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11日文章】题:钞票战胜保护,文化遗产陷入危机中国人乐于吹嘘该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但就保护先人留下的伟大文化遗产这一问题而言,他们的表现却不很突出。
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年代,人们蓄意消灭“旧习俗”,无数历史遗迹毁坏殆尽。而在那段极端时期幸免于难的历史遗迹而今又在饱受玫击,这次发起攻击的是该国发展迅猛的房地产业。
在江苏省镇江市, 13座宋元粮仓因市政府所属某开发商修建豪华住宅区和商业区而严重受损。上述粮仓已被确认为去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南京博物馆某专家说,尽管该省和国家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已下令停止房地产开发行为,但挖土机和推土机仍在施工现场作业。
两年前,在安徽省十分贫困的泗县,一座有900年历史的古刹被拆,原因是该古刹所占土地已售给一家计划修建豪华公寓的开发商。该开发商出高价买下该地,公寓销售也十分理想,因为那块地是黄金地段。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反对这一开发项目,但开发商一意孤行,原因就是其有更有权力的部门撑腰。
新华社报道说,过去25年里,至少有3万处登记在册的文物消失。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说,问题在于,当今社会更看重金钱,而对精神和长期利益嗤之以鼻。
事实证明,《文物保护法》也未能有效保护文物免遭毁坏。贺云翱教授说,许多开发商与地方政府沆瀣一气,而执法力度严重不足。有关法律规定,在遗产保护区内非法施工或非法破坏历史遗迹最高罚款只有50万元,这对于资金充裕的房地产公司来说是九牛一毛。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在历史遗迹获得中际认可之后,情况似乎也没有很大改观。
内地各地方政府排起长队,抢着为本地自然文化遗产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一些专家对申遗表示担心。他们表示,许多遗产所在区域在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后遭到了破坏。当地有关部门觉得他们的工作做完了,于是降低了保护力度,而大批游客和过度开发行为严重损坏了名录旨在保护的文化价值。
贺教授说,与建筑、土地及侧重发展经济的实权部门相比,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人微言轻,非常弱势而无力阻止破坏文化遗迹的行为。
事态若再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内地有多少文化遗迹能保存下来并传给后人就很难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