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7年历史学真题及解析(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6 02:0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材料三: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392-5393页
(1)解释材料一中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身”、“传胪”。
(2)依据材料一,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
[参考答案要点]
(l)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
大比:三年一次的乡试。
    进士出身:殿试后由皇帝钦定的二甲进土。
    传胪:进士中的二甲与三甲第一名。
(2)与唐宋比较,明代的科举考试,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题目;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
(3)戊戌变法期间下令改革考试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外国政治制度及技艺等内容;1905年废止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推广新式教育。
[分析]科举作为一种正式的国家定制起于隋唐,隋炳帝大业二年(606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开创了新型的选举制度,实行分科考试取士,此为中国科举制度创立开始;李唐王朝不仅把隋朝创立的科举制继承下来,而且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宋代科举制度基本因袭唐制,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夏、辽、金、元虽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实行中规定有严格的民族界限,但对科举取士也奉行不衰;明清科举制度进一步严格和程序化,但已进入僵化和衰朽的时期。这种科举取士制度一经出现,历代奉行不止,直到清未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才诏停科举。唐代科举,科目繁多,录取标准的不一致,难以保证公平;至宋,逐渐归并为诗赋、经义、策论三科;至元,减省为经义一科,且集中在朱喜所注《四书》、《五经》;至明清,进一步规范考试形式,单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八股的文体取士。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斌(廷试)三个不同层次的考试。乡试逢子、午、卯、酉年在各省城举行,)顺天府则在京城,因每三年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各直省乡试中式的举人参加的考试,会试中式称为贡士(又称进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殿斌一甲取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共取人不等。二甲、三甲中的第一人又称传驴。殿试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身份。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中,科举制度受到进步人士的激烈抨击,导致“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下令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考查外国政治制度和技艺的新内容。科举制度因此受到严重冲击而发生动摇。1905年9月,晚清重臣张之洞、袁世凯、端方等将军督抚会衔上奏,要求废除科举,兴办现代学校。面对如此众多位高权重大臣的意见,清廷同月即谕令从1906年开始废除科举制度。
30.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表1 欧洲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1500-1913年(单位:1990年国际元)
年份
国家1500160017001820  18701913
法 国727841986123018763485
荷 兰75413682110182127534049
英 国7149741250170731914921
俄 国5005536116899431488

资料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表2 欧洲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1500-1913年(单位:千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18:42 , Processed in 0.437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