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傅勇:微型滞涨将在2011年延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 10:2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2011的GDP增长率可能从2010年的10%左右下降到9%左右,这是国外经济不振、国内经济正经历结构性转变,以及节能减排等政策落实的结果
  每逢岁末年初,总是要留给回顾与展望的。
  去年年底,我曾撰文表达了对发达经济体或将出现日本化的担忧。整整一年过去了,这个担忧在今天并未解除,甚至更加严重了。日本经济自1990年代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后,一直深受经济增长乏力和通货紧缩的困扰,企业尤其是金融部门疲于修复各自的资产负债表,欲振乏力。
  现如今,这番图景已经覆盖到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经济体。为了刺激通胀率回到2%左右的目标水平,美联储不顾国内外的广泛质疑,推出了第二轮数量宽松计划。
  在这个背景下,2010年的中国经济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经济活动总体上已完全恢复到危机之前。一季度,国民经济尤其是房地产领域,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过热迹象,在随后的房地产信贷调整和财政金融刺激政策退出的收紧作用下,从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不足以构成二次探底或通货紧缩的担忧。事实上,虽然所谓翘尾效应从6、7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并开始逐月下行,但从年中开始,物价却加速上涨。通胀压力以及调控物价的一揽子措施,成为岁末年初的经济基本面和市场层面关注的重心所在。
  笔者曾在2010年5月份提出“经济进入微型滞涨”的判断。当时我强调,所谓滞涨只是边际意义上的,是为了方便地概括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上行并存的宏观经济格局。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较,中国经济表现得当然很好,经济放缓和物价上行的幅度都不是很大。但是在经济增速和CPI变动方向上,我们的确出现了一种相对少见的状态,即在总体经济未出现明显过热的情况下,物价温和持续上行。
  现在来看,微型通胀这个格局还会在2011年延续,并且在2011年的上半年会表现得更为显著。
  大家对经济增速放缓争议较小。2011的GDP增长率可能从2010年的10%左右下降到9%左右,这是国外经济不振、国内经济正经历结构性转变,以及节能减排等政策落实的结果。
  物价上行压力还将在2011年全年得以持续,全年CPI涨幅预计在4%~5%之间。相比之下,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更大,很可能会出现5%的CPI涨幅,如果出现极端天气,CPI涨幅甚至会更高。上半年通胀压力更大地受到翘尾因素的影响,还因为当前物价上升会有继续上涨的惯性,而调控政策的效果,届时还无法完全显现。当然,这个预期的应验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的考验,特别是物价调控措施,以及资源价格体制改革和公共价格的调整步伐。
  总体来看,这轮物价上涨可能不会达到危机之前的2007年~2008年那样的高度(当时的CPI涨幅曾接近9%),但或许可以与2003年~2004年的通胀周期相提并论,CPI在2004年年中时,突破了5%。
  关于物价走势的这个判断,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偏悲观的,我注意到不少机构对2011年CPI的预期要低一些,但另一些人可能认为太过乐观了。有观点认为,通胀形势将会变得相当严重,甚至面临失控风险。对此,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理由。
  首先,这一轮通胀有何不同?一是,前面已经提及,这轮物价温和而持续的上涨,是在整体经济未出现明显过热背景下出现的。如果说,2010年一季度经济面临过热风险的话,那么此后几个季度的增速趋缓,已经解除了过热风险,整体经济大致在潜在水平上运行(潜在水平是在给定的资源,比如资本,劳动力等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水平)。这和2007年~2008年的通胀是不同的。
  二是,农副产品价格(尤其是肉价)在这轮通胀中的作用没有此前大。在上一轮通胀中,肉价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而在这一轮物价上涨中,肉价上升是温和的,粮价供求也处在历史较好时期。
  三是,这轮国内物价上涨也有一定的输入特征,但国际通胀环境总体上要好于危机之前的通胀期。事实上,主要经济体面临的是通货紧缩风险而不是通货膨胀风险。此外,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总体上处于潜在水平之下,发达国家仍将面临较高失业率,这也与危机之前的通胀期明显不同。
  上述第一方面的这三点,决定了推动这一轮通胀的动力要小于2007年~2008年的通胀周期,通胀的高度很可能也较低。
  其次,这一轮通胀为何不同?这轮通胀主要是在劳动力成本和货币信贷的双重冲击下形成的,这决定了通胀的温和性和可控性,当然持续的时间可能也比较长。一是,用工成本已经成为推动物价上升的主导力量之一。虽然从2004年来,“用工荒”就不断出现,但2010年出现的这一轮“用工荒”,显然更加普遍而持久,同时还出现了诸如富士康连跳事件,以及最低工资和市场化工资更加明显的上涨。当我们追问,为何食品价格在供求保持平稳的情况下而不断走高时,我们会发现,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用工成本的上升。“用工成本——食品价格——生产生活成本”之间,已经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机制。
  二是,2009年至2010年的货币信贷迅猛增长,成为推动物价上行的又一个机制。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主要就是从货币供给变动带来的名义冲击来解释经济周期的。中国本身未发生金融危机,只是受到了危机的冲击;中国的政策退出步伐虽开始较早,但落后于经济周期和通胀形势,也落后于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的政策退出步伐。货币环境超常规宽松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这种影响在美联储等央行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被进一步强化。
  上述第二方面强调的两点表明,这轮通胀的主要来源有所不同。国际经验显示,人口结构的转变虽然与物价走高没有必然关联,但这通常是以更有效地通胀管理政策为前提的;尤其是,要更有效地管理通胀预期,货币环境回归常态的步伐还需要加快。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宏观经济金融观学者)
  傅勇的微博
    傅勇的其他专栏文章
    傅勇:经济学家忽视收入差距了吗?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搜狐财经
1133粉丝
关注
财经频道
381粉丝
关注转发到微博
已转发1次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6:00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