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捷报再传 武警黄金抗旱分队打出2口优质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6 11:0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村民送来锦旗和石碑感谢黄金部队打井官兵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人民武警报》报道(张传运孙娟许浩然)"五一"期间,云南抗旱救灾一线再传喜讯:武警黄金部队官兵在云南大理州弥渡县弥城新庄村和祥云县云南驿镇康仓村成功打出2口优质水井,解决了两个自然村4000多人的饮水问题,至此,武警黄金官兵已为旱区成功打出9口优质水井,运送生产生活用水5000余吨,解决了数万人的饮水急难问题,同时,官兵们帮助当地群众浇灌农作物400多亩,开挖引水沟渠200余公里,铺设输水管道200余公里,为灾民开展春耕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这段打井突击的日子里,武警黄金部队抗旱打井小分队的官兵们用钻机当笔,在干涸的云岭大地书写了为民掘甘泉、忠诚履使命的铮铮誓言。这其中,有一批年轻的面孔,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青春砺剑,立身为旗。

    上等兵郑加超被数百斤重的钻机设备压倒了,身旁的女记者一边抹眼泪一边抢拍镜头--

    武警黄金部队抗旱找水行动的第一口井布设在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先锋小学旁。到达目的地后官兵们来不及休整,便开始架设机台。钻探设备被吊车吊到平地后,需由官兵们肩扛手抬到钻井位置进行组装。发电机、水泵、钻杆、搅拌机……动不动就是数百斤。大家吃力地几人抬一件,累得汗流浃背。上等兵郑加超和一名老兵抬着设备走在田间,由于他初到野外,不懂技巧,走起来有些踉踉跄跄。第一突击队队长王强赶紧说:"放下,我来抬。"倔强的小郑却不愿放弃。突然,从低洼处攀田埂时,设备从他稚嫩瘦弱的肩膀上溜出,他被压得弯下腰,幸好机灵一躲,没被设备砸伤。来不及看肩上勒出的血痕,他懊悔地跑到设备旁查看有没有损坏。现场一位弥渡县电视台女记者一边抹眼泪一边抓拍镜头。事后,她激动地说:"没想到黄金部队这么辛苦,战士们这么可爱又可敬!"

    下士邓小强接到重病的奶奶的电话,叮嘱他好好给灾区人民打井,不要挂念回家--

    钻塔架好了。一口井就要开钻了。下士邓小强却有点坐立不安。队长王强与他谈心后得知,邓小强的奶奶病重入院,家人希望他回家看看。虽然正值抗旱大忙时节,王强依然按程序给他批了事假。小邓却左右为难,真有些舍不得离开抗旱战场。收拾行李之际,小邓的电话响了,那边传来奶奶慈爱而颤抖的声音:"强,别回,我好多了,你好好在灾区打井吧……"小邓满含热泪退掉了火车票,和大伙一起卯足劲投入战斗。打井第二天上午,小邓在拔套管时抬头检查钻杆,突然,有个东西掉进他眼睛,疼得他直跳。队长王强赶紧过来扒开他眼皮看,只见眼眶血红。"只是一点土吧,没事,我洗洗就继续干活。""这怎么行,赶紧去医院。"正在现场指挥的武警黄金部队抗旱前进指挥所指挥长张华明不由分说,安排车子送小邓去就医。医生从小邓眼里取出一块2厘米宽的铁屑。第二天,眼睛红红的小邓坚持站回了岗位。

    对打井官兵们而言,到帐篷里睡一觉也是件奢侈事,这不,19岁的下士赵小龙靠着钻机睡着了--

    为了不给当地群众添麻烦,官兵们轮流作业,搭帐篷三班倒休。云南属高原气候,早晚温差大,白天帐篷里又闷又热,晚上寒风刺骨,但他们不以为然,为赶进度,在这样的帐篷里睡一觉也是件奢侈事。

    一号井打到70多米,许多官兵已经连续奋战三天两夜没有合眼。19岁的下士赵小龙服从机长张国平安排,往钻井里放水泵电缆。突然,水泵好像被卡住了,提上来放不下去,张国平回头一看,赵小龙一手提着电缆,一手抓住钻机操作手柄,靠着钻机睡着了。刚想骂这"小鬼",张国平把话吞了下去,轻轻摸了摸小赵的脑袋,把他唤醒。小赵自责不已,大家安慰他说:不要紧,别硬撑,你赶紧休息一下吧。张国平安排其他人把电缆取出,用胶布包好重新放入。

    第4天,钻井出水了,当蕴含着血汗的地下琼浆喷涌时,官兵们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这也是云岭高原上第一口由部队勘测并成功打出的水井,得到中央军委、武警总部和云南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5-6 11:06:52 | 只看该作者



官兵和村民都难掩出水的喜悦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第七口井出水了真高兴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老乡送来鸡蛋表谢意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实战演练中磨砺成长:国防生熊健成功转型为一名技术警官,下士王继欣成长为一名机长--

    钻机继续轰鸣,第2口、第3口井相继在大理州弥渡县和祥云县布设。在穿梭的橄榄绿中,有一个戴着学员衔的小伙干得格外拼命。他是武警黄金部队首届国防生、中国地质大学2009级地勘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熊健。他的老家就在美丽的香格里拉--云南迪庆。老家也遭遇大旱,吃水和农田灌溉都成了问题。得知部队要抽调人员前往大理、楚雄等地抗旱打井,他主动请缨,被支队任命为抗旱打井第一突击队指导员。

    24岁的熊健中等个子,身板结实,黑黑的脸庞充满阳光。担任突击队指导员后,他依然把自己视作普通一兵,装卸钻杆、搬运套管等重活累活总是抢在最前面,战士们暗地里说,这个大学生警官一点都不"矫情"。打一口井时,熊健和机长张国平配合得相当默契。张国平是支队的退休老职工,从事钻探工作20多年,业务过硬,是响当当的"金刚钻",退休后在外地打工,月收入5000多元。当支队领导请他回来参加抗旱时,他没有半点犹豫,回来担任一号机台机长。熊健常说:"我们年轻人,从张工那里不仅能学到技术,更要学到敬业和奉献的精神。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张工一样,成为永远被部队需要的人。"

    张国平经验丰富,堪称钻井故障的"克星"。熊健耐心请教,听其言,观其行,长了不少本事,书本知识逐渐转化为活生生的实践方案。第一口井打到71米时,出水了,但水量很小,还是黄泥水。在与水文工程师张勋和地方水利局人员商讨后,认为只可能是水泵入水口被泥沙堵住了。张国平果断下令:"洗井。"张国平带着熊健等人经过4小时的反复洗井,终于化污浊为清泉。熊健佩服张国平,大学生向老师傅拜了师。

    与熊健一样感慨且受益良多的还有下士王继欣。从前,他就跟着张国平学艺,得到过张工手把手的帮教,这次攻坚任务中又携手作战,虽然遇到的棘手问题更多,然而,这正是快速成长和积攒经验的好时候。小王虚心跟着张国平跑前跑后,心领神会,掌握了钻机操作、解决故障等一系列方法。支队考虑到有4口井在同时施工,希望张国平系统督导,便将张国平改任技术顾问,张工提议由渐入火候的王继欣继任一号机台机长,小王备受激励,工作效率更加提高。队长王强开玩笑说:"玉不琢不成器呀,以前王继欣没少挨张工的训,现在出息了。"

    熊健和王继欣初生牛犊不怕虎,锐气十足。后来机台出过几次小故障,但都被他俩集合大伙的智慧解决了。在弥渡县寅街镇布设第2口井时,打到一半时井下因井壁坍塌出现了大空腔,只好放入井壁管继续往下钻进。但因为遇到了流沙层,岩芯取不上来,反复提钻一天进尺也不到一米。沉着冷静的熊健和王继欣跟王强商量后,决定用小口径的钻具一点点往上掏,终于解决了难题。事后熊健说:"当时我们那个小心翼翼劲儿呀,真比抱小宝宝还上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5-6 11:06:58 | 只看该作者



老机长张国平传帮带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熊健爬上钻塔装钻杆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累并快乐着:王强队长是知心大哥,李欣竹现场编快板逗得大家乐开花,王小辉给大伙拍的工作照成为最美最真的记忆--

    突击队连续转战弥渡和祥云3个村镇钻井打水,没日没夜赶工是家常便饭,大家身体都已相当疲惫,很多人20多天没有洗过一次热水澡,然而,一想到能让灾区群众喝上用上放心水,他们的心灵就阳光着、快乐着。

    突击队长王强一直蹲守在机台。他是战士们的知心大哥,也是大伙心情的"晴雨表",谁心里有了疙瘩,他会及时聊天疏导,施工遇上阻碍,官兵们士气低沉了,他一声鼓动、一个玩笑,就能让大家喜笑颜开。

    战士李欣竹也是个"开心果"。看到村里的说唱艺人到钻机旁献艺,他也学着创作了几首,在机台旁夸一夸战友,赞一赞老乡:"为解村民饮水难,黄金官兵来帮忙,打井引来甘泉水,群众喝水心欢畅。夸一夸咱的王队长,昼夜不歇来帮忙,保障工作做得妙,井不出水他急得直跳……"20岁的李欣竹有些孩子气,经常来点"恶作剧",王强队长都吃过他的"苦头"。由于来回提钻杆时,顶端的小孔总会喷出一些泥浆,官兵们身上的泥浆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已经习以为常。这天,王队长正帮小李拧钻杆时,小李突然跳开,钻孔不偏不倚对着王队长,泥点把他染成了一只"梅花鹿",王队长又好气又好笑:"又被你小子算计了,这衣服就交给你洗了。"

    下士王小辉是派驻一线的新闻报道员,被大伙亲切叫做"王记者"。感慨于战友们的辛劳,他一刻不离地陪伴在大伙身旁,抓拍了许多珍贵照片。每当休息间隙,他就把照片拷贝到电脑上,拿给大伙看。欣赏彼此的工作照、评头论足打趣一番,成了官兵们疏解疲劳的良方。后来,"王记者"看到工期紧张,主业之余也主动卸钻杆拧钻具,也变成了"泥水匠"。

    打井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齐来帮忙,出水了,孩子们在黑板报上写下"吃水不忘挖井人",官兵们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打井一线,一幅幅警民互爱互助的场景动人心扉。

    当一号井出水时,40多岁的弥渡县先锋村村长像个孩子似的高兴得蹦了起来;正在上课的先锋小学师生们闻讯后飞奔而来,习自明校长抓住官兵们的手,挨个不停地说谢谢;一位衣着比较讲究的女教师伸手就来接水,全然不顾衣服溅起星星点点;孩子们专门出了一期黑板报,标题处醒目地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黄金部队的叔叔们,辛苦了!"

    在祥云县云南驿镇周里营村打第3口井时,已是当天22时左右,漆黑的夜幕下,村里的男女老少在村口齐齐等候武警黄金官兵的到来,青壮年帮着搭帐篷、卸机器,妇女和老人帮着平整道路,小孩子都搬起砖块石块。看到这一切,官兵们感动之余,浑身迸发出使不完的干劲。每到一个地方,总有老乡抢着为官兵做饭、洗衣,给他们送鸡蛋、送水果。官兵们疲倦的面孔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幸福笑容,再苦再累他们也觉得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5-6 11:07:02 | 只看该作者



连夜奋战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齐心协力拧钻杆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先锋小学孩子们的黑板报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3 21:24 , Processed in 0.6406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