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1”事件以来,美国急剧膨胀的情报系统已在全美超过1万处地点落地开花。《华盛顿邮报》“绝密美国”系列调查报道的第三部分,全面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等情报机构的办公环境及其工作人员的另类生活。有意思的是,普通美国人对近在咫尺的“绝密世界”却浑然不觉。
许多美国人都不知道,最高国家机密可能就从他们家隔壁经手。
离首都华盛顿不远的米德堡(Fort Meade)是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聚居地,掌握最高秘密的政府机关和承包商都云集于此,可谓“反恐情报之都”。类似的情报区还有11个,包括杜勒斯-尚蒂利(Dulles-Chantilly)、丹佛奥罗拉市(Denver-Aurora)和坦帕市(Tampa),构成全美85.4万情报人员的神经中枢。
低调的华丽
米德堡是国家安全局(下称国安局)总部的所在地。然而,多数人即使接近核心地带,甚至看到车上的导航仪突然失灵、让司机拐来拐去,也不会想到这是政府有意堵截信号,国家安全局近在咫尺。
树木、高墙、坡地都是国安局的绝佳掩护,加上政府设置水泥路障,广建岗亭,遍布警告标示,无出入授权者都被远远挡在这个美国最大安全机构的门外。
巨型办公楼群都装有一排排不透明防爆窗户,楼内估计有3万名员工。这里没有节假日,海量的截听对话等待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阅读、监听与分析。
从外边看,根本无法弄清国安局的现有规模,仅知其建筑面积630万平方公里,和五角大楼相当,四周停车场近112英亩。有文件显示,这个庞然大物仍会继续扩容:未来15年新增1万名员工;首期动用20亿美元,将总占地面积扩充至1400万平方英尺。
国家安全局周边是靠它发家的承包公司和其他安全机构。有的建成延绵数英里的商业园区,靠一条标识黄色警告牌的私人公路与安全局相连。
约法N章
和传统的军事重镇相比,这些情报区要隐蔽许多。但它们也依赖联邦预算,特殊的工作决定了它们的独特文化--保密。
关于工作地点的线索往往只能从挂数字智能卡的公司吊绳上找到。工作内容和派驻地点都是谈话禁忌。除非出了岔子政府介入调查,或机要信息被媒体公之于众,否则没人会把如何做好情报工作保卫国家挂在嘴边。
情报区内所有工作人员必须遵守许多严格、不近情理的规定。测谎、签防泄密保证都是家常便饭,每次从海外归来还要提交长篇报告。如何对付好事的邻居和好奇的朋友都有专门指示。有些人还接受过伪装身份的训练。
嗜酒、借钱过多或与某些国家公民交往,都可能失去绝密授权这一在国安局及其兄弟情报部门求职的通行证。
为谨慎起见,政府对情报区的规定也事无巨细:围墙需要多少钢铁含量,托运机要文件用几号纸袋、墙体多厚、隔音层加高多少,全都一一过问。
财富新贵
富有是从事绝密情报工作的另一特征。美国人口调查局统计的十大富县里,六个分布着情报区。
“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对子女教育、生活品质的要求都很高。”霍华德县县长肯·乌尔曼说。该县经济水平全国第三,生活着8000名国安局员工。
情报区内的学校确实一流,有些学校今年秋季学期将安排课程,教给最小只有10岁的学生若要取得绝密授权,需要采取何种生活方式、放弃何种行为。
一所学校醒目的黄色校车就停在美、英、加、澳、新西兰“五眼联盟”的办公楼下,楼内充斥着来自全世界的绝密信息。而这些校车会将孩子们送往美国最奢华的住宅区。
国防部负责协调霍华德县适应米德堡基地扩张问题的官员说:“和国安局无关的群众,并不满意他们生活所受的影响。”
特工零距离
米德堡的奎兹诺斯(Quiznos)三明治店像全国其他分店一样风格休闲。只是每到早上11点,就会有一帮人戴着驻阿富汗或伊拉克美军最爱的奥克利(Oakley)太阳镜,脚踏沙漠色长靴,等在店里。国安局40%的人为现役军人,这家店就开在他们的工作点附近。
情报部门对当地的影响还体现在交通上。
米德堡某日中午,一辆白色面包车开出停车场。尾随而来的5辆同样的车,每车各坐2名正在联合反间*培训学校受训的联邦特工。每年约4000名政府和军方特工参加福特·里德的反间*课程,像这些特工一样,从当地居民身边疾驰而过。
这天是一场“跟踪课”实战演习,扮演间*的老师坐在第一辆车里。学员们只能靠一份特制地图和用于相互联络的无线电装置抓住这名自称“兔子”的“嫌犯”。
前座一名特工将地图往腿上一放,往上狂贴黄色便签,标注同伴和“兔子”的位置。
其他人都加大油门,以60公里的时速朝“兔子”狂飙,并不时提醒同伴哪里有警察--当地警方根本不知道这些窜来窜去的面包车里坐的都是联邦特工。
突然,“兔子”一个加速,超了最近的学员整整一个街区,径直冲过黄灯。学员们被红灯卡着,只能眼怔怔看着他逃离视线。
“冲啊,”灯一换,一个学员便大喊,但却无济于事。前面的车还在慢吞吞往前挪。“快开啊,快开啊,快点啊。”
“我们跟丢了,”她的搭档喃喃地说,尽管他们已竭尽全力。
最后,他们在博德斯书店发现了“兔子”的行迹,于是下车跟踪。店里值班的都是女生,孩子们穿着拖鞋跑来跑去。6个穿着polo衫和花色卡其裤的男学员,假装浏览架上的杂志,慢慢向过道踱来。
指导老师躲在一旁,观察几位特工。他坦言:“行为举止是最难的部分,他们还不够放松,感觉怪怪的。应该做出随便翻翻的样子,但他们都越过书向外看,还一动不动。”
隐秘世界和普通人的生活相互交织,这些故事每天都在不断上演。但当地居民似乎浑然不觉。
一位后院毗邻情报大楼的居民说:“过去那里是农田,有一天突然挖土动工了。我不知道他们在干嘛,我也懒得管。没啥好操心的。”
但也有犀利的群众。比如,一位前国安局工作人员的妻子就称,她通过穿着、发型、举止,就能认出特工。
“他们看上去提心吊胆,好像总怕有人问他们的个人情况,”她说。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