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实力、当然有魅力”我不记得这是那个产品的广告词,但感慨自己两年的考博心路,却觉得用此形容虽有张狂之意,却也有浮云望尽,青山确如的感觉。
因为写的是真实经历,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文中的学校和老师名称等我将以字母代替。
我本不是学国政出身,大学本科学的是外语,而且是个小语种(以A语言代之)。大学二年纪的时候,偶去高我两年级的同语种师兄姐的班级闲玩,见某师兄捧一本国政书籍苦读。聊天才知,其在考某校研究生,并告之大有前途。回班后,我才知道,考研是如此如此。于是也打定主意,考一个试试。无知者无畏,于是,从三年级开始,我也象模象样的看书。而今思量,那时候虽看书不少。但连国政之门朝哪开都没搞明白。但或许老天庇护,那时,不知道投机取巧,几乎将一门考试科目的内容全都背了下来,还找了一本教师参考书,将其中的参考题也都一一抄写,背读。黄天不负,考试当场,让我压住一个30分的大题,此科目分数也极高。但终因综合考试不过关而归,却从此再也放不下考国政研究生这个结。
大学毕业,无聊之时偶尔翻看以前的书籍,03年再次上阵,又考R学校国政。或许,我无读国政之缘,是年,教育部新政,数所学校可自定分数线。于是,我在闯过国家线后,命损R校墙外。无奈之下,调剂H校相关专业,但离国政已远。
读研究生三年,思量工作后考试之不易,读书有几,毕业之时,回首自问,自觉三年没有荒废。
研究生期间,又燃考国政博士之梦,但考虑拉家带口。以工作为先。
工作于某大专学校。业务轻松,无所事事。于是筹划考博之事。此时,已放弃所谓“某某学校是重点,某某学科是重点”,而落尽铅华,选定一个自己多年来研究的专业方向的某个知名老师(以Z代之),觉得博士,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学习了,找个专业对口,于将来研究有益的老师。
07年报名,08年考试,期间也买了该校开列书目。并没有太过认真。而是随着自己的性情看其他书籍,当然均属于国政系列。由于成家立业,自然杂事颇多。08年春节过后,就再没学习。考试之时,怀抱别人红花,我绿叶的参与心情去了。而开封试卷一,则不由欣喜,所列两题,均属了然于胸之物。而对于试卷二,之两题,则不甚了了。外语,则无大碍。考毕回家,自觉无戏。数日,查分数。试卷一红旗猎猎,试卷二羽刹回宫,外语出乎意料。看复试要求,试卷二又在宫墙外。是夜,接一陌生电话,言语,方知乃报考导师。说,我之分数,总分在该系所有考生前列,但一门不过,十足可惜。问,为何,事前没有联系。我说,时下考博,风气已变,联系正常,不联系不正常。我一想看自己到底有多大斤两,二忧老师反感。Z师答约,如你有兴趣,明年再报。我不胜感激,是夜未寐。
08年7月,接Z师邮件,曰,其已经不在该专业招生,另换一专业。但研究方向不变,问我是否有兴趣,并告之我考试科目。对其中之一,我于硕士时有所涉猎,重拾不成问题,对于其中另一,则完全不知。此时,我抱,既然老师要要我。看来考试必有怜悯。于是,慨然回复,但也直陈自己于专业之一不懂。Z师于是给我发来数个学习书目,阅后发现,于该学科还是不懂。于是只有重拾前年考试之精神,大量阅读书目外想关书籍,并报老师透题之侥幸。
09年参加考试,考前拜会老师,希望“重点”指导。师曰,已经说了不少了,考去吧。自此,透题之侥幸完全破灭。唯有以实力硬拼。咋上考场,心灰意冷,我历时半年,阅尽图书馆所有专业藏书,但仍觉皮毛。翻题试之,则重上九天,题目均在我掌握。初试成功,复试则不在话下。
回首两年考博路。感慨颇多。一、不要去看什么名校名科,找一个自己专业对口的名师更重要。名校名师以其集体实力强而著称,而你喜欢的专业小方向在名校名科中或许是个短板,如此不如找个学校名气或小,但专业方向导师有实力的学校。
二、莫存投机取巧。如果你与老师关系很铁,那另当别论。如果,你白丁一个,与其把精力放在找关系上,不如多看点书。“有实力,当然有魅力”,导师也是明白人,关系都是败絮,白丁或许坚强。他们只会让关系做被里,而需要有魅力的白丁给他撑门面。所以,只要你铁头工够火后,就能把关系户顶出血。
三、不要迷信参考书目和往年试题。大家看参考书目,多是该校推销该校老师图书。大家看往年试题,如果你不是过顶聪明,你永远压不准来年试题。所以,管好自己的屁股,了然学科机理,打牢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最重要。我在复试时见一另一专业复试博友拿一破书翻看,他人曰,此书早一落后时代,我看的是什么什么说。该人说,我考硕士用的是它,靠博士用的还是它。当时,我恍然“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导师虽然出了两道在我们看来与教科书完全无关的题目,其实考的却永远是教科书中隐藏的机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