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赞比亚枪击事件背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23:5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于科蓝这样的企业和徐氏兄弟这样的企业家,仅仅依靠“不要给中国人形象抹黑”的道德规劝无济于事。如何将“土生中企”纳入监管和促进其进化,是解决中国企业在非洲问题的关键
  【财新网】(评论 | 陶勇)在“矿带地区”,赞比亚反对党爱国阵线(FP)势力根深蒂固,其领导人萨塔(Michael C. Sata)经常以矿工、矿难和“中国掠夺”为题材,打着“赞比亚是赞比亚人的赞比亚”旗号,向执政党多党**运动(MMD)发难;而以卢萨卡等大城市为基地、代表赞比亚工商业和“城里人”利益的MMD,则往往打压“矿带地区”的工运,并竭力鼓励和维护中国资本在当地的投入和经营。
  2011年赞比亚将迎来又一轮总统大选,类似的“中国热点”将会再次被激发,此次科蓝事件,恐怕也不会仅仅是一次孤立事件。
  事实上在“矿带地区”,类似的暴力-枪击事件因治安瘫痪而并不罕见,然而并非每一次纠纷都会被放大。“矿带地区”的“中国纠纷”第一次大曝光是2006年7-9月,当时恰是萨塔挑战总统宝座的紧要关头;第二次则是2008年3月,谦比希CCS风波爆发,就在事件发生的同一天,中国-赞比亚自由经济区协议签署,根据这项协议,谦比希地区将成为一个特别开发区,允许外国公司自由经营。耐人寻味的是,签字仪式在卢萨卡举办,管理经营者为赞比亚中央政府及其代理人,是“卢萨卡人”,以及与之合作的外资(主要是中资),但“自由经济区”却设在“矿带地区”的谦比希,这等于是说“谦比希出血,卢萨卡和外国人分红),自然更容易刺激当地人敏感的神经。
  此次科蓝“枪击事件”的新闻在事实尚未厘清的情况下不胫而走,短短两天就传遍全球,当地观察家立即再次联想到大选:2011年,曾喊出“和中国断交、和台湾建交”口号的萨塔将再度挑战总统宝座,而由于当选总统姆瓦纳瓦萨(Levy Patrick Mwanawasa)病死任上,继任者班达(Rupiah Banda)来自赞比亚的“政治荒地”东方省,根基浅薄,届时执政党可能出现内部纷争,已经屡败屡战的政坛老将萨塔,自不会放过这一良机。
  三次“中国纠纷”,率先披露的都是路透社南非分社,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中国资本大规模介入赞比亚矿山不满的,显然不仅仅是“矿带”的黑人。通常认为,此次爆发科蓝事件的南方省,最初和卢萨卡、和外国人矛盾的激化,始于卡里巴水库的兴建,这座水库为卢萨卡带来电能供应和向邻国卖电及旅游收入,却淹没了当地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让许多人失去家园、生计,还造成了频繁的地震和其它地质灾害,自水库落成以来,里氏5级以上地震已发生过20次以上,而这座1958年落成、1963年完成蓄水的大水库,正是英国统治下的“罗得西亚”殖民当局决策,由英国资本投资的,可以说,他们理应比徐氏兄弟和其他大多数在赞比亚的中国人,更了解当地何以存在如此根深蒂固的地域、部族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科蓝在内,许多在赞比亚(其实远不止赞比亚)经营的中资企业,习惯于和官僚、和首都的权贵们打交道,遇到问题时则要么乞灵于金钱武器,要么希望通过“上层关系”摆平,一旦这些全都不灵,则常会手足无措,做出些莫名其妙的行为。这种做法即使在非洲各国首都,也常常引起当地社团、社区和经营者的不满,而在外省则常常是灾难性的:越依赖首都的权贵和公权力,就越与当地部族、社区和民众的利益格格不入,其结果,往往陷入“花钱买罪受”、“吃力不讨好”的误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中央权贵”和“地方实力派”政治、经济博弈的棋子。
  此次事件仍在演变中。10月18日,“赞比亚实时新闻”报道称,赞比亚警察总监卡彭代(inspector general of police Francis Kabonde)表示,“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一旦查实责任系科蓝公司两名中国籍监工所有,将以谋杀罪起诉二人。然而随后又传来“误伤”、“摆平”的消息,可以想见,如果仅仅这样“摆平”,隐患将继续存在,并随时可能被触发,随着2011大选的临近,危险将有增无已。
  自2006年大选后,中国官方对赞比亚的矿业经营变得格外谨慎小心,2008年的自由经济区方案,赞比亚政府本拟将谦比希单独对中资企业开放,而中方却主动提出对所有外资企业开放,当年工潮发生后,中方也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此次科蓝事件,中国官方媒体主动介入并直接报道,据赞比亚网站和英、法媒体报道称,中国使馆也对事件表示了歉意,一些中国媒体则刊出了呼吁保持中国-赞比亚传统友谊、强调遵守当地法律并严惩肇事者的文章。
  从赞比亚官方的态度看,显然希望息事宁人,以免影响赞比亚经济利益,更不愿2006年的“萨塔旋风”再度刮起,动摇执政党选情,这从政府的谨慎态度,和赞比亚官方媒体至今的缄默,就可看出端倪。然而这种态度很容易被萨塔、反对党和工会解读为“包庇中国暴徒”、“和中国资本家狼狈为奸”,并在选举前再度掀起波澜。
  对于科蓝这样的企业和徐氏兄弟这样的企业家,仅仅依靠“不要给中国人形象抹黑”的道德规劝无济于事,而由于非洲许多国家政治、经济和法律治理尚不完善,单纯依靠当地的监管、规范同样效果不佳。更严重的事,不管是国营、国内民营还是“土生中资”,一旦出了问题,当地人和国际媒体都会将之概括为“中国人和中国投资的问题”。
  很显然,问题盘根错节,解决起来困难重重,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新问题?
  在非洲经营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一切其它“土生外国资本”,如印度人、黎巴嫩人等,通常会在使领馆的指导帮助下,自行成立一些行业性、地方性商会,这些商会自愿组合,自主管理,并和使领馆、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固定的沟通机制,同时作为民间商业自治组织,参与同业商会的活动,与当地社区、工会保持接触。这种形式既可以发挥“土生外资企业”的合力,避免“落单”而吃亏,也可以强化这些企业的“本地化色彩”,减少当地社区的敌意,一旦出事,也更容易在“机制内”以相互沟通和妥协的方式解决。
  在一些“土生中资企业”经营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非洲国家和经营领域,这类商会已经开始出现(如喀麦隆和尼日利亚的中国商会、贝宁的中国纺织商会等等),并发挥了一定作用。有关方面应积极协调、引导在当地的“土生中资企业”建立类似商会组织,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应鼓励同业的中国国企、大型民企参加,并对商会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
  此次科蓝事件的成因虽复杂,但资金匮乏是一大症结所在,正是因为资金匮乏,科蓝在当地的增资、扩充产能才遇到困难,也正是因为此,才会屡屡出现工资纠纷。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国已开始尝试通过设立基金,扶植在当地的中资企业,如果能通过政府的引导、帮助,在“土生中资企业”和国内金融机构间建立必要的联系,通过组织专项基金为有前途的“土生中资企业”提供融资和股份交易,一方面减轻这些企业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和股份杠杆,可以名正言顺地为这类“最不规范也最该规范”的“中企”注入新的管理血液,使之最终进化为符合标准的现代型公司。
国际关系论坛www.newslist.com.cn
  要实现对非洲“土生中资企业”的有效监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摒弃成见,解放思想,充分发挥经济、金融杠杆的调节机制,打破单纯靠行政管理、思想工作解决问题的旧框架,而要实现这点,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行动、有机配合,也需要中国驻外机构和所在国中央、地方政府的务实沟通。■
  作者陶勇,笔名陶短房,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现为《纵横周刊》非洲问题研究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6 19:52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