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戴秉国详解“十二五”中国外交,暗批美国冷战思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13:4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戴秉国详解“十二五”中国外交,暗批美国冷战思维 

--------------------------------------------------------------------------------

戴秉国详解“十二五”中国外交,暗批美国冷战思维 

反复强调中国和平发展多次提及“共同利益”详细阐述中国核心利益批“门罗主义”“新殖民主义”

■各国唯有同舟共济而不是同舟共“挤”,同舟共渡而不是同舟共“斗”,才有出路。

  ■在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得到的不是威胁,而是繁荣。从西汉起,中国的版图大体上就是今天这个样子。

  ■中国有句俗话,在同一个锅里吃饭,哪有锅盖不碰碗勺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国家之间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摩擦,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早报记者吴挺

  中国为什么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的发展走向和战略意图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取得的发展?中国发展起来后会不会在世界上争霸?快速发展的中国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如何运用日益增强的实力和影响?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什么关系?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行得通?

  面对一个迅速崛起的中国,西方以及中国的亚洲邻国正在迫切地希望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国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戴秉国日前在《**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上发表题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9000字长文,以相对通俗和形象的语言回答了中国官方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详细阐述了下一个五年中国外交的总体战略。这也是中国最新的外交公关举动之一——上周,外交部长杨洁篪在外交部首届“蓝厅论坛”上发表演讲的主要意思与此一脉相承。昨晚,杨洁篪也在外交部2011年新年招待会上向各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及其配偶公开表示,2011年,中国与世界的合作领域更加广阔,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戴秉国也出席了这次招待会。

  中国外交高层一系列表态的时机正值朝鲜半岛局势陷于紧张,美日韩等施压中国要求对朝鲜发出明确声音之际,在此前的近一年时间里,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以及日本在领土争端方面升级,西方外交官和媒体一直指责中国的外交政策似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强硬,中国一些邻国也产生了恐惧和疏离感,转而与美国拉近关系,以平衡中国。

  在此背景下,戴秉国力图打消外界——特别是周边邻国——对于“中国发展强大后必然谋求霸权”的担忧,重申并详细解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意图以及原因,通篇未见“崛起”二字描述中国。

  在文章中,戴秉国还数度提及近来常常见诸中国领导人出席各种国际场合时所使用的“共同利益”一词,以力图弥合各方的分歧。

  

引用邓小平语录

  戴秉国在这篇以“十问十答”形式呈现的中国外交政策指导性文章中重点驳斥了中国会走上“国强必霸”道路的观点。

  “所谓中国的战略意图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复杂、那么深不可测,好像我们深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野心。其实,中国的战略意图就是4个字:和平发展,即对内求和谐、求发展,对外求和平、求合作。这是在今后很长时期里,我们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想的一件事,要做的一件事,是我们100年、1000年也不会动摇的一个方针。”戴秉国写道,“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在世界上称霸,世界人民就应当揭露、反对并DADAO它。这一点国际社会可以监督我们。”

  戴秉国表示,国际上有些人说,中国有句话叫“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猜想中国宣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在自己还不强大的情况下施展的一种阴谋诡计。其实,这是无端猜疑。

  对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声称中国在亚洲搞“门罗主义”、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戴秉国也都进行了批驳。

  “从我们的根本政策看,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是基本国策和战略选择。”他表示,“我们自己不谋求霸权,也不会同其他国家在我们这个地区争夺霸权,搞什么共同霸权,或搞什么‘门罗主义’。”“尽管我们在同发展中国家发展关系的过程中还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但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光明磊落的,是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真诚友好的,所谓‘新殖民主义’的帽子无论如何也戴不到中国的头上。”

  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教授袁劲东告诉东方早报,过去十多年时间里,中国一直韬光养晦,赢得了邻国的认可。如今,这一切遭遇了严重的回潮。“坚持邓小平先生的远见以及愿景——中国应该保持低调,以经济发展作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的目标——仍有价值。这会强化和平崛起的内涵,不论作为国家战略,还是作为周边邻国以及全世界所同享的基本认知。”他表示。

  

经济实力不会转为军力

  戴秉国在文章中进一步驳斥了“中国要取代美国,称霸世界”的说法,“那是神话。”他表示,中国奉行的是“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亚太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自身发展营造稳定、良好的周边环境,与有关各国实现互利共赢,愿意永做东盟和亚洲各国的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他强调中国不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

  同时,他还解释了中国核心利益的概念。戴秉国表示,有任何发展道路的选择都不可能以牺牲国家重要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为代价。他个人认为的中国核心利益,一是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治稳定,即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利益是不容侵犯和破坏的。

  顺承这一解释,戴秉国称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我们22000多公里的陆上边界和18000公里的海疆,保卫我们的和平建设,而不是出于军备竞赛需要,不是为了争夺霸权,不是追求对外扩张。国际上一些人总担心中国将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力,这完全是杞人忧天。

  不过,戴秉国不点名警告称,我们对区域合作持开放态度,我们的意图是透明的、善意的。我们也希望有关国家在亚洲的所作所为不以防范、遏制和损害中国为目的,希望有关国家在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生存发展的这个地区,在我们家门口的言行也都是善意和透明的。如果把中国的发展看做机遇,并且善于抓住这个机遇,就会从中受益。如果成天怀疑中国的地区和国际战略意图,把主要精力放在挑毛病、找麻烦上,就会丧失与中国合作的良机。那种要拉帮结派对付中国、遏制中国的图谋,那种在地区国家间挑拨离间及在中国近海搞联合军演的做法,更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既不合时宜,又阻挡不了中国的发展,更会失去同中国发展合作关系的历史性机遇,注定是行不通的。

  他还指出,有的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和地缘政治需要,不顾中方坚决反对,仍在坚持对台售武,这种言而无信的做法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违亚太地区和平、合作与发展潮流,应尽快予以摒弃。

  很显然,戴秉国指的就是美国。美国前国防部高官、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6日在上海访问时也以军事、经济、新技术等多方面为例全面驳斥了美国实力的衰落,呼应了戴秉国的观点。“这是严重的误导,是夸大之说。”约瑟夫·奈告诉东方早报,并进一步提出,在军事实力上,美国的强大优势至少仍将保持20年。

  与奈认为美国不惧怕中国的观点不同,华盛顿国际事务分析师、www.SchirachReport.com创办人保罗·施里奇(Paolo von Schirach)认为,美国(以及西方)对于中国是存在认知方面的问题的。“这种认知之根深蒂固在于中国被模式化地塑造成自然的竞争者,可能还是有敌意的。”他告诉东方早报。

  

做大做好共同利益蛋糕

  值得注意的是,戴秉国在文章中多次反复提及“共同利益”,在第一个小节中就写道:“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共同利益变得越来越广,需要携手应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互利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已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他还表示,中国不做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事,注重共同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维护共同利益,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

  不久前,**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对“共同利益”做了详细论述,提出作为“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和谐世界”的进一步具体化,中国期望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之点,全方位地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具有不同内涵和特点的“利益和利害共同体”。

  袁劲东非常赞同这一新提法。他告诉东方早报,不久前东亚上演的一系列紧张事态“显然给中国的和平崛起(提法)蒙上了阴影,不论这种认知是正确的抑或错误的,事实是这些事态所带来的外交后果是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及外交政策不利的”。在他看来,“利益共同体”可以视为缓和这种紧张关系的某些战术调整。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中国中心主任杨大力则告诉记者,“利益共同体”的提法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摒弃意识形态影响,从利益角度出发,更为现实主义的一种思考方式。“中国之前提出的韬光养晦,相对消极一些,也引起了很多的误解……外界会认为韬光养晦之后的目标是什么。”他告诉东方早报,“从这个角度讲,‘利益共同体’是有一些积极意义的。”

  以约瑟夫·奈的两个权力转移的观点来看,“共同利益”的提法也存在积极的内容。“在我看来,从西向东的权力转移上,中美之间可以处理得很好……但在从国家行为体向非国家行为体的扩散方面,我更为担心,因为这是一个美国或是中国单独无法处理的问题,而两国也无经验可寻。”他表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8 21:40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