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都《2011考研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第四部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03:4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
六、欧洲1848年革命
1.1848年欧洲革命,是在无产阶级日益成熟,封建专制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腐朽的条件下爆发的。
2.1848年1月20日,意大利西西里人民举行起义,揭开了1848年革命的序幕。1848年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铲除封建残余,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所以其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1848年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场革命也教育和锻炼了欧洲的无产阶级,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使他们进一步看清了资产阶级的真面目,认识了各式各样社会主义的荒谬,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的革命阶级。
七、美国内战
1.19世纪前期,美国通过购买、武装颠覆和发动内战等手段,实行领土扩张。到19世纪中叶,美国领土已经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2.美国农民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分化成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促成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这种发展形式,被列宁称为“美国式道路”,以区别于允许农民出让土地或赎买免封建义务来发展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式道路”。
3.美国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日益加剧。北方工商业资本家要求保护国内原料和市场,扩大工业品出口,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希望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南方奴隶主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并从英国大量输入工业品,力主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矛盾的焦点在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1860年,共和国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这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索。

4.战争初期,北方政府在军事上处于劣势。1862年9月,林肯相继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激发了南方奴隶和广大士兵的作战热情;同时进行了军事改革,清除军官中的亲奴隶主分子,提拔卓越有为的格兰特为“全军大将军”,增加了北方军队的战斗力。1863年7月,北方取得葛底斯堡大捷,扭转了战争的局势,直至1865年4月,南军向北军投降。
5.美国内战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奴隶制的战争。它粉碎了奴隶主的政治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进而使资本主义生产能够得以全面而迅速地发展;内战消灭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八、俄国农奴制改革
1.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工厂手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大商人、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厂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但是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2.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从事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
3.1861年的改革是农奴主自上而下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司法体系,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从此,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在改革后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奴生活仍没有本质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九、日本明治维新
1.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2.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5:0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