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北京讯(记者柏晶伟) 11月27日,在由中国投资协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模式论恒——‘十二五’规划投资大思路”研讨会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提出,对“中国模式”争论较大,我们要善于总结成功经验,同时也要汲取教训,不要过早地肯定“中国模式”。
宋晓梧说,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要有自己的模式,要走出自己的道路,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可不可以将30年走过的道路固化成一种模式?“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发展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言外之意,我们的发展方式不应该再延续过去以投资、出口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这就说明我们前一阶段的发展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发展还面临很大的问题。事实是,从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中国解决的问题来看,的确创造了发展奇迹,但是我们还面临经济失衡和诸多社会发展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模式”还不够成熟。我们需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汲取教训。
在谈到“中国模式”的问题时,宋晓梧强调“我们为经济高速发展付出的成本是不可低估的”。他说,至少有三方面的成本很高:一是我们付出了过多的资源能源成本,从现在看到的资料来说,我们用了占世界总量50%左右的煤、水泥、钢铁和10%左右的石油、天然气,支撑了8%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创造了占世界GDP总量7%左右这样一个经济成就。二是我们的环境被严重污染了,这个事实有目共睹。三是劳动力价格被过分压低了,消费严重不足,劳动报酬所占比重严重偏低。
宋晓梧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资是必不可少的。但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需要彻底转变,需要将投资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过早地肯定中国模式,不符合“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核心思想。
()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