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对中国海外石油战略的影响
【内容提要】能源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加强成员国间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大力发展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关注的重点。目前,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正在实施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大型运输和能源草案,但它们多局限于双边领域的合作。在中国的海外能源发展战略中,中亚和西伯利亚居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中国参与该地区能源开发又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竞争态势。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一中亚一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步入多边轨道,稳步向前推进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能源合作,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 上海合作组织 能源合作 海外石油战略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八年来各成员国在安全和经济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但任何一个健全的国际组织要想取得长久和深入的发展他们的合作必定也是全面的。这一地区的国家,在能源领域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如果能在组织的框架下,顺利实施大规模的能源合作,无论是对组织本身还是对组织内的各国都将是大有裨益。
一、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
(一)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的基础及现状
1、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的基础
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在多极化世界中已占居重要一席。其人口约15.816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4% )。若加上观察员国的人口13.479亿人,实际上合组织涉及的人口可能达28.029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42.5% )。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中,因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表现出既有能源资源丰富、能源生产相对较多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也有清洁能源相对较少,而能源消费又较多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因此,无论在组织内部开展能源资源的互补合作,还是在有成员国和观察员国共同参与的解决世界能源市场问题、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规划”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重大国际活动中,都有充分物质基础和发言权。
首先,地域优势得天独厚。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在地域上山水相连,历史相近,文化相通,各国人民之间有着长期友好交往的传统,且各国间不存在领土争议,具备长期和睦相处的客观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在地理上几乎横跨整个欧亚大陆,从东边的太平洋一直到西边的波罗的海,覆盖了欧亚大陆的3/5,多种便捷的交通方式,为彼此间开展合作,为各方贸易和交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其次,资源互补,市场供求充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均是能源生产大国,需要寻求稳定和较大的消费市场,需要与各国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并通过出口多元化分解贸易风险。中亚四国、俄罗斯与中国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亚四国和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在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领土的里海大陆架上,发现了一些新的大油气田,石油探明储量约27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9万亿立方米 。除油气资源外,中亚四国和俄罗斯水能资源也比较丰富,占全世界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2%。目前五国水电开发程度很低,除乌兹别克斯坦外,其他国家只有10%左右。五国平均水电开发程度不足13% ,而全世界水电开发利用程度平均为19%,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50%。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为电力净出口国。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油气资源明显不足,截止2000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33亿吨和1.37万亿立方米 ,分别为是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的一半和四十五分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油气的需求增长十分迅速。 中国目前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原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超过了40%,且对外依存度呈逐年加大趋势。中国迫于单纯的海域进口渠道压力,迫切需要通过陆路等方式实现油气进口多元化。
再次,联合反恐,地区安全的共识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亚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猖撅,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制造了许多麻烦。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各成员国之间建立了有序的反恐机制和措施,为政治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也为成员国之间油气资源合作创造了前提和机会。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为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抵御“颜色革命”构建了坚实的平台,中亚国家政局的稳定则为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油气资源合作营造了稳定的政治空间。
(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源合作的现状
目前,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正在实施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运输和能源草案。其中双边合作进展顺利,而多边合作尚处于研究阶段。总体来看,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呈现出以下态势:
1、与中亚国家及观察员国的油气合作逐步展开。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第一个大型能源合作项目是关于建设“阿塔苏—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的石油管道。该石油管道全长962•2公里,每年可输送2 000万吨原油。这条管道的一期工程已于2006年5月正式供油。该石油管道二期工程将于2009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可实现由哈萨克斯坦西部到中国新疆的全线贯通。
在天然气领域,2004年,中国和伊朗政府签订了总额为70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合同。按照合同规定,伊朗将在25年内向中方供应约2.5亿吨液化天然气;而中国在未来25年对伊朗能源工业的投资总额将有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正在修建的从伊朗经巴基斯坦再到印度的天然气管道可以保证伊朗每年出口66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条管道基本上将能够满足印度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此外,有关国家还就建设“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日本”输油管道的可行性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
2、中俄能源合作以组织为依托得到深化。
中国与中亚等国能源合作力度的加强,客观上也促使俄罗斯以更为合作的态度和较为长远的眼光来对待与我国的能源合作,而不是出于获取地缘经济实惠的需要而进行战略投机。
在天然气领域,2006年3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计划从2011年开始俄罗斯将通过东、西两条管道每年对华出口天然气680亿立方米。“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天然气领域开展的互利合作,从原则上讲可以在该地区自成一个天然气生产国—消费国体系。但这个体系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因为每一个消费国都会从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出发,力求使自己的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
3、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
水力发电是成员国间合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拥有该地区90%的水力资源,但它们现在的利用率还很低,比如在塔吉克斯坦的利用率只有5%,而吉尔吉斯斯坦的实际利用率也不足10%。现在,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正在进行建设大型水力发电站的合作项目。积极建设水电基础设施,发掘各成员国电力出口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现已达成关于在埃基巴斯图兹联合修建热电站的初步协议。这将是哈萨克斯坦境内功率最大的发电站之一,该电站的一些技术数据现在已经初步确定下来,而且该热电站的发电量将只供应给中国。
全球性能源与原材料危机使在组织内发展核能领域的合作具有潜在价值,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具备成为核电站原料出口国的资源潜力。
除上述能源草案之外,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还有120多个涉及不同领域、内容广泛的经贸合作项目,其中的一些已经得到落实,但大部分还处于更进一步的详尽研究阶段。尽管如此,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已经转入实际操作、求真务实的运行轨道。
二、中国海外能源开发战略及中亚、俄罗斯地区在其中的地位
(一)对中国石油海外战略的解析
1、中东和北非战略区
该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夺目标。21世纪上半叶,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仍将是大国战略中的重点。根据英国BP公司《世界能源统计》(2001年版)报道,中东的石油储藏量(占世界60%以上)、石油产量(200()年占世界的31.0%)及石油出口量(约占世界的45%)均居世界首位,中东以外的石油产量仍然有限。2010年以后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所占份额将由目前的39%增至50%以上,世界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中东。这个北起伊朗南至阿联酋的狭长新月地带一直是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地。近期世界石油市场急剧动荡及其导致动荡的诱因,再次向我们提出警示,长期和稳定地获得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是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问题,特别是从资源的可获取量来看,中东石油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不得不倚重的现实获取目标。
2、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的资料,2001年中国进口的6025.54万吨原油,分别来自30个左右的国家,比1996年多了一倍。虽然如此,中国石油进口的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中国石油进口过分依赖中东、非洲等地区。实际上,从远景来看,俄罗斯、中亚油气资源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加,它们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中国另外的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中国需加深关注它们的程度。该地区石油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剩余石油资源探明储量达90亿吨,其中,俄罗斯拥有67亿吨。国际能源界普遍认为,本世纪初,这一地区将是全球最重要的油气供应地之一。而且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亚和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与我国的关系比较友好,应当成为我国开发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亚是世界另一个石油资源竞争激烈的地区。其油气资源可分为两部分:陆上资源和里海海底资源。陆上资源方面,据统计,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三国已探明储量石油大约300亿桶,天然气约11万亿立方米。根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里海水域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24亿桶,远景储量则高达560亿桶。据世界能源执行局保守估计,到2010年,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三国石油开采量将超过七亿桶,世界天然气市场1/3的供应将来自土库曼斯坦,届时,其年产量将高达1200亿立方米[1]。 作为中东以外新的能源供应地,随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中亚已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展开石油竞赛的新舞台。美国借反恐战争之机在中亚建立了军事基地,找到了立足点。中亚地区是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也是俄罗斯保护其欧洲腹地的战略屏障。削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渗透,强调在独联体的“特殊利益”,以争夺石油开采权和里海油气资源出口为契机,确保在其传统的地缘战略势力范围内的影响,从而控制西方能源生命线,是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既定战略目标。
3、南美战略区
这一地区石油资源也很丰富,截至2000年底,南美地区拥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30多亿吨。[2]特别是委内瑞拉是世界上最大的重油资源国。中石油已经与南美的秘鲁、委内瑞拉开展了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4、非洲战略区
非洲这块黑色大陆以其滚滚而出的乌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据预测,今后5年,全球石油开采量增幅1/4属于非洲[3]。尼日利亚、安哥拉、乍得等国的石油产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我国应该保持并逐步增加从非洲进口原油的比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入海外石油市场将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一是政治风险。当今石油资源开发的热点地区,往往是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矛盾相对突出的地区,甚至会因石油资源的争夺而引发局部地区的政治动荡和战争。二是资源风险。石油勘探周期长,风险大。目前,我国的石油公司对全球地质的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上手搞勘探作业,会面临较大的资源风险。三是竞争风险。
(二)中亚和俄罗斯在中国海外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目前中国从30多个国家进口石油和天然气。2003年向中国供应油气较多的国家有沙特、伊朗、阿曼、安哥拉、苏丹、也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刚果、哈萨克斯坦等,从地区看,中国进口能源的60%左右还是来自中东,都要通过“海上咽喉”马六甲海峡。为此,中国海外能源开发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确保外部油气资源的供应来源多元化和运输通道多走向。
从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中国企业已开始走出国门,大踏步地进入国际能源市场进行投资开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SINOPEC)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能源市场的领头羊, 目前已在世界各地投资开发了数十个重大项目 总体来看,中国企业的海外能源开发主要面向五个方向:中东、中亚一西伯利亚、印度尼西亚一澳大利亚、非洲、拉丁美洲。其中在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伊朗等国的投资开发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中亚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先是因为中亚和西伯利亚在上述五个方向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其油气资源无需通过海洋,而可以经过陆地到达中国。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无须远洋海军保护就可输入的石油天然气供应来源。这对于在近期内尚不能建立足以保卫海上石油运输线的远洋海军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其次,也是因为该地区极其丰富的油气储藏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应对中国的能源需求。如里海盆地的油气储量就极为丰富,最高的估计多达250亿吨,天然气储量仅土库曼斯坦一国已探明的就达l2万亿立方米至2l万亿立方米,而且这些石油天然气大部分尚待开发。因此,中亚国家迫切希望拓展外部能源市场,而中国正是一个需求增长最快的巨大的能源市场,这一供求互补性为中国与该地区的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中亚和西伯利亚能源开发最需要的就是资金和技术,而中国拥有超过5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大型能源企业不仅资金雄厚,而且已具备较先进的能源开发和加工技术,这都为中国参与中亚和西伯利亚的能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
三、上海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一中亚一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对中国海外能源的拓展有深远影响。
中亚一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开始超越双边合作的局限,步人多边合作的轨道。上海合作组织的这一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有利于为中国一中亚一俄罗斯能源合作提供共同安全保障,排除各类不稳定因素的破坏和干扰;有利于协凋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各方的利益,促成并推进多边能源合作;有利于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制定共同的能源合作规则,以确保能源合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以能源领域的合作,作为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的突破口和重点,已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共识。在历次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晤上,成员国领导人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在几次上海合作组织总理会晤时,能源合作也是讨论的重点,在2002年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投资与发展论坛上,能源领域的合作成为探讨的热点。
目前中国与中业四国和俄罗斯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双边能源合作。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为加强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油气田大规模开发拉开序幕,输油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为建设区域性油气管道,加强能源合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必将带动合作各方的经济发展。
曾培炎认为,当前上海合作组织开展能源合作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机构建设,为能源合作提供有效保障;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营造能源合作的良好环境;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项目,加快合作进程他表示,中国愿意积极扩大同中亚四国及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舍列波夫说,俄一方面积极推进俄中石油管道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另一方面正在考虑把纳霍德卡地区的输油管道延伸到太平洋沿岸,使其成为俄罗斯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供油的重要管线他说,已达成协议的中俄天然气管道,将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天然气接人中国的东北及环渤海地区。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布扎诺夫说,中亚地上海合作组织的顺利发展和稳步前进,使中国在中亚地区正在积极地为其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寻求多样化的渠道。哈萨克斯坦计划建设从其西部到中国西部的输油管道,还打算建设从中亚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与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连接起来,以进一步向东亚市场输气。
据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已共同成立了中亚水利及能源利用财团,确定了能源合作领域内的优先项目,其中与中国的合作占有重要地位。在这样的有利氛围中,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多边能源合作的发展正呈现出强劲的势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的迅速发展及其对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多边能源合作的推动作用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上海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对中国海外能源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虽在中亚石油开发权的争夺中亦占有一席之地,如在与西方大石油公司的竞争中取得哈萨克斯坦新乌金津油田和阿克纠宾斯克油田的独家开发权,并承诺修建一条从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新疆的长达3000公里的输油管道,但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系到本地区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地区关系和大国战略关系,进而影响到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因此,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为此美国、俄罗斯、伊朗和中国在中亚展开“大角逐”(Great Game)。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能源合作前景非常广阔,除油气合作之外,成员国间的水电、核能和能源节约技术方面都有巨大的台作空间。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中国应积极寻求开展与该地区能源合作的途径,努力提高合作的水平。
注释:
[1]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十二期
[2]冯连勇,开发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的对策和建议,石油大学学报,2002年12月第6期
[3]徐玉高,杨玉峰.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构想,中国能源第26卷,2004年8月第8期
参考书目:
吴国霈,《川内及国外油气管道输送现状及分析》《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第15期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北京:**中央党校,2002:136-137
王晓宁,竞争而不对抗:新能源地缘政治[G].//亚洲能源项目(EPA)第三届国际会议.能源效率的全球合作:障碍与机遇论文集:69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5-147.发展战略研究
仪名海著,20世纪国际组织[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
马振岗主编,移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5
崔颖著,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