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演进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6 10:4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4、软均势论
    (1)、“软均势论”的由来及内容
“软均势”作为学术概念提出来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帕朴教授给出的定义是“不直接挑战单极领导的军事优势,但是却能迟滞(delay)超强权力的使用,使其在运用超常权力时更复杂,代价更高”。他认为,软均势主要是运用非军事手段来影响单极国的军事行动。强调不结盟、非军事,而传统的均势战略则是以联盟和军备竞赛为特征;称后者为硬均势,而将新均势称为软均势,但强调软均势演变为传统均势的可能性。软均势与传统均势形式上相反,但实质上却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关系。
    “软均势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论点。首先,目前的国际体系是单极体系,但仍然是一种均势体系,“软均势论”将只有一个超级强国的国际体系界定为霸权体系和均势体系。其中,均势体系又包括单极体系和多极体系。当今的国际体系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体系。但是,针对美国的传统均势并没有形成。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仁慈的名声和美国离岸平衡手的战略并没有使其他国家感到有联合起来平衡美国的必要,也就是说其他国家还没有感觉到自己的生存和安全受到来自美国的直接威胁。另外,美国具有明显的力量优势,在经济上依赖美国的其他国家如对美采取硬均势战略,将付出巨大代价,并有可能陷入更不安全的境地。“软均势论”解释了为什么当前没有形成针对美国的均势,解决了冷战后现实主义理论的困惑。
    第二,在生成环境、目的和手段上,软均势明显有别于传统均势。硬均势一般是在一个安全竞争强化的环境中形成,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具有零和性质,国家都主要关注相对收益;软均势则是在一个安全竞争相对弱化的环境中生成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是非零和的性质,国家对相对收益的关注也不那么强烈。所以,传统的硬均势着眼于削弱单极国家的力量优势,而软均势的目的则是限制单极国的军事行动,改变其单边主义的意愿,而不是挑战其军事优势。在手段上,传统均势战略主要是通过从内部增强军备和在外部结盟来获得安全,而软均势战略则是通过非军事的外交手段包括领土否决、阻拦外交、发展经济合作以增强经济力量、释放决心采取硬均势战略的信息等,来达到目的。当然也包括有限的军事集结和非正式的结盟等。
第三,软均势既可以存在于体系层面即全球层面,也可以存在于次体系层面即地区层面。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是全球层面软均势形成的根源,如果布什政府继续实行单边主义政策,针对美国的硬均势将会形成。
“软均势论”给出了自己的论据。一方面,当前并没有形成针对美国的均势。另一方面,在体系层面上,存在针对美国的软均势。典型的例子是其他大国包括中、俄在科索沃战争问题上针对美国的协调,以及法、俄、德、中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协调。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一种软均势:美国的单边主义不得人心,一般大国通过各种非军事的外交手段对美国单边霸权战略予以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其危害面和危害度,形成了全球层面更广泛的软均势。
    从次体系层面来看,软均势现象的突出例子是,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加入北约以平衡俄罗斯的力量   
(2)、“软均势论”的实质
     从世界形势看,软均势的实质就是世界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不合作和DIZHI,反映了其他国家对美国霸权的不满。
     从理论内涵看,“软均势论”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是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困境的辩护。“软均势论”仍然沿用现实主义理论假设,只不过它是一种低密度威胁下的均势,如果这种威胁加大它就会转变为传统均势。均势理论是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认为均势一旦破坏,就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得以重建,反复地形成。现实主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后,针对美国的均势将会重新形成,单极世界是不能持久的幻觉。然而,直到新千年来临之际,针对美国的均势依然没有形成。软均势理论将均势分为硬均势和软均势,将国际机制等因素引入均势理论中,考虑到了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影响。这不仅是对均势理论的完善,实际上也是为现实主义理论进行辩护。
    其次,从学理意义上说,“软均势论”是结构现实主义有关国际制度的基本观点在均势理论上的逻辑延伸,意味着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软均势论”意识到了国际制度的作用,认为国家更看重相对获益,由此将软均势推演到硬均势问题即军备竞赛和武力冲突问题上,这与结构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的合作是有限的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它是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在逻辑上的合理推进。
    “软均势论”的提出也意味着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软均势论”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制度”概念引入对国家冲突的解释中,提出了在相互依赖条件下的均势状态,而且强调“权力”等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国际关系理论“新—新合成”的趋势。
   
25、集体安全与权力均势
(1)异同:(一)维护国家安全是两种体系存在的根源和目标
    权力均势是传统现实主义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由于均势并不能保证国家安全不受外来威胁,人们将安全的希望寄托于集体安全体系。事实上,不论是权力均势还是集体安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维护国家安全或成员国安全。
(二)权力均势体系与集体安全体系:自发的还是人为的?
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均势状态内部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使国际体系处于和平状态。国际体系是一个从均势到非均势再到均势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稳定到动荡再到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和状态下,任何主权国家都不可能例外。集体安全体系试图改变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集体安全体系必须是创造出来的,需要的是一个为了维护和平而组织国家间合作的国际组织。
(三)两种体系中的信任问题及其对策
均势和集体安全体系都存在着一个对这些国家的不信任问题。前者强调对国家侵略能力的不信任,后者则强调对国家侵略政策和意图的不信任。
究其实质,在均势体系下,对一国政策或意图的不信任或信任,是针对自己的对手或友邦而言的。集体安全的形成是基于对国家政策和意图的不信任,无论是国际联盟还是联合国都未将某一国家力量的壮大看成是对另一国的威胁或集体安全的威胁。它并不规定那个国家应是强国,这个国家应是弱国;而是惟恐成员国采取对外侵略的政策。
  (四)权力均势体系与集体安全体系:竞争型与合作型
    在均势体系下,各国为维护各自的安全利益而相互竞争和相互对抗。在均势体系中,各国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安全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如果国际冲突对己有利,对敌有害,它还可能支持国际冲突,甚至把它看成是促进和加强自己安全地位的一种手段。集体安全体系则不同,它认为国家安全是相互依赖的,每一个国家应加入到任何一国的反侵略战争中去,安全合作是第一位的。均势认为只有自己的安全面临危险时,一国才加入反对侵略者的行列;集体安全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任何地区的侵略都在威胁它的安全。
在均势体系下,主权国家对于是否支持受害者应有选择的自由;在集体安全体系下,各国应全盘反对战争,并应毫无保留地支持战争的受害者。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均势体系中包含国家间安全合作的因素,而集体安全体系中存在国家间冲突的现象。
(五)结盟的对象和使用的手段
权力均势体系和集体安全体系在表现形式和对象上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均势体系中,由于国家安全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国际关系充满了冲突和动荡,一个国家除了利用自助手段保护国家安全外,结盟的现象也很普遍。联盟是为了对抗另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或称联盟)。 然而,结盟又是多变的。因此联盟又具有暂时性,一旦联盟的条件不复存在,联盟就会解体。联盟可以增强安全感,也可以加剧危机感;可以稳定国际体系,也可以破坏国际关系现状。
集体安全体系认为,国家不能与他国结盟或结盟对抗另一国。集体安全是所有国家防御所有国家。首先,集体安全是一个全球性(global)或称是普遍性的联盟,是将所有国家包括在内的国家集团。集体安全的敌人既不固定,也不明确,而具有模糊性,这个敌人可能是内部任何一个国家。   
另外,均势体系和集体安全体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两者都是将使用军事威慑和诉诸武力作为达到目的的最后手段   
(2)、集体安全体系是对权力均势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首先,集体安全体系和权力均势体系在许多方面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解决方式是相似的。结盟是集体安全和均势的共同特征,结盟的原理是相似的,都是为了防止侵略或维护国家安全。所不同的是,结盟的形式从原来的“一对一”(一个集团对抗另一个集团)转变为“全体对一”(全体国家联盟对付内部任何一个国家)。
其次,在国际政治实践中,集体安全并不能排除权力均势因素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联盟的行政院和联合国的安理会就是大国均势的具体化。在集体安全体系中,国际社会对大国破坏和平的行为无计可施,而这种无奈的状况与大国均势密切相关。在联合国集体安全体系中,否决权集中在五个常任理事国手中,它更能体现大国间的均势关系。不管是否承认均势的存在,这种体系仍是客观存在的,它一直在制约着集体安全发挥有效的作用。
第三,集体安全体系是对均势体系的补充和发展。集体安全的运作并不排斥均势的作用。
   宪章第51条规定,“在安理会采取必要办法,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前,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自然权利”。这为均势体系的运作埋下了伏笔。当代的均势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国际组织的出现成为均势体系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没有对均势体系的理性批判,就没有集体安全理论的形成和实践,集体安全是一种进步的体系,是对均势体系的补充和发展。20世纪的国际政治体系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的体系,与18世纪和19世纪由单一的国际均势组成的时代相比较,它是集体安全和权力均势两种体系并存的时代。
26、国际认知心理学(见秦亚青笔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10-11 09:25: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0-18 18:56:30 | 只看该作者
t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6 16:06 , Processed in 1.5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