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媒:日美决定加强战略合作以牵制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6 10:3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卖新闻》24日报道,日本和美国决定加强有关战略协商,以牵制中国扩张军备和在国际社会迅速扩大的影响力。

  据该报道,上月23日访问美国的日本外相前原诚司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从部长一级至业务人员一级扩大有关中国的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协议。据说,该协议是由美国提出的,但为了不刺激中国没有正式发表。

相关报道:
  魔鬼同渔夫的关系--日美同盟。1945年8月9日晚上,也就是第二颗原*子DAN轰炸长崎那天晚上11点50分,日本天皇裕仁在皇宫地下防空洞召开御前会议,商议是否投降。虽然大臣多数主战,会议开到凌晨2点30分,裕仁说:"解除军队武装、处罚战争责任者,联实难忍受!但想到明治天皇忍让三国干涉的心情,不得不暂时忍耐,以图将来国家复兴!"两颗原*子DAN和苏联背约出兵中国,裕仁知败局已定,他明智地否决了陆军、总参等主战派的要求,明确告诫要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了,当人们纷纷担心南北朝鲜是否会爆发战争,进而引发东亚局势动荡时候,笔者倒觉得这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倒是大国利用朝鲜如何谋利的问题、最严重的莫过于日本将借机生事,所谓的"日美同盟"将生变数,渔夫有可能将瓶子里的魔鬼再度放出。

  虽然外表很驯服,但是骨子里却在处心积虑要加以改变,日美安保条约或者日美同盟关系是日本人没有选择的选择。因此,日美关系本质上绝对不是战略合作关系,而主仆关系(美韩关系也是如此)。且看日本在投降后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如何步步为营突破束缚的。


  日美同盟是主仆关系、相互利用的关系:

  首先,日本与美国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日本人同美国人没有共同的信仰,双方的历史也是流血与仇恨的历史。虽然许多日本人现在很崇拜美国,但是崇拜不是敬爱,况且对方未必会对野蛮的"黄皮猴子"表示出同等的情感。而且崇拜的原因来自于征服的力量。

  其次,战后初期出于安全的需要,所谓的同盟是日本最为迫切需要的对外关系。事实上这种"战略关系"让日本渡过了历史上最大的危机。

  第三,美国反苏、推行石油地缘战略需要日本这枚棋子和基地。东亚是美英金融霸权进军欧亚大陆的侧翼,是右勾拳的位置。

  等等,战后,日本对自身在美国人心中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并充分加以利用。且看日本是如何一步步采取递进的策略:

  1,从战后至60年代(粗略的时间划分,请勿细究),是隐忍时期,安全度过危机为最大目标,对华、对美均十分驯服。

  2,60至80年代是壮大力量时期。也就是所谓的经济起飞。

  3,80年代后开始制造声音,不断刺激北朝鲜,挑拨南北朝鲜关系,开始武装。


  4,80年代至世纪末突出日本自身同俄、韩、中、的领土纠纷,直接跳上台面,明目张胆干涉台湾回归,目村是突破和平宪法。

  5,新世纪,由于经济已经壮大,随着美国石油地缘战略布局重心从东南欧和中东逐渐转移至东亚,日本开始主动出击,开始利用中国牌,开始对美国提出许多昔日想都不敢想的要求。

  例如,连F-22这样的冷战王牌、连美国自己也少得可怜的先进武器也开口索要,明的借口竟然是对付比自己弱小得多的北朝鲜,暗的理由是应对中国,而不顾美军对中国具有压倒海空优势的事实。

  美国考虑是否满足日本的要求时,不是思虑日本是否需要它,而是在思考给与不给、如何满足日本的所有主张将对日美"同盟关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很明显的推理,下一步,日本将以北朝鲜的核问题,对美、中发出开发核武器的声音,进一步提高要价。但这一步将是红线,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会谨慎。因此这张牌将给日本带来核武之外最大的利益。是松绑的最佳理由美国的难点是既要充分利用日本的牵制作用,最大限度的武装日本,又要确保这个昔日的敌人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不会脱缰而去。最好的结果是东亚内耗,两败俱伤。以此炮灰开路,坐收渔翁之利。达地缘战略之最大收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06:5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