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戒毒农场探秘:"瘾君子"与世隔绝 种瓜耕田领工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5 14: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戒毒人员正在工作



“戒毒农场”里已翻耕的土地

    在这里,戒毒人员“与世隔绝”,从事劳动,领取工资,为的是戒除毒品心瘾,最终回归社会

    *写在前面*

    明天就是“6·26”国际禁毒日。怎样驱除毒魔的话题又一次引起公众的关注。在南京江北石佛寺一片被农田包围的场地,南京警方正在进行一项全新的尝试,试图通过“戒毒农场”的方式,将那些被毒品俘获的“瘾君子”们,拉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种瓜、种菜,耕田、做工。在这里,劳动是对抗毒瘾的“武器”。不与粉友联系,不私自外出,“与世隔绝”是这里的生活准则。

    在这里,戒毒者通过劳动可以领到工资,也可以邀请亲人来一起居住、劳作。当然,戒毒者也可以选择离开。

    对南京上万名吸毒者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戒毒模式。近日,记者探访了新建成的南京市戒毒康复中心,也就是我省的首家“戒毒农场”。

    省内首家,戒除毒品心瘾的“实验田”

    开颅戒毒、中药戒毒、美沙硐戒毒……社会各方面都在想办法帮他们戒除毒瘾。我市也在国内率先开始了社区戒毒模式的探索。

    然而,毒情依然严峻。据了解,目前我市在册吸毒者人数在1万人左右,根据国际通行的1:3规则,实际吸毒人数在3万人左右。

    在市戒毒所,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绝望的母亲为了挽救沉迷毒品的儿子,卖了房子,辞了工作,不告诉任何人,带着儿子到镇江的一座荒山里,与世隔绝,开荒种地。但是,儿子最终逃下山去,因为他忘不了毒品。

    “生理脱毒容易,心理脱瘾很难。”戒毒医生徐荣海说,让一个吸毒者脱离那种瘦骨嶙峋的生理状态其实很容易,很多吸毒者进入戒毒所后都变得又白又胖。

    但是,传统戒毒模式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克服“心瘾”。很多吸毒者这样形容“心瘾”:“无论开心或失望,无论流泪或大笑,只要情绪有变化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它。”

    有专家认为,毒品的“心瘾”实际上是一种脑部疾病,很难抹去。强制戒毒虽然能让吸毒者身体恢复,却无法阻止他们“想念”毒品。

    “在他们回归社会有困难、戒除‘心瘾’有困难的情况下,‘戒毒农场’可以让他们一辈子待下去。”韩志强告诉记者,这是我市贯彻《禁毒法》的一项举措,在全省也是首创之举。其实,这些戒毒者在农场里的劳作成果,根本不够支付给他们的工资,这部分资金由政府支付。为了让这些自以为被社会抛弃的人拾回重归社会的信心,“戒毒农场”以发工资的形式,作为对他们劳动的鼓励。

    “这是一块向戒毒这一世界性难题挑战的试验田。”韩志强说,“戒毒农场”对来戒毒的人员不设期限,只要他们愿意,可以一辈子留在这里。当然,他更希望这里成为一个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过渡场所,让那些根除“心瘾”的人员,最终能够回归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6-25 14:21:30 | 只看该作者
到“农场”就业,戒毒人员可自愿申请

    市戒毒所里有数百名强制戒毒人员。被警方发现多次吸毒的人员,就会被送到这里进行为期两年的强制戒毒。

    强制戒毒区分为“男区”和“女区”,分别关押着男女戒毒人员。临近中午时分,一阵合唱歌声打破了这里的静谧:“你看那路边那棵榕树下,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多少寒冷的夜晚里呀,多少父母在流泪。”“梦里梦见孩子的脸,醒来不见孩子的脸。只有那泪水它滚滚地流啊,那是母亲的眼泪。”“粉友呀,是你们害了我一生,是你们把我推下陷阱,是你们把我拉下火坑。”

    ……

    这是强制戒毒人员正在管教民警的带领下,合唱一首名叫《榕树下》的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首戒毒人员的忏悔歌曲,逐渐演变为戒毒所的“所歌”,每天吃饭前,戒毒人员都会唱这首歌。

    无论“男区”还是“女区”,内部格局都差不多。大通铺,统一的号服,被限制的自由。在这里,戒毒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管教民警的要求,锻炼、唱歌、脱毒。

    记者要探访的“戒毒农场”也位于戒毒所内。不过,在同一道大门里,“戒毒农场”和强制戒毒区是两个“世界”。戒毒康复中心大门附近的一大片土地已经翻耕,散发出泥土的味道,四周绿树成荫。

    “这里是一个农场,给吸毒人员种地的地方,现在还没到播种的时候。”市戒毒所所长韩志强说。距这片土地不远,一栋崭新的小楼房里,一群穿着蓝色号服的男女,正在一个大房间里编织物品,除了劳动的声音,楼里没有杂音。

    楼内其他房间都是宿舍。3人一间的房间里,铺着地板,摆放着单人床,这里有空调和有线电视接口,还有公共浴室。据称,这里是按照三星级宾馆标准装修的。

    “强制戒毒成功的人员,可以离开强制戒毒区,申请进入康复中心,参加劳动,领取工资,继续戒毒。”韩志强说,这就是崭新的戒毒康复模式。在这里“上班”的戒毒人员,每人每月基本工资在400元左右,然后按照劳动成果发放补贴。韩志强解释说,不能用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来衡量这里的“工资”,因为康复中心更像是一家医疗机构,这些人员在这里的主要任务是戒毒。

    据介绍,在管理方式上,“戒毒农场”完全遵循自愿原则,在家长或亲属的支持下,戒毒人员申请参加生产就业。“我们非常强调自愿性,因为在这里不像对强制戒毒人员那样进行强制管理,所以只有那些真心想戒毒的人,在这里才能安稳。”韩志强说。

    在这里戒毒的人员,实行自治管理。在警方组织下,首批进入“戒毒农场”的20多名戒毒人员,选举了自治委员会,并推举出主任和副主任。

    在这个相对自由、相对自治的小“社区”里,戒毒所负责为戒毒人员引进调整生产项目,购买各种生产材料,为他们劳动创造条件。

    “与世隔绝”,只为躲避毒品“追杀”

    “等土地晒好了,我就去种地;现在有加工项目,我就在房间里做工。”第一批进入“戒毒农场”的学员胡士军(化名)说。尽管是土生土长的南京城里人,但他对种地有着特别的渴望,他甚至幻想着有一天收获麦子、西瓜、茄子的场景。

    曾经扎满针眼的手臂,还能不能举起锄头?这是胡士军一直想知道的答案。自从3年前沾上海洛因以后,胡士军就没有再工作过。他没有心思上班,没有时间关心父母,吸毒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为了筹钱买毒品,他从父母的床头偷钱,从亲戚家骗钱。“那时候不能没有粉,一天不抽,我骨头就会发胀、发痒,我用头撞墙,就算跳楼,我也要去拿粉。”回忆那段往事,胡士军说话变得慢了起来。

    现在,他已经强制戒毒成功。但他选择了留下。因为,在6月中旬进行的那场戒毒人员家属见面会上,胡士军见到了自己70岁的老父亲。他决定不回家了。

    “我回去能干什么?没有单位会要我,吃喝都要靠老子娘!”胡士军说,他想回家,但不敢回家,因为,他给父母带来了太多伤害。

    尽管有半年时间没见到儿子了,但胡老先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激动。自从儿子沾上毒品,老两口的心就死了。

    “他毒瘾犯的时候六亲不认,爹娘都打,逼着我们给他钱。”胡老先生说出了胡士军没好意思讲出的话,“这已是他第二次进戒毒所了,谁还能相信他能戒掉?”胡老先生不愿儿子回家,怕他再次复吸。

    复吸是个国际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海洛因吸食者的复吸率高达90%以上。无论多有毅力的人,只要沾上毒品,就很难戒除。“吸食海洛因对人的脑神经系统的破坏是不可逆的,生物基础被破坏,造成吸毒者心理和人格的完全改变。”市公安局禁毒专家许惠宏说。

    影响复吸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一些人就是强制戒毒成功出来后,以前的粉友还会找他‘还愿’。”许惠宏说,很多人复吸就是被粉友拉下水的。所谓“还愿”,就是某一个人发誓不再吸毒,粉友就会给他“送礼”,礼品就是海洛因。“戒之前吸最后一口,以后再也不吸了。”正是这种想法,让再有毅力的戒毒者,也无法坚持。

    毒品贩子也会不断诱惑戒毒者。为了推销毒品,毒品贩子想方设法让这些人“破戒”,以便贩毒牟利。

    “戒毒农场”里有相对封闭的环境、带有工资奖励的劳动方式,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戒毒环境。韩志强说,这里可以说是“与世隔绝”。

    戒毒人员朱立(化名)是一名知识分子,他自称选择留在这里是“自我放逐”。“我尝试过很多种方法戒毒,但没有用。”朱立说,只要一回到家,毒品就会“尾随而来”,只有在这里,他才能躲开毒品的“追杀”。

    这些戒毒人员不肯回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找不到工作。在第一次强制戒毒后,父亲帮胡士军找了一份保安工作。但是,单位很快知道了他曾是一个吸毒者,不肯接收。自暴自弃,让他再次选择了毒品。

    “外面工作难找,我不如就留在戒毒所里劳动。”胡士军说,父亲也支持他。尽管年事已高,胡老先生却不肯将独子留在身边,人家都说“养儿防老”,如果留在身边就变成了“养儿啃老”。

    与胡士军一样,自愿选择留在“戒毒农场”劳动的,都是已经强制戒毒成功的人员。但是,出于对回归社会的恐惧,他们选择了留下。

    吸毒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样困扰着政府部门。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悖论是,为了防止吸毒人员筹毒资而犯罪,一些地方给吸毒人员发放低保金。

    “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但也是一种无奈,因为毒品让他们丧失了劳动的意愿。”市禁毒支队一位人士说,吸毒是一些人盗窃、抢劫等犯罪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我市一些居民小区里发生的小额盗窃案,相当一部分都是吸毒人员所为。“吸毒人员作案,基本上见什么拿什么,因为他们对金钱的需求太强烈。”这位人士说,在女性卖淫人员中,也有一部分是吸毒者。

    “在这里,他们可以自食其力,不啃老,不吃低保,用劳动来树立对生活的信心。”韩志强说。

    【深度链接】

    公安部在全国推广“戒毒农场”模式

    公安部2008年12月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全国公安机关戒毒康复场所工作现场会”,在全国推广戒毒康复场所建设。目前,昆明戒毒所建有国内最大的戒毒康复场所,占地3200多亩,2500人在这里戒毒。这里有由家畜养殖基地、饲料加工厂等组成的康复农场,还开设缝纫、电焊、美容美发等12个科目的职业技术培训。参与戒毒的人员在这里可以领取劳动报酬,组成一个独立的“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4:05 , Processed in 2.75000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