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阶级斗争的陷阱毛**现象评析之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0 20:0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在毛**的一生中,斗争以及阶级斗争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斗争以及阶级斗争始终伴随着他的政治生涯。从早年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到晚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矢志不移地进行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阶级斗争成了他的鲜明的色彩,也是他实现政治和社会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这个现象的背后,既有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渊源,又是立足于本土的思想文化基础之上的,同时还有着他个人独特的政治哲学思想。换言之,他的这一思想既有着外来的一面,也有着本土的一面,而且又有着他个人的一面。
  在毛**的少年时期,先天的以及家庭的等综合的因素便造就了他的强烈的叛逆性格。他的母亲是一个为人质朴,以救济施舍为满足的虔诚的佛教徒,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常常送米给他们。而他的父亲却是一个严厉、苛刻、暴躁的人,经常打骂他和他的弟弟。父亲的家长专制引起了他强烈的愤恨与不满。父子俩不断发生冲突。一次父亲当着众人辱骂毛**,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盛怒之下,毛**反骂了他以后就离家出走。最后终于以死相逼,迫使“严父”屈尊让步。这次的“反抗”与“胜利”,在毛**心灵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迹,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更多地打骂我。”②毛**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他一方面养成了对穷人和民众的同情之心,另一方面是对权威和强者的反抗,这种双重的心理性格和价值系统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上私塾时,毛**爱看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老师憎恨这些禁书,并把它们说成是邪书。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经书把它们盖住……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①毛**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成长经历往往会对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其打上重要的底色,而这一时期的阅读经历尤其是发乎兴趣的阅读经历又尤其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继续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个特别之处,就是里面没有种地的农民。人物都是勇士、官员或者文人学士,没有农民当主角。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②毛**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0页1901年长沙饥民的“抢米事件”,韶山哥老会与地主的暴力冲突,当地农民因困于粮荒而发起的“吃大户”运动等等这些事件,对毛**的早年思想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大多数学生都同情‘叛乱分子’,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看问题。他们并不明白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是单纯地把它看作一件耸人听闻的事件而感到兴趣。我却从此把它记在心上。我觉得跟‘暴民’在一起的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普通人,对于他们受到的冤屈,我深感不平。”② 12“这些接连发生的事情,在我那早有反抗意识的年轻的头脑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就在这个时期,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①13

  早年时期的毛**认为,在社会中“利益”的不相同和不相等,是“平民”与“强权者”相对立的根源。统治者利用“知识”、“金钱”和“武力”等特权,“剥削多数平民的公共利益”,“以维持自己的特殊利益”,于是产生了社会的不平等,出现了“智愚的阶级”、“贫富的阶级”和“强弱的阶级”。矛盾的现实就是这样明摆着:“几个人享福,千万人要哭。产业愈发达,要哭的人愈多。”不许实行专制,毛**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21页随着“强权者、贵族、资本家的联合到了极点”,“国家也坏到了极点”。他认为,摆脱这一恶性循环圈的惟一出路,就是不断壮大“民众”的力量,“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可以说,在1921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前,他就已经萌生了比较明确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念和思想。也正因为存在着这一思想背景,他在通过朋友蔡和森等的介绍了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很快就接受了通过共产党的领导,通过阶级战争,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后人认为毛**此前不久还在宣传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因此对他的这一突然转变感到有些不太理解。其实只要把这一现象与他早年的关于斗争的思想,他对平民和强权者两者对立的重视程度联系起来后,就会觉得这一转变也并不显得突然。
  在政治思想的背后还有着更为深层的哲学思想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在毛**早年时期就形成的阶级斗争思想的背后,支撑它的就是他关于“动”的哲学思想。“人者,动物也,则尚动矣。人者,有理性之动物也,则动必有道。下加点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乎此有道之动邪?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②体育之研究,毛**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重点号为原著所有。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在于“动”,在于有道之“动”,社会亦复如此。“故政治迭乘,平和与战伐相寻者,自然之例也。伊古以来,一治即有一乱,吾人恒厌乱而望治,殊不知乱亦历史生活之一过程,自亦有实际生活之价值。吾人揽(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④《伦理学原理》批注,毛**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85-186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在毛**思想世界里,“动”不但是人以及社会的本质,而且还带上了主观喜乐的色彩。“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永不停歇的斗争以及阶级斗争已经被他赋予了一种美学意义。他对斗争和阶级斗争有着近乎病态的执著和迷恋,然而这样的斗争会给人民带来怎样的感受,他们将因此承受怎样的苦难也不在他的考虑范围。社会应该有的正常状态和人民的实际需要从来不是毛**政治活动的出发点,他的政治选择也不以民意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依归,而更多地是从自己的政治理想甚至是政治偏爱出发。他后来在中国大地上所造成的大悲剧,给社会所带来的大苦难是与此密切相关的。从意图伦理的意义上说,他的动机也许是美好的,然而从责任伦理的意义上说,他却是大恶的!
  毛**认为:“吾尝梦想人智平等,人类皆为圣人,则一切法治均可弃去,今亦知其决无此境矣。”② 《伦理学原理》批注,毛**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85页“吾知一入大同之境,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矣。是故老庄绝圣弃智、老死不相往来之社会,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陶渊明桃花源之境遇,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③《伦理学原理》批注,毛**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页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着,它就永远会有矛盾和冲突,就永远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即使实现了所谓的大同之境也还是如此。毛**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后来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仍然要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仍然要不断强调斗争以及阶级斗争,我们也可以从他的早年的思想中找到渊源。
  毛**终生孜孜不倦地强调阶级斗争,运用阶级斗争,还在于阶级斗争是他实现他的改造社会和人性的政治目标和理想所需要的工具和手段。他要通过革命整个地改造中国的社会,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消灭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他的均平的乌托邦理想。要实现这样的政治目标和理想,他就必须强化阶级意识,实行激烈的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中国的问题实质上是农民的问题,农民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主体,底层民众当中有着浓厚的民粹主义倾向。农家出身的毛**的过人之处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这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充分地利用底层民众的****激QING和民粹主义倾向,发动了一场以农民为主体同时又注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在中国建立起了共产党的政权。在这一点上他成功了。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后,还有不断地巩固这一制度,不断地同资本主义的路线作斗争,防止资产阶级专政的复辟。因此,阶级斗争的弦仍然需要紧绷着。
  认为人性必须得到改造,这也是毛**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他的早年时期,这一思想就已经萌生了。“然小人者,可悯者也,君子如但只顾自己,则可离群索居……若以慈悲为心,则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一体也。吾等独去,则彼将益即于沉沦,自宜为一援手,开其智而蓄其德,与之共跻于圣域。彼时天下皆为圣贤,而无凡愚,可尽毁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气而吸清海之波。孔子知此义,故立太平世为鹄,而不废据乱、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鹄也。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力于斯世者,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②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毛**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8-89页他在延安时期发动的整风运动,建国后发动的一场又一场的思想改造运动,就是要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实现对人性的改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是暴力的手段都使用上了。他到了晚年,认为“穷则革命富则修”,“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因此需要不停地“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一有非无产阶级非社会主义的思想产生就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把它们强压下去。这也是要对人性进行改造,实现他的“六亿神州尽尧舜”的理想。他知道人性的复杂程度,知道人性改造的不易,他知道人们的私有制自发倾向是根深蒂固的并且是难以战胜的,然而他偏要迎难而上,在这一歧途上誓不回头。
  二
  1956年实现“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过去急风骤雨般的阶级革命时代结束了。然而在毛**的心目中,阶级斗争的形势仍然十分严重,阶级斗争的的时代不会过去,并且也永远不会过去。
  在毛**看来,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石(这方面他受列宁思想的影响很大。《列宁选集》是他晚年最常阅读的书籍之一)。但是,如他自己所说,既然旧有的阶级斗争现象已消失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伏法了,那么,“斗争”的对象和方向何指呢?“专政”的目标又何在呢?他的目标是要在中国实现“一大二公”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此就要不断地与资本主义的倾向作斗争。在他眼里,凡是对他的“三面红旗”有所怀疑和动摇者,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就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试图复辟。为此,他就要通过发动阶级斗争把这样的倾向打下去。这时候,划分阶级不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人们对财产的占有状况作为标准,而是以人们对党的路线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作为标准。这种以思想划分阶级的做法在政治生活中和社会上造成了诸多混乱,为阶级斗争的扩大化、泛滥化打开了方便之门。毛**可以根据他的主观意志,甚至可以根据他的政治需要,以思想把人们定为阶级斗争的对象而进行打击和****。凡是对他有不同意见的人都会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和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当权派等,甚至一些对他并没有不同意见了人也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也被抛了出来,从而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将这种“极左”路线推之于社会则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在“**”中,不同的派别出于夺权的需要,谁都可以认为自己是维护毛**思想的革命派,都可以把与自己对立的一方划为反对毛**思想的反革命派。最初是****派与保皇派的派性斗争,后来保皇派被打下去后,****派内部又***不同的派别,派性斗争一直持续下去。社会的持续动乱也超出毛**所能控制的,“**”开展的时间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期,他所期望的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目标一直没有实现。如果不是1976年他的与世长辞,“**”这场浩劫仍然不会结束。
  1957年10月,毛**说:“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锋芒是对着资产阶级,同时变更小生产制度即实现合作化,主要矛盾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八大’决议没有提这个问题。‘八大’决议上有那么一段,讲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种提法是不对的。” 在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0月9日并且坚持“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从“党内反对派和怀疑派”的提法,到把彭德怀上书看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从“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到认为全国基层有三分之一的领导权不在我们手里,“建立反革命两面政权”是“敌人反对我们的主要形式”;从“党内有这么一部分人,并不是共产主义,而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定论,到发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很可能,这是最危险的”的警报,他就真切地感觉到党和政权都发生了质变,非搞一场“革命”不可,“认真地进行民主革命的补课工作”,以此阻止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全面复辟和修正主义在中国的无限蔓延。最后,毛**的全面逻辑构思终于形成了完整的图景,并沉淀在《“五一六”通知》的语言和辞章之中,于是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社会政治实验。正如他自己对“**”所做的概括那样: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是中国***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继续。芙蓉国里尽朝晖,1968年4月8日人民日报
  建国后毛**对阶级斗争的强调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是为了反对官僚主义。1949年**夺取政权后,建立起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种专制性质的政权与生俱有就必然会面临着一个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的问题,因此就必然会产生官僚主义和权力异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建政初期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严重起来。毛**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并且他对这一现象也是深恶痛绝的。“大民主也可以用来对付官僚主义者……有些人如果活得不耐烦了,搞官僚主义,见了群众一句好话没有,就是骂人,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DADAO。现在,这个危险是存在的。如果脱离群众,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农民就要打扁担,工人就要上街游*,学生就要闹事。”在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25日刚开始时他还只是把这一现象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但后来随着阶级斗争范围的不断扩大,他把它当作了阶级斗争的对象。
  官僚主义是人类社会一个十分古老的现象,它存在的基础和温床是权力专制的社会制度。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只要它的权力仍然是专制性质的,就必然会带来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现象。毛**看到了建国后存在的这一现象,找到了病灶,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他自始至终都没有从制度上去改变**政权权力专制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找到可以有效地根治这一现象的药方。他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而问题的不断加重又使得他想通过更为激烈的阶级斗争来解决,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在反思这一段历史时,也应该从中汲取到教训,就是我们要加快建立民主和法治社会的步伐,因为只有它才是根治官僚主义现象的良方。否则,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和民粹主义倾向会因为官僚主义的存在而不断加剧,社会就还有陷入动乱的可能。在“**”发动之前,正是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使广大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了强烈的****激QING,所以一经毛**发动,“**”的烈焰就点遍了全国。
  建国后,毛**正是在以上这些阶级斗争的误区中越陷越深,最终导致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把整个国家和民族拖入了绝境。
  三
  萧延中教授认为:“他(指毛**——引者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依据,以其真理性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体系,取得了成功;他又片面夸大了这一学说和理论的历史性,忽略了无产阶级专政将‘提供合理的环境,使阶级斗争能够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经历它的几个不同阶段’,这种马克思主义中更具永恒性的理论因素,从而导致了无法弥补的失误。”230笔者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更多的只是马克思在书斋里的一种设计,无产阶级专政将“提供合理的环境,使阶级斗争能够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经历它的几个不同阶段”这也只是在理论上存在着这种可能性,在实践中却从未实现过。在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无产阶级专政无一不是与专制和独*联系在一起的,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现象吗?“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人类社会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而且专制的权力一旦产生,它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和路径依赖,无法退出来了。马克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的无产阶级专政只是一个过渡阶级,不久就要向真正的民主制过渡,然而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这种设想从来都没有变成现实,过渡阶段无一不是变成了长期阶段,真正的民主制无一不是变成了遥遥无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这一关于社会设计的学说本身就是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一种自发演进的秩序,本来就不应该进行设计。
  毛**在他的早年时期就产生了关于“动”的哲学思想,就对社会的不公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些无疑都是他思想中的闪光之处,也是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但他同时产生的阶级斗争和乌托邦思想却是十分有害的。社会上会有不同的阶级存在,不同的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一个阶级会对另一个阶级存在不公的现象,这些都是客观事实,我们没有办法也不应该进行回避,但我们却不应该由此得出结论说要进行阶级革命,用一个阶级消灭掉另一个阶级,建立起无阶级差别无剥削压迫的社会。就像矛盾不可能没有一样,社会也是要分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而且存在阶级和阶层差别的社会才是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才会给社会带来必要的活力。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建立起民主和法治的社会制度,让它们在平等的游戏规则下进行利益上的博弈,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从而使各种社会问题通过改良的方式得到解决。用暴力的方式强制地消灭掉一个阶级只会制造更大的社会不公,只会带来以暴易暴。毛**的愿望也许是美好的,他的志向也是极其恢宏的,然而,人性终究是不可超越的,社会发展规律终究是不可战胜的,他凭借着巨大的能量把神州闹了个天翻地履,最后仍然只能以悲剧的结局收场。
  ①②③④⑤ 《毛**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第8-9页,第9-10页,第12页,第13页
  ⑥ 毛**:《不许实行专制》,《毛**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21页
  ⑦ 毛**:《体育之研究》,《毛**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重点号为原著所有。
  ⑧⑨⑩ 毛**:《〈伦理学原理〉批注》,《毛**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85-186页,第185页,第187页
  11 毛**:《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毛**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8-89页
  12 毛**:《在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0月9日
  13 《芙蓉国里尽朝晖》,1968年4月8日人民日报
  14 毛**:《在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25日
  15 萧延中:《巨人的诞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1-4-28 17:46: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5-7 05:21:4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6-10 13:54:42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7 07:5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