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巧用软实力:中国崛起,美国衰落译者原标题:全力以赴:中国展现魅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0 19:5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前美国驻泰国大使讲述说他被要求向曼谷当地的一所大学提供捐助,那所大学想在他们的图书馆建立一个“美国角落”——只不过是几台电脑和几个书架的与美国各类信息相关的材料而已。在冷战期间,这样一个项目原本是由美国新闻署来资助的。但是,11年前美国新闻署就关闭了,现在这样的请求必须通过国务院官僚制的重重审批。因为该大使的坚持,资金的审批终于通过了。然而,当他终于得以为“美国角落”揭幕时,他却发现,由美国政治捐赠的微小的“美国角落”相比由中国政府所捐赠的一座新建的、满员的孔子学院大楼实在有些相形见绌。
  自2001年9月11日起五角大楼就把公共外交重点都放在打击恐怖主义以及穆斯林世界的激进化问题上,外交工作越来越受到五角大楼的监督、影响。而与此同时中国则有条不紊地以其雄心勃勃的全球议程在全速前进。这么做是旨在推广中国的治理模式,排斥美国和西方的治理理念,在结交朋友和影响竞争对手上中国人已经投下了巨资。如北京奥运会和最近召开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所展现出的华丽,只是大量外交战线上(包括在美国境内),一种兼具决心和创造性正在发动的公共外交攻势最明显的表现。
  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听证会上,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资深成员参议员Richard Lugar,指名要求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解释中国为何能够在明尼苏达大学以及全美其他学校开办了60个文化中心,而美国在中国却没有类似的机构这一现象。克林顿则表示,中国政府在美国正在做的事情,美国政府没有同样财力在中国做到:“每个孔子学院启动费用需要100万美元,每年运营费用超过20万美元。美国政府在预算上没有中国政府这样的大手笔开支。”
  冷战胜利之后美国就在公共外交方面昏睡过去了,虽然美国现在想要努力回到公共外交博弈里来(国务院已为2011年要求了1500万美元,以在全世界开办8到10个左右的文化中心),但相较之下,中国已经发动了一场文化闪电战。曾几何时中国生硬的宣传工具只会广播捍卫中国政策的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而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似乎改弦更张更强调文化和信息方面的广播。282所孔子学院散布在全球各地。中国也有了它自己版本的和平队(Peace Corps),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管理,把中国青年送到中国政府与其政府有着友好关系的像老挝、埃塞俄比亚、缅甸这种国家去做发展方面的工作。不像美国大使馆人员每两年都要进行轮换,中国外交人员被鼓励更频繁地回到诸如柬埔寨和缅甸这样对中国政府来说具有高优先级的国家。要做到大使级别之前,他们应该能够在所驻国政治、商业、文化精英中拓展人际网络,流利的使用当地语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积极使用学生交流计划的国家之一。据国际教育研究所的报告,中国在美国留学的学生人数不断上升,2008年时大约8万,到2009已超过9.8万。
  指导这些方案的总体战略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中国的影响力扩散出去,同时谨防外部的信息和观念流回去“污染”中国。正如Stefan Halper在他的新书《北京共识:中国的威权模式如何支配二十一世纪》(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写道的那样,“中国竭力避免冲突,它的真正挑战体现在一个特别的方面,即在中国式资本主义和中国思维主导下的国际社会的兴起过程中扮演着创造性的主导角色。”
  早在奥巴马政府把“巧实力”当作美国外交政策的官方前提之前,中国政府就开始认真看待“巧实力”("smart power")理念在外交政策上的作用。但是不同与美国,中国的“巧实力”外交政策并非将军事投资转移到对外援助和公共外交上,而是立即在战略上、主动性上采用对外援助和公共外交这两种做法,并且精致度也越来越高。当中国已经将其军事影响力从亚洲(中国以一种区域性的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地区)延伸到非洲、印度、中东地区以及更远的地方的同时,它也努力说服世界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和平发展。
  根据Rumi Aoyama的说法,中国的公共外交有5个组成部份:“对外宣传中国的主张,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反驳海外对中国的歪曲报导,改善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对外国的政策决定施加影响。”这一套简单的列出外交政策优先性的做法有其令人钦佩的明确性,这种做法已经完全避开了美国所做出的类似努力。
  中国媒体不断增加的吸引力及其辐射面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关键因素。2009年1月,南华早报报导,北京已宣布了一项新的“全球媒体驱动”的计划,目的是为了建立海外分社的网络向世界展示现代中国的形象”。这种做法就和其他公共外交努力一样,中国正试图反击它以往在海外低收视率的形象。(尽管中国在全球公众态度上取得的口碑获得了全面改善,但在2008年皮尤研究调查进行民调的国家中仅有23国的多数人表示了喜欢中国的看法。)中国政府已经承诺为这项工作提供令人瞠目的68亿美元的资金。相比之下,美国目前每年在国际传播上花费大约7.5亿美元;英国的情况也类似,资助BBC世界服务运行的资金大约为4亿美元。
  今年5月,中国的新华社宣布成立一个全球英语电视频道,作为推动反击西方新闻媒体支配性方案的一部分,尤其针对CN*和BBC。试播据说已经开始了,并且电视台计划在7月全面投入运作。由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hina Network Corporation, CNC)制作的该频道将通过卫星、有线电视、互联网和手机播放,其内容将包括新闻、商业和生活方式等栏目。以新华社社长李从军的话来讲,“CNC将为全球观众提供多一个信息来源,促进用和平与发展的角度看世界。”
  此外,中国政府经营十年之久的英语频道中央电视台第9频道,也旧貌换新颜。以CCTV新闻广为人知,它将在100多个国家提供新节目。中国还增加大量的纸媒印刷。在1993年推出的中英文《环球时报》,其公开的目标是“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良好形象”,现在发行量为1百万余份,《人民日报》则增加阿拉伯语,俄语,法语,日语,英语和西班牙语版本,有3百万的发行量,且配发10种其他报刊和6家杂志。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稳定增加其短波广播频率,而美国的短波广播已经减少。2000年,中国有152个短波频率,美国有263。到2009年,中国的短波频率数量已增加到293,而美国下降到205。短波当然特别面向发展中世界,那里接触电脑和手机等更先进的媒体比较不易。对于有着严控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政府的国家来讲,短波广播是最难于去干扰的。
  (此处删去三段)
  中国为了获得资源和影响力展开了针对全球事务的外交政策,而中国的公共外交就是这种外交政策战略的的无缝衔接。中国很多精英越来越把西方模式认知为是有致命缺陷的发展模式。当西方国家承受世界经济危机苦痛时,中国正在争辩说它的国家资本主义,北京共识才是未来的方向。显然这种论调是有共鸣的:期待中国政府投资和贸易的一些亚非拉美国家赞同它的说法,特别当它不伴有任何恼人的民主改革或私有化的说教时就使它更具吸引力了。
  (此处删去一段)
  中国的大胆投资是否能成功——这是关乎未来的问题。
  作者:Helle C. Dale
  作者背景:美国传统基金会Douglas and Sarah Allison 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World Affairs杂志2010年7-8月刊
  编译:沙莉
  补充翻译:@Freeman7777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1:0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