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潘青山 资深媒体编辑
嘉宾 张勇 北京网聘咨询有限公司(智联招聘)人力资源部总监
池淼 北京联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CNZZ)市场公关部总监
金力 北京吉利大学宣传处副处长、传播教研室副主任
徐龙建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媒介策划经理
主持人:数据显示,恢复高考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过去30年解决了4000万名大学生就业,可现在2年内却要解决2000万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成为社会上一个热点、焦点、难点的问题。另一方面有报道说,目前北京各高新技术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人才缺口已近10万,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为200多万,制造业技术人才缺口30万人,物流人才缺口600万人等等。
根据麦肯锡公司刚刚发布的2010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显示,中国大学生仅有10%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一方面是焦急寻找工作机会的就业大军,一方面却是企业遭遇人才缺口,人才培养究竟该何去何从?企业办起了大学,是无奈之举?还是责任使然?
哪里有我要的人才?
主持人:首先想请问下金蝶和CNZZ的二位,你们公司是否遇到人才缺口?又是如何解决的?
池淼:我们在网上招聘,但依然很难满足发展中的需求。往往面试了二三十人,只有几个人符合要求,做了几个月还离职了。我们部门前段时间招了一个人,两轮面试后,通知了入职,结果不来了。我们是数据统计公司,现在缺得挺多的是数据分析师,本来在这个行业就很少,除了去同行企业挖人,就只有去大学招数学和统计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从实习生做起。招聘的成功率大约在10%左右。
徐龙建:金蝶在过去两年没有向外流失过人才,但是我们从去年的5000人到现年的7000人规模,明显感觉到人才的引进速度跟不上企业的扩张速度。金蝶需要的主要是研发、顾问、实施和销售方面的人员,其中销售人员的门槛相对比较低,基本上从市场上招聘就可以满足了,门槛最高的是顾问人员,也是我们扩张最快的一部分业务,因此我们从去年开始成了金蝶顾问学院,绝大部分是给我们自己培养人才,也有一部分是给合作伙伴和客户的。
主持人:当企业缺乏人才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目光转向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和专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大学教育机构。然而,一份调查表明,有八成已经工作和正在找工作的网友,希望可以重新选一个专业和大学,八成的网友认为大学所学的东西,工作中基本用不到。大学教育出问题了么?
张勇:没有一个大学生专业与企业的需求是相匹配的,欧美国家也是如此,世界500强的企业也是如此,比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每年招聘的很多大学生都不是会计专业的。对于企业人才缺口,不能简单说是大学教育有问题,或者说是专业设置有问题。从专业来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大学生快速成长,比如IT行业的商业系统分析师,本来就不是大学所能教育出来的;从大学生的角色来看,要学会在大学学习和进入社会的角色心理和思维转换,软能力的提升是最重要的。大学应该做的,就是给学生们创造得到这些能力的环境。目前比较欠缺的也是这个。
金力:其实民办大学和公办大学在培养人才的机制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民办在设置专业上更加灵活,设置专业的原则是满足社会上的现有需求和2-3年内的需求,比如吉利大学现在设置的空乘专业、汽车模特专业、茶道茶艺专业等,都是市场紧俏人才。而且很多专业校长看到企业有需求,就直接可以拍板决定了。6月20日,我们10周年校庆时宣布投入3000万元的创业基金和1000人研究生培养计划,当然,首先会满足吉利大学的学生和吉利集团的人才需求,其次满足社会需求。吉利大学作为企业办的大学,在“定单式人才培养”上做的还是不错的。
企业不可承受之重?
主持人:据统计,现在的企业大学有1000多所,还有一些企业家准备办大学学历教育。企业为了自己的发展而自产自销自己培训的人才,富足之余再外销人才,是否说明是大学教育有病,企业在吃药弥补呢?
徐龙建:我们以前也和大学合作过,比如捐助软件给计算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但是说到“订单培养人才”的模式,那就要打破大学教育体制了,是相当难的,基本没有成功过。企业现在基本上对新招的员工首先要进行一轮上岗能力培训,像招来的广告、营销专业的大学生都不能直接上岗,学的很多东西不好用。我们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做了5-6年了,去年拿出100万元的奖金,今年计划是300万元的奖金,全国有5000个队在参加,我们完全没有想到。企业已经很看重人才问题了。
金力:吉利大学也是因为吉利集团最初在发展的时候难以招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而创办起来的。如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大学教育的问题,其实一是课程设置,二是实践经验能力,三是学生的职业规划性。吉利大学在这方面行动是比较早的,比如商学院前几年就开设了关于创业的课程,还成立了学生创业俱乐部,在全国“挑战杯”上,我们学生金奖、银奖都拿了。从投入上来说,教育项目目前在吉利集团已经是排在第二位了,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的师资力量都可以“集纳”进来。
池淼:小企业想招到合适的人更是难。不能说都是大企业挑剩下的,至少这些大学生都想着去大公司。像我们专业性很强的公司,对于创新能力不是很高的要求,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选人的门槛已经放得很低了,几乎对学历没有要求。前一段时间我们开始去专业论坛里面去拉人,去大学校园招实习生,在员工中设置伯乐奖。但是实习生的培养成本抬高,刚教会又走了,现在大学生的敬业度和忠诚度很低。
张勇:据调查,平均一个学生要投21份简历才能得到一个就业机会,就业如此之难究其原因多而复杂。我认为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均应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此外,最为上述各方联结纽带的人才交流中心、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等中间机构亦应当发挥好自身的桥梁作用。今年智联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一个大学生就业公益组织---“校园互助部落”,由智联提供10个全职职位,10万元优胜奖学金,10万元就业指导专项基金,通过挑战赛这种形式,帮助大学生寻找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定位的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的招聘及长期人才成长培养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