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建立“好市场”的过程。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好坏之分。什么是坏的市场经济?按经济学家吴敬链的说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会出现岔道和弯路。其中之一,就是偏离规范的、法治的市场经济的方向,演变为所谓的权贵资本主义。”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其实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市场做生意,开放过去的禁入领域,将别人请进来,这就是开放。既然是开放,那就什么人都可能来,受欢迎的人,不受欢迎的人,都可能到来。而到来的人和外国企业中,也会有自恃企业地位和品牌,为所欲为的。这里面就有一个边界和规模的问题,如果企业“越线”的规模很大,甚至试图将非法行为变成合法行为,那就演变成了对中国主权的挑战。
所以,开放归开放,开放之后的不同后果,需要我们的政府时刻保持警惕,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对各种偏离轨道的市场行为,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无所作为。中国需要的是一种不仅要有自由流动要素的市场,更需要的是一种具有公正同一市场规则和法制标准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所有的人和企业都是平等的,都具有对基本商业精神的尊重。
双重标准将跨国公司塑造成“超级企业”
过去我们批评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时,大多指责的是国内政策和国内企业。然而,一向标榜追求自由市场规则的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在事实上的“双重标准”之下,跨国公司不仅获得投资收益,在某些领域甚至存在公然的违法违规。
跨国公司在中国拥有“崇高”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各种政策优惠、投资便利,各级政府对它们的青睐,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对跨国公司的尊崇,甚至中国的职场文化,都是跨国公司占据至高点。这种尊崇在中国已经发展到很深的地步,以至于跨国公司在中国能够享受到事实上的“双重标准”。
一般来说,双重标准体现在两类情况:一类是广义的政策优惠,包括税费、市场准入、生产要素、政策执行等。另一类则表现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违规成本很小。比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出现违法违规时,它们受到的制约和付出的成本很小,有时甚至可以向政府叫板、谈判,最终让自己的行为不受制约。
双重标准是如何形成的?从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看,有外部和内部两大因素。从外部因素看,这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要求的标准。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既是一个资本和技术输出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市场规则输出的过程。强势的跨国公司投资中国,自然会要求一些特殊的待遇。
从内部因素看,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主动愿意给的特殊标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亟需引进外商投资。在所有外资中,跨国公司是其中的“精品”——它是中国市场开放与改革推进的一种象征,也是地方政绩的一种很好体现。因此,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时,往往有着很强的议价能力。
还有一个隐性的却又很重要的因素——中国社会对跨国公司的尊崇心理。短一点看,这种心理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积累起来的;长一点看,这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洋人拿枪炮打出来的。我们绝不是想煽起愚昧的“义和团精神”,而是想说明对外资尊崇心理的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在外企供职仍然是中国社会阶层中令人羡慕的职业,最符合国人心理标准的白领阶层肯定是来自外资。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甚至成了公众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先进商业文化的典型象征。
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对跨国公司的尊崇心理,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广泛扩散。长期以来,中国的舆论、法律体系、政府部门、社会大众乃至最高决策层,都对跨国公司事实上享受的双重标准安之若素,习以为常。一句话,不认为双重标准是一个问题。以联想控股主席柳传志在国内政商两界的地位,他都曾经抱怨:跨国公司的老总见中国领导人很容易,而中国公司的老总想见领导人则很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在中国塑造出了一批“超级企业”,它们具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力、特殊代言人,能够享受到特殊的市场待遇。它们一方面夸夸其谈地给中国人不停地上课,大讲自由市场的基本商业精神;另一方面,它们在运用自己特殊地位获取竞争优势的时候,毫不手软,毫不迟疑。很显然,这种现状对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是有害的。
日系汽车厂商是外资在中国无视商业精神的典型
日本汽车厂商在中国市场的一些销售方式,带有明显的投机取巧的特点,市场获利明显,影响巨大,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违法规经营的典型之一。搜索国内公开信息领域,很容易找到日系汽车厂商加价销售的信息。“网上车市”网站在2007年5月24日的署名文章揭露:“加价才能提到车,这是现在市场是日系新车推出时采用的惯用手法,从雅阁揭开序幕到天籁、皇冠、锐志、思域、凯美瑞和刚刚上市的新CR-V无不如此。”
“比如凯美瑞,一方面声称没有现车,但车库里却满满当当;一方面说要等上3个月才有车,但只要你加价1万多元或做等值装饰就能很快提到车。最离谱的事情发生在东北,2006年春节时曾有东北的朋友打电话过来说凯美瑞需要加价4万!”加价提车直接影响到已订车但不想加价快速提车的准车主的利益,“有不少准车主发现身边比自己晚订两个月的新人竟然已经提到了车,而自己还需要等上一个月,他们对这一扰乱销售行为的现象怨声载道,表示不满。”
虽然日系汽车厂商都曾经公开声称不允许加价,但对4S店和经销商似乎没起到任何限制作用。而且由于资本纽带,品牌、技术以及市场布局,我们有相当的理由可以怀疑,日系汽车厂商在保有实际控制权的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默许甚至根本就是操纵了这种一连串的不当行为。
“加价提车”或是“加价销售”,表面上看,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我们在这种事情上,可以看到商业精神在中国的沦落,可以看到各种并非光明正大的手段,在市场竞争中的充分运用。首先,日系厂商的这种策略本身是一种出尔反尔的、背信弃义的“钓鱼”手段。告诉你一个价格,吸引客户到来,然后再用各种方式告诉你,让你相信,这个价格实际根本拿不到东西。要想拿到东西,就得多加钱。对于这样的“钓鱼”手段,正当经营者,当然是很难恭维的。其次,“加价提车”可以成为日系厂家的炒作手段,造成一种供不应求的假象,利用羊群效应,吸收大量的市场订单,提前锁定消费者和大量资金,从而延长自己产品的热销周期。这种作法当然会损害市场环境,因为它让其他没有使用这种策略的汽车厂商处于相当不利的竞争状态。
加价售车的做法给厂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以广州本田为例,据《汽车导报》报道,从在香港上市公司骏威汽车(广州本田的股东之一)披露的数据看,2003年,广州本田一共生产汽车117158辆,销售117048辆,销售收入在230亿元,边际利润率保持在17%左右,公司盈利约38亿元。从2000年算起,广州本田4年的利润在90亿元以上。如果算一算专卖店本田车加价销售的利润,仅仅2003年围绕本田的市场销售利润还要增加50亿元。2004年,广州本田累计产销轿车20.2万辆,如果按2003年边际利润率在17%左右计算,广本2004年收入在326亿元以上,利润超过55亿元。如果这些销售都是以加价方式销售,那么广本的市场销售利润将增加可观的数字:如果按平均加价2万元计,多增利润将达到惊人的40亿元以上。
“加价销售”和“加价提车”引发的市场混乱,实际上早已引发了各界的议论。很多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日系汽车品牌,也有一些媒体对此进行了评论和讨论。但由于专业媒体基本为汽车业界所控制,因此各种议论和讨论并不到位。甚至有些媒体讨论的结果居然是,有人愿买,有人愿卖,大家彼此心甘情愿,因此这种有损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将会长期延续下去!是真的没有法律来限定这种行为?还是监管部门和市场已经麻木?更大的可能是后者。难以置信的是,在双重标准之下,国内政府部门对此违法、违规的行为几乎没有任何作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