县而走,附近的墨江县城正好处于北回归线上。全

县人口29万,总土地面积为75.23万公顷。全县林业用地面积59万公顷,占土地总

面积的77.5%,森林覆盖率高达75% 。在林业用地中,商品林用地面积46.12万公

顷,占79% 。全县活立木蓄积量5000多万立方米,其中商品林蓄积4000多万立方

米,占80%,在商品林中,思茅松蓄积量最大,占商品林蓄积的90% 。全县林木年

净生长量200万立方米,其中商品林年净生长量占80%;各类树种中,思茅松生长

量最大,占总生长量的80%以上 。全县森林生长量远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年净

增长大于100万立方米。
(二)优质的树种
思茅松生长于亚热带气候环境,立地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较强,具有生长快等

特点,是我国针叶树的速生优良树种。天然林20年生胸径可达20cm,树高17~20

米。经人工培育的思茅松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生长速度快等特点,人工林15年

生胸径可达20cm,是优良的速生针叶树种。由于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思茅地区而

得名,成浆性能好,可以生产低、中、高不同定量的各种文化用纸、卷筒纸、漂

白包装纸,特别适合生产高档纸。思茅松速生、成材快、生长量大的特点,是制

浆造纸极好的原料。
二、中国率先林纸一体化企业——云景林纸股份公司
  为了加速开发思茅林区、充分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实现原料就地增值转化

,云南省提出在景谷县建设一个造纸厂。该项目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

并被原国家计委列为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成为我国最早利用亚洲开发银


行的制浆造纸项目,被亚行命名为“云南思茅森林开发及木材永续利用项目”,

包括森林开发和纸浆厂建设两个部分,实际利用亚行贷款7000多万美元。可见该

项目从提出开始,就已经以林纸结合的理念为指导、以循环经济发展作为运行模

式。
  按照亚行的要求,项目建设一开始就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组建了云南云景林纸

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业主。该项目的建设过程曲折,经历资金不到位和原料不

落实,面临关闭。云南省政府帮助解决了原料基地的问题,并由大股东云南投入

资金完成了项目建设。可以说,云南开发公司自完成项目建设起,就对云景林纸

股份公司有深远的影响,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年,云景林纸股份公司建成投产,达到年生产能力7万吨,产品为漂白化学浆

。其主要的生产线和设备都是通过国际招标采购,其无元素氯漂白技术和连续蒸

煮技术达到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第一家。由于连年市场低迷,云景林

纸股份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在2002年,又是大股东云南开发公司决定单独拿出1亿多资金对云景林纸股份公司

进行产能提升改造,从每年产7万吨提高到每年生产10万吨。从政府帮助落实林基

地开始,云景林纸股份公司就每年投入资金3000万左右(主要来自云南开发公司

)有计划地进行林基地建设,已经更新种植60多万亩,并得到国家国债资金的补

助。
至今,云景林纸股份公司拥有10万吨纸浆的生产能力和100万亩林基地。从项目提

出运作理念和基地建设的时间来说,云景林纸股份公司是国内率先进行林纸一体

化的企业之一。
三、走对的路
  云景林纸股份公司亏损逐年降低,特别是提高产能后实现了盈利。对比国内

企业来说,其有原料成本的优势,随着自身种植的树木成材,后期发展将更有利

。作为当年提出为解决当地资源利用和老百姓脱贫而上马的项目,建成后对地方

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2005年上交各项税费达到7000万元,为地方老百姓

提供数十万个工作日的就业机会。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调查评估,认为该项目的实

施使得当地老百姓贫困人口数降低了1/3。
  云景林纸股份公司在建设自己林基地的同时进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种树

推广,采用让利于老百姓的方式,公司自身垫支种苗费和肥料费等,到木材成熟

可用时农户出售木材再偿还垫款,得到了老百姓的积极支持,合作种的树也被老

百姓称为“绿色银行”。
四、几次生死险过
回顾云景林纸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的看到,云景林纸所遭遇的一次次困难,无

不是在公司大股东云南省开发公司的帮助下渡过的。当初云景林纸资金缺乏难以

完成工程建设、试生产由于亏损严重缺乏流动资金、完成7万吨到10万吨的技改工

程,这些生死存亡的关头都离不开大股东云南省开发公司的强有力扶持。至今云

景林纸跨过了盈亏平衡点,走上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并逐渐在云南林纸

产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云景林纸开始考虑发展之路。并根据景谷当地和资源和

环境状况提出,再建设30万吨制浆生产线,配套200万亩林基地,将景谷打造成国

内重要的商品浆生产基地。在云景林纸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工业的振兴,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云南的林

纸产业建设也在云景林纸的不断发展和带动下看到了蒸蒸日上的希望。
五、未来靠谁
可是,云景林纸还没能走上自主发展之路,却已被金光集团(金光是谁,我想已

经无需我再多做介绍了)兼并了。在2002年云南省开发公司大张旗鼓地引进金光

,后来因为舆论和环保主义的压力而使金光暂时销声匿迹。据悉,今年以来,云

南省开发公司在和金光集团进行了有关兼并事宜的谈判,并于2006年8月30日签署

了兼并协议,云景林纸这个总投资达19。6亿元的企业,最终仅以几亿元的

价格由金光控制,云景林纸、云南的森林终于落入了金光之手。这不禁使我们在

惋惜之余,又感到有些困惑。云景林纸能发展至今,殊非容易,它不仅倾注了云

南各级政府的大量心血,也寄托着当地人民的无限希望,更牵动着广大企业职工

和林农的切身利益。云景林纸是思茅市着力扶持的新型林纸一体化企业,具有较

大的发展潜力,而并非需要改制脱困的老国有企业,为何要将它转让给外资进行

所谓的改制?本来云景林纸公司就是股份有限公司,最市场化的企业制度,又改

到哪里去?
作为云南省政府的企业,云南省开发公司对云景林纸采取的做法就让人疑惑。是

投资性质的转手获利考虑?还是怕与金光竞争干脆就退出?我们认为这都是有关

联的。
毕竟云景林纸公司好容易熬到今天有了前景的日子,这个时机转手可是高位卖出

,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似乎是精打细算的。但是,我们有必要作这些考虑:云南

有那么丰富的资源,对于林浆纸这个产业来说非常的合适。特别是我国北方以草

浆为主,需要大量木浆投产来替代。云南省内的企业为什么自己不发展?而已经

在造纸行业多年的云南省开发公司又要退出,难道是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

缺市场?
全国有超过30万亿的储蓄,银行对好项目从不吝啬,即便金光也是从银行贷款,

谁缺这点钱?技术和设备都是国际引进,有钱谁不能引进?中国的国内市场难道

不够大?市场不大那些国际公司来干什么?缺管理么?中国人并不比谁笨,市场

摸索自我学习不会?难道我们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出不了管理人才?
我们不仅为省开发公司惋惜,靠山吃山,最朴素的道理都没有遵守,这样的资源

型行业,只唯恐控制的不够多,却没想到守着宝山却拱手让人。这一让不仅仅是

一个企业、一块林地,还有更多的是这个产业,云南要发展林浆纸产业,云南开

发公司就拱手而退了。我们不禁要问问:作为政府的企业,不代表国家的利益,

不为民族产业发展坚守、不为云南的林浆纸发展作贡献,目光为何如此短浅?
作为资源型的行业,林浆纸产业是事关国民经济安全的行业,不能过多的交由外

资掌控和依赖外资建设。截止2005年底,金光已在国内建设了多达18家涉及林浆

纸的企业,年浆纸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已占到了我国浆纸总产量的近10%,其

商品浆的产量更是占到了国内商品浆总产量的25%以上,而且,金光还计划于近年

内在全国范围内筹建十多个浆纸项目,垄断的地位正逐步形成。我们必须引起足

够的警惕。
诚然,引入外资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入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但是在引

入的同时也要考虑自主的发展,不能让外资在一个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形成垄断,

那样,我们损失的恐怕要远比现在得到的多了。
国家一直强调自主创新,如果没有了企业的载体还创什么新?没有了民族企业,

就没有国家经济。这样有优势、有前景的企业和产业就这样被断送,我们还有什

么理由发展、自我创新?云南开发公司,你代表的是什么利益?发展的是谁的产

业?
这样,曾经是中国率先林纸一体化的企业,今后的路走向何方?云南的优势发展

产业,又靠谁来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9-23 06:5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