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日前表示,近期出现的“央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人民币引发通胀”的说法没有依据;且去年中国M2/GDP大幅上升是特殊现象,不能因此得出中国的M2/GDP还会进一步攀升的结论。
张健华早前在接受中国《金融时报》采访时重申,下一阶段中国应尽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农产品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国内货币供应超速
中国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创下25个月新高,通胀问题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从数据来看,2000年到2005年平均货币供应量超出GDP增长和物价上涨之和5.6个百分点;2008年到2009年则超出9个百分点,不断增长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增长需求,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如果说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货币的超规模投放在经济快速复苏的状况下也必将最终体现在通胀上。随着通胀的不断上升,从4月起中国的实际利率开始转负,这也意味着一旦储户将现金存进银行,就承受着实际购买力下降的损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储户在补贴投资者和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性的投资者将用脚投票,选择从银行借出资金,并投资在房地产,黄金,和农产品等市场上,这也实际助涨了资产价格。
而11月初美联储宣布二度执行量化宽松政策后,由于美元弱势,大宗商品价格就开始出现了飞涨,对于中国来说,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不断上升,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国面临的通胀形势。
其实中国央行一直在用量化紧缩的手段来紧缩货币政策。在通胀开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官方也开始通过加息的手段来控制不断上升的通胀预期。中国央行已经在10月份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在11月10日宣布年内四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面临着不断恶化的通胀形势,中国货币当局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在加息之外,人民币的升值也可抵御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由于中国的实际负利率已经达到200个基点,央行也需要加快升息步伐来解决实际负利率问题。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透露,经过金融危机的调整,我国的货币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货币存量与GDP的比重达到200%。李稻葵称,货币供应超量将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泡沫。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从历史数据看,经济过热、粮食减产和货币超量发行是高通胀的三个特征。
张健华回应称该推算无依据
针对“央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引发通胀”的说法,央行官员张健华指出,货币是个存量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个流量概念,两者不能直接相减,更不能用一个时点上的存量数去减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流量数。
“至于近期市场上出现的"央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引发通胀"的说法,既缺乏理论依据,也没有现实基础,不够科学和客观,”他表示。
张健华并称,货币与经济总量之间也不存在固定的最优比值。由于各国M2统计口径不一致,所以不能简单地用M2/GDP比率进行国际横向比较。
他认为,中国的M2/GDP并不是持续上升的,2004年至2008年呈稳中下降态势,由2003年的1.63下降到2008年的1.51.而去年该比率大幅上升是一个特殊现象,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情况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国的M2/GDP还会进一步攀升的结论。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对货币和其他交易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重,导致金融资产总规模在经济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衡量金融深化的一个指标就是M2/GDP。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M2/GDP上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M2/GDP偏高,这说明还有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比如货币化过程的影响、较高的储蓄率的影响、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的影响以及金融创新不足等。
报导并援引他的话称,外汇占款太多,也是造成中国基础货币源源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他解释称,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形成后,通过外汇占款形式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源源不断地增加。从2002年末到2010年9月末,外汇占款由2002年底的2.21万亿元增加到19.5万亿元,增长率7.8倍;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则由49%增长到了121%。受此影响,基础货币也扩大了2.6倍。
此外,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央行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加上信贷高投放导致商业银行超储率和现金比率下降,因此货币乘数又明显上升。基础货币不断增长与货币乘数的扩大,共同造成了我国货币的高增长。
近期,央行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逆周期的货币政策操作,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张健华认为,下一阶段,我国应该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也会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王小丹)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