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金融时报》9月14日文章】题: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的“市场列宁主义”尚未遇到最大的考验(作者 杰夫·戴尔)国家资本主义算不上什么新现象,但它目前上升的势头很猛。金融危机消蚀了人们对华盛顿自冷战结束以来就一直倡导的那类自由市场政策的信任,而中国凭借其独特的“市场列宁主义”继续崛起,也使政府在经济中发挥较犬甚至主导性作用的理念变得更受尊崇。
10年前,中国的国有部门似乎处在崩溃的边缘。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纷纷被迫关门,大量工人丢掉了工作。但现在,国有部门看起来十分强健。
主管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些国有企业的机构最近发布报告说,从2003年至2009年,这些企业的利润平均每年增长22% ,在中国GDP中占据的比重也从1998年的0.3%升至2009年的2.1%。
中国一直在利用这场金融危机向本国企业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持,让它们向海外扩张,在能源和原材料等行业签署机会主义的协议——希望组建新的跨国公司,同时确保重要矿产品的供应。
中国也一直在增大对跨国公司的压力,要求后者转让重要的技术以换取中国市场准入权。当局打算向本国的一些公司提供相关技术。
打着促进“本土创新”的招牌,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从专利法和技术标准到采购政策和产品审批规定。许多外国技术公司认为,这些政策是对其知识产权的巨大威胁。
中国美国商会前主席、现为驻北京的商业顾问吉姆·麦格雷戈说:“许多单一行业、单一产品的公司可能在这个进程中毁灭。全球市场很可能日益扭曲,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努力减少。”
不过,很容易被中国国企部门表面的强大唬住。首先,被做为头条新闻报道的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其实没有看起来那么强。这些利润中约有一半来自仅仅4家公司:中国移动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三大巨头。这些公司拥有类似于垄断的地位。
中国或许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银行,但如果政府不规定可能损害储户利益的巨大存贷款利差,银行的利润会化为乌有。
与此同时,东山再起的国有企业构成的某些潜在威胁也被夸犬了。中国的石油公司签署长期供应协议的做法并没有令全球石油存量减少。它们在苏丹和伊朗等地的投资正在扩大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
最重要的是,中国模式面临的最大挑战尚未到来。跟目前中国的情况一样,其他国家也曾成功利用政府的大力指导来发展重工业和制造业,推进城市化。但是,庞大的官僚体制在促进创新方面要逊色得多。中国领导人认为,创新对经济的长远未来至关重要。这将是中国国家资本主义面临的真正考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