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5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共青团真理报 我两年以来关于外交学专业自己整理的资料,希望对后来者有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4 08:5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权力•制度•文化lL2c3
    #i7
以下资料不是整本书的整理,是一些重要部分的整理。Oj7
    "a {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ZcR
    g)
20世纪初期,一战之后,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 理想主义,!V"^<o
和 现实主义。8Fhzt
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抨击了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实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屡遭失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世界设想的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所重视的第一要素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么样看待权力和道德。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但个人道德和私人道德不是同一回事。二战的实际似乎印证了卡尔的预言。《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发展出现“断裂”,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重要铺垫。   (名词解释考点)Uf|Ot
卡尔关于 现实主义 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1.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2.道德,民主,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 3.政治不能脱离权力。?
摩根索 1948年发表 《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标志现实主义学说的创立。理论前提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性。理论核心是权力政治。  (名词解释考点)Ii=7G
    +d+dm}
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p~8M-0
1.国家是国际政治最重要的行为者Yj"}#F
2.无政府主义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7|~?#g
3.国家最大限度追求权力或安全Y{U
4.国家通常采取理性的政策 (国家是理性的)\O
5.国家有时也会依靠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来实现其目标f3
6.国家体制诸方面,特别是国家间权力分配,是形成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基本模式的重要原因jV~:8
    Vau?m
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1@CQ
1.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wAc
2.权力界定国家利益VP97^
3.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B}YB4.
4.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3
5.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l(
6.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XPQY
    fs)Qz>
    k
    f^8N0.
新现实主义E
代表人物 沃尔兹I4IY<v
代表作 《国际政治理论》 发表于1979年(名词解释考点,见资料P6 页底)]IoIE
    da)!H
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现实主义认为国家要不断追求权力,新现实主义认为对于国家,权力过大或过小都会有风险。国家应该试图拥有适度的权力。重要关头,国家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c<9
    L_$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三个假定:G2++;
1.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
2.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体R(
3.对体系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结构。即是“结构选择”。TQ9P
    B|
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wHmR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d
2.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民族国家+aq:0
3.影响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国际体系的结构7q:8$
    ~2MV
    jM!&8g
    19V2
新现实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1、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2、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Du
    'W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说:(08年考题)P35--37GKKj
1.国家中心说。梅奥尔指出主权国家为中心,主权国家的作用不可替代。在无政府的国际环境中,国家是公民生存的保障。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跨国界活动必须由国家从事或是得到国家的允许。这就确立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6z&jV
2.单一国家说。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是独立的行为体,能够独立地确立国家的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超越时空的最根本利益是民族国家的生存。虽然国家的行为环境复杂多元,但是,这些因素的总和只是构成了国家决策的环境。决策环境可以对国家决策其限制作用,但不能起到决定作用。M^=
3.理性国家说。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根据这个假说,可以推断,在同样的环境中,面对同样的问题,国家决策者,无论是谁,都会作出基本相同的理性决策。因此国家行为也会基本相同。.'u
    $c
秦亚青认为,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三大重要修正:_uX
1.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从人性发展到了无政府性。人性无法测量,也无法证否,以人性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从根本上使国际关系学失去科学性。qUt?G
2.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无政府状态中,国家的目的不是无限制的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自我生存。'^+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政策的目的,国家获取权力是为了国家的生存。无政府条件下,只有军事实力才是保证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权力因素。SqF
    )J
新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国际政治的结构方面,因此也称之为“结构现实主义”。它展示的是一幅国际政治的系统性画面,依据构成结构的单元的排列方式对国际政治进行阐述。国家作为统一的,以生存为最低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构成国际体系的单元。结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各单元的实力对比变化造成的。3
    x,M}!e
冷战后,现实主义发展依然以权力为中心,出现两个不同轨迹,最大现实主义(典型代表是进攻性现实主义),最小现实主义(典型代表是新古典现实主义。M%<Fz)
    :
进攻性现实主义)~2gf
代表人物 米尔斯海默mw\2
代表作 《大国政治的悲剧》(名词解释 P49)F:-G
基本假定: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 2.大国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 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其他国家的意图 4.生存是国家第一目标 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b5m!]
其中第三条,国家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拥有多少权力才能保证生存,却使进攻性现实主义具有了极端现实主义特征。认为国家必须追求无限大的权力,因而争霸也就成为大国关系的必然态势,任何一个上升的大国都必然成为原来主导国家的敌人。国家的最高目标是成为体系中的霸权国,争霸的结果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这就是大国政治的必然悲剧。|b
    (E
最小现实主义:第一类仍是体系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开始考虑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的作用,研究国际制度在减弱国际体系无政府性的作用。代表人物—格里科(详见P50)O/<
第二类是国家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即所谓新古典现实主义,主要考虑了国家以及国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P51).ej
第三类更多的是个人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将政治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据。(P52);/qbK
    ;SK.f
    &'c3|
    %' {
    B\i/Yg
     9
自由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7AMb
格劳秀斯的国际社会和法制思想,洛克的个人主义和权利政治理念,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康德的世界永久和平理论等,构成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的理论源泉。$u8^
    [{JLm
自由主义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 `@(P
    d
斯多葛学派:斯多葛哲学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约公元前336~约前264年)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由于他通常在雅典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斯葛多派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谓"世界理性",就是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个人只不过是神的整体中的一分子.所以,斯葛多学派是唯心主义的.在社会生活中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他们自称是世界主义者,打破了希腊人和野蛮人之间的传统界限,宣传人类是一个整体,只应有一个国家,一种公民,即宇宙公民.而这个国家也应由智慧的君主来统治.这种理论是为马其顿统治希腊服务的.在国家观方面,斯葛多派认为,国家不是人们的意志达成协议的结果,而是自然的创造物.$
    q|
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自由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的起点定在17世纪的英国,洛克是第一个建立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大师。##
    N`<z
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名词解释)P57$
该著作问世之时正值欧洲30年战争的1625年,对于实际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影响,也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在《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之后的新的国际关系中,这部著作重要意义更加显现。其中的原则体系为新出现的国家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j9V(
    ')4x*
格劳秀斯的理论关于国际法和国际制度的思想在后来的自由制度主义中得到继承和发扬。9Yit
    F4(=
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名词解释)P62r
代表作《政府论》U2j{s?
上篇驳斥了君权神授的观点,下篇解释了政府和权力的真正基础。p
他为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两大基础:即个人享有自然权利和政府必须基于被统治者的同意。BB_
洛克认为个人是第一位的,国家是第二位的;个人是本源,国家是派生的;个人是目的,国家是手段。个体先于集体存在,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任何集体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保护和实现个人利益而成立和发展的。}
    %Pe
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 P70HkD
代表作《国富论》。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看不见的手”的重要概念。主观上利己的个人,由于“看不见的手”的控制,实际上必须从事既利己也利他的事情。g
    Fhq7J
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vI
康德政治哲学的三个方面:人性观,历史观,道德观,国家观+VC~Q
康德自由主义的两大遗产:一,和平联盟说,指****国家之间协商解决利益冲突的状况和持续和平的存在。二,国际冲动说。指和平仅存在****国家之间。由于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仍然可能爆发,民主国家仍然具有国际冲动的特征。s,ZU
    *nCD9k
《论永久和平》提出六个达成永久和平的初始条件:1.不秘密保存未来战争的物资2.不兼并独立国家3.以民兵代替常规军4.不举债发动战争5.不干预其他国家事务6.不采取未来和平的敌对行为。7`F&
永久和平的决定性条件:1.每个国家必须是共和政体 2.国际法的基础是自由国家之间的联盟 3.世界公民权利的条件是普遍善意的。(
    n}>E
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P84^P=a
1.自由主义在涉及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方面强调个人权利,建立宪政政府,以代议制政府和法律保障人的基本权利XvG:
2.经济领域,提倡以个人财产权为基础。以个人自由选择为动力的市场经济。限制国家对个人为活动主体的市场的干预。5
3.社会领域,关注弱小个人,提倡社会正义;"O=
4.哲学自由主义,力图在一个超越具体政治,经济,社会的层面上进行讨论,建立个人至上的哲学体系。d/qm
    9
    `:Ew
    $
新自由制度主义lr
代表人物:约瑟夫•奈,基欧汉P*OU
代表作《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自由主义重振旗鼓的宣言。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理论假说,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的理论模式,强调跨国家的关系。_E_.1
基欧汉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对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4年发表重要著作《霸权之后: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争斗》jskJ
在这部著作中,基欧汉批判了吉尔平等现实主义学者在霸权理论方面提出的基本观点,建立了关于国际制度的功能性理论,认为霸权可以帮助建立国际机制,但是霸权衰退并不一定意味着国际秩序的丧失。业已建立起来的国际机制在霸权之后仍然可以维持国际合作。本书还对国际机制的形成、条件、维持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战后能源等领域的状况,对规则领域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重点突出冲突与合作这两大国际关系主题之一的国际合作问题。这部书是系统研究国际机制的第一本有分量的专著,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第一部重要著作。6Uvx<
    )
1986年,肯尼思•奥伊编写了论文集《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收录了当时知名国际关系学者的论文。集中讨论理性国际行为体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合作的可能和条件。既收入了专门以学科建设和学理探讨为目的的各种理论文章,也收入对于新发展起来的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理论进行实证性验证的文章,既讨论了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也讨论了包括国际安全在内的其他领域的合作。本论文集标志新自由制度主义正在超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力图朝着全面国际关系理论的方向发展,至此,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日以增强。A;
    yyO7
1985年,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对现实主义基本假说展开全面批判。JkP+'
1989年,基欧汉个人论文集《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明确使用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学派名称,界定了该学派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概念,指出新自由制度主义对传统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既继承又有着根本不同的关系,探讨了国际合作的条件,国际制度产生和作用,国家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等问题。c
    ;x/ 7
“复合相互依存”:三个基本特征,1存在着多渠道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使国际社会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大大加强 2越来越多的问题进入国家间关系的议事日程,国内和国际问题的区别日益变小 3军事力量的多元作用日益明显vfUS&z
    zi$m
《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是: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4:
    C0
比较分析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对于国际关系三个基本命题的论述{08年考题} P94-95Cyu1w
    #|!Zl9
国际合作的定义。P95-96E|
    ;iN
国际制度的定义: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1)有着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正式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和非政府组织(NGOs),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2)国际制度,即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如海洋法、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组织等3)国际惯例,指有非常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例如未以明文确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界贸易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际互给行为等。.}
    u /u')
国际制度的三个特征:1.国际制度的权威性。国际制度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国际制度的权威性确定了国际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2.国际制度的制约性。国家和其他国际行为体基本遵循国际制度的规则,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有着制约作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就要符合国际制度的规范。国际制度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可以协调国家间的政策行为,使对方或多方实现共同利益,避免共同的失利。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国家、尤其是大国自愿行为,但是,国际制度一经建立,就对所有参与制度的成员国家具有约束作用。3.国际制度的关联性。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霸权国为维护国际体系而单方供应给国际社会的规则,而同样重要的是国际社会成员需求的结果。不断的需求刺激不断的供应,结果是国际制度的不断延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各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际制度的关联性。=
    E^-T
国际制度对解决“合作困境”的两个效应:FalUsT
国际制度的纵向效应。YW][
国际制度的横向效应。o6{-
国际制度促进合作的两种功能:惩罚,服务。(P103—105) z\
    '
相对收益问题(P110)2t\
    n
新自由制度主义批判:国际制度的阶级性、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因素、国家对于相对收益的考虑!]Nd1t
说明国际制度在促进合作方面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O[
    sY-
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国际关系领域的英国学派Z%8Z
    =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Q="4
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o
第二.有目的之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
建构主义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CP:
    n
温特的三种无政府文化,他认为国际关系文化有三种理想类型:a(UdfN
1.霍布斯文化:它由敌人的角色结构确立,其核心内容是“敌意”。国家间的敌对角色使他们表现出以下行为取向1)摧毁,消灭或改变对方2)把对方的意图向最坏处考虑,任何事件都会与敌意联系在一起3)军事实力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4)无限制使用暴力,直至消灭对方或被对方消灭。因此,该文化的逻辑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即霍布斯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中,丛林法则主导一切,暴力是唯一的行为逻辑。0tX
2.洛克文化: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建立。核心内容是“竞争”。竞争与敌意有本质不同:竞争双方相互承认对方生存权和财产权。所以洛克无政府文化中的国家相互承认主权,重视绝对收益和未来效应。军事实力的比重减弱,暴力受限。一旦战争爆发,竞争对手会限制暴力使用程度,不以消灭对方为终极目的。洛克文化的逻辑是“生存和允许生存。主权制度是洛克文化的标志性印记。W'UP r
3.康德文化:由朋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其核心内容是“友善“,国家之间相互再现为朋友,并与之遵守两个基本准则:非暴力规则和互助规则,这两条规则界定了康德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基本行为取向:非暴力规则意味着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互助规则意味着一方受到威胁的时候另一方将予以帮助。这不是说朋友之间没有利益冲突,而是他们不使用暴力来解决利益问题。康德文化的逻辑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即集体安全或安全共同体体系。 *x1%y
    &3?d
代表人物:温特Nt&
代表作:《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对主流国际关系一致认可并作为研究起点的核心概念—无政府状态—提出质疑,强调了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建构特征,否定了国际社会存在单一无政府逻辑的假说。是建构主义学派的正式宣言。gbp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全面提出阐述了温特社会建构理论的著作。LH"yL
    NZ
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有两个:第一,国际关系结构主要是国际政治文化,而不是权力和制度;第二,国际政治的文化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3
    - Wk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1、国家是体系的主要行为者,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2、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而不是物质的;3、社会关系构建认同和利益,认同构成利益。即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4、世界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相互构成关系。}2fL
    StYq'
建构主义主要有三个概念“规范”、“认同”、“文化”。@R.
  “规范”属于一种社会约定,包括规则、标准、法律、习俗、习惯等。建构主义者把规范概念定义为“意指对某个特定国家本体作出适当行为的集体期望”。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建构而产生出来的行为规范、原则以及共同体分享的信仰,不仅影响和规定着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的具体行为、利益、优先选择以及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行为体理解什么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以及如何运用合法手段去获取他们。因次,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创造出行为模式。/PStG
   “认同”这一概念来自社会心理学,指某行为体所具有的和展示出的个性及区别性形象,这些形象是通过与“他者”的关系而形成的。建构主义认为利益依赖于认同。温特提出两种认同类型“整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建构主义感兴趣的是行为体中间的“集体认同”,即自我和他者建立积极的认同关系,在认知上把他者看做是自我的延伸。行为体之间存在移情联系是建立集体认同的基础。社会机构对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施加深刻的影响。{oR-
   “文化”,建构主义认为, 文化不仅影响国家行为体的各种动机,而且还影响国家的基本特征,即国家的认同。国际政治的文化可以改变国际体系。温特提出了三种国际政治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国家存在着战略文化。75c
    w
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贡献在于:1、他以独特的角度显示了第三次论战的性质是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之争;2、他更明确的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要旨;3、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忽视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认同和利益问题,温特所主张的批判的、反映主义的建构主义理论则把文化、认同和利益因素及其结合带回了国际关系研究。 WM
    {%
多边主义28
多边主义的定义:1.用来表述一个主权国家的外交行为取向,即从个体国家的角度考虑它的对外行为方式,这也是常说的多边外交。这种意义的多边主义同孤立主义、帝国主义及不结盟等被看做是一种国家对外战略的表述,即国家更趋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国际关系,来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它是一种国家对外战略,也称之为战略性多边主义。----这是单位层次上的多边主义。P/Jjo
2.多边主义也可用来表述一种国际互动方式,地区多边主义或全球多边主义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多边主义。它从地区或全球角度强调多边制度结构,考虑国家间的互动方式,尤其是制度性因素对国家间互动产生的影响。称之为制度性多边主义。----这是体系层次上的多边主义。J^bM|
    M\d
多边主义存在以下几种含义:NUd6
1.确定国家是多边主义的基本行为体,协调国家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基本功能,寻求国家间合作是多边主义的主要目的。RkW,
2.把多边主义定义为一种制度形式。这是区别多边外交的重要内容。“制度”是多个行为体通过协商谈判共同建构起的社会性安排,一旦形成制度,参与多边主义制度的国家成员就要在从制度得益的同时,服从制度的规定。所以尽管制度性多边主义成员都是主权国家,但是多边主义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国家的行为,包括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问题上作出让步。3 u+jV
3.强调多边主义的基础是普遍的行为原则。行为原则包含国际规则,国际规范,决策程序等要素。HNm
多边主义对普遍原则的强调说明它对国际机制的重视,尤其是国际机制在协调国家行为、促成国际合作方面的作用。;-
    !
制度性多边主义起源于一战后威尔逊关于国际组织的设想。~)
一战后 多边主义的发展 首先是以国联的设想和建立为起点。G$.A
多边主义的学术兴趣的兴起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全面兴起以基欧汉和奈1977年的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为开端。这部著作开始讨论国际机制问题。=>{Q
    'Vip?.
多边主义研究兴起的三方面原因:P163@~l*mT
1.国际权力机构的变化迹象H%
2.国际社会面临问题性质的变化,^F@
3.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得以重新认识t|
多边主义的研究对象:国际制度和制度环境中的国家DP'=9
    KY
多边主义的研究问题:1.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问题。多边主义越是得到加强,就越可以遏制霸权国和强权国家的单边行为。2.多边环境中合作的条件。多边机构和制度是否可以促成合作,化解冲突,并因之维护和平是重要研究内容。3.国家和国际制度的关系 4.集体身份和安全共同体。5全球治理。6新多边主义OJ{Ga*
    sns;hz
多边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1.结构性分析 2.战略性分析 3.功能性分析 4社会性分析Ab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8:54:04 | 只看该作者
••二楼••Yt<
&copy;    ,A)x&
权力•制度•文化p
每篇论文所提出的问题大纲 (D代表第几篇论文,P代表页数)F[cU1
&copy;    MX
1.D1(意为第1篇文章里的问题):知识谱系的定义?/=b{#
国际政治的知识谱系?&a
(3个里程碑)9x.P
西方国政发展的3个学科趋势?*
西方国关学的2个传统?H^Wgzg
D2:&copy;    ^iId*
3种国关理论的体系特征?体系单位?特征和单位的关系?U9D$2_
体系理论的科学性和局限性?g.N/RW
D3:&copy;    *
古典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3个里程碑?eB
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9MQu
国关和国政的区别?*n
新现实主义的3个国家假说及意义??
国际体系结构?新现实主义在国关中占主导地位30年的原因?[7
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g}U|&
现实主义的发展?|"-
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Y2iQ\
现实主义?0+;
新现实主义?f-
国家体系的诞生对国关的意义?o8
D4:&copy;    N-L
P54:格劳修斯的国际社会和法制思想?_K
P62:洛克的个人主义政治观? ]__Ka
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重商主义?R"P7
P75康德的世界永久和平论?H}S1'
P84自由主义?~X3
英国学派rq|
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区别?jx<
P95国际合作的定义?F0
P98囚徒困境博弈?=
P98谁是懦夫博弈?u-vZ
两种博弈对合作的启示?-X
P100国际制度的定义?3个特征?对解决合作困境的2个效应?促进合作的2个功能?:e
P106新自由主义的批判?o
新自由主义?8bY;hQ
新马克思理论?女性主义理论?^2a{%
D6:建构主义?P128N
D8:P163多边主义?定义?兴起原因?研究对象?问题?方法?|F`E
P170国际政治的社会转向?x
D9:p172文化?]aP
p173 文明冲突说?)Da Q
p175建立世界的文化理论?v$wn
D10p182无政府性的3重意义?;
p184温特对无政府的论否?>DOq0.
p187温特的3种文化?6"Kh
D11强行崛起的含义?c]
p195-197影响国际暴力的4个条件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D12:p202杰维斯的战略互动理论?$
p203杰维斯的复杂系统效应理论?P8}Qi
p206杰维斯的国际政治的错误知觉论?=
D14:国关理论发展宏线?^o
p244层次分析法1Z
实证分析法NU7Pl
方法论 第六篇:霸权稳定论z&:V!
相对收益  绝对收益o
相对收益驳论—现实主义学者格里科提出(最小现实主义学者)P109—P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8:55:44 | 只看该作者
••三楼••nvzdTM
   ……  8T
政治科学基础>lvN
   ……  Np80(
政治科学基础#
第一章政治是什么G.O@
第一节政治现象的产生和发展Tf
   ……  .2abj<
人类历史第一个政治现象应当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依靠的除经济和文化之外的“公共权力”以及受公共权力规范的“政治人”。xy
   ……  1%ld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并非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和社会关系,它出现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性质、内容和形式。*k82'
   ……  ~
一、原始氏族社会的政治5?FD
同一血缘关系----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y,!}}
氏族社会“公共权力”的产生及“政治人”的出现:氏族议事会和酋长,胞族议事会和胞族长,部落首长和军事首领等。$@}Z
母系社会中,男女共同参加议事会并共同决策。oD.$8z
父系社会中,女性逐渐被排斥于公共权力组织之外。)]d
公共权力的阶级强制性更加鲜明,个人化趋势不可阻挡。TH8do
   ……  Fhr"*2
二、国际产生后阶级社会的政治td5
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差距出现。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氏族公共权力不能调控变化了的社会关系,国家由此应运而生。&-ITA
   ……  v".l
国家产生后,国家机构完全成为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专门的公共权力组织。政治的主客体彻底分离,被统治阶级几乎完全成为公共权力的客体。阶级强制性压倒了以前的社会强制性和道德强制性。=
国家的政治生活表现为各阶级、各阶层、各派别、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0InLA?
   ……  q@\=k<
综述:什么是政治:8E/$
政治作为强制性分配社会资源的一种社会上层建筑,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社会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于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建立与演进,消亡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资源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H(?
   ……  0Mo
第2节 政治观的产生和发展!JtWn
政治观:人类对客观政治现象的一种主观认识。人类政治本身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乃至消亡的过程,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识也随之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l
   ……  )`BNn
几种典型的传统政治观:l]7I
1、道德政治观。a1
认为政治是一种追求社会价值或道德规范的行为。历史上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忠孝之道,三纲五常。w?R
体现了对某种社会政治价值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政治的价值和目的的思考。c
局限性:从主观愿望而非社会现实出发分析政治,将道德的内在认同性与政治的外在强制性混为一体,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政治过程中政治主体利益之间的对立和冲突。6|?y
   ……  b}mEZ
2、神权政治观。rci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君权神授。9)'f
神权观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在当今世界某些政教合一的国家中仍具有神圣的地位和极大影响力。6
   ……  5rm
3、权力政治观。  政治是争夺和运用权力的过程。2>
代表有中国古代的法家。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现代德国社会学家韦伯。ub6A-4
   ……  4vv+
4、决策政治观n
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治过程是决策过程,通过权威性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财富、权力、名誉等稀缺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e
   ……  @VK~
5、管理政治观 。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ThAx4
   ……  8"
   ……  wwAG
   ……  Y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5L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1-K
2.政治是与阶级联系在一起的特定的社会关系{/39&w
3.政治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阶级统治以及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行为和活动。`?*{t{
4.政治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5 {K:4
   ……  #z
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观也在不断发展之中。N -i$\
   ……  t]
本书对“政治”如下表述:8vFeT
公共权力主体为获取或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公共权力以实现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从事的社会活动。&1fS~*
   ……  ^
第三节、政治的基本特征kRg
一、政治的主体EzH
政治主体和政治客体是相对的,当某个政治实体拥有政治权利时,它就是政治主体,当它履行政治义务时,它就成为政治客体。政治主客体关系既可能随时空的转换和地位作用的改变而变换,也可能在同一时空的同一实体上得到统一。u|
   ……  !B-_%
现代社会的政治主体:国家、政府、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僚;非政府的团体组织、公民个人、被统治阶级和在野党;不仅包括国内政治主体,而且还包括由国家主权延伸的国际组织。gM
   ……  -8a@8
二、政治的根本目的~u\"a
政治的根本目的:实现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社会资源”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显现或隐性价值的一切东西,既包括有形的商品、货币、物品等,也包括无形的权力、名誉、地位、思想和信念等。.Z" F
   ……  3zAE
三.政治的驱动力pvM{~J
政治的驱动力是各种公共权力主体自身特定的利益需求。WQ
经济关系和物资生产是人们实现利益需求的根本途径。Ap/#PK
人们在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方面存在的需要通过公共权力予以实现和满足的对社会资源的各种利益需求,都是其进行政治活动的基本动力。)
   ……  gTz0m
四、政治的特质=
政治的特质在于围绕公共权力(包括追求、组织、运用或借用公共权力等方式)以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实现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qo
   ……  Qf
   ……  r6
五、政治的主要内容{
政治的主要内容,既包括公共权力主体为获取或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实现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由此而进行的社会活动。-w/G
构成政治的四要素:R+V=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本质特征在于它由公共权力主体、特定的利益需求、公共权力、有限的社会资源四种要素构成。',aE
   ……  &{y})A
第4节 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v
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oib
经济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GuFuj
社会经济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的性质。政治对经济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巨大的反作用。;XS?=
它通常通过国家权力保护特定的经济基础,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9
   ……  I
二.政治与法律的关系Md<>2K
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相应的政治与法律。qp#
政治和法律都代表和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都属于上层建筑。]*
一方面,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法律的权威和效力又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法律只能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统治秩序中才能发挥作用。9=&:%O
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以国家意志出现规范各种政治矛盾和政治活动,维护社会政治秩序,保障统治者的权益。u.
   ……  B6nj
三.政治和宗教的关系CP
历史上宗教曾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仍有少数政教合一的国家,但随着生产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政治与宗教关系的已经逐渐分离且渐行渐远。x-p2
   ……  sgX(7
四.政治与道德的关系s#
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SPBF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vM1
阶级社会中,道德受制于政治,统治者通过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政治统治服务;社会道德标准也影响政治统治的社会心理基础并规范着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
   ……  tk7p
   ……  8
第二章 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Ob:
   ……  ;8=H
一、政治学的含义9
将政治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或学科称为政治学,政治本质上是公共权力主体为获取或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实现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或学科。Y|
   ……  0]
各个时代政治学在研究对象、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U
在研究方法上说,政治学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政治学和现代政治科学两大类。mPb4.Q
   ……  m_
现在政治学中的“政治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1、政治主体(又称公共权力主体),它包括国家、政府、政党、阶级、民族、政治利益集团、政治家、公民等。2、政治利益,它是政治主体结成政治关系和从事政治活动的驱动力和终极目标。3、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它是政治主体从事政治活动并结成政治关系的行为和过程,它包括政治统治、政治决策、政治沟通、政治参与、政治冲突及政治发展等。4、政治环境,它是政治行为赖以发生的条件,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以及国际政治环境等。一切政治主体及其政治行为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影响并制约政治、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5、政治发展,它是整个政治体系的变迁、更替和自我完善、变更。!?{'
   ……  '.
二、学科意义上的政治学的研究范围。QY
1、政治学基本理论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公共行政 YJ
6.国际政治:包括外交学、国际关系等57Y
7、政治学方法论='
   ……  %o6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E9w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rON#<x
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创始人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其所著《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从《政治学》开始,按照历史顺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学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u+a
   ……  Id#W
1、古代西方政治学|t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
   ……  @/Vk
2、中世纪西方政治学说i7i
在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神学,神权政治学说的基本特征是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神权政治学说反映了教会领主企图直接掌握世俗证券的现实政治要求。v(%
   ……  ;qW'+
3、近代西方政治学ia
1)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说  )
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法国思想家让•布丹的《共和六论》,成为近代欧洲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Hu
   ……  a
后略   ……  }F<]:
   ……  VIY<q
第二篇  政治主体E8
政治主体的含义:西方政治学将政治行为主体称为“政治行为者”或“政治角色”,指一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行为能力的人或组织,包括国家、阶级、政党、民族、宗教等组织型政治行为主体,以及公民、政治领袖等个体政治行为主体。L
   ……  ;Kd
本书认为:政治主体指在社会政治关系或政治过程中,具有主体身份并对政治资源的配置产生作用的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参与者。一般意义上,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政府、阶级、阶层、政党、政党利益集团、民族、公民、公务员(官僚)、政治家或政治领袖,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等。.Vd
政治主体的类型:以政治主体的组织结构作为划分标准,一般将政治主体分为团体型和个体型两大类:1)组织型或团体型政治主体:国家、政府、阶级、阶层、政党、利益团体、民族、国际组织、国际社会等。2)个体型政治主体:政治家或政治领袖、公民等。Q
   ……  or*z|-
政治主体的特性:1、主体利益性 2、主观能动性 3、主客体相对性 4、发展变化性。f2dOV
   ……  Hnc>
第1章 国家7
在当今时代,就国内政治生活而言,国家是最高的权威和我们共同的政治家园;就国际政治生活而言,国家至今仍然是最强有力的政治行为主体和我们走出国门的护身符。|=%O
   ……  X5
第1节 “国家”的词源D\_Os
第2节  不同的国家学说w[ZB
一、社会共同体说O|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一种学说。提出者包括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近代有康德。]>
二、社会契约说4MrZ<
以卢梭、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为代表。yS
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下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自然状态下人们滥用自然权利而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得不到保障,人们开始互相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以建立足以保障人们自然权利的国家,人类由此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国家是自然状态下人们按理性原则订立社会契约的产物,其目的是按照契约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hW
是一种缺乏求证的假设,和主观猜想。\Je~X
   ……  %$A0t
三.国家统治说O,`
法国政治学家布丹提出"
指出国家的统治特征和统治手段,但没有说明国家为什么要统治,没有揭示这种统治的本质内容及其社会基础。;p+%7
   ……  AHHTD%
四.国家要素说B
西方政治学中最为流行和普遍的国家定义。分为国家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DX
三要素说:国家由人口、领土和主权构成的统一体。L
这一说的特点是强调国家的地理特征,淡化其政治特征。~&Q7Q
   ……  !U-!#
四要素说:国家是由人口、领土。主权和政府组成的统一体。y"b
比三要素说更进一步强调了国家的政治特征。S
   ……  8R=:
现代西方政治学家认为现代国家构建中面临和急需解决的5大危机: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以及分配性危机。(详见教材,可以出大题)/7a}#
   ……  /+8VG
五.当代西方国家学说f}'CF
1.现代自由主义的国家理论7xBb1
主要代表英国的格林•霍布豪斯,霍布森等。形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后发展为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倡导并实行的新政自由主义。iaZ'dF
现代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国家推行“福利国家”政策的理论基础。FSh)U4
   ……  h
2、现代新保守主义的国家理论ySS
英国的帕克,奥地利经济学家米瑟斯。ml!QA@
   ……  =]E
3.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理论"&dR]L
前身是19世纪末的社会民主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演变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西方各国社会党和工党的主导思想体系。A<
   ……  Y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i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x5S4
   ……  9Y!
六.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E8iKU
国家是实行阶级或集团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或集团统治。J
国家在氏族组织瓦解的基础上产生,按地域而非氏族血缘关系划分国民。x!ki
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l
   ……  a8&s
第3节 国家的类型?do8oH
一.传统分类法5q
亚里士多德 以国家政权掌权人数和服务对象为标准,将希腊城邦分为君主、贵族和共和政体。#S)[
法国的布丹以主权的归属为标准,将国家分为君主、贵族和民主三大政体。!=4FW
   ……  %sJ2WN
二.马克斯•韦伯的分类法fT
以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来源为标准,将国家划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感召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HM^WX
   ……  b
三.现代“类型学”分类法a5f|l2
民主主义国家,权威主义国家和极权主义国家'a
传统国家、过渡国家、现代国家。v]foY
   ……  :*e#RH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类: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iIq2=
   ……  %m
第4节 国家的形式#v*
国家形式: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N_
   ……  *3
国家形式包括两方面:N
1.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一个国家横向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主要体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运行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2.国家政权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o_
   ……  4\Q+f
一.政体的划分及类型9jX(e
1、划分政体的标准d2:*
按执政人数多少分。古希腊希罗多德。君主政府(个人执政),贵族政府(少数人执政),民主政府(多数人执政)。PJ
   ……  X
美国政治学家梅杰斯:直接民主制,间接民主制;世袭制,选任制;内阁制,总统制;集权制,分权制。r2
   ……  Ek
马克思按民主划分政体: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最高国家权力机构执掌者产生的方式和任职期限。Cm)$
   ……  1
2.政体的分类I3,}V=
1)君主政体。,]YqM
2)共和政体: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半总统半议会制、委员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gV4
   ……  Sz
3.君主政体的主要形式vSJ{b
专制君主制:贵族君主制,等级君主制1$
立宪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或有限君主制)`
分为议会君主制Tj;!
二元君主制:科威特、摩洛哥等.7e
   ……  Q9
4.共和政体的主要形式 详见P47-48&
   ……  r.
二.国家结构形式X^!B-
1.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和影响因素w_v!y
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R
   ……  0}Z`W
统治者采取的民族政策和策略,都将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确定和选择 (详见课本,可以出简答)"~"
   ……  GgU
2.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表现形式iGEzFX
1.单一制国家h
2.复合制国家:联邦制国家9,`4C
:邦联制国家G>OGIl
   ……  ]p
第5节 国家机构2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n\Q}"[
1.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或阶层或集团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履行政治权力的职能而依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的体现。qlX
   ……  de
国家机构的特性:# QdF
1.阶级性(具有社会利益的倾向性)%H;h
2.实体性(具有特定职位和人员)BTt4|
3.组织性(具有组织原则和组织程序)T
4.职能性(具有政治统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职能)yTGI
   ……  HQCEve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统治机构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Hj~#9
1.集权制。封建制、奴隶制国家的通常原则。pd
2.分权制衡原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设置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m
3.议行合一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tw8$m
   ……  @.
   ……  !A!/
二.主要国家机构JgJy
一般而言,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等。e4
国家元首:国家实际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的设置是国家内政外交乃至民族精神支柱的需要。XV
国家元首的职权:公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召集议会权、任免权、军事指挥权、外交权、赦免权、荣典权。6VnkU
不同政体下国家元首的地位和职权各有特点:半总统半议会制下,国家元首的地位和职权分别高于和大于总统制下的国家元首,总统制下国家元首的地位和职权又高于和大于议会内阁制下的“虚位”国家元首。UNbYjf
   ……   UwnVf
立法机关:又称代议机关或权力机关。称作国民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有一院制或两院制。p/W+?8
立法、监督、审议等职能。y
   ……  DP:
行政机关:“狭义”的政府。执行议会制定和通过的法律、贯彻国家政治决策,以及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G
一般由政府首脑(总理、首相或总统)、政府各部部长和常任公务员组成。n
当今政府职能主要在三个领域:1、实行政治统治2、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3.提供社会公共事务服务和设施。(9~aQ
   ……  bZ1Y
司法机关:指维护法律的部门,是行驶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故又成为国家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uF
公平与正义是司法机关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狭义的司法机关主要指审判机关—法院,广义的司法机关还包括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g
西方国家中,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相互独立,彼此制衡。%N
社会主义国家中,司法机关从属于立法机关,当相对独立于行政机关。rU,/~~
   ……  |
司法机关的职能:侦察、诉讼、审判。aBGbrn
   ……  }<
   ……  ,r=_
   ……  k"Y+9
第六节 国家主权q;Zg
一.国家主权的含义yV
最早由法国古典法学家和政治学家布丹在《论共和六书》中提出。jJ\9s
近代传统意义上的主权指一个国家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具有对内对外两重性:其对内属性指国家对内的政治统治权力,其对外属性指国家独立自主决定其外交政策,处理国际事务的权力。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主体;主权具有最高性、无限性、不可让渡性、合法性、强制性和排他性。'
   ……  =
当代国际上,一些西方国家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这是一种强权政治的行为。}
   ……  $E%z
二.国家主权的有限性B#,qoR
国内意义上:P_`Rwa
1.主权机关总体不受限制与局部要受限制:}HC
如美国联邦政府作为整体是不受限制的,但组成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的权力都受到联邦宪法的限制而且三大部门相互牵制。Da/g
   ……  w
2.主权所有者不受限制与主权行使者受限制l.di
主权在民,国民全体的权力不受限制。s#
但代表国民行使主权的政府机关要受到全体国民的权力制约z/0Q=?
   ……  y@2
3.随着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利益多元化,各种政治利益集团对国家主权构成挑战。还受到来自地方、族群等的冲击。^K]
   ……   V-hqZ
4.国家主权与政府的合法性是相互关联的。n
政治合法性不仅指统治的合法权利,还指统治的心理权利,国民对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的认同。)}l'G_
   ……  <
国际意义上:T@m"
1.主权是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以民族国家体制的存在为客观基础。{yx&
2.虽然国际法规定主权国家形式上平等,但现实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主权是绝对不平等的。<#
3.全球化大趋势使国家对国际社会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大。E=gz
政治全球化给国家主权带来了冲击,地区性国际组织和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兴起,使国家主权日益受到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惯例的限制。K~
   ……  @)
4.在当今无政府体系中,国家保护国民安全的能力越来越受到质疑。o#
   ……  QD'o
三.应对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XY;,Xj
以上部分需注意:“如何认识国家主权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出大题。oOqL
第2章 政府V{;
第1节 政府的含义及特性wJ
一.含义D
近代西方政治学者视政府为人民意志或公民理性的执行者,强调政府作为公民意志的执行者的理想性质。JkB]L
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家大多视政府为合法使用强力的治理结构或公共权力组织,强调政府作为权力和权威的合法使用者的现实功能。#Vf
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政府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建构的拥有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最高权力的公共权力组织。o4%-
   ……  q61
本书定义:政府通常指执掌和执行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并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服务的机关。有广义、中义、狭义的三种区分。I?iN
广义的政府:一般指中央和地方全部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及其附属机构。9y
中义的政府:一般指中央和地方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附属机构。I
狭义的政府:一般只限于中央行政机关,或中央政府的核心机构。i&
   ……  ;D@k
政府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出简答)1.国家的范围比政府更加广泛 2.国家相对是一个永久的政治实体,政府是暂时性的,政府的更替和改组是经常性的。3.政府是国家权威借以实施的工具,政府是国家在制定和实施政策过程中的“大脑”,使国家能够生生不息。4.国家行使非人格化的权威,国家机关人员大都保持政治中立,政府是党派政治的产物。5.国家利益是公共性质的,代表全社会的,政府利益往往是党派倾向的,代表部分利益。t
   ……  S
政府与政党的关系:B0{R>o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  8B
第2节 政府的权力及其结构O .[
一.政府权力的来源"wi/'
1.权力神授论。nQ4
2.权力君授论hGF#
3.权力民授论4$eB
二.政府的权力结构BuBgD
1.从政府职能角度看:XI||
政府的权力有统治权、管理权、服务权。-rI c
2.从权力分割的部门结构:-u@(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W:-%
3.从公共法人的角度看:HnG?'
政府拥有所有权、经营权、调控权。?d*T9Z
4.从社会生产过程看:+Lvy9
政府拥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权。.L4
   ……  IzhT
西方政治学家将政府权力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与社会亚系统的自治程度或多元化的程度相关性,将政府分为:`
极权主义政府、权威主义政府、民主或宪政的政府。C
   ……  T([
第3节 政府的组织原则及组织形式[2Tm<
1.选择政府成员、组织政府的原则。在人类经过推翻封建君主专制,进入追求和实行共和代议制民主的时代,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标榜遵循或高举两大组织原则:8?ntC
一、主权在民原则: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是政府的主人,政府必须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有权选举政府,也有权更换或推翻政府。&U4o
二、法治政府原则:政府机构的设置必须遵守有关法律规范和程序,政府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行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机关或工作人员违法,同样受到法律制裁。^''p
   ……  7:t:
2.组织原则(详见P63-64)-Zf.A
当代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遵循以下三类组织原则:LZ
1、相容或不相容原则 2、禁止兼职和从事营业原则 3.政府成员必须是文职而非军职原则e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还遵循以下组织原则:a*8+
1.共产党政治领导原则。共产党作为代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属于人民的性质,决定了共产党对政府进行政治领导的原则。由共产党制定和掌握国家政府组织的根本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向政府组织推荐重要的政治领导人选,坚持党对政府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T=r
2.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方面,民主组织政府原则:政府由人民代表组成的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产生并对它负责,接受人大代表和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另一方面,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原则:纵向上要求下级政府服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横向上要求政府行政和司法机关必须向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它的领导和监督。H
   ……  A#Io
第4节 政府的职能及其结构Kne9
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有政府全能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放任主义、干预主义、有选择的干预主义等。,HLp{
1.政府的职能:指政府的行为方向和基本任务3!r4
1)二职能说Kbe,0
中世纪意大利的阿奎那: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共福利#SzUI:
美国政治学者古德诺:政治(制宪、立法和选举),行政(司法、法律和政策的执行和裁决)VrHrn^
马克思和恩格斯: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U~0~
斯大林:对内维持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B>i>5
2)三职能说:近代法国孟德斯鸠:立法、行政、司法职能;现代希腊波郎查斯: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职能;美国的阿尔蒙德:从体系看,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政治交流职能。从过程看: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决策职能。从政策看,提取、分配和管制职能。2
3)四职能说。政治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平衡7
   ……  dX4r
2.现代政府的职能结构:LOiF:e
1)政治统治2)社会管理3)社会服务4)社会平衡LCB
   ……  [)
3.政府职能的转变,s
1.经济动力: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培育了独立自治领域和自我管理能力,促使政府从任意干预转向有节制的干预。L.}
2.政治动力:君主专制向代议制(分权制)的发展,为公民控制政府行为及其取向提供了某种体制手段。XW{E
3.组织动力:以血缘地域为基础,以家庭家族为核心的传统社会组织结构向社会职业行业为基础,以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组织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变,使社会和公民对国家和政府拥有更大的牵制和平衡力量。'Q\[`M
4.文化动力。以王权为中心以社会等级观念为特征的传统文化向以自由平等为核心以社会契约观念为特征的现代文化转变,使政府行为方向和基本任务更多体现在自由平等和社会契约的价值观上。i
5.体制动力。将经济、政治、组织和文化的动力秩序化、规则化、法律化和制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体制动力。*
   ……  y
第5节  政府的责任8|EGR.
一.在议会制(内阁制)国家6
1.内阁全体成员必须就政府总政策及各部的具体政策向议会负政治责任。政府要接受议会的质询,避而不答就是不负责任。内阁若失去议会信任,或集体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以决定内阁的去留。\F(
2.内阁部长(大臣)必须向首相或总理负责,部长之间也要负连带责任,彼此相互支持,对外一致行动,否则就是不负责任,就得辞职或被免职。I88=c
3.部长(大臣)对国家元首的行政行为负责。元首发布命令,必须经主管部长(大臣)或总理(首相)的副署才能产生法律效力。X3-Ln
   ……  dX3"
二.在总统制国家,政府的责任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内阁)一般不是集体决策机构,政府部长无需就政府的总政策对国会负责,只就本部门的事务对总统负责,部长必须与总统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否则辞职或被免职。@zsD-(
2.总统(作为政府首脑)一般不是由国会而是由选民(或选举人团)选举产生,总统不直接对国会负责,而只对宪法和选民负直接政治责任。在实际生活中,选民除了在总统选举中可通过直接投票以支持或否决的方式制约和监督总统外,在总统任内的大部分时间内,由于缺乏其他监督总统的具体的切实有效的监督保障制度,比较难以对他(她)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y
3.对政府追究责任的方式:选举制裁、国会弹劾、司法诉讼、舆论谴责、公共抗议和示*等。(
   ……  V]bb z
三.在半总统半议会制(混合政体)国家Go
1.总理形式上代表政府向议会负政治责任,内阁若失去议会的信任,或集体辞职,或者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qI`bih
2.内阁部长(大臣)必须向政府总理负责,部长之间也要负连带责任,彼此相互支持,对外一致行动,否则就是不负责任。就得辞职或被免职。17)GJ
3.总统(作为实质上的政府首脑),一般不是由国会而是由选民选举产生,总统不直接对国会负责,只对宪法和选民负责。V(h
   ……  ]E*n
第三章 阶级与阶层%m[
第1节 阶级面面观d[sQ5M
“阶级”一词在十九世纪初被广泛使用Ke\+
马克思的社会阶级观: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因而对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与多少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ns:\y
   ……  A>
第2节 现代阶级结构的新变化3!i
一.西方国家阶级结构及其变化:vWTbGV
1.资产阶级: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垄断资本家和金融巨头权力增大;中等中产阶级增加;大公司企业的CEO作用突出;政府高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要,资产阶级构成西方国家社会菱形结构的顶上层。Y*%4`
2.无产阶级:阶级队伍扩大化,脑力化,白领化,多领化,富裕化。无产阶级构成西方国家社会菱形结构的顶下层。OTp
3.中间阶级:指企业中级管理人员,政府中级行政官员,其他产业或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中产阶级构成西方国家社会菱形结构的中间层。C
   ……  q)Yp14
二.社会主义国家阶层结构及其变化18
1.工人阶段:包括公有制企事业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管理者阶层;“三资”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工人。'gG
2.农民阶级:农民劳动者阶层;管理者阶层(乡村干部);农民知识分子阶层(民办教师,农技师,乡村医生);亦工亦农的边缘阶层(乡镇企业工人,外出农民工,农民雇工等),农村个体工商业阶层;农村私人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vm9
3. 知识分子阶层:工人阶级的一部分G
4. 城乡个体劳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smh9
   ……  8}6
三. 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Qix?x
1.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注意)3M
阶级关系:指阶级之间及其内部的联系,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联合,阶级渗透等。n
阶级斗争:指利益根本对立的两个阶级之间围绕阶级利益和阶级矛盾展开的对抗和冲突。主要表现为:1.经济斗争:围绕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工资和减少工时等问题展开。2政治斗争:议会斗争,暴力非法斗争。3思想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斗争 。Tx4sM$
   ……  tj^0`
阶级斗争是阶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私有制下,阶级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阶级斗争;在公有制下,阶级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的一般性阶级矛盾关系。V-t\
   ……  -"
2.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 (注意)-xE#.O
1.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阶级斗争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对象不是完整的剥削阶级。V
2.阶级斗争表现为统治阶级对剥削阶级的残余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进行斗争。F
3.阶级斗争将长期存在: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将长期存在,还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私有制经济下的剥削分子和港澳台私有制下的剥削阶级;海外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存在。}ho
   ……  !'
3.西方国家非暴力阶级斗争的作用":UFkx
1)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为缓和阶级矛盾,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人的待遇,为了利润最大化,不得不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由此促进生产力的发展。xZ0pgX
   ……  2^-xg
2)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使公民的自由,平等和参政等权力日趋扩大。如在选举权上,逐步取消或降低了选民资格上的财产,性别,年龄,种族,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等限制。($H_`
   ……  Cl"U
3)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发展。欧洲无产阶级通过政党和工会走议会斗争的道路,孕育和促进了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它主张放弃武装斗争和企业国有化,信奉自由企业和市场制度,通过工会赢得更多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以及建立福利国家手段缓和阶级矛盾。$e
   ……  Kqm
阶层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见P82-84)"jW
   ……  r-|x8O
   ……  }
第4节 阶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lZ-5
一. 阶级分析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vFu-%
1.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用来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一种宏观的社会性质的定性分析方法。它有利于揭示政治现象的社会利益倾向,揭示和认识其内涵的阶级差别和阶级矛盾,为社会革命或激进的社会变革提供动力。Y'?
2. 阶级分析方法在社会结构极化,政治统治和政治剥削比较尖锐或政治关系比较对立的国家或社会,仍然具有其现实的使用价值和影响力。XiF/"9
3. 对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或社会结构多元化复杂化,政治关系比较温和或彼此渗透的国家和社会,阶级分析方法就显得比较简单和机械,尤其在分析微观而纵横交错的政治现象以及对政治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运用其他分析方法。=
   ……  ?
   ……  ]tN
   ……  IHI.:
第四章 民族%TBMA}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文化),共同地域(领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的稳定的共同体。o||eU
古今中外,民族的涵义或定义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起来,主要是从不同的视角强调或侧重民族构成的不同因素,即从民族构成的客观因素或从民族构成的主观情感和意愿定义民族的涵义。7 (n
   ……  U
第1节 民族的含义和特性*$c
1. 从民族的客观因素定义民族的涵义:S'$
指在定义民族时强调民族构成的客观要素,其中包括地理因素、宗教信仰、肤色、种族、语言、习惯,以及共同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等。h
   ……  qLPtd
2.从民族的主观因素定义民族的涵义kl|JYV
强调民族构成的主观要素,即共同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或民族想象。RtuVz
   ……   w
第2节 民族的类型Fv
1.按社会发展阶段:原始 古代 近代 和 现代民族,{
2.按民族的社会地位: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fhL
3.按民族成分:划分为文化民族,政治民族p$$b
4.按国家或地域:划分为中华民族,法兰西民族等。8ic2'F
   ……  ]
文化民族:指基于血统和文化基础上的,不管是同居一处还是散居世界各地的拥有共同的民族情感、民族意识、民族信仰、民族团结和归属感的民族。其特点:是具有高水平的族群同质性,结果是民族与族群认同重合;文化民族受到自然或历史力量而非政治力量的塑造,民族成员的动力不是源于自发的政治效忠,而是来自近乎天生的族群认同;文化民族因强大而历史性的民族团结感而紧密结合,通常比较稳定和具有凝聚力;希腊人、德国人、俄国人、爱尔兰人、犹大人、库尔德人、车臣人等都是典型的文化民族。gU?z
   ……  B6]X
政治民族中公民身份比族群认同有更大的政治意义,它赖以建立的基础是自愿接受一套共同的价值和目标,反对现有的文化认同,政治民族经常包括很多族群,文化异质性明显,英国、法国和美国常被视为典型的政治民族。p
   ……  h;=((
发展中国家由于在许多情况下只是在反抗殖民统治胜利之后才赢得了国家独立,因而追求民族解放和民族自由便深刻地影响了该民族的民族认同,其民族主义往往具有强烈的反殖民色彩,非洲国家沿袭前殖民统治者的领土边界,常常塑造着这些民族。[HQb
   ……  'Z
第3节 民族主义uXu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它是民族影响政治和重塑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要求(如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宗教要求等)的产物,其中最根本的是政治要求。民族主义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政治目标,这包括民族自治、民族自决乃至建立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民族主义具有三点本质属性,民族成员首先应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只应由一个民族组成。\h;AZj
   ……  l;!,
1. 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大题)a
1)旧民族主义:(17,18世纪~20世纪前)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国家为载体,随商品和帝国主义势力一起侵略扩张,成为欧洲列强对外扩张的工具,实质是将本民族意志强加于其他民族之上,表现为民族殖民和侵略。%=J`&[
2)新民族主义:(20世纪后) 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包括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它从强大民族侵略扩张的工具变成了弱小民族及其国家反对大国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平等和发展的武器。B}@p
3)冷战后的民族主义:它成为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意识形态,乃至对国际社会冲击最大的意识形态。它表现出与种族主义和部族主义相似的性质,与宗教意识相结合,形成一种基于宗教狂热和种族仇恨的民族主义,利用领土问题和种族,宗教矛盾挑起争端,对既存世界秩序提出挑战。M`
   ……  2[*?
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浪潮遍及世界各地,导致许多国家***为以民族为基础的新国家。(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UNP3x
由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竞争加剧,经济民族主义凸显为当前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强调增强本国经济实力,主张贸易保护,实行关税壁垒,不惜牺牲全球利益及他国利益(狭隘的民族主义或保守的民族主义)O
   ……  $!1<,U
4)如何评价民族主义ODI~`E
从民族主义哲学和历史起源来看,有积极方面:?[
(自由)民族主义有积极有益的一面,如促进了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的民主思想,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统治者只是作为人民的代理人掌握权力;(自由)民族主义鼓励民族自决,民族自决的理想在殖民地和多民族国家的人民中培育了这样的一种信仰,即他们应该有权选择自己是否独立;(自由)民族主义促进了经济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来临,大众对地方的效忠消弱,取而代之是对民族国家的忠诚,民族主义由此为商业的扩大提供了更大的政治空间。1'
   ……  %YDDn'
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阻拦了帝国主义Mn
   ……  S
民族主义有其消极方面:mt\
消极(保守)民族主义对他人漠不关心是其最温和的特征。保守的民族主义导致的一个极为常见的后果就是仇外,也就是对其他民族的怀疑,厌恶和恐惧。扩张的民族主义也经常产生民族优越感和极端的爱国主义,而这会引发国内压迫和对外侵略。j]lp
   ……  ]
民族主义的作用或影响受制于它所产生的环境:. 4{8
如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不吻合结构(包括一个国家,多个民族;一个民族,多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国家;多个民族,多个国家)是造成国际国内紧张和冲突的重要根源,还受到它所依托的政治目标的影响。V9UpY
当民族主义是对外国支配或殖民统治的反映时,它往往是与自由、正义和民主目标相连的解放性力量。o"c*z
当民族主义是社会动乱和人口组成比例变动的产物时,则经常带有狭隘和排外的性格,可能成为种族主义和仇外情绪的工具。R):%,
   ……  _
2.民族主义运动SH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是密切相连的,现实生活中的民族主义思潮总是伴随着一种相应的社会运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民族主义运动与民族主义一样,大致经历了旧民族主义时期、新民族主义时期,以及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时期三个历史阶段。`?1t
1)旧民族主义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Q4
主要表现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本民族的资本积累与市场扩大的利益需求,展开的对亚非拉不发达民族国家的殖民主义掠夺和帝国主义侵略活动。up!
2)新民族主义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
主要表现为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自治、民族自决与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民族主义革命,以及反对民族压迫和剥削的暴力或非暴力力争,实质是反帝反殖,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经济独立。k%)`W
   ……  -m
3)冷战后的民族主义运动   主要表现四种形式:x_Gc*
1. 前苏联和东欧地区发生巨变后出现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2. 非洲国家频繁出现的部族和民族冲突\X~nHs
3.西方国家出现的新法西斯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为表现形式的种族主义运动。s
4. 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旧的种族冲突(如塞浦路斯的希土冲突,斯里兰卡的种族冲突等)E%
不同形式的民族主义运动,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与旧体制下掩盖和压抑民族矛盾、两极格局瓦解下原有意识形态凝聚作用消失、社会制度更迭导致中央政府控制力衰减等因素密切相关。`u/
   ……  AI%37@
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部族和民族冲突,既与经济贫苦造成种族矛盾尖锐有关,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向这些国家推行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干涉他国内政有重要关系。]7hA1\
   ……  S"d
西方国家的新法西斯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运动,是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尖锐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作用的产物。v@<
   ……  'jx6
第4节 民族关系和政治关系`>
民族关系:指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上发生的联系,它包括和平、互助、联合、斗争、冲突乃至战争。'
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密切,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凸显,政治联系相对削弱,解决民族关系的手段以和平、友好、协商为主,武力征服和政治压迫退居次要地位,民族交往的目的从领土征服和资源掠夺逐步让位于资源共享,民族之间的地位逐步从民族压迫走向民族平等。,
民族关系的作用:对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
   ……  c)|y"
1.民族关系与阶级关系h~>pZz
1)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阶级(经济社会)关系的状态影响着民族(经济利益)关系的状态,阶级矛盾和冲突激化,将影响民族关系的恶化,反之亦然。j-
2)民族国家之间的民族关系也会影响到国家内部的阶级关系,当外来民族的威胁加剧,构成对一国内部各民族的共同威胁时,国内阶级矛盾反而有所缓和,以便一致对外以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与尊严,当外来民族的统治阶级或集团与本民族阶级或集团相互勾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将会同时激化。Q&
3)一个国家内部阶级关系也会影响到与周边国家民族的关系。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缓和,国力增强,统治阶级或集团往往在极端民族主义驱使下从事民族扩张活动,激化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当国内阶级矛盾比较尖锐而危及统治阶级或集团的统治地位时,统治阶级或集团则常常挑起和怂恿民族争端乃至发动对外战争以转移国内矛盾。J=_zU
   ……  9!
2. 民族关系与政党政治gSrQ\
1)民族利益和民族关系是各个政党聚合政治力量,赢得政治选票所必须考虑和认真对待的问题。cM5Y$
2)民族关系影响执政党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执政党无论是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还是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或种族融合政策,都是权衡国内民族关系状况的结果。PQi,q2
3)民族关系影响政党与政治社团、政党与社会民众的关系。由于民族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政治社团和社会民众与民族存在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现象,政党在处理有关政党与政治社团,政党与社会民众的关系时,不能不考虑其中可能牵涉到的政党与民族的关系。~?|9F
4)在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主要矛盾的形势下,国内民族关系或国际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决定着执政党的兴衰乃至国家的存亡。5x`L>L
   ……  zA0
3.民族关系与民族国家>
1)多民族关系影响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或联邦制,或民族区域自治)[' ;2
2)民族关系的状况影响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兴衰。如果一个民族不想隶属于这个国家,就会闹分离,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加拿大的魁北克人和印度的锡克人都想分离独立。当某一民族的大多数人或多个民族都想分离,国家就有***的可能。冷战结束时期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就把这种可能性变成了事实。?]
3)民族关系影响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状况如何,是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政府必须照顾和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效力和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
   ……  Zy#mZ
4. 民族关系和国际政治:DTQA:
1)民族主义不但会引起民族冲突,而且还会引发局部战争乃至世界性的动荡。由于民族主义精神(思想)和实际行为都是围绕民族利益而产生的,由于它强调把忠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置于首位,因此它很容易激起一种非理性的,偏执的利己情绪,而置其他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当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不仅容易 引发战争,而且对地区和国际和平构成了严重挑战。K@/_t&
20世纪90年代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争端就引起了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等各方的极大关注,担心这场战争蔓延到整个欧洲大陆。联合国为解决波黑问题,派出了强大的维和力量。后来,北约又以解决人道主义灾难为由,对南联盟实施大规模空中打击,干预科索沃的民族冲突问题。这些都说明了民族冲突对地区和国际和平构成了威胁。*px
   ……  q[
2)民族冲突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民族分离运动中诞生的新兴国家一部分加入欧洲联盟和北约,一部分加入独联体,引起了地区和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组。aetn
   ……  FqVp;F
积极健康的民族主义有利于促进地区各国的合作与发展,消极狭隘的民族主义则阻碍地区各国的合作与发展。=BYr
   ……  ?w
此外,由于全球一体化给各民族国家带来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处于弱势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成为了反对全球一体化的重要力量,每一次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召开,都激发了许多国家不同规模的抗议性示*游*。[=h
   ……  fyAt1
3)许多新兴单质民族国家的出现,对国际社会的国家主权理论提出挑战。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所谋求的目标之一就是民族自决和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然而,民族应不应该自决,通过何种方式自决,哪一些民族自决国际社会应该予以承认,哪些又不予以承认,这些问题都是对国际社会的挑战。至今国际社会对这些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如在北爱尔兰问题,巴斯克问题,魁北克问题,库尔德问题上,国际社会都未支持民族分离主义的要求,但在前苏联和东欧地区发生巨变后,新出现的一系列国家却迅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可以作为论据讨论“08年8月南奥塞梯独立事件—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此爆发战争)E
4)极端民族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最持久,最重要的根源之一。&8h0}~
首先是极右翼的种族排外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新纳粹主义集团在西欧,北美,以及前苏联,东欧地区泛起,主张排外反抗,倡导极权主义,种族优越论,严重影响了国内政治安定和地区和平形势。FqIR/=
其次,由民族分离主义引发的恐怖主义,在本民族独立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往往运用暴力恐怖手段或发泄自己的绝望情绪,或作为自己斗争的武器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系,结果加剧了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猖獗。如中国的东突、****组织,俄罗斯的车臣***主义等。!D
   ……  "k}w
还有,某些宗教极端分子和组织(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分子和组织)利用民族主义,采取非法的暴力手段组织游*,煽动罢工,对无辜平民和公共设施实施恐怖袭击,制造流血事件,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和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x
   ……  s350nv
5)跨国民族主义引发的民族冲突,直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DTy
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三国的库尔德民族的独立斗争,成为这三国关系摩擦的焦点。三国中任何一方都不愿看到库尔德民族国家的建立,因为这意味着自己一部分主权的丧失和地区力量的失衡,但由于各方对库尔德人的步调和方式又不尽相同,有的甚至还想把库尔德人当作一粒对付邻国的政治棋子,三方谁也完全制止不了库尔德人的独立斗争。eA#gw
另一类跨国民族问题是由于多民族国家中非主体民族国家向母体民族国家(往往是邻国)靠拢和母体民族国家以保护民族利益为由对境外同胞的拉拢和庇护而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紧张。波黑内战与其邻国有直接关系,塞族的最终目标是与塞尔维亚共和国合并,而克族则想回到克罗地亚共和国的怀抱。因此,跨国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事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和平与安宁。gmQ
   ……  |j
第5章 政党Z392p
第1节 政党的含义与特征|(m4
1.政党的含义: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2.政党的特征:;
1.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共同利益MP+#)
2.有一定的政治纲领和明确的政治目标*|[
3.以谋取政权和执掌政权为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主要手段TpIbTh
4.有正式的组织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I @]}c
   ……  $
3.类型s
1.以政党的纲领政策为标准:划分为自由党和保守党6??
2.以政党的组织结构及其社会基础为标准:划分为骨干党和群众党r*)
3.以政党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为左翼,中派,右翼或左,中,右派政党。w
4.以政党是否执掌政权为标准:划分为执政党与在野党$}>;+W
5.以法律是否承认为标准:划分为合法政党与非法政党。&Km+
6.以政党的阶级属性为标准:划分为资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政党。*Q
7.以政党的活动范围为标准:划分为地区性政党与全国性政党,以及跨国政党(社会党国际)。?'R'`M
   ……  $&.[R
第2节  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的基础和条件M^1CA=
1.经济基础:9^
自由平等竞争的生产方式,反映在政治生活中允许各阶层集团自由平等竞争参与国家政治管理活动,通过政治竞争去获取或影响国家公共权力,为其经济关系服务。Rd+Y9@
   ……  .y;
2.政治基础:t
代议制政治的确立,普选权的扩大,为立法机构中联盟的建立,继而为潜在的政党集团化创造了强有力的动机,以及建立全国性选举机构的动机,也使政治竞争组织认识到在选民头脑中确立清晰的政治特征的重要性。L
   ……  JJ
3.思想基础:,'(U-X
19世纪自由主义实践孕育和培养的社会和理性多元主义的意识形态,为政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自然法理论,人民主权学说等,成为西方政党创始者的重要思想基础。W%Gg
   ……  Dr
4.社会基础:&7
竞争性的多党政治是在社会结构多元化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对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成为其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基础。FQ
   ……  d/
第3节 政党的功能}U'
1.反映民意,凝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要求:政党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自己的纲领和政策,提出对人民关切问题的解决办法,尽可能广泛宣传和解释自己的主张,使其政纲被广泛认识和接受,由此提供政策选择。s#DP
2.参加选举,动员和发展政治力量:为谋取或维护政权,政党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选票,通过参加选举,提出候选人名单,提供政策选择,想法设法动员选民投票支持本党,为获取或维护政权赢得足够的政治入场券或政治合法性。0?J cD
3.执掌国家政权或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政党通过选举获得议席,通过立法程序使本党纲领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选举获得行政组阁权,使本党骨干担任政府部长或要职,忠实执行本党的政策和主张;也可以通过组织党员和群众开展各种合法或非法的议会内或议会外的斗争,影响国家政治生活。;VtH<|
4.监督政府,防止和纠正政府损害社会和公民的利益:作为反对党或在野党,利用议会质询、大众传媒、公众舆论等工具对执政党及其政府进行政府外的监督;作为执政党,可利用党的组织机构和党所控制的政府机构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进行政府内监督。Mc
   ……  hYmLH
第4节  政党制度7R
1.政党制度的含义:]A^v
广义: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包括国家对政党的政治地位,活动规范和执政参政的法律规定。事实上形成的政党执政参政方式,党际关系,党团关系;政党自身的组织原则和组织体系等。zj :
狭义:指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合法方式。hIH?
   ……  `
2.政党制度的分类`3S3n
1.按一国内较长时间内执政党数目划分: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it7)
2.按法律规定,选举过程和实际执政情况划分:多党一极政党体制,多党两极政党体制。*PKu
3.按党际关系和竞争方式划分:竞争性的政党制度,无竞争性的政党制度。lF:N
   ……  KY
3.一党制的比较分析c,t
一党制的类型:]y%dz
A.专制的一党制或独*的一党制:vY>P[
指一国法律只允许一个政党合法存在和执政(20世纪90年代前非洲大部分国家属于民族主义的一党制国家),或执政党宣布其他政党存在非法并将之取缔或迫使其展开地下活动(二战时期的德意日属于法西斯专政的一党制国家。)w~{
   ……  v#^
非洲民族主义一党制与法西斯一党制有本质区别:(注意)]
前者是非洲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部落成员平等参与决定部落事务的历史传统,以及民族主义政治领袖执政思想的产物;后者是抛弃西方民主制传统,是民族复仇主义与对外侵略扩张的产物。 5
   ……  ;~h
非洲国家长期实行一党制的原因:y/
特殊的历史环境;  长期的部落议事传统; 执政党同政治领袖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  V
一党制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 ^)
权力高度集中和垄断;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执政党政策失误没有选择和补救的手段等,这些都容易导致腐败和专制。z
   ……  &
B.民主的一党制或一党居优制:|o
指一国内有多个政党合法存在并允许合法竞争,但只有一个政党能单独执政,其他政党无力与之竞争获胜和分享政权。1947—1989年的印度国大党,1955—1993年的日本自民党就是典型。0x:mM3
   ……  dv#t
4.两党制的比较分析:e
两党制优点m6
1.两党制能够在执政党和在野党激烈竞争的基础上造就一党负责的强势政府,反对党或在野党能够借助宪政制度的保障对执政党进行合法有效的监督和制衡,使执政党永远不可懈怠或自满,否则,随时有可能被反对党取代。两党制因此具有较强的问责性。c:
2.两大政党可以为选民提供简约化的政治选择,为选民作出政治判断和选择或进行合法反对提供操作简便的手段和工具。因此,两党制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h'
3.两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活动,在博弈规则的基础上展开反对和合作,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求政治变化和政治发展。实际上,英美两党制具有长期稳定性。'H[
   ……  9T
两党制的弊端:>U"f
1.由于执政党通过小选区多数代表制当选,不能代表多数民意。;]IME
2.由于政策不同,两党轮流执政容易造成政策或立法上的反复,浪费国家资源。m@+F:i
3.英国两党纪律严明导致下院独立议员基础消失,议员成为政党政治的工具。H/<?b:
4.美国两党的对立经常演变为总统与国会的对立,两党对立与争执常常将政党利益置于民意之上。\76~
   ……  5333
5.多党制的比较分析:IM]4
多党制的政治优势:(3}-`6
A.这是一种协商民主模式。当政见出现分歧时,面临多种选择;当任何政党都得不到过半数的选票时,必须由相对多数票获得者的政党出面协商以形成联合的多数,代表多数人治理国家。因此,西方学者认为,由于多党制下联合政府形成的过程及其维系的动力确保政府具有广泛的回应性,使之无法不去考虑各种竞争性观点和利益,因此,它在政府内部促进了制约和平衡机制。m>.R
B.它反映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治多元化和协商民主化的现实和政治发展方向。wE
1.多党制使政治利益分散而复杂,不利于选民直接而有效的选择政府。N
2.多党制政治基础变化无常,政党联盟若即若离,多党制政府力求稳定而常常失去效率。e
3.多党制政府制定的政策常常是多党协商谈判的妥协物,由此使选民比较模糊地认识政党政策的兑现与实施,很难监督政党的政治纲领。l
6.西方国家政党制度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因及其面临的挑战。*n
1.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因4Er
1.多党存在:合法竞争的政治形式,为不同政治主体提供了多种政治选择的余地和多元的利益表达渠道。]5
2.各政党在政策主张乃至意识形态方面既保持差别又彼此靠拢的趋势,有利于政党争取选民和生存空间,避免或减少政党轮流执政可能引起的震荡,由此使政党政治得以延续发展下去。NLyD
3.政党林立与政党走向联合或向两极化集结并存,既显示了政党活动的自由,又防止政局过分动荡的不良后果。f+QJ
4.政党制度的法律化和规范化,为政党政治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法律地位和保障。J@jGH
6_LGH
2.西方国家政党制度面临的挑战:Ws[w
    1.政党政策的差别日渐模糊和中庸趋同,使部分选民难以作出政治鉴别和判断,在选举中无所适从,放弃或不参加投票,政党由此丧失部分选民基础。0
    2.政党治理国家,振兴经济,解决失业和社会问题无方,执政党无法兑现其竞选中许下的政治诺言,由此失去部分选民的信任和支持。6Dow
    3.政党内部权力集中,反映和代表民意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功能减弱,政党成为少数政客的工具,时常导致政党政治与民意政治脱节,党派利益高于民众利益。_xt
4.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越过政党径直提出其集团政治主张,直接斥求于政治决策机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党的地位和作用。N9d
5.社会阶级阶层不断分化组合,新的政党组织和政治势力的出现,打破了原有政党体制相对平衡的格局。X
   ……  Us>pV[
西方多党制与**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比较分析:n +
1.比较参数和差异性&?*
经济基础:私有制和公有制kpm
政治基础: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Ls,jt
社会基础:各种利益集团与无产阶级主体0U
产生的历史环境:和平时期与特殊时期u
党党关系:竞争性的合作与非竞争性的合作,平等地位与领导被领导地位。v?gzU>
党政关系:党政分开与党政合一n7GAJ
执政方式:竞选轮换与领导合作.pf
执政范围:立法行政与全面领导x))
党团关系:独立自主与依附关系s_A#R
党民关系:党和人民;人民和党E
   ……  MtX
2.比较参数及共同点*!!{JY
多党参政:代表社会多数治理国家){
多党合作:遵循政治治理的合作协商模式).q
选举上台:执政党都谋求政治合法性 mF
依法执政:强调执政方式的制度化与程序化I2N
合法性危机: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合法性危机t
   ……  O{
3.比较的评价体系:y
政党制度的代表性`w
政党制度的合法性)wQdl
政党制度运行的程序性?f9
政党制度的稳定性E8D8na
政党制度的绩效性tT<
   ……  we5
4.比较的意义或价值T"nlZ
了解和认识不同政党制度的建立与其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环境系统的关系。0Q@rA;
认识不同政党制度的共性及其差异性,及其对各国政治生活的影响 M7
了解政党制度对一国其他政治制度的影响,认清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政党制度是比较政治制度乃至比较政治的有机部分,比较的过程是提升政治认识和分析能力和塑造政治人格的过程。bru
第6章  利益集团S
第1节  利益集团的含义和特征=/:uk
1.定义:指现代政治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依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加并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修改和执行过程,以实现其具体,单一,有限的集团利益的社会团体。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将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集团等概念等同。T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利益集团都介入政治,有的介入有的不介入。压力集团指介入政治的利益集团,但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介入政治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院外集团主要通过议院外的走廊游说议员而介入政治,其外延小于压力集团,更小于政治团体。E
2.特征:!!1N
1.利益和目标的单一性,具体性,有限性。它或许是社会某一部分特定成员(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居住区域,特定社会经历,身份资格等社会关系要素)的利益要求,不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或许是社会成员围绕某一特定社会政治问题形成的利益,而非对全部社会政治问题形成的利益。6Q~0
2.政治参与的有限性,针对性。一方面,政治利益集团通过政治途径实现或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这使其有别于其他社会团体;另一方面,政治利益集团只参与和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修改和执行过程,并不以获取或执掌政权为目标和手段,也无自己的政治纲领,这使它有别于政党。?7/PE^
3.组织的非政治权力性,社会性。政治利益集团一般遵循自觉自愿原则,根据自身利益自愿参加或退出,不带有政治权力的强制性。成员享有名义或实际上的平等权利并承担特定义务。允许成员同时具有同类组织成员身份资格,是有别于政党的特征之一。="Nr
   ……  UB$,
4.组织成员的群众性。政治利益集团是非政府非政党的群众组织,其成员构成具有群众性,不要求具有特定先进性;它服务于特定群众利益,充当特定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其目标,方针,活动原则及组织构成均由群众自行决定;与群众有直接而广泛的联系。Kv[
   ……  ie8{3
第2节 利益集团的类型ZMQ
1.按其维护或寻求的利益划分:可分为寻求特殊利益的政治团体和寻求公共利益的政治团体。k&Z4#`
2.按其成员的某一社会特征划分:可分为产业工人,企业主,农民,农场主,教师,学生,有色人种,妇女,青年,退伍军人,宗教徒等政治团体。Yw@
3.按其自主性程度划分:可分为完全自主性政治利益集团,依附性政治利益集团和合作性政治利益集团。G
4.按其法律地位划分:可分为合法性政治利益集团和非法性政治利益集团。A"y
5.按其所处的社会形态划分:可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利益集团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利益集团。st
第3节  西方国家的压力集团xZn"=)
西方国家的压力集团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维护自身利益和主张,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和制定,修改和实施过程的政治性社会团体,又叫政治性利益集团。%e
1.西方国家压力集团出现的原因:IbJCi1
由于私有制及其分配关系,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利益不断分化和多样化,使各种团体或集团之间的利益差别日渐突出,出现利益集团之争。m|?
在国家转型过渡期,当旧的社会权力结构逐渐消失而新的社会权力结构形式尚未形成时,压力集团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满足了人们寻求新的政治组织的需要。o&F
随着国家权力的膨胀和扩张,旧有的权力制约机制逐渐衰弱,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压力集团随之应运而生。*4bODe
   ……  $3
2.西方压力集团的特征:CqTf+:
1.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不同行业和领域之中)m?Mn
2.活动范围广泛(影响遍及立法,行政,司法过程以及政府官员的选举和任命)cD
3.彼此之间利益冲突对立:压力集团有时为某一共同利益可能暂时联合起来,但多数情况下相互之间钩心斗角倾轧争夺。+
   ……  {
3.西方压力集团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院外活动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修改和执行过程。#_~t
直接的院外活动:X8y
指由集团代表或专职活动人员直接对参与决策者本人进行游说;通过社会交往和经济资助与政府沟通关系;向决策者提供有关资料和情报,帮助其进行专题研究,起草法案和报告,在有关听证会上作证,参加顾问委员会等。%
   ……  .J[
间接的院外活动:m
指不与政府,政党,政府机构及其决策者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影响政府的决策活动。d~
主要方式:参与选举活动(包括政治捐款,干扰其反对的候选人的竞选等);利用新闻媒体影响公众舆论;运用抗议活动(如游*示*和罢工等)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动员广大会员和选区选民对决策者进行游说等。y5b|
   ……  CCP\Lt
第4节  当代中国的利益集团f`"~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利益集团是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联系执政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Q
1.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上职业,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构成社会主义社团形成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基础;由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性,各政治团的根本利益一致。$
  2.社会主义政治社团和国家政权有密切联系,它是执政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政治管理的准主体,具有贯彻和执行政府政策和法令,处理内部和团体之间的矛盾的职能;大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具有较为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联系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或传动器,充当联系党和社会各界群众和特定利益的桥梁。nF$$0
  3.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一类政治团体都能与同阶层,同行业,同部门的几乎所有成员相联系。5&
   ……  F
2.主要社会主义政治社团:KA
  工会:是工人阶级依产业与地域相结合而自愿形成的群众组织。主要职能:反映和维护工人群众的利益;教育工人群众,协调工人群众的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对企业,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g|r
  青年组织:包括共青团,青年联合会和学生联合会。共青团是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基本职能: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知识,培养青年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青年联合会是各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主要职责:团结各界青年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学生联合会是高等学校学生的联合组织。基本职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和推动高校学生的学习和文体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维护和反映高校学生的利益和要求并沟通高校与政府部门的联系。JT}A
  妇女组织:主要是妇女联合会。主要职责: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动员和教育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r
   ……  F|?WmZ
3.社会主义政治社团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i
1.通过推选代表参加各级人大和政协,参与和商讨国家大事,在重视国家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本团体成员的权益。fk
2.直接参与中央和各级地方党组织和政府的决策,对政策施加影响。LB>
3.通过参加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团体有关的工作,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利益要求,并保护本团体成员的权益。%
4.通过监督党和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影响政策制定,维护本团体和团体成员的权益。QM
   ……  e'"
4.制约政治社团影响力的因素:zK
1.政治文化因素:一元化或多元化的政治意识形态;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br;xN
2.制度结构:统一集权化的政府结构或多元分散化的政府结构;宪政对结社言论等公民自由权利的保护程度。>1g8!
3.政党制度性质:一党专制与多党竞争制度对利益集团的限制或鼓励。:zl_r)
4.公共政策的性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与范围与利益集团的作用密切相关。f
   ……  Y?
第6节  利益集团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作用mq
1.西方国家政治利益集团的作用/
1.扩展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公民通过选举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影响政党政治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西方国家公民参政的主要形式。但在选举之后,公民无法对其选出的政党及其行为是否满足自己的利益予以控制和监督。政治团体将公民具体,单一利益和要求以各种方式直接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正好弥补了政党政治的这一缺陷,也是公民参政的另一有效途径。/62{DY
2.政治利益集团是现代西方社会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和成年政治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政治团体使公民在一起交流信息,讨论各种政治问题,了解不同的政治态度和立场,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人格。政治团体也可以使已经具有某种政治立场和观点的公民改变原先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实现政治再社会化。_a
3.政治利益集团通过直接参与和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扩张的国家权力,是对传统分权制衡机制的补充。j*(
4.强势政治利益集团的利益和主张,容易为政府吸纳;政治团体的利益和主张,容易为政党政治的利益表达和综合机制所包容。政治社团由此影响和协调政府,政党和政治社团之间的关系,维护国家正常的政治秩序。2eeD_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利益集团的作用: (a
1.通过利益表达,维护团体成员利益,实现团体的利益要求。Q
2.通过各种参政议政活动,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施加影响。@9
3.对执政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DN
4.通过团体组织活动,以各种方式教育群众,帮助成员提高参与政治的意识,增强参与政治的能力。W5?+,
   ……  r a)
第7章 政治领袖Q8H8_
一.政治家与政治领袖的涵义及特性u>&U
1.含义:一般认为,政治家(statesmen)是政治领袖或政治领导人或政治精英中的杰出分子。Z
政治领导人(political leaders)或“政治领袖”或“政治精英”概念的外延比政治家要宽泛,前者既包括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伟大政治人物,也包括那些政绩平庸的政治官僚乃至臭名昭著的政客和独*者。Vwk8M
政治家指那些以政治为职业,掌握国家权力或参与国家最高决策,具有现代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掌握政治艺术,以自身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阶级或集团的代表人物。x
政治领袖:一般指那些担任国家和政府重要职务的政治人物,由于他们身居高位,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构成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在政治体系中具有最大政治影响力的人。6
   ……  a
政治家与政治领袖的区别:OImS9e
政治家主要以其业绩而不是以其职位来界定的,其中评判标准含有伦理标准,因此评判标准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y[2
政治领袖主要是处于国家或政治机构的核心位置的人,是以其扮演的政治角色或政治职业来界定的,因此评判标准具有客观性和统一性。B$
   ……  p'r
政治家与政客(politician)eHvC
共同点:都以政治为职业,以追求和掌握政治权力为目标。^HD?Y
不同点:政客追求权力不择手段,使权力为玩物。政治的目的是损人利己,毫无政治道德可言;政治家追求政治权力讲求政治原则,政治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  YZWHX
政客:在西方国家,政客通常指通过政治选举或政治任命产生,以政党政治为职业和谋生手段的人。&?Xme2
官僚:指职业官吏,以“做官”为职业的常任文官(公务员),从事行政性、技术性和事务性的工作。ub
   ……  ynN
2.政治家和政治领袖的特性:JbBS
1.是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代表T,wy
2.必须以政治为职业并担任党和政府的高官要职 _/
3.必须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jP4YaW
4.政治家必须以自身的政治实践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0~
   ……  !L
二.政治家和政治领袖的产生xsas |
1.通过选举产生:是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的产物#6P(2%
2.通过世袭产生:遵循血统原则,不具备竞争性和选择性:)
3.通过革命产生:具备职业革命家的经验和才能,容易走向专权%
4.通过政变产生:富有锐意改革精神,但缺乏政治合法性1y]fM
5.通过任命产生:以政治领袖人物的助手或顾问身份出现,其主要给作用是帮助政治领袖制定政策或影响最高决策。2L*
   ……  -)!x
三.政治领袖的类型:Gx8$
1.知识型领袖:以其思想和理论见长,政治行为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T'c
2.革命型领袖:行为坚定而果断,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危机,善于动员和组织群众实现其政治目标。'tU=~
3.改革型领袖:善于利用说服和平衡手段,调解和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AX#
4.英雄型领袖:依靠超凡魅力和传奇色擦获取社会和民众的广泛认同,支持和依赖。G
5.舆论型领袖:善于利用各种媒体激发和鼓舞民众实现其政治目标。e@>m
6.群体型领袖:以改善与同属群体成员的关系获取政治支持,通过相互满足要求实现利益交换,动员群体力量去争取权力和名誉。mjz
7.政党型领袖:善于调动下属积极性,争取追随者,善于结盟,扮演交易平衡的政治角色。g
8.立法型领袖:以多数人取胜或以派系让步方式使冲突得以解决,促使社会变革。'Ji9
9.行政型领袖。a\~GY
   ……  K9
四.政治领袖的行为方式gv@e
1.政治的行为方式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历史环境不同,权力的行使方式也必然不同。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治领袖的行为方式表现为直接性、简单性、专制性、随意性、秘密性、欺骗性、以暴力和强制为基础。在近代和现代社会,政治领袖的行为方式表现为多样化(依靠权威,个人魅力,感情交往,通过谈判,平衡和妥协等方式)、公开化、民主化。d
2.政治领袖的行为方式与其产生的方式相联系。由世袭、政变和社会变革等方式产生的政治领袖,其行为方式也不一样。W
3.政治领袖的行为方式与个人特性联系在一起,不同类型的政治领袖表现为不同的政治行为风格。.ENVk
   ……  x
   ……  z.
五.政治领袖的责任sL
历史上有两种方式来规范政治领袖的责任Q=
1)“人格论”方式:对政治家的品格和行为提出种种要求或规范U
2)“体系论”方式:通过改善政治体系,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政治家的责任。SN7HRm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来看,古代和中世纪主要是按照“人格论”方式规范政治领袖的责任;近现代,许多民主国家则是从“体系论”方式来规范政治领袖的责任。B
   ……  4Y0<
从规范政治体系的方式看政治领袖的责任:Y)ATA
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在倡导主权在民、法治主义、分权与制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精神指导下,为建设以普遍选举、政党竞争和代议制为三大支柱的民主制度,通过民主政治制度来规范政治领袖的责任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VRG+
   ……  6zyp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主要几个层次:=|7?
1.制定一部政治地位和法律效力都高于政治领袖权力的宪法或根本法,由此限制政治领袖的权力,赋予政治领袖必须遵守和实施宪政的责任。确立宪法的基本原则(如主权在民,法治主义,分权制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等原则),将这些基本原则作为制约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国家生活的基本准则。并通过确立特别的宪法修改程序,维护和捍卫宪法至高无上的政治和法律地位。cZ
2.通过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权力进行分权制衡,规定任何政治领袖职能掌握一种有限的权力(要么行政权、要么立法权),每一种权力的形式都必须受到另外两种权力的约束和制衡。eE
并对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的政治领袖(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实行限期任职制,通过议会或国会定期选举对掌握最高立法权的政治领袖的权力进行限制。通过代议制和司法机构对政治领袖进行监督和制裁。'O;H1
   ……  P.]1a)
3.通过宪法和法律确立的违宪审查机制、弹劾机制、国政调查机制等监督制约机制,对政治领袖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和制约,对政治领袖滥用国家权力或以权谋私等渎职和腐败行为进行惩治和纠正,由此使政治家的责任建立在宪政和法律监督体系之下。Z6z#8#
   ……  [,Tbm
六.政治家和政治领袖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v6<X)
1.领导革命夺取政权;聚合力量,制定战略和策略,组织和动员阶级力量。[rv3F
2.建立和完善政治制度,组织政党和领导政府sJu
3.争取政治同盟者,调节内部矛盾和冲突UY
4.制定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L))+H
5.维护国家独立与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5c
   ……  `Qr
   ……  X
七.如何评价政治领袖'}d3\
1.道德评价与功利评价相结合,以功利为主,避免道德至上,注重行为结果。VN
2.人格评价与行为评价不能因其某一行为上的道德问题进而对其人格作出整体的否定,应该对事不对人。s~)CY
3.动机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政治领袖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不一定相吻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别作出评价。4Yqh
4.现实评价与历史评价相结合,辨证地评价其功过是非。&pubv~
5.主观意志与客观处境相结合,考量其主观自由意志与其所处的制度和体制环境的相互制约性。?[4
6.私生活评价与公务活动评价严格区分,主要对其扮演的政治角色进行评价。Jj|'f
   ……  v`
第8章 公民UQ&
一.公民的概念:3
公民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政治概念。前者指它是人类某一历史阶段的出现的政治现象,后者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当义务者,以及有权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人。Zsd0
   ……  ADz
公民是共和政体中特有的政治现象:(公民的历史变迁)a/x4dT
历史上的公民首先出现在古希腊罗马的城邦国家中。当时的公民仅指少数享有特权的自由民,不包括大多数劳动者、奴隶、妇女、边区居民和外邦人。公民内部也因经济状况的差别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权利,一般而言,公民有权议政参政,参与决策和审判,具有充当公职候选人和选举人的资格。N.
   ……  b
封建社会:Hk|!
只有君主才享有国家主人的地位和权力,其他社会成员不是臣民就是仆人。君主与臣民是一对相对概念,彼此需要,相互依存。君主需要臣民的服从和拥护,臣民需要君主的权威与统治。臣民的奴性与服从性(即从属性或非独立性),是臣民的本质特征。#fW|4
   ……  N"
近代公民现象: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建国的指导思想,人民主权学说倡导民有,民治,民享。现实生活中,人民主权学说则通过宪法和法律体现在具体的政治关系中,人民由此成为公民。Q{Vn~
   ……  &lB-
近现代公民与古代公民有着本质区别:WYA"_G
1.确定公民身份的依据不同。前者以国籍作为确定公民身份的唯一依据,后者以参与城邦政治生活并享有一定的经济权利(拥有土地的权利)作为依据。+&i~&
2.古代公民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近现代公民在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旗帜下,强调公民之间政治和法律形式上的平等关系。反对公民之间的等级区别。;WYhO
   ……  S)C&X
公民与人民的联系与区别:qgXx
两者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相互之间有重合关系,与社会全体成员趋于一致。K\7Pp#
区别在于:*K
1.人民相对于政治关系而言,指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体;公民相对法律关系而言,指具有特定政治经济权利而受到代表国家理性和正义的国家法律保护的人。gZ5J%=
2.人民是国家权力本质范畴的现象,反映国家权力的社会属性;公民是国家权力具体运用的操作者,在实际生活中,人民只有成为公民才具有国家主人的合法性。>_Jm
3.“人民”作为整体不等于“人民的一员”,公民的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重合。7iCI
4.人民存在于人类所有历史阶段,公民只存在于共和制的社会之中。3Kw5]
   ……  '
二.公民的特性:Q]A/
1.自由平等性或契约性d6
根据资产阶级国家契约起源论和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人类最初处于人人平等自由的自然状态中,但自然状态下的平等自由缺乏和平,安全和人身保障,人们因此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的方式自愿让渡自己的部分或全部权利给国家以换得后者的保护,由此实现从自然状态向政治社会的过渡。因此,国家的权威 来源于民众又高于民众。在国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国家权力保护下的自由平等关系。T-+7
   ……  8q
2.独立性*S*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不同等级的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具有自己的个人意志,享有参加公民大会和投票权的法定政治权利。在封建社会,臣民只有依附与服从。B(t[06
资产阶级革命后,独立与自由和平等一样成为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只有具备人格,公民才能承认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和权利,才能去追求和实现自由和平等。SS
   ……  @"
3.法律性*
没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就没有公民。国籍是确定公民资格的唯一条件和标准,而国籍的取舍和恢复均由法律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国家对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予以保护,对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予以惩处。>hX
   ……  gP1/b
4.国别性和国际性Qq
由于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民主化程度不同,公民在法律上或实践上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尽相同,公民因此拥有国别性。同时,国际社会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又有许多共性,因为公民又具有国际性。Fl4
   ……  (|_aa
三.公民的权利Pz
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可以作出一定的行为的资格,或要求政府或他人作出或不作出相应行为的资格。#sJU
公民的权利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公民的权利是公民政治的核心内容。公民权利观念的普及是社会民主化的思想文化条件。a
   ……  j
现代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Tc
1.自由权 2.平等权 3.参政权 4.财产权 5.受益权3
   ……  |
四 公民的义务ZLcE}N
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从事某种行为的必要性。公民承当和履行义务,是保持国家稳定和秩序的前提,也是完成国家既定任务的主要手段。P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p~
2.遵守宪法和法律Q[^r!
3.维护国家安全,依法服兵役4r
4.依法纳税nPi
   ……  %
   ……  FXh,DX
五.有效公民@c
公民在法律上拥有其权利和义务,并不等于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就能够自然而然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它们。从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权利和义务,到现实生活中公民能够主动认识,争取和捍卫这些权利和义务,其中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法律形式上的公民转变为政治生活中的有效公民或实质性公民的过程。具体来讲,这个过程受到社会宏观环境和公民微观个人素质的影响和制约。p
   ……  ko|*q
一.从社会宏观环境看,有效公民的形成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V
1.作为公民基本特性的自由,平等和独立,实际上是市场商品经济的产物。自由竞争,平等交换,独立自主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规则,构成孕育公民上述基本特性的经济基础。有研究表明,大体上,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3千美元,就初步具备了向民主政治体制过渡的条件,公民文化开始形成。a^$%Ps
   ……  ?
人均收入在3—6千美元,就具备了建立法制社会和民主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公民文化也趋于发育成熟。因此,有效公民的产生和形成,从根源上有赖于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及其规则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是有效公民形成的基本驱动力。E^P
   ……  XQr
   ……  X&?|I
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A(atW
政治参与是公民行使自己权利的重要手段的方式,公民的政治参与受到政治参与机制的影响和制约,这些机制包括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社会监督制度等。,(
从政党制度看,政党纲领的利益代表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政党制度对于公民利益和权利的实现和保障程度,政党的社会阶级基础和成分结构,政党的实际政治作为和政策计划目标等,都极大地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深度与广度。&@?-l
从选举制度看,人类选举制由限选到普选,由不平等选举到平等选举,由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由动员投票到自由投票,由公开投票到秘密投票,反映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深化。xU P$
从监督制度看,宪法监督,议会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制度的健全与效能,直接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程度的高低,尤其是社会监督制度,对公民政治参与产生最直接而密切的影响。B5[
   ……  Ae
3.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Bk$oD
任何完善的现代政治制度及其原则,本身不过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性结局在所难免。培育和建立适应公民精神成长的公民文化,是有效公民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文化环境。_jM
所谓公民文化,主要指以现代公民的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作为主导价值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态度,信念,情感,评价与标准的总和。以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参与意识等为核心的民主意识,以法治意识,守法护法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为核心的法律意识,构成公民文化的基本内核。h:<uK
   ……  40!S
二.从微观公民个人素质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N"
1.学习公民知识,提高公民意识,培育公民气质。qbfW
2.学习和掌握公民技能。btO-X|
3.通过社会行动和政治行为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促发其政治参与的热情。g
   ……  Mk0za^
五.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m\
1. 公民是政治系统的主要支持者,通过履行义务对政治系统予以支持。7'_+
2. 公民是政治参与的主体,通过参加选举和投票,参与立法,加入政党,参加政治团体等方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L
3.公民是监督和制约政府权力的重要力量;通过选举选票,民意测验,参加政党和政治社团,公众舆论等方式监督政府。lZoQ
   ……  >/zc
六.  公民文化和政治发展qD
  1.公民文化:主要指以现代公民的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为主导价值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态度,信念,情感,评价与标准的总和。以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参与意识等为核心的民主意识,以法治意识,守法护法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为核心的法律意识,构成公民文化的基本内核。h>
   ……  2!g"-
公民文化是政治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L-
参与型公民文化,臣属型臣民文化,地区型公民文化,构成任何国家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三种文化的结合中,民主才能找到稳定点;地区型文化关注家庭,教会和个人的工作;臣属型文化给予政治体系以服从和支持;参与型公民文化使政治领袖倍加小心,时刻注意着人民的态度。b&u
   ……  b;9@
2.政治发展}D':L
政治发展包括1)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公民文化的大众化和普通化)2zg*#
2)政治结构的分化(政治角色更加专业化和自主化,出现新型的专门角色)&[
3)政治体系决策和贯彻能力的提高。3e&=eu
简言之,政治发展包括两个政治变量,一是政治能力;二是人民参政水平。政治发展就是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民主化。OJh,
   ……  L;QrE
   ……   us0yc
中国学者的政治发展观:v,q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结合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和中国现实实际,发展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治发展理论,认为政治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o"c*q<
1)政治组合制度化k`::U
2)政治结构分化和专业化)D]
3)政治能力加强\lc"#
4)政治文化世俗化和理性化e
5)公民政治参与水平提高m!$o;
3.构建现代中国的公民文化BC\
1.需要移植,嫁接和融会西方文化B#
2.需要经历传统文化的断裂和转型B0;s%}
3.需要中西政治文化的冲撞和融会<@=v
4.需要政治理论家和学者的提炼和升华,以及系统的阐述和解说,发挥先导和启蒙作用。\>.Q
5.需要清理传统臣民文化和现代革命理论所代表的群众文化的理论遗产。mN=tn
   ……  \*K\UV
   ……  u
   ……  :
   ……  V
   ……  kOBSn
第9章 国际组织UO,
一. 国际组织的含义y
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和个人为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设立的机构。~kqj
国际组织具有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和常设机构。从历史发展的顺序看,国际会议往往是国际组织出现的前驱,国际会议的固定化,制度化和组织化便产生了国际组织。169Mv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通过其常设机构的经常性活动实现其基本文件所规定的宗旨,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FaEVo
  二. 国际组织的类型:d2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将国际组织分为以下主要几大类:@")!FD
1.从国际组织成员构成性质看,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2&zd
第一,政府间国际组织: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任何一个国家权力的管辖,可以对其成员国作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它拥有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和直接承受国际法权利与义务的能力;享受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和外交场合拥有的相同特权,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对维持和建立国际关系产生广泛的影响。联合国及其下属的组织机构,欧洲联盟,非洲联盟,各类原料输出国组织等,就是比较典型的政府间政府组织。1
第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由不同国家的民间团体,政党和个人组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等广泛领域,其数量占国际组织的90%以上。'w)#y
1.国际政党组织  2.国际教会组织  3.国际民间团体和个人组织iU7,
4. 国际恐怖主义组织N^1%
   ……  JH
   ……  2
2.从国际组织的职能性质来看, 可分为政治性组织和非政治性组织两大类。AN`~Q]
1.国际政治性组织  2.国际非政治性组织U`s9E\
   ……  l
   ……  K
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gE
1.地位: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生活中除主权国家之外的重要行为主体,是非国家行为主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代国际组织不受任何一个国家权力的管辖,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由于得到其成员国政府的授权,并通过各成员国共同制定的关于建立该组织的基本文件加以确认,因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人资格和国际法的主体地位,可以作为对其成员具有约束力的决议和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建立和维持国际政治秩序与稳定的能力,因而对国际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TxDx
   ……  2fu5s;
2.作用:<0$6Y
  1)国际组织为国家间互相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活动场所EW(
  2)国际组织特别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制定的一系列国际行为规范和准则,对国际政治体系的运行起着制约和协调作用。(很多规范准则成为国际法的渊源)]
  3)国际组织因其本身的超国家性,在调解缓和乃至平息国家间冲突与纷争中发挥重要作用。=4z
  4)一些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对所有成员国具有普遍性约束力,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某种强制性措施保障其决议的执行。q&
  5)从作用的领域看,国际组织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政治对话,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Iml\
应该指出,由于国际组织一般不拥有保障其决议执行的直接物资手段,也不能像主权国家那样通过政权机关强制推行其内外政策,因此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带有明显的间接性,其地位和作用与国家行为体相比仍然处于从属地位。R2JE[V
在主权国家占支配地位的国际社会中,国际组织在很多场合和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主权国家推行其对外政策的一种渠道,成为大国争夺与较量的工具,因此,国际组织的活动以及由此构成的国际政治在当前仍然是国家间关系的一种补充形式。y[6"rc
   ……  -/A)
   ……  <s
   ……  C
   ……  4.`
   ……  '|-U
   ……  p4Gyg
第三篇 政治行为Jj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是政治主体在特定利益驱动下,围绕公共权力的获得或运用,以获得和实现其政治权利而展开的社会活动。T|pr>C
政治行为有其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四要素:c~s
1.性质:受政治主体的利益影响和支配 3<
2.主体:可以是国家,民族,阶级,政党,集团,个人等6`Q
3.方向:受到主体主观动机和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W
4.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常见形态。主要表现为: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统治,政治决策,政治沟通,政治冲突等。rM
   ……  p7ea
第1章.政治统治1?
(一)政治统治的涵义。A
1.西方政治统治理论!v4G
神权统治论:由原始宗教迷信发展而来,强调神的意志,掩盖了政治统治的实质,目的为统治者服务。x
父权统治论:也叫血缘统治论,将政治统治视为君王及其家族的世袭特权,用血缘关系宗法关系来解释政治统治关系。Gpg
契约统治论:也称自然法理论,认为政治统治是人们根据理性的要求订立社会契约的结果。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具有主观唯心色彩,掩盖了政治统治的阶级实质。sCZ
精英统治论:源于古代的能人统治说,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柏拉图《理想国》中就有贤人治国的思想。现代精英主义认为,少数精英是社会和国家的统治者,精英人物通过高压和操纵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持其统治。0%^
多元统治论:以20世纪美国学者达尔为代表,认为国家和社会是由许多精英集团统治的,统治者是许多人而非少数人,反对精英统治论。:Wh
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将生物进化论演绎为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中也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弱者服从强者,强者统治弱者是天经地义的。i
   ……  !t<s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统治理论:!FVN}9
政治统治是政治斗争的必然产物,是与国家权力同生并存的一种政治行为。g:Kd
政治统治的本质是政治斗争中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对社会的支配与控制行为。%_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对全社会进行的一种强有力支配与控制行为。:N{czi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集体行为,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个人关系,被统治者服从的不是统治阶级的个人,而是服从统治阶级政体的意志和力量。}cy0
   ……  Qj0
(二)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特征B
1.政治统治的基础:~K~
政治统治作为一种强力的支配与控制行为,其核心问题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问题。政治统治的基础实际上就是政治统治行为主体的权威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zC.|+
1)暴力基础 2)经济基础 3)社会管理基础 4)社会心理基础:即国家权力得到社会成员服从的可能性,也就是国家权威的社会心理基础。@(MPDa
   ……  zAOG|
2.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P201—202)(合法性危机)X\
合法性:不仅指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还具有某种正统性的价值观色彩,正是这种具有正统价值观的合法性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持久的最终的来源。~ p,#4
1)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指政治统治具有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法律和制度基础,通过强制性约束力建立起来的合法性外衣。KQsm?g
近现代民主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强调法治主义原则,即法律制度是公共意志的体现,符合正当程序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精神。ul#
2)道德或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通过弘扬和维护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论证和说明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通常由政府宣传部门通过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理想价值,事实或远景等来证明。M
3)合法性的获得不仅来自暴力与制度,信仰和价值判断,而且越来越来自政府的政绩,其中发展经济,促进国富民强成为政府赢得政治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h?xn
   ……  _Ohc
影响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因素:rJQlL1
1)政府存在的时间长短87IfY
2)政府的业绩>-/
3)政府的组合结构(政府的执政能力)IG:A
4)政府对国家象征的操纵(政治教化)ZzG
政府通过国旗,历史纪念碑,组织爱国游*,发表有力政治演说等方式使人们相信政府是合法的,是应当服从的。政府宣传部门经常通过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理想价值,事实或远景等来弘扬和维护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并以此论证和说明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  w+
合法性危机或挑战:P2023Gy
尽管各国的统治集团都在利用各种手段寻求最大限度的合法性,如强调国民对政府的忠诚,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宣传等,但是各国都不同程度存在政治统治合法性危机或面临合法性挑战。4R
   ……  M
合法性危机或挑战的一般表现:QRYPi
政府的权威受到削弱;政府组织和机构腐败;政治制度形同虚设;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地下,国民经济衰退和萧条;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国民对政府失去信心(政治投票率低或大面积政治冷漠等)v6Ai}X
   ……  @$
3.政治统治的特征-[wAeK
从政治行为的主体,行为目的,行为方式,行为状态,行为客体等方面看,政治统治的行为特征主要有:\W!G6
1)主体性:政治统治的目的服务于统治者的利益,在阶级社会中主要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2)最高性:即体现为国家主权的最高性,对内自主地处理国家事务,对外独立地代表本民族的意志。<G
3)强制性:表现为国家政权以暴力为后盾对社会进行强力支配与控制。阶级专政是这种强制性的集中表现。dOQE
4)有序性:指通过国家政权来维持的统治秩序,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的有序性(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的有序性,国家权力机构之间功能和活动的有序性等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有序性,以及社会整体运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有序性。m
   ……  g
(三)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J]~s/
1.政治统治的类型:一般根据政治统治的权威基础和服从的动机,将政治统治划分为三种类型[v"c~P
1)传统型权威的政治:以神圣传统作为统治基础,人们对统治的服从是遵循世代相传的“历来如此”的神圣规则,长老制和世袭制就是如此,是典型的人治统治。]73t
2)魅力型权威的统治:依靠统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作为统治基础,使被统治者视统治者为先知,救星,救世主,这是前理性时代的社会政治现象,实质是人治型的政治统治。&HO3A
3)法理型权威的统治:依靠非人格化的法律和章程的权威,人们统治者的服从义务,只限于法律秩序界定以内。法理型统治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比较稳定的法治统治形态。|E`+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内部都可能同时存在上述三种类型的统治,相互影响,不同的是以哪种权威形态为主。v
   ……  +Co
2.政治统治实施方式:VS<=d
1)政治统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强制性暴力手段,有制度或机构的手段,有法律的手段,有文化宣传和说教的手段,有经济的手段等等。zKx&2C
2)内容复杂:不能简单将政治统治理解为阶级专政和暴力镇压。镇压是最低层次的统治方式;专政不仅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与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统治是最高层次的概念,除涵盖专政外,还包括民主的内容。(由低到高的政治统治方式:镇压—专政—统治)OS
Q[}:w
3.现代政治统治的特点:_E/eLP
    在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国家越来越通过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来维持其统治,传统的强制性暴力镇压逐渐转向通过法律制度的手段进行经济文化和社会上的控制和管理。5!
  传统的暴力镇压概念由于现代技术(如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手段,现代窃听技术和手段,现代摄像技术和手段,现代电脑联网技术和手段等)的发展而变得更加隐蔽间接而含蓄。4~G
   ……  X\v.U
第2章 政治发展AwcpD
(一)政治决策的定义:h01
狭义讲:是政府政治管理行为之一mE6G
广义讲:是政治系统中政府、政党、政治集团、政治领袖或公民个人对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选择或影响行动方案的过程。Eji5
(二)政治决策的特征:]#UoAN
1)公共性:涉及社会公共政治生活,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YPje
2)权威性:决策以国家政权组织及相关的执政党和政治领导者为主要决策主体,体现了权威性Xm
3)指导性:涉及公共利益的再分配和政策的蓝图设计和选择,具有政治指导性。pF#,S
4)强制性:决策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全社会普遍服从并加以执行。^5
   ……  EY*sNg
(三)政治决策的形式:qRl
从西方各国宪法规定看,政府的政策形式上是由政府首脑通过中央政府各决策机构制定的。@z(c
1.在议会内阁制国家:?>hmP
内阁会议:成为政府集体讨论作出决策的主要场所,政府的法律草案,预算草案,行政法规,内外政策和人事任免等重大方针和政策都应在内阁会议上决定,内阁制定和执行政策受到议会的制约或须对议会负责。3Id_V{
内阁委员会:随着需要政府处理的事务及其紧迫性增加,内阁委员会开始出现并发展迅速,成为内阁真正的决策中心,内阁会议现在主要成为了一种仲裁机构非决策者。khp_KN
   ……  M;l}
2.在总统内阁制的国家。I
理论上说,由于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而非集体负责制,内阁只是总统的咨询机构,内阁会议主要是讨论总统的顾问和部长们提出的各种观点和建议,最后由总统一人说了算,总统任命内阁部长常常是基于政治性因素的考虑,而任命白宫工作班子成员则更多考虑个人忠诚和专业才能。0S 9
总统决策时更多的是求助于白宫班子中具有特殊经验的专家和顾问,而非内阁会议。因此,政府的决策从形式上不同于议会制国家的内阁会议和内阁委员会。[nSzz'
   ……  :+*A
(四)政治决策过程:Bdv
在西方国家政治实践中,直接影响和参与政治决策的人显然不只是那些形式上的决策者,即法律规定的决策者。决策是各种政治主体和政治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K{u
然而,由于西方各国不同的政权组织结构,不同的政治决策环境和政治文化,谁是政治决策的直接影响着和参与者,决策者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决策,决策的结果和影响如何,对此西方政治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KGNAct
1.精英主义者认为["(A%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是极少数,他们垄断着政治权力,是社会中最杰出的优秀分子(他们被称为社会精英或政治精英或权力精英)。8n
社会精英又分为两个阶层,一个阶层由处于社会最高地位并握有极大权力的极少数人组成,他们制定和颁布政策,掌握重大政治决策权;另一阶层是前者的支持基础和后备力量。~
政治精英制定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决策,并实施某些关键性的决策,由政治精英组成的少数政治寡头通过整治党派和其他政治组织控制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这是“铁一般的规律”。Wt?qw
2.多元主义者认为-C4J
现实生活中国家主权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国家主权的多元性就是国家权力的有限性。任何社会团体都只是在某些特定领域才有决定权,没有一个集团在每个问题上永远能够为所欲为,国家也不例外。R
国家是一部消极的机器,它反映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力量的平衡。国家的主要作用就是接受来自各利益团体的种种压力性的要求,并使之转换成政府的政策输出。因此,国家不可能垄断全部政治决策权,政府决策不可能永远是铁板一块的社会少数政治精英权力垄断的产物,而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EO8{K
3.多元精英学说认为=i
这种多头政治或组合政治学说试图综合精英主义和多元主义模型的部分观点。它可以解释政府决策过程的某些方面,但也不是全部。S
   ……  Iw9A
(五)政治决策的影响或效果:Q/tw
1.政治决策的影响或效果是指由于政策的实施导致社会现状的改变6
由于政治决策的目的是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实现对社会有限资源的调解和分配,规范社会和人们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效果,因此分析政治决策的影响或效果是政治决策分析的落脚点和归属,也是衡量一项政治决策成功与否的标准。B-S 5$
2.对政治决策影响或效果进行纵向型分析的方法从政治决策对政治系统产生影响的逻辑进程出发,将决策影响或效果分为依次递进的8个阶段:决策颁布—行政反应—基本联系—基本影响—从属性影响—系统影响—反馈—修正政策输出。J8|NJJ
   ……  ISP,%
   ……  Xun0`x
   ……  z_RPV*
第三章 政治参与]k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与特征i_1_VJ
1.涵义:政治参与是通过普通公民以各种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以国家,政党和政治社团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构成,运转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制定过程的行为,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u~J9a
2.政治参与的特征:oe
1)主体是普通公民,不包括政府官员和职业政治活动家,也不是全体社会成员。5Uc
2)本质是公民行使以选举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由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因此政治参与也是公民的一种责任。HV}%
3)目标和对象不限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包括政党和政治团体的活动。cuq
4)手段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治的活动,不包括非法的行为,暴动和武装斗争属于政治斗争或政治冲突的范畴。F$Y
   ……  MQ
(二) 政治参与的动机与类型A'y
1.动机:希望得到某些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包括权力,财富,名声和地位,以及要求被承认,被称赞,操纵欲,同情心,责任感等。.YfLv6
2.类型:\
1)从政治参与的动机看,可分为主动参与型和被动参与型。LJU]PX
主动参与型:信念型,分配型?>}H{i
被动参与型:服从型,强制型2LHt,8
2)从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看,可分为&zqA
政治冷漠者:基本上置身于政治进程之外XE6
政治旁观者:只在较低程度上卷入政治ag(x
政治积极分子:少数以多种方式介入政治的人。$m
   ……  ^J*
(三)政治参与的方式:B,)g
1.政治投票: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有 争议的政策或问题上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政治行为方式,反映在选举,罢免,公民复决和全民公决等方面。vFgp
2.政治选举:公民依法定选举程序,选举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政治选举除了政治投票之外,还包括政治捐助,政治宣传等其他影响选举过程和结果的行为。/}rd
3.政治结社:指有共同目的的人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为某种特殊利益或公益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政治结社包括政党和政治社团两大类。S?]
4.政治表达:公民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手段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的政策。主要形式有:政治*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V?CV%
5.政治接触:公民为谋求个人或小部分利益,以合法方式接触有关政府官员,以解决个别政治问题的行为。合法性政治接触不包括行贿或威胁。政治接触的形式有: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信访,政治对话,院外游说等。os+>
6.政治冷漠:一种消极的政治态度在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与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或政治活动冷漠不关心。政治冷漠有其多种原因和政治作用。ZsH
   ……  b01
   ……  B
(四)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b{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时代的产物,它受到若干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和约束,如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参与机制、个人年龄,性别,种族,政治文化传统等等。a*;
1.经济因素: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呈正比例关系。以自由平等竞争等基本原则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既提高了国民财富,又增强了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利益分配关系的变化,促使公民开始诉诸于政治行为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其利益;经济发展促使政府职能扩大,政府对社会作用的范围和力度增强,公民的反作用力(政治参与)也随之加强。经济发展带来国富民强,无形中增强了国民的政治认同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感也随之增强。应该看到,特定国家特定时间内,由于诸多因素的原因,经济发展超前,政治参与滞后。Ro6
2.社会地位因素:社会地位通常反映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权力和威望,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对人们的政治影响力强弱相关,由此影响人们实现其利益的程度。一般而言,社会地位较高者,其政治参与程度较高;反之亦然。h|xgB
3.政治心理因素:政治心理是驱动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公民的:BpT Sp
1)政治效能感$i6GI
    即公民对自己参与政治活动能带来什么效益的判断和信心。包括对报酬的估量:若参与活动带来的效益低于其他活动所得时,则可能不介入政治。对选择的判断:若政治选择对象之间无重大差异,就觉得自己的选择无足轻重,也不愿介入。#7`?U
2)政治信任感:q(b;!
    公民对现存政治状况的满足感。包括对政治制度,政府,执政党,政治领袖人物等方面的认同和信任程度。政治信任感越高,政治参与度也越高。反之亦然。公民的政治信任感受到自身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实际政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U-W{#]
3)政治责任感:G
   与公民关心政治的热心程度密切相关。政治责任感强的人,对国家事,天下事保持经常性的关注和讨论,经常与朋友和家人谈论和探讨时事政治新闻和人物。反之,对政治新闻和政治事件比较冷漠而充耳不闻。u*60
   ……  ',`
4.政治参与机制因素:<FB_6^
1)选举制度:人类选举制由限选到普选,由不平等选举到平等选举,由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由动员投票到自由投票,由公开投票到秘密投票等,反映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深化。f2
2)政党制度:政党纲领的利益代表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政党制度对于公民利益和权利的实现和保障程度,政党的社会阶级基础和成分结构,政党的实际政治作为和政策极化目标等,都极大地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1 -
3)监督制度:包括宪法监督,议会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这些监督制度的健全与效能直接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程度的高低,尤其是社会监督制度,对公民政治参与产生最直接而密切的影响。zDc_]0
   ……  1?{
(五)政治参与对政治过程的影响:e?7 _
  1.对利益表达的影响:BySpG?
政治参与水平的普遍性决定了利益表达的全面性和充分性,公民利益表达不全面不充分,政策就可能缺乏针对性和公平性;政治参与的强度和持久性决定了利益表达的力度和效果,分散零星的政治参与,很难引起政府的重视,达到其预期效果。N
2.对利益综合的影响:Q
公民的选举行为正是在不同政党间进行利益综合,公民的选举投票倾向决定了利益综合的结果,分散的投票倾向使多党制下多党进行利益综合的难度加大;公民投票率的高低决定了利益综合的民意程度,投票率越高,选举结果反映民意的程度越高,利益综合的结果越准确。反之亦然。;e
3.对政策制定的影响:p/G
在较低的社区自治或公民直接民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对政策制定发挥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全民公决式的政治参与,直接影响国家的重大决策。8
4.政治参与对政治民主的影响:z|
政治参与的程度和范围直接影响民主主体的范围;影响民主主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5pii
5.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q?KB
支持性或抗议性政治参与,直接影响政治稳定;政治不稳定的真正原因在于政府和政治系统本身,而非民众政治参与的多少。;iN!z!
6.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的影响:i9S
支持性政治参与和抗议性政治参与都直接影响政治发展过程。影响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的实现,决策的科学民主化,制度的稳定,政府的政治效能,公民的利益实现等。D5B
7.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的影响:wzP4FX
支持性政治参与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政治效能,抗议性非制度化的暴力的反常参与则会降低现有政府的效能,甚至使政府和政治系统崩溃。政治参与还直接影响政府的合法性权威基础。u"+:~
   ……  s
   ……  4gv8xK
第4章 政治沟通L
(一)含义z!}K5V
政治沟通指不同政治主体通过一定的政治传播媒介有效地互相传递和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发送,接受和反馈等环节。政治系统(以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为主干)内部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政治沟通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政治沟通的特征:#&"M"
1.政治沟通主体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f`
政府为推行某项政策而展开政治宣传;公众为影响某项政策而展开游说和信访等;政党为竞选而进行民意测验和广告宣传等。?!{?EX
2.以政府为代表的政治系统是政治沟通过程的主导性力量:8(u
政府组织体系庞大,结构和任务之复杂,网络之严密,是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加上政府组织特殊的地位和影响,使其在政治沟通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
3.政治沟通工具主要由政府控制和影响:3'
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控制广播,电影,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使政治沟通成为政府主导的政治沟通,普通公众一般充当政治沟通工具的“受众”角色。61v
4.政治沟通具有制度化和有序性:(
如以政府为主体的政治沟通有内外两部分[
内部沟通:指政府系统内部各部门各机构组织和层级之间横向和纵向的沟通。;y[
外部沟通:指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路径有民意测验,信访,市长热线,举报电话。N5-h
5.政治沟通具有综合性和普通型:_l
其综合性反映在政治信息的多样性,沟通的手段和媒介的多样性,沟通主体和受体的多元性等。rX
其普遍性反映在政治沟通渗透于政治的全过程,政治信息沟通犹如生物有机体的神经四通八达,在维持系统生存中起关键作用;政治过程就是不断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过程。93m!:j
(三)政治沟通的媒介和方式:t)N!4
1.媒介:分为两类iz2!
一类为大众传媒,即政治主体利用现代大众传媒向大量个人和群体传播政治信息。G
传统大众传媒为媒介的政治沟通:广播,电视,报纸等,沟通者与接受者不必面对面地沟通。.N{
特点:这种单向的沟通,沟通者能接触无限多的受众,但缺乏沟通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及其相互影响。因此,通过传统大众传媒的政治沟通,可以强化大众现有的政治观点,但很难真正地改变它们。r#b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突破了传统大众传媒的时间,地点,单向沟通等局限性,使政治沟通能够随时,随地,双向沟通和对话。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各种政治主体之间和政治过程中政治沟通的最便捷,最平等,最经常性的政治沟通工具。Lty5
应看到大众传媒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倾向性或相对中立性。大众传媒一般都反映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主流观点和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社会利益倾向性。|`
   ……  H:df?
另一类是人际传播渠道。信息的接受者是相对少数,沟通者与接受者面对面沟通。由于通过对话可以促进互动,因此它是改变或强化政治观点的最有效的途径。人际传播渠道中的积极分子一般是政府宣传机构,各种社会组织的宣传工作者,政治思想工作者,政治领袖等。{@cvW
   ……  TY(!FV
2.方式:bo
1)宣传:政治主体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象征性符号(词语,口号,标记,音乐和视觉图像)以影响或改变受体态度和行为的政治沟通方式。在国内政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政治宣传。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有人权外交,文化外交,经济外交,能源外交等各种宣传方式。\%"&
2)对话:指政治主体就某项决策或事件或问题,按照一定规则和程序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换的沟通方式。实际生活中,既有政治主体内部(如政府决策部门内部)的政治对话,也有不同政治主体之间(如不同政党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不同政府之间)的政治对话。w.|K
3)劝说:一种以说服为目的的沟通方式,劝说主要关心如何达到以成功说服为目的的沟通效果,说服行为包括的因素有:何人,说什么,向何人,达到什么效果?~V=(
4)协商:一种比对话更积极的政治沟通,常常与对话连在一起,即协商对话,是政治主体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在制度化的规定和程序下,进行商讨,传递和交换政治信息的活动。与对话一样,协商也是多层次,多元性的。l(
   ……  Glwq
(四)影响政治沟通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沟通技术因素 3.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因素 4.政治制度因素7*1X_&
(五)政治沟通的作用l)e
1.有助于提高政治决策的公正与合理性Cp
2.有助于实现政治文化的整合,促进政治文化从地域型,依附型文化向参与型文化的发展。kmPJTg
3.有助于改善政治形象,增强政府统治的权威性和合法性#\_;~
4.有助于提高政治系统的运作效能+HPz
政治沟通好比血液循环,滋养政治系统的生命,它向系统输入要求,抗议或支持,从系统输出法规,规章和调节。政治系统必须利用各种社会化媒介加强与公众的信息交流,同时还必须建立发达而完备的内部沟通网络,以提高系统的运作效能。5yB
   ……  dz?%'
(六)大众传媒与政治沟通Gb-/d
1.大众传媒在政治沟通中的地位:,c+6V
在社会变迁和技术变革的双重影响下,传媒已成为日益强大的政治行为者,并在某些方面更加深刻地卷入到政治过程当中。rblzX
2.大众传媒在沟通中的作用:
1)传递政治信息2)监督政治环境3)统一政治规范4)塑造政治形象5)传承政治文化E7[4S
   ……  n
(七)中国的政治沟通 (可以出大题,如我国政治沟通的特点,我国政治沟通中面临的问题)o1
计划经济体制----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的单向沟通渠道/bYu~
改革开放以来----多通道沟通网络<j
存在问题----应对措施A+cw
一.沟通体系中主体地位不平衡以及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靠规范沟通主体角色和功能,改善政治沟通制度。YPg''
二.沟通的通道存在问题:过长,过窄----靠创新沟通形式W
三.沟通中信息失真及沟通的非均衡性----增强政治沟通体系的自我矫正能力。0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建立完善有效的政治沟通体系的紧迫性,必要性。(('}
   ……  z
第5章 政治冲突fnd"l
(一)政治冲突的含义:bD;
指在一个既定的政治共同体(国家或地区)内,政治主体之间以利益,观念,政策,纲领或人物为指向的,公开的,直接的相互对抗活动。政治冲突可以发生在社会规范以内,也可以是无节制的,暴力的。政治冲突的目的在于冲突双方阻止或禁止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r['ng
(二)政治冲突的特点:RYz
1.行为对抗:冲突双方有着各自的目标,利益,相互敌视。[
2.直接对抗:双方的目标明确,利益分明,行为针锋相对。OK/
3.公开对抗: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一目了然。"/ki0
4.目标具体:为利益,为观念(价值观),为政策,为人物等。}g[{m
   ……  q7
(三)政治冲突理论L6vjy
1.原生性冲突理论:认为政治冲突是人类先天的敌对冲动和本能。cGT*6
2.资源极化冲突理论:认为由于权力,财富,名望分配的极化(如资源垄断、分配垄断和低社会流动率等),导致了政治冲突。2,z
3.心理对抗理论:认为政治对抗是极端的心理对抗形式e?^
4.资源争夺学说:认为政治冲突是对权力,地位,利益等稀缺资源的争夺。.g
5.政治系统故障说:认为政治冲突是政治合法性的销蚀,政治职能有效性的销蚀使然。5sm@D4
(四)政治冲突的类型:nN)HJM
1.国内政治冲突:t"0#H
从主体看有阶级冲突,政党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等,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cu0h
A.暴动:大规模罢工,街头骚*,恐怖袭击,政治暗杀等。B
暴动有分为原生型暴动(与生俱来的种族的,民族的,宗教的),***型暴动,革命型暴动,政变型暴动,问题型暴动(如反战,反核,罢课)等。G&4$\
暴动的特点:反权威性,无秩序性,破坏性c
   ……  ;,N
B.革命:是对现有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政府政策以及主导价值观等一种快速的剧烈的系统变革,将旧有的政治体系和政治精英一起抛弃。特点:对既存政治体系的全面否定性;对既有政治体系的彻底改造性;高度的暴力相关性。eJ}F}r
C.内战:是政治系统崩溃,政府合法性权威性消失的结果,是政治冲突在各种政治派别,民族力量和区域集团之间的暴力对抗表现。z=AD
军事政变:当政治体系崩溃,原有的制度和法律规则不能解决矛盾和冲突时,一小撮武装分子凭借军事暴力手段非法接管国家政权。Gn
独*专制:常常是军事政变或暴力夺权的结果,由一个人或一小撮人凭借军事或暴力手段维系政治系统的运转。zYL
   ……  o
2.国际政治冲突:从表现形式看可分为和平谈判,武装对抗,经济制裁,和平渗透等。P6/rU
  从冲突的目的和原因可分为以下两大类:ZVT/[h
A.争夺世界或地区霸权的国家政治冲突(依其强烈程度又可分为4级)$23q
  1)摩擦:即对抗性不明显的冲突,以利害关系不影响各方重大利益为原则限度,以语言文字等象征性方式表现出来,一般可通过外交途径加以解决。]F
  2)冷战:冲突已危及双方重大价值和利益原则,带有明显对抗性,在宣传上表现为双方恶意攻击,情报战,心理战,这是威胁的一面。但双方都特别谨慎小心地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以免误解而爆发热战,双方在利益争夺中互相留有余地,保持克制,这是遏制的一面。oeq+k
3)危机:由冷战到热战中间的特殊阶段,由冷战双方有意或无意触动了双方的重大利益而造成的军事对抗有一触即发的态势,危机可能导致战争,关键在于双方能否达成妥协。frPO5
4)战争:必须通过军事方式予以对方以物质和意志的打击来维护自身的重大利益和价值,以利益剥夺方式来解决利益冲突。JH!&sZ
   ……  "[:W
B.政治文化差异引起的国际政治冲突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RG-: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将取代过去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关系,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7?
1)宗教观念的不同,或因意识形态的激烈摩擦而引发的国际政治斗争或战争,就属于此类政治冲突。tUZ
2)西方一些大国坚持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西化”和“分化”政策,大力输出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霸权主义引发和加剧了国际政治冲突。6
3)国家恐怖主义是当代世界因政治文化差异引起的国家政治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zmu2
从根本上说,政治文化差异引起的国际政治冲突是国际经济冲突和各种政治矛盾的反映,政治文化差异只是这类政治冲突的表象。}$~
   ……  :0Flk
  C.超越主权(全球一体化)引发的国际冲突 (国家主权受到冲击)H{4
国际社会的行为正以某种方式侵犯主权国家的内部运转方式。e2{Z]6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几十年来,一直告诉那些想要贷款的国家放弃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从而引起后者的愤怒。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其他国际组织也是如此。(国际金融组织)gQ~A\G
2)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和欧洲宪法条例批准进程,都伴随着国家联盟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国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以及国家内部不同政党之间的斗争和冲突。wZ3
3)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主权国家原有的贸易规则和体制提出了挑战,引发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
   ……  hB4@"
(五)政治冲突的功能:ij
微观层面上:4ZP
1.有利于促进冲突各方利益表达和本质性的理解,有利于彼此相互关系的调整和利益的实现。fey
2.有利于冲突各方内部结构,观念,情感上的整合和调整,增强其内聚力。YVMD
3.有利于政府调整政策,完善法制,推动社会管理机制的发展。ne
4.冲突及其解决,有利于冲突方重新评价和组织自己的政治行为,提高政治认识,促进政治社会化进程。,(I`
(政治冲突及其解决,一定程度上促进政治社会化进程).Cz9e
宏观层面上:4~-=p.
1.对既存政治秩序的破坏和物质及精神的损耗。I5d_,(
2.使社会或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导致非秩序和混乱。^
3.激烈的政治冲突,有可能导致社会***和解体。X%eV
4.政治冲突的作用需结合其性质及其对现存政治系统的关系。有积极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政治冲突,也有消极的违背历史潮流的政治冲突。j
有积极的政治冲突,有消极的政治冲突Af=e
第4篇 政治文化9=
第一章 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及内涵:$>Vs<G
1.概念:R1Y~BS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包括政治结构,政治过程,政治意识和政治角色等)的认识,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的总和。简言之,政治文化就是心中的政治。J4aX2
2.内涵:_Ni\Hx
政治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形态两大部分构成。e
政治心理包括:7F4r)
政治认知取向(即人们关于政治的智慧和知识);政治态度取向(即人们表现在政治问题上的性格和精神状态)。"o:
政治信仰取向(即对政治目标忠诚与否);政治价值取向(即对政治目标的判断和评价)。m\
3.政治取向的具体目标:{'')
1)政治结构: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和团体等。"R
2)政治过程:如政治统治,政治参与等政治行为。}U#!)
3)政治意识: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原则,政治信条等。vV$d1,
4)政治角色:如政治权威,政治领袖,党员个人等。qK
   ……  }S.o
(二)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y
1.利益倾向性:反映特定政治主体的社会利益倾向。?Y6
2.相对独立性:作为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倾向,属于意识形态领域。L.s
3.层级性:不同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政治主体,有不同的政治文化。ZtwtFi
4.历史继承性:政治文化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媒介和途径实现传习和传播,由此得到延续。Fr:sl
   ……  24
(三)政治文化的分类:F_Fm4
1.根据社会成员对本国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权威以及自己在政治体系中的作用等层面上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划分出参与型,臣属型和地区型三类政治文化。'o)
1)参与型政治文化:公民知道他们是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感到自豪,相信自己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府和防止社会不公正。因此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能力,人们常常是一个或多个志愿组织的成员,易于相信别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保持民主的土壤。&'
2)臣属型政治文化:K.h
国民知道自己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没有自豪感,感到没有什么激QING来表示忠诚。认为谈论政治不舒服,不是什么好话题。自己对政治的影响力仅限于谈论当地的官员。组织团体的现象并不普遍,人们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能力比较低级,有时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较少相信别人。习惯于视自己为驯服的客体而非积极参与者。民主难以扎根。h
3) 地区(乡里)型政治文化:.
人们没有感到自己是本国公民,只认同身边的事物。对国家的政治体制没有自豪感,也无尊敬之心。不关心政治,也没有什么政治知识,极少谈论政治事务,对政治能力和政治功效毫无感觉,在既定的政治制度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发展民主非常困难。/\PXW6
   ……  C?+Gn
2.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所属的社会制度,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出发,对政治文化进行分类:@
1)传统政治文化:V
与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相适应,以专制主义和等级思想为核心内容,社会成员在政治心理上普遍缺乏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君主或领袖顶礼膜拜,笃信宗教教义,传统政治文化的道德,宗教与政治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赋予国家以道德教化和干预人们思想的权力,将人治作为治国原则。ep(
2)现代政治文化=,)
与生产的商品化与社会化相适应,民主政治与平等自由的政治思想构成其核心内容,社会成员在政治心理上表现出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主张法治国家。k$
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反封建专制,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自由分权思想。*)c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成为政治评价的基本价值标准。;
西方社会政治文化;  东方社会政治文化[f7*:
   ……   =
3.从政治文化的社会层级结构,将政治文化划分为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z
1)精英政治文化:主要指政治体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收入较高,掌握政治权力或对政治权力有较大影响的,政治领导层为主的强势政治群体的政治认知,价值取向和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精英们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知道如何去参与和影响政治,加上有钱有势,因此在参与政治活动中,表现得更加自信。精英政治文化加大了精英的政治影响力。RJ
2)大众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文化中一般社会成员对政治现象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由于现实生活中精英凭借其优势更多更积极地参与和影响政治,以获得自己的利益,普通大众则成为政治体系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很多人因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政治冷漠。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的差异,成为民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主要悖论。cO
   ……  ~
4.根据政治文化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分布和作用大小:2SkF
1)主流(主导)政治文化:一个国家内部反映多数族群或民族且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lu
中国的主导政治文化:m8)
------传统政治文化-7
------革命政治文化(阶级斗争文化)!=#
------群众文化jU4Lr
------公民文化^
2)政治亚文化:在国家部分地区及少数人群中存在的政治文化。一般这种少数族群说着不同的语言,易于同其他人口分离,拥有不同于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文化特征。如加拿大说法语的魁北克人,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人,北爱尔兰的罗马天主教徒等。西方学者认为,政治亚文化非常明确的地方,政治体系有可能受到威胁。因为政治亚文化下公民更愿意效忠于族群或民族,而不是国家。&;:V[
如何处理主流政治文化和政治亚文化之间的关系:B8B)j9
国家应该通过强制的手段还是和平的手段促进两者的融合,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仍有待解决的政治问题。Mi5(c[
   ……  A&(Ky
5.根据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Q1
1)冲突型政治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2)协调型政治文化:各种文化之间不存在政治价值观念和信仰方面的根本冲突,彼此之间的差别可通过政治体系进行干预来加以调节。)E/M^}
3)混合型政治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界限不分明,各阶级,阶层,集团和民族,大众与精英之间的分野等均不分明;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种族关系和宗教关系交织在一起。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多见。hJS$B'
   ……  |
   ……  H
第2章 政治心理B6H
(一)政治心理的含义及特征:s.w[
1.含义: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方面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L
2.特征:具有特定的精神和心理现象的特征。$1
1)自发性:是在政治生活中自发形成和存在的意识活动;表现为非理论系统化的,直观和浅层的主观形式;在作用方式上以惯例和经验为根据,跟着感觉走。D?D4
2)社会性:并非只有“政治人”才具有政治心理,每一位普通人都具有对政治生活和事件的态度,兴趣和情绪,因此政治心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vbeyjN
3)差异性:不同的个体,阶级,阶层或集团,民族,区域等具有不同的政治心理,这种差异性来源于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历,扮演不同的社会政治角色。R)%Y0#
4)潜意识性:政治心理没有完整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深层次的难以把握的东西,是政治意识的准备状态。M:z6f|
5)相对稳定性:政治心理是长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是政治环境长久作用的产物,是政治文化世代的积淀。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具有一定稳定性。7gc:R
   ……  '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030>b0
1.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基于以往的政治知识和经验,对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时间和活动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fq
政治认知过程一般包括政治知觉(整体概念),政治印象(固定记忆)和政治判断(评价和推论)三个过程。政治认知过程中将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这是主体形成某种政治归属感的前提。Q
   ……  3PE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表现为在社会活动中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做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0
   ……  $=6lQB
2.政治情感:*/w
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系统,政治活动和政治事件等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觉,由政治情绪(具有短暂性和不稳定性)和政治感情(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两个层次组成,一般表现为好恶之感,美丑之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亲疏之感,信疑之感。政治情感形成的基础是人们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主要反映个人或集体的选择和偏好。!
   ……  j4
3.政治动机>FcT)
指隐藏在政治行为背后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政治动机由政治主体的需求和目标两部分构成,当需求向目标靠拢时,便形成了政治动机。政治动机决定了人们政治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W,j
   ……  fRn
4.政治态度h=!
是政治主体对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的心理反映倾向,即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状态。政治态度是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综合而成,它们的不同组合与配置构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x
政治态度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化为政治行为的必经环节,政治态度的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指向。lSHM
   ……  GpI4#
(三)政治心理的类型yH
1.根据政治心理的主体数量,将政治心理划分为个体政治心理和群体政治心理。qERZHr
A.个体政治心理:pICU
根据主体在政治活动中扮演的政治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又可分为政治领袖政治心理和一般人政治心理。k
   ……  |
一般人的政治心理:依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心程度,可分为参与型政治心理与冷漠型政治心理。q!Tal4
参与型政治心理:有明确的政治信念,较好的政治认知能力和强烈的政治动机,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欲望。D^iT
冷漠型政治心理:政治意识薄弱,政治效能感弱,政治责任感淡薄,对政治有一定的惧怕感,对政治社会化过程有一定的抵触和反抗情绪。6Ii1M
   ……  {]~SFi
B.群体政治心理:是个体在共同的政治活动,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情感,动机,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主要的群体政治心理有以下几类:;6G_a
1)阶级政治心理:有相同的阶级意识,相似的阶级情感,共同的政治需要,相近的政治态度。46MYpq
2)民族政治心理:具有共同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情感。`
3)大众政治心理:借助于媒体提供的政治信息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和影响而形成了群体政治心理,以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自发地评论和议论是非善恶。U24~Fn
4)政党政治心理:具有政党的政治理想和目标,政党的政治信念和价值判断。b~'(0
   ……  ~}%>WK
2.根据政治心理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传统政治心理和现代政治心理|rK`I
传统政治心理:t
是与传统社会的统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一种社会政治心理结构,由于生产力水平地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之间缺乏流动和交往,人们缺乏对自然和自身的了解和认识。政治上的专制和集权,使社会等级森严,对统治者顶礼膜拜。因此,政治心理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和人身依附观念,以及保守,封闭和服从意识。J'gR
   ……  x
现代政治心理:=L\U
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心理结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体制的实施,现代政治心理具有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观念。政治情感上既尊重他人又尊重自己,既关心公共事务,又理智地对待权威,人们普遍具有参与意识,开放意识和守法履约意识。dRh0
   ……  3
(四)政治心理的作用:`[,k
1.影响政治行为:政治行为受到一定政治心理和意识的影响和制约,政治心理成为外部环境与人之间的作用力(刺激)和反作用力(行为)的中介,由此影响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和政策等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内容,方向和方式。M
2.预示政治形势:社会政治心理是一定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通过社会的政治气氛,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可以触摸到政治形势的走势,认清民意的走向,正确认识和判断政治形势,把握社会政治的发展趋势。x
3.制约政治变革:一定的社会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不可忽视的心理基础。人们对政治变革的感情,态度,愿望等心理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政治变革的方向和进程,顺民心者得天下,心安即国安,心治即国治。反之,反民心者失民心而丢天下,违背民意或忽视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政治情绪,任何政治变革终将失败。FVz@z
   ……  @m]>!*
第3章 政治意识形态ad
(一)词源: Wj
从词源角度看,ideology是一种观念学,思想体系,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等。最早提出和使用意识形态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哲学家特拉西,他将意识形态规定为研究人的心灵,意识和认识的发展,发展规律与普通原则的学说。ju
后来,意识形态不再仅是“观念学”,而是指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公开主张的或缄默的信条。=(
   ……  9I{w0o
(二)政治意识形态的涵义及特征:}
1.涵义:JJ[z:
近代历史上,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看做是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辩护的,由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编造出来的幻想,是一种虚假观念。(*H7
20世纪20—30年代,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革命是推翻现存政治制度,进行社会革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kVu+
20世纪50—6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是维护现存政治秩序的主要手段,一切意识形态都是其制造者为扩大和巩固自身的利益而杜撰虚构的,其目的是左右人们的思想,控制社会生活。>J@
20世纪50—60年代的“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虚假意识,是从属于一定利益集团而又隐蔽其真实性且否认其局限性的政治神话,是现代迷信,偏见和教条的根源。工业化必然导致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转变。;J`
当代学者盖茨提出三种意识形态概念:描述意义的意识形态;贬义的意识形态;肯定意义的意识形态。2
   ……  E&K
2.特征:k
1)意识形态本身有别于自然科学理论,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其内容囊括了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经济思想等。gw
2)意识形态本质上一种以一定理论为基础的信仰体系,具有强烈的主观意图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性。主流意识形态旨在论证政治统治的合法性。ig@
3)意识形态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形式出现,以理性认识为主,具有系统性,逻辑性,自觉性,与感情,传统,风俗,成见等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社会心理有所区别。[]3v9
4)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社会利益倾向性。意识形态受制于特定的社会集团的利益,特定集团(阶级,阶层等)的利益是意识形态(尤其是作为政治统治合法性的信仰体系)的灵魂。ll%Ak
5)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社会利益倾向性,受制于一定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性等特定,因此,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内部,由于阶级,阶层,政党,社会利益集团拥有各自的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发挥着不同的功能。"s1H
   ……  SP6
(三)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B!W(px
1.意识形态的维护功能:wKr,b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主要由意识形态发挥维护功能:表现为现存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和进行辩护。RC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理论,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意识形态,对论证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辩护和维护。Z
3)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则论证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9
4)发展中的其他民族国家则以其民族主义(如甘地主义,尼赫鲁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等为其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辩护和维护。#
   ……  ,/;n7
2.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x[S5+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常常存在正统性主流意识形态,正在被抛弃和淘汰的旧的意识形态,以及刚刚出现的新生的意识形态,三种意识形态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批判,相互否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社会表现形式常常体现为阶级斗争,政党斗争,集团斗争,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斗争。=C
2)从实际政治生活过程看,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和意识形态的维护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3)在国际政治生活中,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社会主义国家对西方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批判。;K2um
   ……  ;
3.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ch
一方面,它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理想信念,承认彼此的公共利益,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团结起来。成熟的,得到社会普通认同的意识形态能够激励社会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理想。不成熟的,得不到社会普遍尊重的,教条的意识形态则可能使社会民众迷失政治目标和丧失政治理想,国家因为缺乏政治凝聚力而限于冲突或混乱之中。=1bXke
另一方面,它可以引导社会心理的升华。不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民众的心理施加影响,以扩大自己的意识形态作用范围,维护和论证其政治合法性。转型期国家常常出现社会心理障碍,能否引导社会心理朝有利于改革方向发展,事关改革的成败。Q>UIT;
   ……  !mmH
(三)几种主要的意识形态:1rP
一.自由主义m
19世纪初,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学说,它抨击封建专制和特权,宣扬立宪政府和代议制政府。后来,自由主义颂扬自由放任,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19世纪晚期,出现现代自由主义,更倾向于福利改革和经济干预。PRroh
自由主义的要素:RQ
个人主义:个体至高无上,建立个人成功和发展的社会。x.U
自由:个人自由优先于平等,正义和权威,主张法律下的自由,个人的自由与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D
理性:认为个人有能力按自身利益作出明智判断,人类能够通过讨论和辩论而非战争和屠杀来解决冲突。G
平等: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选票票票等值,不认同社会平等或结果平等,支持贤能统治原则。!3Fb>y
宽容:相信宽容或容忍既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富足发展的手段。赞同道德,文化和政治的多样性。3
同意:权威和社会关系应基于同意或自愿一致,政治建立在被统治者的同意基础之上。bZ-
宪政:信奉有限政府的理念,主张通过立宪,分权与制衡来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 6
   ……  ED
(一)古典自由主义(17—19世纪中期)8H"t.
代表人物:约翰•密尔,洛克,孟德斯鸠,托马斯•杰佛逊*G ;y
1.信奉极端的个人主义,个人价值是社会的最高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最终源泉,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应该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o
2.认为国家是必要的邪恶,它可以确立秩序和安全,保证契约的执行。,@+XW
3.经济上颂扬自由放任,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认为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5R
4.认为自由放弃能保证经济繁荣和个人自由,由于功绩制客观地评价个人成败,因此能够保证社会正义。OV3
   ……  @
(二)现代自由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j%
代表人物:托马斯•格林,霍布豪斯,伍德罗•威尔逊M y44h
1.力求把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个人自由与社会发展和统一5m
2.反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和警察国家,主张发挥国家的积极作用,扩大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建设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a
3.为了协调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避免发生国家专制,强调扩大公民的权利范围,如工作权,获得报酬的权利,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障的权利等。"
4.主张更多的社会合作,奉行改良主义,反对法西斯和共产主义,主张和解适应,通过社会工程改良社会,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Y`,N
现代自由主义既反对自由放任政策,也反对实行计划化,主张有限的干预和计划,既反对两极分化,也反对废除私有制,主张公正的分配,既反对守旧,也反对激进,主张稳妥的改革。:
   ……  e|s6
现代自由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Z./
一.是主张积极自由论,反对消极自由,主张积极自由。])ya
二.主张积极国家论,主张国家应该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干预社会经济事务。I]
   ……  kqgM>
(三)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80年代)Q[!`kf
代表人物:英国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密尔顿•弗里德曼rl{
1.核心支柱是市场原则和个人主义S^4
2.首要目标是要求“退回到国家的边界”。相信不受干预的市场资本主义会带来效率,增长和普遍繁荣。zJ>
3.偏爱私有企业,排斥国有企业和国有化政策。$n
4.“个人及其家庭就是社会,除此之外别无他物”HJM
5.认为“保姆国家”培养一种依赖文化,侵蚀了市场中的选择自由。Tn v"
6.相信自由,个人责任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价值E-
7.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进程能够推动新自由主义的传播和实现,或新自由主义全球化。TS<l?
   ……  O'$7]G
二.保守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C@ArP
1.保守主义是对日益加快的经济和政治变革的反动,对了对抗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保守主义坚决捍卫传统社会秩序。*aYzCJ
2.早期欧洲大陆的保守主义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动,拒绝任何变革。}c@*H
3.英国和美国的保守主义则比较谨慎和灵活,主张为了保存而变革,在“同一民族”的家长式旗帜下支持社会改革。_^>x
4.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出现了反对现代自由主义的新右派(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7
   ……  _
保守主义的要素:`O.
1)强调人类理性的有限性,认为人类无力设计全面改造社会的计划,社会弊端职能减轻,不能根除,反对任何打破社会连续性或彻底改造社会的企图。=K
2)尊重和保持传统。认为传统是久经考验的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促进稳定和安全,给人带来社会和历史归属感。反对对传统进行任意破坏或替代。Mrd
3)主张实用主义。由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主张信念深植于经验,历史和实用主义之中。相信行动决定于实际的环境和目标,即让“发挥作用者”来决定。3}K[Eu
4)强调等级和不平等。认为人天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不平等,反对收入和地位方面的平等追求。个人的生活境遇大多取决于运气和出身。因此,富人和特权有一定的责任去照顾较穷困者。_e[h>'
5)强调权威和精英人物的作用。认为大众缺乏参与政治和管理的能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由精英或权威来管理。反对大众对政治和管理事务的过分参与。犯罪和无序的根源在于人类个体而非社会。因此,需要强势国家和严刑峻法来维护秩序。;!1&
6)有机体论:认为人类社会在传统上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决定于自然的需要,各种制度或社会结构(家庭,民族,地方共同体等)共同促进社会的健康和稳定,社会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简单的组合和堆砌。共享的价值和共通的文化是维系共同体和社会团结的关键所在。A| e6S
7)财产。认为财产至关重要。它赋予人们安全感和独立自主的手段。财产鼓励个人尊重法律和他人财产,人们从私有财产中认识自身。保护私有财产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监护财产使之荫庇后世的义务。d{vg
   ……  <l5[
新保守主义(20世纪70—90年代)kn2+i
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柯克,伯纳姆,加尔布雷斯等N
新保守主义的主要元素:反国家主义的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保守主义。P-)Yi
兴起的背景:欧美经济经济上,福利国家赤字财政国家干预造成政府巨额赤字,企业效率低下,经济低迷。政治上,政府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行政效率低下。文化上,现代自由主义导致社会道德标准崩溃,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社会上,社会矛盾加剧,学生运动,种族矛盾,反贫困运动兴起,国家凝聚力下降。o ?
   ……  _
新保守主义的特征:Y
经济事务上:NZ\dL6
1)主张恢复传统的市场经济,但放弃对自由经济至高无上地位的要求。反对政治干预过度,斥责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管制造成了企业效率下降和官僚主义的滋长。YGqD
2)虽然承认向福利国家过度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但主张把福利国家与膨胀的社会福利政策严格区分开来。断言社会福利扩大增强了人们对政府的依赖,个人意识的减弱和道德共同体的淡漠。2Ri
3)在主张市场主导经济的自由化同时,在某些经济领域使用严刑峻法进行强力国家干预,如私有化,打击工会,修改劳工立法,削减社会福利等。.WT8@F
政治领域:X
1)认为除道德外,人生而不平等,认可机会平等,法律平等,政治权利平等,但反对结果平等。'5H[.B
2)反对大众民主,主张精英民主,提倡精英统治论,技术专家治国论。#J
3)主张减缓和控制民主进程。现代自由主义带来民主过剩和民主的混乱,造成政府超载而丧失合法性权威,危及社会秩序的稳定,主张有限民主论。jKU
4)主张恢复传统自由主义原则,即消极自由,尊重个人自由和自由连任。FI
在文化或意识形态领域:;N
1)强调传统道德价值观,认为它具有普适性,批评价值相对主义(后者提倡价值和文化的多元化,造成对理性和科学的怀疑。)us9TY"
2)认为道德,婚姻和家庭是维系美国社会的核心要素,批评道德善恶相对主义不敢承认欧美****价值观优越性,从而导致对其他坏的制度束手无策。EgUa
3)对多元文化和多宗教社会心存疑虑,认为它们将引发冲突和社会动荡。~+P6'
   ……  20
在外交政策领域:L<
1)拥护资本主义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反对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主张外交政策应体现美国的****价值观,美国应该挺身反对暴政和极权,为推进民主制度不惜使用武力。b5.^
2)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使命感。主张从人道主义出发,推进西方价值观以改变那些落后的政治制度,为建立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而积极采取行动。e
3)主张冷战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缔造新世界秩序的责任。主张超越国际机制,对联合国和欧盟等国际组织或超国家机构心存芥蒂。.)D
4)以单边主义和军事实力作为战略手段来维护美国的体制霸权和国家安全,强调实力。P'FB
5)宣扬文明冲突论,主张强化和巩固西方基督教文明。+v
   ……  $_a_yX
(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6
民主社会主义是二战后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国际奉行的政治意识形态。 j
1)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放弃暴力和武装斗争。go.b
2)承认自由企业和市场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放弃生产资料公有制或国有化。[brZ
3)主张建立福利国家,通过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来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缩小贫富差别。?/C2E
4)主张通过民主的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自由公正和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社会,把经济权力交给全体人民,自由人以平等地位在社会**同工作。Te8;Mq
(四)女权主义#
是西方妇女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自20世纪60年代崛起后,在西方国家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女权主义以两性关系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反对性别的歧视,压迫,剥削,追求两性的平等和妇女的解放,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等以男性为主题的其他政治思潮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除了性别,妇女权利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外,女权主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它的理论基础和政治主张大都借鉴其他思潮,形成了政治价值取向不一的众多流派,如自由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心理分析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等。l'7t
   ……  <)d?7
(五)*Vj
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国家针对福利国家危机,核军备竞赛和生态环境恶化而兴起的新兴政治思潮,主要特点:A!%!
1)以卢梭和尼采等人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思想基础,追求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调,抨击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个性的泯灭和文化的衰落。5,NE
2)崇尚新激进主义或新乌托邦主义,主张以一种不脱离实际的远大的眼光建立自然和社会生态平衡的绿色社会。\Mj@O0
3)在思想方法上赞同整体论,反对近代分析归纳法。与从个人与社会关系出发的传统政治思潮不同,绿色和平主义强调从更宏观的角度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思考问题。&hfft
4)在哲学上,信奉一种后物质主义,批判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无止境的物资追求和物资享受倾向,主张超越物资层面,在精神层面继续探求生活的目的意义。sqA=
   ……  N"5-9
   ……  tJGfj
第4章 政治社会化I:[u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和特征71vjM
1.含义:N-K
西方学者认为:ti{e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_"V8Xr
2)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3)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K89`
4)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中国学者认为:s#,29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的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MzZ
   ……  _.wF
2.特征:形式的多样性和效果的复杂性。前者表现在它通过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政治组织,音乐,美术,文艺,体育等方式进行;后者体现在政治主体,职业群体,地区群体,民族群体等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差异性。2@R{
3.主客观相互作用性。政治主体经过社会的政治教育和培训,接受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同时,在政治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政治知识,政治技能,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并主动地去影响社会和他人。+Lw
   ……  G
(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I
1.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即为社会成员提供政治信息,传递政治文化,以及影响其政治意识的媒介。Ivma{=
1)家庭2)学校3)大众媒介4)社会政治组织>
此外,国内外政治事件,国歌,国徽,国旗,教会,工作场所,娱乐场所,文化活动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社会化功能。Qc
w<
2.影响政治社会化的若干因素n
1)利益需求: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一切社会成员都是按照不同的利益需求,选择和接受不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并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情感和观念。利益需求还影响人们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媒介和方式。O
2)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制约力。它通过政治体系和各种方式对政治社会化产生全面的影响。倡导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观念,设立特定的政治教育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培养特定的政治教育成员,对人们获得政治知识的价值,进入政治生活,产生直接影响。GFdMqt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T.B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政治社会化提供有利的客观环境和物资条件;经济发展促使人们利益多元化和利益见解,要求政治予以更多的保护和协调公民的各种权利;前两者因素综合起来,使政治社会化朝更高级层次上发展。xrK0\K
4)社会文化:x.o0"4
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文化的民族性,阶层性和层次性,都影响政治社会化进程;政治社会化过程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信仰;不能超越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符合社会民众的不同文化需求。h|F
5)政治事件=,"+
政治事件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政治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利益,意志,力量和矛盾都将充分显现,使人们更加明确,深刻,全面和发展地认识政治生活,获得政治知识,形成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思想。'Tq)
   ……  5ln>
(三)政治社会化过程W`nrW5
政治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按人生的先后发展阶段,政治社会化过程大致有5个阶段:J?P
1.幼儿期:父母家人和幼儿园老师对零星的形象的政治人物和事件,对幼儿进行解释和说明,灌输一些基本的政治感情和价值,培养某些简单而单纯的政治态度和情感。|D$"`#
2.少年期:对政治概念和条文的理解逐步加深,开始学会分析和独立思考。n?
3.青年期:接受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范围扩大,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政治社会化的强度和速度提高,对政治现实的批判精神和自主性加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带有浓重的理想色彩。/1
4.中年期: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成熟期,拥有比较成熟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价值观。?-A}t
5.老年期:随着社会地位和政治角色的改变,政治效能感减弱,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政治失落感,其观念和行为容易与不断发展中的社会政治文化发生错位或冲突。*-
   ……  f
(四)政治社会化的作用:V}Esz
1.塑造个人政治人格,提高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政治生活。X+Y
它向个人灌输政治系统通行的价值观,教会个人如何同系统沟通,向政府表达某些期望,也了解政治需要公民做些什么,像服从法律,参与地方事务,参加投票等。~^Hy]
2.通过代际之间政治文化传递 ,维持传统社会文化,同时在政治实践中改变和创造新的政治文化,促进臣民政治文化向公民政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臣民政治文化注重奴性与服从意识,对权力顶礼膜拜,强调三纲五常和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观;公民政治文化注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自由和平等,以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作为主导价值观,强调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观念。/wb
3.通过影响人们对现有政治体系认同与否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维持或改变现存政治体系。它通过教育并约束社会成员遵守政治体系的规则,履行政治体系规定的角色(如法官,党员,候选人,选民等),支持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只有多数人服从法律并按部就班地承担不同的角色,政治体系就得以维持和运转。因此,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通常与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成正比 。本段总结FQjQCw
   ……  y
第5篇 政治发展eV
第1章 政治发展V$pT
(一)政治发展的研究对象r!yh
西方学者大都以发展中国家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化,尤其是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与政治秩序,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等问题作为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力图把新兴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引向西方国家经历过的发展模式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显示了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可以说这是一种狭义政治发展。A
   ……  VfqJ
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a ^
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纵向来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据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隶属于总的社会政治发展,从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要素和各种关系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2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形态中,政治发展既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对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政治发展问题时。必须把政治发展与其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密切联系起来,必须把政治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级相结合。这样才会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选择正确的政治发展模式 。&Ah
   ……  N1J9B|
(二)政治发展的内涵:{.@
中国大陆学者的政治发展观:rUs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 结合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和中国现实实际,发展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治发展理论,认为政治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x{.Zo
1)政治发展的目标是政治民主8
2)政治发展的方式是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t-A]O
3)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结构分化和专业化,政治组织制度化。政府能力加强(政治立法,行政,司法能力的加强 )。政治文化世俗化和理性化。公众政治参与水平提高。]+X
   ……  b/&LDH
(三)政治发展的方式 :{
1.革命推动论:当一种政治制度完全腐朽,变成社会进步的障碍时,只有通过政治革命实现政治关系的根本变革,为政治发展开辟道路。1
2.改革推动论:当一种政治制度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本适应,仍有继续存在的合理性时,则可通过政治改革的方式克服政治关系中的某些弊端,使政治系统更加充满生机 。5jz
3.文化推动论:政治发展须与政治文化的更新相联系,制度的变革必须以文化变革作为基础。可以通过思想启蒙和现代政治文化的普通传播,推动政治发展 。b!oli
4.科技推动论:以信息论控制论为主要内容的新科技革命,使政治信息广泛共享,公民的政治参与更加便捷,电子政府的建立拓展和加快了与公民和社会的政治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推动政治发展 。vN`:<
   ……  hPI
(四)政治革命与政治发展N
1.政治革命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t*Gw2
1)含义: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P(u
2)特征 :}bi1"H
  1.政治革命以革命阶级为主体p
  2.政治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夺取国家政权""qB
  3.政治革命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主要内容^]a
  4.政治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少数人参加的政治密谋或政治恐怖)cP{x3
  5.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不同于缓慢而漫长的社会革命)mYQW=:
6.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也有不流血的和平过渡(在革命形势的逼迫下,统治阶级被迫让出政权,实现国家权力的非暴力性新旧交替)1[x
   ……  (:8x
2.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3
1)类型:按照革命的主体和规模,分为国民革命,民族革命,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宫廷政变,军事政变等。#ecib
按革命的意识形态,分为民主主义革命,集权主义革命,第三世界革命等。GM
按照革命进程中对现有体制的破坏,对集团的动员及对新制度的创立等。分为西欧型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东方型革命(中国革命,越南革命等))S0!
按照革命目标,分为市民革命(法国大革命,墨西哥革命),民族革命(美国革命,中国革命,越南革命等)。\+LIG
   ……  pJw
2)政治革命的作用 :?QC$
1.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革命摧毁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政治统治,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了新的政治制度,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科技和文化发展扫清了道路,由此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S,`,
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环境:通过改变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改变政治文化观念,改变国家的国际地位等来改变一国的政治环境,由此为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的确立创造条件。ET_d^D
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通过政权的转移,政治领导人的更换,政治组织的变更,政治活动和政治政策的根本改变,法令制度的更新等方式,对政治体现进行更新换代。+hjvy
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通过直接否定和摧毁旧的文化体系,以及通过宣传和传播革命的主张和思想,培养新型的政治文化。 o h
   ……  "
(五)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2
1.政治改革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步骤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过程。.O
2)特征:1.改革是介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变革,它比改良更深入更广泛,更具有变革的性质,改革不仅是量的变化,也包含部分质变;与革命相比,它没有革命那样激烈而彻底,不造成社会整体的根本性质变。2.改革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依靠现存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改革的目的是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3.改革以政治统治集团为主体,是有计划分步骤的自上而下的渐进而缓慢的过程,改革以和平方式进行,以不破坏既有的政治统治的基础和原则为限度。4改革通常以经济改革为先导。+G52
2.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作用C%.%
1)改革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自上而下;经济改革为先导;一项系统的工程:^D?{@
2)政治改革的作用: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  @
   ……  ^$p
3.政治改革的作用:!Zal
1)政治改革是消除和缓解社会利益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西方国家扩大 选举权的改革,建立公务员制度,立法,行政和司法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利益矛盾,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有效的巩固了政治统治。#
2)政治改革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结构,完善政治体系的政治功能,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政治制度化的水平,都有助于维护政治统治和提高政治管理效率。`]+V
3)政治改革是克服政治弊端的有效方法。通过政治改革,针对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中的政治腐败,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独断专行等种种弊端,建立相应的防范和纠错机制,促进政治发展。F
   ……  !
   ……  M}v<P(
革命和改良的区别 :0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N@T
一般来说,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tDf
1.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阶级手中,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iAg
2.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g@q&p
3.由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它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zV1Y
一切剥削者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6/
   ……  "6UusB
第2章 政治民主s.{GY
一.学术意义上的政治民主理论:/
1)古典民主理论(古希腊城邦公共政治生活)vc2g
民主是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统治,民主即人民的统治bXK6@
特点:城邦通过公民大会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生活,民主即民治。公民指具有公民身份的20岁以上有财产的男子。是一种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排除在外的有限民主。x~5@,
2)近代保护型民主理论:(洛克、孟德斯鸠)TO/
兴起于18世纪欧洲代议制政体下,不强调民主是一种参与机制,而更强调民主是公民保护自己免受政府侵害的工具,古典自由主义是典型代表。&._
特点:由于近代民主只能是一种代议制民主或间接民主,因此民主的重心不是公民直接参与,而是通过选举委托代表治理国家,因此这种民主是对国家公共权力进行制约和防范。C_]{HZ
通过宪法和法律民主规则,强调公民的权利,通过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来制约公权。保护型民主理论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以及个人应该为其经济和社会环境负责的信念相一致。ov>
3)发展型民主理论(卢梭、密尔)&IboZ
强调人类个体和共同的发展,公民的自由不仅需要限制政府,更需要直接参与国家公共政治生活,因此又被称为参与型民主理论。公民通过服从公意,就是服从自己的自由意志。CQ]j
特点:%Q
强调民主不仅仅是消极限制政府,保护公民权利,还应该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参与基层民主。发展型民主不仅需要政治平等,还要求高水平的经济平等。公民通过参与民主,可以改善其心智,达到个人发展的更高层次。/ol{
4)议会民主理论(约翰•密尔的代议制政府理论)@pNCa?
主张通过民选的议会代表公民治理国家,在政治和被统治者之间建立某种间接联系。其核心思想是建立向议会负责任的代议制政府。{
特点:主张选民通过选举推选素质较高的代表治理国家,议员根据选民的利益独立思考和判断。政府向议会负责,议会向选民负责。议会民主是对精英统治与大众参与的一种平衡。"BQm e
5)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理论b%A
对资本主义****和议会民主嗤之以鼻,认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通过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最广泛而平等的人民民主。M^<S
特点:强调公有制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现实生活中法理上是苏联的最高苏维埃和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的代表机构,并享有最高的政治和法律地位。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是苏联共产党和中国***享有国家最高权力,存在“谁来制约共产党”的问题。QB+V
   ……  sv+OT
二.实践中的民主理论Ej1w+z
1)精英民主理论:现实民主的“寡头铁律”xwX
2)多元民主理论: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D+["
3)法团主义民主理论:政府与企业家,工人的合作主义民主s9`8
4)新右派理论:民主少量无害,多则致病,民主主要是防范专制政府,保护公民权利。G'A7&+
5)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民主。A%O^Rt
   ……  /
三.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或原则u
1)以特定的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前提1XQa9
民主政治的社会性质取决于政治统治的性质:5'o"|
政治民主就其基本构成来说,是政治权力性质和形式的统一,前者包括政治权力的统治性,后者包含政治权力的社会管理性。\zsFDc
就其政治作用而言。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式,是为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服务的。Dk`W
2)与商品经济紧密相连。G
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不过是商品经济的原则和规则在政治权力组织,运行方式和政治权利的实现方式的运用。h3E-X
民主政治的过程,不过是商品经济过程在政治领域中的反射和投射。c
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民主首先体现为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自由的权利,其次,民主还表现为公民之间享有权利的平等性。]]x
4)政治民主以多数人决定,少数人权利作为基本运行规则。多少决定规则包括:公共事务经过充分自由讨论后才形成决定;按照法定规则和程序,平等投票作出多数决定;多数方案的修改仍需多数重新决定。少数人在遵循多数人决议的同时,有权利坚持和维护自己的意见。1UFL
5)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作为基本实施方式。_Clpf
6)政治民主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98:
法制确认民主政治的原则和规范,使之法律化制度化,由此赋予民主最高权威性。\/#@c
法制制定了民主政治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使公民明确自己实际享有的权利。K%qv2
法制制定了实现民主政治的具体程序和方法,从而对社会政治成员提供了行为基本准则。zB"
法制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措施,以强力保障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行,惩罚违反民主政治的行为。!e)
   ……  ?gwF
四、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8z
1)社会主义民主:由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应的具体制度来体现_@105
1.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议行合一原则,共产党领导原则,政治协商原则,人民监督原则,法制原则等。3
2.具体制度:普遍选举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制,国家公务员制度等。[
3.存在的缺陷:封建政治文化残余的影响,国内外形势的影响,过分集权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限制,执政党领导人的过失。表现:体现民主原则的具体的制度和机制没有得到应有的建设和完善,公民的政治权利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Yhb
2)资本主义民主:*WJT
由其基本原则及其相应的具体制度和规则来体现。bW<Q[
1.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等。]SwrJ
2.具体制度:普通选举制度,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代议制度,公务员制度,分权与制衡下的司法制度,以公民利益集团和大众传媒为主体的社会监督制度等。yI."[
3.存在的缺陷:政治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政治生活中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金钱对政治公正的侵蚀等。ldw
   ……  ;O\0Q#
五、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nX[
1)基础性建设 :4
确立和发展商品经济,是确立和完善政治民主的必要经济基础。E1^
保障国家主权的统一和完整,消除社会重大矛盾和分歧,保持社会稳定发展,是政治民主发展的必要安全稳定基础。破除以尊上欺下,消极无为,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封建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消除非理性的(狂热,偏激和冷淡)的政治心理和意识,确立以平等,参与,自主和理性为特点的政治文化,是政治民主发展的必要文化基础 。wW
2)制度性建设 :5u.
政治制度建设:在坚持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下,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具体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有利于人民政治参与,反映利益要求,实现政治权力运行合理化;改进政治机构和设施,清理各种政治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设置权力运行的正当程序,明确不同机构的职能范围和工作内容。ZL
法律制度建设: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具体法律,形成统一,完备,严格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
3)公民文化建设 :&F
公民是民主政治的主体,公民的政治意识和能力在实现权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是政治民主发展的必要文化基础。_8g#
公民的文化建设主要有:7dU
提高社会教育水平,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政治教育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改善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2B5iI
加强公民政治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公民熟悉政治生活,了解民主规则和程序,掌握民主生活技能,直接参与民主政治过程。8,
提高公民的政治利益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使公民认识政治权利的实现对自身利益的紧密关系和重要意义,切实感受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I-<f
4)民主监督建设 :rL-3e|
公民有权利并有制度和机制保障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公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是政治民主能否真正落实和实现的重要标志。因此,建立公民有效的监督机制十分必要,它包括:cKOM-
选举监督机制'Y
舆论监督机制``K,#
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的监督机制5quUo
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申诉,罢免的监督机制。&8nbP
   ……  k"'?"
六.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q
七.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  (略,见笔记)|/ >?
   ……  T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r
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V
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5.
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x
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8:57:22 | 只看该作者
••••四楼••••)74
以上是 《政治科学基础》整理笔记$H
下面是F
••••《政治科学基础》 要点整理R=A@
《政治科学基础》要点整理:kQ\B)~
第一篇政治和政治学v+("
1.政治的含义=
作为强制性分配社会资源的一种社会上层建筑,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社会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现象。它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于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建立与演进,消亡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资源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pd:
2.政治的基本特征'
包括 政治主体 政治的根本目的 政治驱动力 政治特质 政治主要内容(详见P13-15)-F"5<e
3.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7v
政治与 经济 宗教 法律 道德 的关系。=
第二篇 政治主体8f
政治主体的含义zt
指在社会政治关系或政治过程中,具有主体身份并对政治资源的配置产生作用的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参与者。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政府、阶级、阶层、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民族、公民、公务员(官僚)、政治家或政治领袖,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等。Q8.=
政治主体的类型>h6h>6
以政治主体的组织结构作为划分标准,一般分为团体型和个体型两类。1)组织型或团体型政治主体:国家,政府,政党,阶级,阶层,利益团体,民族,国际组织,国际社会等。2)个体型政治主体:政治家或政治领袖、公民等。DAWF
政治主体与政治角色 见P37末段。政治角色:是指与政治主体的一定政治地位相适应的政治行为模式。政治系统:由各种互相作用的政治角色或政治角色结构组成,通过研究政治人在政治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根据角色分类、角色期待和角色冲突来解释政治行为。Nz
第一章 国家:
不同国家学说:一。社会共同体说 二。社会契约学说 三。国家统治说 四。国家要素说 .Gn
五.当代西方国家学说:1.现代自由主义2.现代新保守主义3.民主社会主义4.西方马克思主义EX(jk
六.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GM|
&copy;    Y
国家的类型:有若干种分类方法,并各有诠释。xJ@/)
&copy;    ~(q
国家的形式:1.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 2.国家政权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i,}
&copy;    F,u-<
政体的划分标准,政体的各种类型,及各种政体类型的主要形式,代表国家。`
君主政体:1、立宪君主制2、二元君主制;共和政体:1、议会共和制2、总统共和制3、半总统半议会制n2h
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和主要表现形式,具体实例国家。w
单一制;复合制:1、联邦制2、邦联制IovYG
&copy;    FPGmm
国家机构的含义和特性,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XDV:k
统治阶级或阶层或集团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履行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类机构的总和,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的体现。Om*|@[
主要国家机构一般包括:国家元首,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9=Q;/\
&copy;    1
国家主权的含义。(P53,近代传统意义上的定义;现代意义上)SiW
指一个国家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有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对内属性指国家对内的最高的政治统治权力,对外属性指国家独立自主决定其外交政策,处理国际事务的权力。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主体;主权具有最高性、无限性、不可让渡性、合法性、强制性和排他性。+r3D
国家主权的有限性:国内意义上1,2,3,4;国际意义上1,2,3,4H
怎样应对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国内政治生活层面上;国际政治生活层面上。M_
(如何认识国家主权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08年论述P
&copy;    `p
&copy;    b_3
第2章 政府<*;
政府的含义,与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相比所具有的特性l+$
通常指执掌和执行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并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服务的机关。就世界范围内的实际情况,政府含义有广义、中义、狭义三种区分:W1!QXz
1、中央和地方全部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及其附属机构&#cx7|
2、中央和地方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附属机构eg>P
3、只限于中央政府行政机关和中央政府的核心机构(内阁)o2-6fZ
政府与国家的区别联系;政府与政党,社会的关系P
政府权力来源的三种理论权力神授、权力君授、权力民授 -jb?g
政府的权力结构:从4个方面看 IO;pf
当代西方国家政府遵循的政府组织原则|,0k
社会主义国家遵循的政府组织原则**领导原则、民主集中原则@A;_L:
政府的组织形式:内阁制,总统制,混合制,委员会制,国务院制;各实例国家。Hi
&copy;    Bc
若干关于政府职能的学说 国内的四职能说:1、政治统治2、社会管理3、社会服务4、社会平衡。b2o
&copy;    <dRn
国家的责任:1.议会内阁制 2.总统内阁制 3.混合政体mF{G
以上三种国家政府形式中,总统,总理,内阁,政府之间谁对谁负责的关系。~2G$&K
&copy;    D
第3章 阶级与阶层W-8QSW
1. 西方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G
2.社会主义国家(以中国为例)阶级结构的新变化-1?I
3.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和阶级冲突?+
4.阶级分化导致人们社会政治地位不平等;阶级利益矛盾导致阶级斗争和阶级冲突;阶级区别影响人们意识形态的差异性。1GnaS#
5.阶级理论的基本特点。=5.8
&copy;    CU)38J
第4章 民族'=UFl-
1.民族的含义与特性-1=i_W
2.民族的不同类型:若干分类方法6Gs
3.民族主义的含义和三点本质属性T5 y
4.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旧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冷战后的民族主义)及其作用Xx
5.如何评价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两面性)%
6.上述三种民族主义运动各自的具体表现。RcO&Y
7.民族关系?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
8.现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2[!
9.民族关系与阶级关系、政党政治、民族国家、国际政治,与它们的关系。>}l?
10.政党政治?民族国家?国际政治?}zL
11.民族关系对国际政治影响的主要表现wDh
12.冷战后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AFr9I
&copy;    jIYt
第5章 政党{3K'{3
1.政党的含义与特征。Paf
2.政党的类型(按若干不同的划分标准)+KJD
3.政党的功能N]8
4.政党制度?政党制度的若干不同分类。]{
5.一党制的各种类型。国别举例@db,
6.非洲各国冷战后从一党制向多党制过渡出现的若干问题及思考(不能片面不顾国情照搬西方民主模式)~
7.两党制的各种类型。国别举例。两党制的优势及弊端。v
8.多党制的各种类型。多党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取多党制)$
9.西方国家政党制度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因及其面临的挑战。{]}BKO
10.**多党合作制的特点。Z?H}pJ
11.西方多党制与中国***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有何区别。#3s;b
&copy;    Xi,_
第6章 利益集团:oSP
政治利益:一定政治主体由其政治社会地位、经济利益和价值追求所决定的政治需要。贯穿于政治过程的政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形成政治意识、构成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的内在因素。通常以政治目的为直接表现,影响政治决策和政治实践。pDte
&copy;    e=X
1.利益集团的概念7P+OZW
2.利益集团的特征bXq,
3.利益集团形成和发展的原因d'4i7
4.利益集团的类型(若干不同的划分)Z%~s$
5.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3
1.直接的院外活动(,\mX
2.间接的院外活动I>_Y{c
6.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BdGbSW
7.中国利益集团的作用{*
&copy;    dMA
&copy;    lJ'.Qw
第7章 政治领袖!
1.政治领袖?政治家?(杰出的政治领袖或政治领导人是政治家)政客?56
2.政治领袖或政治领导者与政治家的区别vb
3.政治家与政客的联系和区别U~v,CA
4.政治领袖的特性JqhS&
5.政治领袖产生的若干形式xt j
6.政治领袖的类型(不同分类方法)C
7.政治领袖的责任(人格论,体系论)C
8.政治领袖的作用。8>b
&copy;    [1]
第八章 公民6S
1.公民的含义。 [VE
2.公民与人民的联系和区别。|*X
3.公民的特性k
4.人权概念的产生与发展。$SB
5.现代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T\f$b
6.公民的义务?/xw
7.有效公民?(P163,第一段)x"
8.有效公民的实现方式。(如果实现从法律形式的公民向有效公民的转变)可以考论述。?p03v
9.有效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q&g/I
第9章 国际组织n
1.国际组织?`p1
2.国际组织的产生和发展!k%w
3.国际组织的类型yF
4.国际组织的政治地位和作用。;Sa#
5.联合国宗旨及行动原则(P173)(同样为 外交学 考点)r=^[Jl
联合国主要机构v[
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H
联合国改革aCpWj"
6.欧盟的产生与发展5E3
欧盟的主要组织机构%5z""P
欧盟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n7/=V
7.非政府国际组织NGO?及其特征/'?
8.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copy;    b
第三篇 政治行为I-+B
1.政治行为?政治行为的主体?}<n
2.政治行为驱动力[?
&copy;    -)l.K
&copy;    _?Yd
第一章 政治统治5&5I
1.政治统治(几种不同的理论)^
2.政治统治的基础agLL
3.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影响政治合法性的因素。合法性危机?4:oBM
4.政治统治的特征udqL
5.政治统治的类型(多种不同分类)Hp1
6.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fbc
&copy;    $$1df
第二章 政治决策+=+
1.政治决策的含义D`
2.政治决策的特征={?j
3.政治决策的主体(狭义与广义之分)^/]>
4.政府决策机构包括?[RAd
5.政治决策主体:政府决策机构,政党,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民。cwP#
&copy;    (
第三章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08年简答)Eo>
1.政治参与i
2.政治参与的特征a
3.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FeM-'
4.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4章 政治沟通(政治沟通的基本构成要素和作用08年简答)/@Z
1.政治沟通?cY~j^
2.政治沟通构成要素*l
3.政治沟通的功能/[T9c
4.政治沟通中,大众传媒的作用,_M":
&copy;    $>v}
第5章 政治冲突et
1.政治冲突%C
2.政治冲突的各种理论CL8Qo~
3.政治冲突的特点W)YN
4.政治冲突的类型:1)国内政治冲突(若干种类)`xH
                 2)国际政治冲突(四个层次)$>$T;
5.为什么爆发战争,怎样才能阻止战争?(P260-262)5!aN8h
6.政治文化差异引起的国家政治冲突j|x
7.亨廷顿 《文明冲突论》的特点及其缺陷与不足6tv
8.恐怖主义的形式和特点,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恐怖主义的类别^
9.全球一体化和超越国家主权而引发的国际冲突。5r
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公约、多边协定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对国家主权的影响。.K
10. 政治冲突的功能(宏观层面,微观层面)j/WO6Q
&copy;    &
第四篇 政治文化U'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 构成的两个层次?99n18v
第一章 政治文化_
1.政治文化的结构g
2.政治文化的若干不同分类+f
3.政治合法性及合法性的基础(08年考点)R8
&copy;    ,
第二章 政治心理t@,@98
1.政治心理G_ #2
2.政治心理的内容R5%
3.政治心理的特征td?
4.政治心理的分类:社会政治心理,群体政治心理,个体政治心理 FOJ#
5.政治心理的作用<
第三章 政治意识形态)W_=
1.意识形态的含义<xK
2.意识形态的特征m9i
3.意识形态的功能:维护功能,批判功能,引导功能)^
4.几种主要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绿色和平主义,女权主义。*Yn+
&copy;    m>
第四章 政治社会化(08年名解考点)ZrZR39
1. 政治社会化?Dkp
2.政治社会化的特征Dp
3.政治社会化的功能I-@
&copy;    f0
第五篇 政治发展3C/FgL
政治发展的两种形式与途径uZ
&copy;    ">c>
第一章 政治发展(08年名解考点)-$_.+-
1.政治发展的含义?TVkY9
2.《政治学基础》对政治发展的定义nW
3.政治发展的内容f92r
第二章 政治改革/革命#q;U6
1.政治改革?政治革命?lhIMm
2.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的区别(大题)R..7~
3.政治改革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主要方式和表现形式?b
&copy;    Pb
第三章 政治民主1f? #(
1.几种民主理论:经典民主理论,精英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马克思民主理论![,Q?
2.民主对于政治发展的意义。~%
&copy;    R
第四章 政治稳定rR/j%
1.政治稳定?@
2.政治稳定的分类$njJ
3.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A#EG
4.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5.政治稳定的实现条件HKZMA
6.实现我国政治稳定性的途径?5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8:57:48 | 只看该作者
•••••五楼•••••Ah:ii
&copy;     9T{Ql
政治科学基础 名词解释  (注:有的名字解释没给出准确答案,请同学们自己琢磨吧,我总结的也仅供参考)$
&copy;     Bgqh
•••••••••••••••••,<yt9
&copy;     R6
1.政治[n.
公共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公共权力为实现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eGb
&copy;     -Q
&copy;     1X})+
&copy;     O([-7&
&copy;     s(ic?]
&copy;     A
公共权力主体为获取或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实现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t:)|O
2.政治主体z
指在社会政治关系或政治过程中,具有主体身份并对政治资源的配置产生作用的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参与者。政治主体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组织型政治主体:国家、民族、阶级、阶层、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国际组织、国际社会等。一种是个体型政治主体:政治家或政治领袖、公民等。%XOqr.
3.国家 '
从古至今,有各种不同的国家学说,如古希腊的社会共同体说,近现代还有国家契约说,国家统治说,国家要素说等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说的定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其阶级利益,按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 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国家的产生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并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4;
4.国家职能moF
&copy;     6U
5.国家机构 A_dWT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履行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根据一定的组织原则所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的体现。w8;6Ow
6.国家元首5Yi]
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的设置是国家内政外交乃至民族精神支柱的需要。?GcJ
7.君主政体[f'f;
君主政体,历史有专制君主制(贵族君主制,等级君主制),现代有立宪君主制,分为议会君主制(英国,西班牙,比利时等),二元君主制(科威特,摩洛哥,约旦等)zLb=o[
8.共和政体T*h
议会共和制(德国,意大利,以色列,新加坡)B!
总统共和制(美国,巴西,埃及,印尼)(*#KL
半总统半议会制(俄罗斯,法国,波兰)HCgT
9.议会共和制)i
10.总统共和制A!B
11.半总统半议会制sX>B&
12.委员会制j"MD+
瑞士&copy;     Ssut
13.人民代表大会制+,>9
中国,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dl;3
14.国家结构形式 2+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和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YPim
15.单一制国家1t"So
16.复合制国家>H
17.国家主权 qk
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国家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有对内对外两种属性:对内的政治统治权力,对外国家独立自主决定其外交政策,处理国际事务的权力。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国际关系的唯一行为体。国家主权具有最高性、排他性、不可让渡性、无限性、合法性。:%Q
现代意义上,国家主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具有刚柔两重性。国家主权的本质和内核(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是刚性的;具体的主权权力(主权的派生权力和具体表现),是通过治权体现的,是柔性的,相对的,有限的,可以自主让渡的。(本段参考,实际答题不用)R|{a
国家主权在现实运行中可以划分为政治主权、军事安全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等多方面多领域。"Yi`])
(如何应对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构成的挑战)?详见材料P10(jPP
18.政府*QY(
近代西方政治理论家认为政府是人民意志或公民理性的执行者,强调政府作为公民公共意志的执行者的理想性质。%>[5"
现代西方政治理论家认为政府是合法使用强力的治理结构或公共权力组织,强调政府作为权力和权威的合法使用者的现实功能。@V=[Fg
当代中国学者认为,政府是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根本利益而建构的公共权力组织,具有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最高权力。}e7
19.内阁制政府O-g
20.总统制政府 a
21.混合制政府A?7I
22.政府职能 ?)t%),
现代政府职能:1、政治统治2、社会管理3、社会服务、4社会平衡Fzz
政府职能的转变:1、经济动力2、政治动力3、组织动力4、文化动力5、体制动力R
详见资料P131
23.阶级,f
马克思的社会阶级观: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因而对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与多少也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Duu
24.民族"[@-5
民族广义的指,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一个共同语言(文化)、共同生活地域(领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的稳定的共同体。=5
25.民族主义]z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和作用。它是民族影响政治和重塑政治格局的政治力量,是一种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是民族的诸多社会要求,如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宗教要求等的产物。其中最根本的是政治要求,民族主义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政治目标,这包括民族自治、民族自决乃至建立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民族主义具有三点政治属性:首先民族成员应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只应由一个民族组成。6(<_
26.旧民族主义C*Tjy`
17,18至20世纪前,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国家为载体,随商品和帝国主义势力一起侵略扩张,成为欧洲列强对外扩张的工具,实质是将本民族国家的意志强加于其他民族之上,表现为民族殖民和侵略。{2EDy%
27.新民族主义.'ri+
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包括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它从强大民族侵略扩张的工具变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弱小民族及国家反对大国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平等和发展的武器。 m:2W
28.冷战后的民族主义{9>
它成为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意识形态,乃至对国际社会冲击最大的意识形态。表现出一种与种族主义和部族主义相似的性质,与宗教意识相结合,形成一种基于宗教狂热和种族仇恨的民族主义,利用领土问题和种族、宗教矛盾挑起事端,对既存世界秩序提出挑战。^Yv
29.民族关系U,
指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上发生的联系,它包括和平、互助、联合、斗争、冲突乃至战争。jY
30.阶级关系Y{K'Mm
31.政党政治/V@D$
32.民族国家2
33.国际政治l
34.政党l]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1p$)yH
35.政党制度6i/]
广义上指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国家对政党的政治地位,活动规范和执政参政的法律规定;事实上形成的政党执政参政方式,党际关系,党团关系;政党自身的组织原则和组织体系等。,D\
狭义上指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合法方式。LS;
36.一党制(独*制;民主一党制或一党居优制)%5wRU
37.两党制xKyk
38.多党制(S=PP
39.利益集团QJ_
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团体,依据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加并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修改、执行过程,以实现其具体,单一,有限的集团利益。vu"
40.政治利益(见网络国法我发的求助贴)4Dl)N
41.院外活动(直接的;间接的)o$7V
直接:由集团代表或专职人员直接对参与决策者本人进行游说;通过社会交往和经济资助与政府沟通关系;向决策者提供有关资料和情报,帮助其进行专题研究,起草法案和报告,在有关听证会上作证,参加顾问委员会等。sC
间接:不与政府、政党、政府机构及其决策者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影响政府的决策活动。主要活动有 参与选举活动(包括政治捐献,干扰其反对的候选人竞选);利用新闻媒体影响公众舆论;运用抗议活动(如游*示*和罢工等)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动员广大会员和选区选民对决策者进行游说等。-&7*$]
42.政治家(杰出的政治领袖)yXY9K
一般认为,政治家是政治领袖或政治领导人或政治精英中的杰出分子。他们以政治为职业,掌握国家权力或参与国家最高决策,具有现代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掌握政治艺术,以自身的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阶级或集团的代表人物。R'
&copy;     nA
43.政治人lECV
&copy;     #
44.政治领袖>q@
一般指担任国家和政府重要职务的政治人物,由于他们身居高位,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构成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在政治体系中具有最大政治影响力的人。=d!&:
&copy;     (Y8b"
45.政客@r}
&copy;     <Dz
46.公民%AW|
公民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政治概念。前者指它是人类某一历史阶段出现的政治现象;后者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一国宪法法律享有权利和承当义务者,以及有权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人。b
&copy;     j4CB3&
47.公民权利,分别有哪些?PP1#
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可以作出一定的行为的资格,或者要求政府或他人作出和不作出相应行为的资格。公民权利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公民的权利是公民政治的核心内容,公民权利观念的普及是社会民主化的思想文化条件。[)
48.公民义务s;
自由权、平等权、参政权、财产权、受益权。Om#`4
49.有效公民C<O0
实际上是有效公民实现的过程。公民拥有法律上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并不等于在现实生活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很好认识和利用它们。从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权利和义务,到现实生活中公民能够主动认识、争取和捍卫这些权利和义务,其中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法律形式上的公民转变为政治生活中的有效公民或实质性公民的过程,具体说来,这个过程受到社会宏观环境和公民微观个人素质的影响和制约。TS
50.公民文化y76u
主要是指以现代公民的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作为主导价值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态度、信念、情感、评价与标准的总和。以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参与意识等为核心的民主意识,以法治意识、守法护法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为核心的法律意识,构成公民文化的基本内核。Vt=r
51.公民价值m
&copy;     ]2.Z
52.公民原则;$)5e
53.公民气质mQ rZ
指公民具备使公民文化存续下去的性情和行为,这种公民文化建立在容忍、公平、尊重他人言论和坚持真理的基础之上。BsMN
&copy;     3)
补充:公民技能:指公民为了更好认识公民价值和运用公民原则而必须的技能,包括对本国历史及其发展进程的了解,熟悉本国政府决策机制和运作过程,善于开发自己的智力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陈述自己观点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等。在实际现实生活中,学校公民教育和社会实践经验对公民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同等重要。poo;
54.国际组织b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和个人为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设立的机构。国际组织具有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和常设机构,从历史上说,国际会议是国际组织的前驱,国际会议的因其制度化、固定化、组织化逐渐产生了国际组织。w%
55.政府间国际组织4Gf
政府间国际组织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任何一个国家权力的管辖,可以对其成员国作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它拥有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和直接承担国际法权利和义务的能力;享受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和外交场合拥有的相同特权,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对建立和维持国际关系产生广泛的影响。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机构,欧盟,非盟,各类原料输出国组织等,是典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o
56.非政府间国际组织cd;
由不同国家的民间团体、政党和个人组成,涉及政治、文化、交易、体育、卫生、科技等广泛领域,其数量占国际组织的90%以上。如:国际政党组织,国际教会组织,国际民间团体和个人组织,国际环保组织,国际恐怖组织。h=;)
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B6
57.政治行为Go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是政治主体在特定利益需求的驱动下,通过获得、运用或影响公共权力,以满足其特定利益需求而展开的社会活动。FP
58.政治统治 (N种理论)(政治行为的一种)c]j4;v
对于政治统治的概念,从古至今,西方有不同理论,如神权统治论、父权政治论、契约统治论、精英统治论、多元统治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等等。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统治是政治斗争的必然产物,是与国家权力同生共存的一种政治行为,本质上是政治斗争中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对社会的支配与控制行为。阶级社会中政治统治就是经济上最强大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对全社会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和控制行为。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集体行为,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个人关系,被统治者服从的不是统治阶级的个人,而是服从统治阶级整体的意志和力量。xrd(\
59.政治决策{
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政治领袖或公民个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影响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的政策制定、选择、执行、评估和监督的过程。#':`S
60.政治决策主体;Vv
政府决策机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R`8
政党&copy;     ICHXHs
利益集团T&y)a^
大众传媒0`'
公民&copy;     W4{<^S
61.政治参与-;=X\'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以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以国家、政党、政治组织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制定过程的行为,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kls
62.政治沟通u
从广义上说,指社会上所有有关政治信息的传递活动;狭义上说,政府、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通过各种途径从社会中获取政治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变成法律或政策再输入社会,以便对社会产生控制和引导作用。简单的说,政治沟通就是政治管理主体进行政治信息的输入和输入的过程。?.!W
63.政治沟通分析/hXKn
64.政治沟通的五要素 08年考点(|I
1、沟通者2、信息接受者3、政治信息4、沟通通道5、信息反馈7/_;
65.政治冲突\H
指在一个既定的政治共同体(国家或地区)内,政治主体之间以利益、观念、政策、纲领或人物为指向的,公开的、宣传的相互对抗活动。政治冲突可以发生在社会规范以内,也可以是无节制的、暴力的。政治冲突的目的在于冲突双方阻止或禁止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lCi4
66.政治冲突的类型:!,
国内政治冲突;政党冲突、民族冲突、政治利益集团冲突、阶级冲突、宗教冲突等JxZ
主要表现形式:非暴力政治冲突1、议会斗争2、政治示*3、政治不合作与政治不服从iN
暴力政治冲突:暴动:街头暴力、骚*、大规模罢工、政治暗杀等;革命;内战;独*专制Mx0pb
国际政治冲突:摩擦;冷战;危机;战争b&,|u
为什么爆发战争?如何认识“文明冲突论”?详见书本“政治冲突”章P260至后面VVSj
67.政治文化L8L7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包括政治结构、政治过程、政治意识和政治角色等)的认知、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的总和。简言之,政治文化就是人们心中的政治。]
68.政治合法性a?h
69.政治心理EE]
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态度、情感、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Mgg?
70.政治认知pM+
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认识,它指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是从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取的,也有一部分来自于长期的政治实践的经验积累。政治文化中的认知性成分构成了人们对政治体系判断以及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基础,是其他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前提。`Kt=*g
71.政治情感gm5*
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系统、政治活动和政治事件等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觉,由政治情绪(具有短暂性和不稳定性)和政治感情(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两个层次组成,一般表现为好恶之感、美丑之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亲疏之感、信疑之感。政治情感形成的基础是人们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带有极大主观色彩,主要反映个人或集体的选择和偏好。L{i
72.政治动机Ua
激励并维持人们去从事某种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力量,在政治认识和政治情感基础上形成。一般地,人们的政治动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就一个阶级而言,6Oyf-5
政治需要、政治利益是直接动因,经济利益、经济需要是根本原因。对个人来说,面对同一个政治行为对象,例如加入某一政党或从事一项政治参与动机,其入党动机、政治参与动机可能因其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价值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pz7m
73.政治态度`
即人们对一定政治现象一贯、固定的综合心理反应倾向,它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动机的统一体,是人们政治行为某种规律性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态度从倾向上分为三种:支持、反对、不介入;支持和反对都属于参与型,不介入则属于非参与型。不介入这种非参与型又可按主体性上分为三种情形,即政治中立主义者、政治冷漠个性心理和人格者,基于理性认识而自觉不介入者。 '=lGW8
74.政治性格=
即人们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政治行为方式。它在政治心理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和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应承担的角色。Ap2E
75.政治信念j
即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学说、主义的仰慕和尊崇。它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因素的结合,是高级的心理。它推动人们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理想而不懈追求、执着奋斗 。$@HWC
76.个体政治心理(政治领袖政治心理;一般政治人政治心理 ).
个体政治心理是个人社会政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对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认知评价、价值表达和适应环境的功能,是影响政治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体政治心理包括个体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意向、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观等。6{{5
77.群体政治心理l:@h!{
个体在共同的政治活动中,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情感、动机、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
主要有:阶级政治心理;民族政治心理;大众政治心理;政党政治心理K>:
78.社会政治心理.4
指人们对重大的国内国际社会政治事件、政治运动、战争与和平等政治现象的心理倾向。主要包括政治运动心理、战争心理、改革心理、国家政治心理。Lk.
79.几种主要的意识形态-&\FU{
自由主义:古典主义;现代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2z
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a
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I<%9
女权主义C@E
绿色和平主义L?oie4
80.政治社会化B=> w
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政治文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过程。它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多手段的社会政治互动,在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与社会个体之间传播政治文化信息、以延传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个体、巩固政治统治、推动政治发展。KMJ
&copy;     Aa
&copy;     :`C
81.政治发展@S
西方学者认为,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化,尤其是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与政治秩序、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等问题,力图将新兴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引向西方国家经历过的发展模式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显示了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这是一种狭义的政治发展。k#U
中国学者结合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和中国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理论。认为,政治发展包括:政治发展的目的是政治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是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政治发展的内容:政治结构分化和专业化,政治组织制度化;政治能力加强(政府立法、司法、行政能力加强);政治文化世俗化和理性化;公众政治参与水平提高。~/
82.政治民主(见政治科学基础 思考题解答) Z3
83.政治改革 见****材料ptMJJ
含义: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步骤的进行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进程。wikR
特征:1、改革是介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变革,它比改良更深入更广泛,更具有变革的性质,改革不仅是量的变化,也包括部分的质变;与革命相比,它没有革命那样激烈而彻底,不造成社会整体的根本性质变hg;
2、改革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依靠现存社会制度本身力量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改革目的是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Em
3、改革以政治统治集团为主体,有计划分步骤的自上而下的渐进而缓慢的过程,改革以和平方式进行,以不破坏既有的政治统治的基础和原则为限度。gPN1w
4、改革通常以经济改革为先导。Vu3y}
84.政治革命 "')~gi
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剧烈变更。%qH
特征:1、政治革命以革命阶级为主体 &I
2、政治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夺取国家政权
3、政治革命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主要内容 ,
4、政治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少数人参加的政治密谋或政治恐怖)BYqck(
5、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不同于缓慢而漫长的社会革命)= s
6、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也有不流血的和平过渡(在革命形势的逼迫下,统治阶级被迫让出政权,实现国家权力的非暴力性新旧交替)。be
85.政治稳定_>`AE
政治稳定是指在某一政治形态中或其发展的某个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之间基本相适应的有序状态。政治稳定是一种政治机制运行的常态性,政治发展的有序性和政治规范的认同性。常态性指政治体制正常运行和政治秩序的良好状态;有序性是指政治体系内部各要素排列秩序合理;认同性是指人们对现行政治体系持积极肯定、支持的态度。[^
86.政治稳定的内容r_
一、国家主权稳定 二、政权稳定 三、政府稳定 四、政策稳定 五、政治秩序稳定 六、社会政治心理稳定。Ec`U0b
1、国家主权稳定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外来侵犯,也不因内部冲突导致***。最基本的政治稳定。V
2、政权稳定:政权性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不发生质变hc]L
3、政府稳定:政府合法性不受怀疑,政治机构之间的平衡关系得以维持,政府成员的更换有序进行,合理的政治权力结构不受破坏。它和“政治生活秩序”的稳定结合起来就是“政局稳定”。a<Q
4、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具有相对的连续性。OZ
5、社会政治心理稳定:社会公民形成一致的政治共识、政治认同感和支持感;对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承受心理等。n-&
&copy;     WZxp
87.政治利益 08考点 )B
88.政治认知:4R^/y
89.政治权力``}GsP
90.政治主体z
91.政治组织T3\-
92.政治社团'
93.政治斗争y+
94.政治监督WB;g8
95.政治评价标准4&
96.压力集团_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8:58:17 | 只看该作者
••••六楼••••~6i
&copy;     ~m@W=x
政治科学基础 课后思考题 (同样也是有的写了,有的没写,整理的答案仅供参考)~v.
&copy;     Y.
••••••••••••••••••••••••••••••••••••••j)(C
&copy;     Kh>9
第一篇 政治和政治学I.
第一章 政治是什么Rj
1.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政治的基本特征包括:1.政治的主体:当某个政治实体拥有政治权利时,它就是政治主体。现代社会的政治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政府,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僚,还包括非政府的团体组织,公民个人,被统治阶级和在野党;不仅包括国内政治主体,而且包括由国家主权延伸的国际组织。2.政治的根本目的:实现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3.政治驱动力:是各种公共权力主体自身特定的利益要求。当代社会关系多种多样,其中经济关系和物质生产是人们实现利益需要的根本途径。人们在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存在对公共资源的各种利益需求,需要通过公共权力予以实现和满足,这就是其进行政治活动的基本动力。4.政治的特质:在于围绕公共权力以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实现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5.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公共权力为主体为获取或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实现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而造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由此而进行的社会活动。qF
&copy;     ;z
2.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的区别和联系(简答,详见P16)E
一.经济是政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经济性质决定社会性质;经济的生产,交换方式决定政治活动的原则,方式和社会政治组织的构成方式;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发展。另一方面,政治对经济有相对独立性和巨大反作用。它以国家权力保护特定经济基础,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V'ox
二.政治与法律都代表和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都是上层建筑。产生于和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政治是法律产生和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I_FJn
三.历史上,宗教的神圣权威与政治的权威性相结合,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仍有少数政教合一的国家,但随着生产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已经逐渐分离。M*
四.政治与道德区别在于:政治是上层建筑,通过公共权力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活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精神内省和行为自律等“内在”方式调节人们行为。,
两者联系在于:阶级社会中,道德受制于政治,统治者通过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政治统治服务;社会道德标准也影响政治统治的社会心理基础并规范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n('
&copy;     N
第二章 政治学XlNA/t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copy;     Qt
&copy;     Qkh
2.政治学的研究范围xC
政治学基本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国际政治,政治学方法论。.>O4YX
&copy;     GcCv
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M><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倡导的政治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whbLyq
二.政治学的其他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方法,社会学分析方法,心理研究方法,政治系统分析方法,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政治沟通分析方法,政治决策分析方法,社会调查和分析方法。IkU
&copy;     ey-
第二篇 政治主体%,"
第一章 国家\OU";f
1.国家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As;85w
从古至今,有各种不同的国家学说,如古希腊的社会共同体说,近现代还有国家契约说,国家统治说,国家要素说等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说的定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其阶级利益,按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 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国家的产生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并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列宁说过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R+
国家的基本特征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copy;     R;HYt7
2.划分政体的标准有哪些?`q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最早按执政者人数多少将政府分为君主政府(个人执政),贵族政府(少数人执政)和民主政府(多数人执政)。._SyD
美国政治学家梅杰斯提出政体分类4标准:1.以国家主权机关与政府机关有无,分为直接民主制和间接民主制。2.以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分为世袭制和选任制。3.以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权力关系为标准,分为内阁制和总统制。4以国家权力集中和分散为标准,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CE1iN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体的实质是民主问题,应以民主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有两条标准0-mwl(
一.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RgG
二.最高权力机关执掌者产生的方式和任职期限。&4<Paz
&copy;     S"500'
3.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RIn[
一.君主政体分为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8`Q
1.专制君主制又分为贵族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aV9^Cr
2.立宪君主制又称有限君主制。分为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lalSG
议会君主制的特点是:议会既是国家立法机构,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君主是“虚位元首”必须在宪法规定范围内行使权力并受到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的制约。代表国家:英国、西班牙、比利时、挪威,卢森堡,丹麦,荷兰等。_Mr
二元君主制特点:政府通常对君主负责,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限制。但议会对君主约束力有限,君主往往通过任命议员来控制议会。代表国家:约旦、摩洛哥6/>#7
二.共和政体议会共和制。e9
总统共和制。美国、墨西哥、巴西等*%o/n
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法国、俄罗斯、波兰YJYA>p
委员会制。瑞士r@]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2Zn^
(特点见P47)e:
&copy;     RP)
4.国家结构及其表现形式P~
国家结构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FJL$]x
国家结构主要表现形式:单一制国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具有统一国籍,国内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受中央统一领导,不能独立,对外不能代表整个国家;复合制国家—分为联邦制国家和邦联制国家。由若干联邦(州、邦、省等)结合组成的联盟国家,联邦制国家对外是一个国际法主体,对内联邦和各个单位各成体系,联邦制国家在全国实行联邦宪法,有全国共同的联邦权力机关,各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宪法和在本单位内活动的权力机关。联邦制国家—如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等。邦联制—英联邦,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欧洲联盟则是一种介于邦联和联邦之间的特殊国家联盟结构。Lh
&copy;     KV
5.主要国家机构及其基本职能:)X<@G
一.国家元首。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或象征地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分为个体元首和集体元首,实际上的国家元首和形式上的国家元首。在古代社会,大多数国家元首世袭产生,现今大多数国家元首通过选举产生。国家元首一般具有颁布法律,任命国家高级官吏,对外宣战媾和,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等职能。]
公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召集议会权、任免权、军事指挥权、外交权、赦免权、荣典权}&/
二.立法机关。又称代议机关或权力机关,指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O]
三.行政机关。即狭义的政府,是执行议会制定和通过的法律,贯彻国家政治决策,以及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ugrX={
四.司法机关。指拥护法律的部门。是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又称为国家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职能一般有侦察,诉讼,审判三部分构成。l-\6
&copy;     iS
6.国家主权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中面临哪些挑战?@
国内政治生活层面,国家主权受到全球化,非政治力量和地方族群分离势力的挑战。o
国际政治层面,国家主权在国际体系和国家两个层次上受到挑战。(简要概述)详见P56f[d#3K
&copy;     _
第二章 政府kFKsIv
1.政府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本书观点)一般而言政府通常指执掌和执行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并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服务的机关。就世界各国实际而言,政府含义又有广义,中义,狭义三种区分。C!}D
广义政府:一般指中央和地方全部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及其附属机构。Nxw(J
中义政府:一般指中央和地方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附属机构。^&
狭义政府:一般只限于中央行政机关或中央政府核心机构。WC
政府的特性:详见P60  h%=
2.政府和国家的联系和区别r_gt|M
国家是包括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在内的统一体,政府只是国家内部少部分人组成的,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是国家一部分;法理上国家主权没有限制,代表社会永久利益或公共利益,政府代表的则是某一特定时期内掌权的党派利益,具体的政府权力要受到诸多限制;政府作为国家代表经常因暴力革命或定期选举而发生政权更迭,而国家巍然不动,是一个持续存在乃至永久性的实体。U[
&copy;     r9BmHy
3.比较分析内阁制政府,总统制政府,混合制政府各自的基本特点。%4em
内阁制政府中,内阁全体成员向议会负责;内阁部长(大臣)必须向首相或总理负责,部长间也负连带责任;部长(大臣)对国家元首的行政行为负责。$
总统制政府中,政府部长无须向国会负责,只就本部门事务对总统负责,且必须与总统保持一直,否则得辞职或被免职;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只对宪法和选民负直接责任;+
混合制政府中,政府总理代表政府向议会负政治责任;内阁部长(大臣)必须对总理负责;政府总理或内阁全体成员向总统负责;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不直接对国会负责,只对宪法和选民负直接责任。(简要概述)/
&copy;     DN4mc
4.中国国务院制政府的主要特点。n*UT
国务院制政府是中国特点的政府组织形式。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HM1eYi
在政府实际行政管理中,中国***作为执政党,一方面通过把自已意图和主张以政策建议的形式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并领导政府实施;另一方面,党还向政府中的党员发出指示,要求党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努力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具有执政党和政府在国家管理活动**同发挥管理主体的作用,称为“政府管理主体结构二元化”。H
&copy;     '!bIR
5.如何认识现代政府的职能。-5D
现代政府职能:1、政治统治2、社会管理3、社会服务、4社会平衡E/Ge=
详见****材料^b
6.比较分析不同政体下政府的责任。(详见第3题)e56~mZ
&copy;     _z>
第三章.阶级与阶层97==X
1.如何看待马克思的阶级观和西方社会学者的阶级观。(题目太大,见书)Qnu';g
&copy;     dP
2.现代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有哪些。sflr
一.西方国家阶级结构新变化CR
1.资产阶级结构的变化,(1-4)9
2.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1-5)z9
3.中间阶层结构的变化,(1-3)     eut*-K
二.社会主义国家结构新变化----中国`
1.工人阶级结构变化,(1-3)xJF0G
2.农民阶级结构的变化,(1,2)w
3.知识分子阶层,(1-3)jS4Xn
4.城乡个体劳动者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详见P78-80Bh1
&copy;     Q>m
3.阶级关系对国家政治生活有哪些影响}vx*T
阶级关系指阶级之间及其内部的联系,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联合,阶级渗透等。` }Dmj
1.阶级分化导致人们社会政治地位的不平等。U4n;r
2.阶级区别影响人们意识形态的差异性。l
3.阶级利益矛盾导致阶级斗争和阶级冲突。X~}
阶级斗争和阶级冲突是指利益上对立的两个阶级之间围绕阶级利益和阶级矛盾 展开的对抗和冲突,是阶级关系的行为表现形式。<s
在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veyc^
在社会主义国家表现为: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阶级斗争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表现为统治阶级对剥削阶级残余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进行斗争;阶级斗争长期存在,剥削阶级意识长期存在。d06
&copy;     ]9L/Mn
4.阶层理论的基本特点'<p?
1.研究方法上。2划分标准上。3阶级和阶层对政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上。4.阶级与阶层的联系—阶层属于阶级内部的不同层次的划分。   详见书P82,Jmn}9
&copy;     fWE
4.阶层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对研究现代政治生活的现实意义uImFys
1.阶层分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多层化和社会流动加快的客观形式。}a}d
2.阶层分析有助于对各个阶层的政治利益、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进行微观的量化研究。|
3.阶层分析是对阶级分析的补充和发展,实现从阶级分析为主向阶层分析为主的转换。 P84d$
&copy;     GyL
5.阶层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对研究 现代政治生活的现实意义。_l
&copy;     tN;F
第四章.民族}
1.民族的基本特性Z!0o
民族特性从两个不同视角来认识R22hsN
一.民族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等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qa?
1.氏族部落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而民族以地缘或地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4mNXC*
2.民族不同于种族,在于种族区分主要以生物学上的肤色、头发和体型等为标准,民族则以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为基础。 1\Ld
3.民族不同于国家。国家建立无须共同语言,一个民族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多个民族也可组成一个国家,而民族必须有自己共同语言。一个民族可隶属于一个国家,也可分属许多国家。^lPg
二.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Dz ?ci
1.有共同的地域(领土)2.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利益)3.有共同的语言(文化)4.有共同的心理(情感)素质。    详见P89Of3[hi
&copy;     f.q)<
2.民族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表现形式。J5
民族主义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追求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运动。其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政治目标,包括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直到建立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民族主义具有三点本质属性:民族成员首先应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只应由一个民族组成。O-'1"
一.旧民族主义 二.新民族主义 三.冷战后的民族主义。 详见P92-94nU&{
&copy;     (&'
3如何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u|cPj
当今的国家都是民族国家,以一个或多个民族为国民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有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之分。一个国家的民族构成影响这一国家的结构形式,多民族国家中,如各民族关系融洽,和睦相处,视民族共同利益高于自身利益,则可能采取民族紧密联系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如各民族关系缓和,各民族既需要维护各自的利益也需要维护联合的利益,则可能建立合中有分的联邦制;如民族矛盾尖锐,则有可能由某一强势民族靠武力征服其他民族,强制建立单一制国家。J>
民族关系的状况影响一国的稳定、发展和兴衰。<kn
民族关系影响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IQ`eGD
&copy;     #
4.如何认识冷战后民族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P98jJ5
1、民族主义不但会引起民族冲突,而且还会引发局部战争甚至世界性的动荡。~PYD;9
2、民族冲突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的重要影响。%0*aL?
3、许多新兴单一质民族国家的出现,对国际社会的国家主权理论提出了挑战。>}d0|
4、极端民族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最持久、最重要的根源之一。jzoC
5、跨国民族主义引发的民族冲突。1)
&copy;     WdXLSd
第五章 政党#eM6yl
1.政党的基本特征UwXV2C
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共同利益; 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 以谋取政权和执掌政权为是实现其政纲的主要手段; 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纪律。DT,MF*
&copy;     :
2.政党分类有哪些标准6&jA2
1)以政党的纲领政策为标准:自由党 民主党&
2)以政党的组织结构及其社会基础为标准:干部型政党,印度国大党 ;群众型政党,欧美各国各类民主性政党;信徒型政党, 纳粹党1&0(IP
3)以政党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为标准:左翼,中派,右翼或左,中,右派政党。以及意识形态型政党或实用主义型政党。/U
4)以政党是否执掌政权为标准:执政党 在野党(反对党)~}
5)以政党的社会基础广泛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为标准:“兼容性”政党。美国民主党 共和党;日本 自民党'~X7
6)以法律是否承认为标准:合法政党(宪政型政党),非法政党(反体制或反宪法的政党)|[+Rb
7)以党的阶级属性为标准:资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VR-%|b
8)以政党的活动范围为标准:地区性政党 全国性政党 跨国政党d
&copy;     s#dP=^
3.政党制度形成的基本条件??[#E`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文化和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广泛意识到要成立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组织来维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正当利益;具体见书本f
4.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u
1.反映和聚合民意,整合政治体系;2.参加选举,动员和发展政治力量;3.执掌国家政权或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4.监督政府,防止和纠正政府损害社会和公民的利益。5.通过政治宣传和政治思想教育,实现人们的政治社会化。gZ
&copy;     Ao/M
5.评价一种政党制度优劣的标准E
6.西方国家政治制度面临哪些挑战 P117o$
&copy;     IW7
7.西方国家政党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v>
&copy;     G
8西方多党制与中国***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有何区别<{6S
&copy;     e
第六章 利益集团&DJj#
1.政治性利益集团(压力集团)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oN
1)利益和目标的单一性,具体性,有限性 2)政治参与的有限性,针对性3)组织的非政治权力性,社会性。4)组织成员的群众性。>R[
&copy;     Ru
2.政治性利益集团(压力集团)的主要活动方式 P127-128  P135-136&cU -
&copy;     -
3政治性利益集团对政治过程的监督和影响"5\
&copy;     ;F%jA
4.现阶段中国利益集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dHw}
5.如何评价利益集团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O>+."
&copy;     fY[Bn0
第七章 政治领袖ch?aq
1.政治领袖的含义和特性Vf%#
从政治学角度看 “政治领袖”一般指那些担任国家和政府重要职务的政治人物,由于他们身居高位,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构成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nD`x_
政治领袖是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代表;其担任政府或政党的高官要职;必须具备杰出的政治才能;AU
&copy;     zmyM,q
2.政治领袖的分类标准N
1.阶级分类法:经济社会分析方法,以政治家所代表的社会属性(通常为阶级属性)作为分类标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领袖,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领袖,资产阶级的政治领袖,无产阶级的政治领袖。f/\d
2.历史分类法:从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来分,如中国:第一代 革命家类型政治领袖,第二代 兼具革命家和技术专家特点,第三代和第四代是典型的技术专家型政治领袖。<-lu
3.社会作用分类法:按照政治领袖对社会和历史作用的贡献大小来划分。杰出政治家,一般政治领袖V*
&copy;     \:%32
3.如何看待政治领袖的责任h7OM
人格论下的政治领袖的责任WOLiQx
体系论下的政治领袖的责任UCi}%
4.如何评价政治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B`hp
1.领导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2.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实行政治改革,促进政治民主。 3.调节国家或阶级内部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4.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维护国家独立与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AL#
&copy;     ,y|Vl
第八章 公民R
1.公民与臣民,公民与人民,公民与国民的区别是什么w
1.公民与臣民 P157V1Qk@
2.公民与人民:人民相对于政治关系而言,指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体,公民相对于法律关系而言,指具有特定政治经济权利而受到代表国家理性和正义的国家法律保护的人;人民是国家权力本质范畴的现象,公民是国家权力具体运用和操作者,在实际生活中,人民只有成为公民,才能具有国家主人的合法性。人民作为整体不等于“人民的一员”,公民的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重合。人民存在于人类所有历史阶段,公民只存在于共和制社会中。7V
3.公民与国民的区别:国民是一个国家的自然人,即拥有该国国籍的自然人,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的绝大部分就是该国的公民,他们有权从事有关的政治活动。但是也有少量的国民由于政治革命后的阶级斗争或刑事犯罪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因而不是或暂时不是该国的公民。因此,公民一定是一个国家的国民,但一个国家的国民并不一定是该国的公民。>$cC)
&copy;     s=X
2.公民的基本特性: 自由平等性 或契约性;独立性;法律性;国别性和国际性hg0j
&copy;     NI2$l{
3.公民权与人权的关系 P160$>E
&copy;     Rc(ywT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J
自由权,平等权,参政权,财产权,受益权_}$`
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等。'
&copy;     ,
5.如何从法律形式的公民向有效公民转变[(:Q^
一.从社会宏观环境看,有效公民 的形成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E_1
二.从微观公民个人素质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z%C
1.学习公民知识,提高公民意识,培育公民气质。2.学习和掌握公民技能 3.通过社会行动和政治行为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 xb
&copy;     B-2]l:
6.有效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5Z[
1.通过行使选举权和全民公决权,直接决定国家公职人员的产生和国家重大公共事务。n?iz
2.通过加入政党,作为公职候选人参加选举,直接担任国家公职。W/
3.通过行使政治结社权,参加政党和政治团体等方式,影响国家或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V7ps]
4.通过行使罢免权,复决权,请愿权,言论自由权,知情权等政治权利,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Aw]&KQ
&copy;     l<1p/x
&copy;     *yD
第九章 国际组织X[xu
1.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joY1F
①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原则及其活动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其宗旨必须是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②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国家之上的组织和超国家的机构,同时也存在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由不同国家的民间团体,政党和个人组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等广泛领域;③成员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以条约为基础建立;⑤有特定的目的和职能范围。Et:
&copy;     -9s$W
2.国际组织有几种主要类型。z+R2<
政治间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及其下属的组织机构,欧洲联盟,非洲联盟,各类原料输出国组织。hHL!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1)国际政党组织(如社会党国际、绿党国际、自由党、保守党及基督教民主党的国际组织等),qumyTh
(2)国际教会组织(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都有其国际组织),)
(3)国际民间团体和个人组织(如国际红十字组织、国际奥委会、世界工会联合会、国家妇女同盟、大赦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等)#
(4)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如极左派的“红色旅”、“红色兵团”,极右翼的“黑手党”、“三K党”,民族宗教主义的爱尔兰共和军、伊斯兰极端激进组织等)。 tf@',D
&copy;     MXe
3.如何认识联合国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E"6F
联合国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它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使得其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扮演一个比较公正中立的角色,对广大会员国产生影响。它具有很高的威望,作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具有国际法权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是国际关系的协调中心,是国际事务中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最重要的多边外交场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w[@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作为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世界*会场所,发挥着最重要的国际公共讲坛的作用。q}yzOP
2.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两方面,首先是调停,调解,制止国际冲突方面,联合国维和行动。其次,体现在裁军方面,实现军控和裁军是《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的主要任务之一。/J
3.为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作出了贡献。C?/A2
4.为推动世界非殖民化进程和结束人类种族隔离制度作出了贡献。J-!
5,在国际法领域,对国际法的编写和发展作出了积极作用。首先,为订立多边条约和国际公约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其次,直接参与国际法的编写工作,制定国际公约。b-
&copy;     RPaDh
4.如何认识欧盟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f<kyb
关于欧盟的性质,欧盟官方一直没有明确的表态。在冷战的国际政治中,欧盟实际上已经成为多极化的一极,已被看作是一个国际行为体,即一个现由25个成员国组成的政府间 区域性国际组织,可称为“主权国家联合体 ”而不是主权国家。一般认为,欧盟目前是一个介于联邦和邦联之间的超国家性质的政府间区域合作组织。QGF'X
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在世界经济生活当中,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力量中心,其经济实力已与美国不相上下,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组织,并发挥出独立影响力。S+)5
2.在欧洲的国际关系中,欧盟已成为最重要的板块力量和大欧洲建设的核心。欧盟突破以前单一的欧洲民族国家形态,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欧盟,国家和地区互相作用的“多层治理”结构。欧盟通过的一体化经济货币政策,关税同盟,统一的外交和安全防务政策等,谋求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主导的作用,目的在于以欧盟为中心,实现大欧洲的融合。0;yF{
&copy;     *l!%
3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欧盟的地位与影响明显上升。成为冷战后国际力量多元化的推动者。在国际舞台上寻求用一个声音说话,成为美国在跨大西洋关系构架下的平等竞争者。作为世界上至今一体化程度最高、成就最卓越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欧盟一直被世界其他地区视作一体化运动的范例。CjR/tF
&copy;     :")^
5.如何认识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J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各国的民间团体、联盟或个人,为了促进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人道主义及其他人类活动领域的国际合作而建立的一种非官方的国际联系合体。[其数目由本世纪初的一百多个发展到现在的数万个。可以讲,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传统国际法认为,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不是国际法主体,在国际关系中不能以国际法主体的名义从事活动。但是现在随着国际关系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对其是否应列入国际法主体应加以考虑。{0z
其作用主要有:1.非政府国际组织通过在联合国框架内展开资讯,监督和宣传等作用,扩大联合国的代表性,增强了联合国的政治合法性。,Q$
2.这类组织通过游说本国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对国际政治生活产生影响,同时影响和监督各国政府的决策行为。~QC*
   3.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缓解战争冲突发挥积极有益的影响和作用。U}xLx
   4.参与国际危机灾难和人道主义救援。这类组织由于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更容易接近被援助对象。Ln{;
   5.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人权的活动。如世界保护联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绿色和平组织为代表的环保类非政府国际组织。e_Ns
&copy;     kY9
&copy;     Sx
第三篇 政治行为 P
第一章 政治统治}
1.政治统治的基础是什么atYFI)
政治统治的基础: 政治统治作为一种强力的支配与控制行为,其核心问题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问题。政治统治的基础实际上就是政治统治行为主体的权威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q81@
(1)暴力基础:政治统治首先来自统治者在斗争中籍以取胜的暴力权威,暴力是国家政权具有权威性的物质基础。"9HP
(2)经济基础:政治统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集团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统治者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必须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只有这样,其经济利益才能在合法的外衣下得到更好地实现,政治秩序才更加稳定。W:V
(3)社会管理基础:即统治者在行使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社会管理职能方面的权威,它是政府在进行社会控制时所必须拥有的权威。}N3
(4)社会心理基础:即国家权力得到社会成员服从的可能性,也就是国家权威的社会心理基础。 zYDX9
&copy;     =`mAA<
2.如何理解政治合法性危机uSj"cZ
尽管各国的统治集团都在利用各种手段寻求最大限度的合法化,如强调国民对政府的忠诚,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宣传等,但是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统治合法性危机或面临合法性挑战。%'
合法性危机的一般表现:SrV
  政府的权威受到削弱;政府组织和机构腐败;政治制度形同虚设;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低下,国民经济衰退和萧条;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国民对政府失去信心(政治投票率低下或大面积政治冷漠等)。“当合法性受到侵蚀时,政府的麻烦事就来了。人们感到没有太多的必要去交税和遵守法律。不遵守法律不再被认为是肮脏的和不诚实的,因为政府本身就被看作是肮脏的和不诚实的。” SlArt^
&copy;     >w),Sl
3.现代政治统治的方式有何特点3
政治统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强制性暴力手段,有制度或机构的手段,有法律的手段,有文化宣传和说教的手段,有经济的手段等等。 内容也十分复杂: 不能简单将政治统治理解为阶级专政和暴力镇压。镇压是最低层次的统治方式;专政不仅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与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统治是最高层次的概念,除涵盖专政外,还包括民主的内容。 k!a
现代政治统治的特点:cDFAC~
在传统政治统治向现代政治统治发展过程中,国家越来越通过赢得大众支持的方式来维持其统治,传统的强制性暴力镇压逐渐转向通过法律制度的手段进行经济文化和社会上的控制和管理; 传统的暴力镇压概念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加隐蔽、间接而含蓄。(如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手段,现代窃听技术和手段,现代摄像技术和手段,现代电脑联网技术和手段等) (Z'~
第二章 政治决策Y1{'5c
1.政治决策的基本含义及特征是什么~RNI
(一)政治决策的定义: 狭义讲,是政府政治管理行为之一。广义讲,是政治系统中政府、政党、政治集团、政治领袖或公民个人对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选择或影响行动方案的过程。 :WG1+
(二)政治决策的特征: Xl"*
(1)公共性:涉及社会公共政治生活、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U\Kq
(2)权威性:决策以国家政权组织及相关的执政党和政治领导者为主要决策主体,体现了其权威性。0O
(3)指导性:涉及公共利益的再分配和政策的蓝图设计和选择,具有政治指导性。n
(4)强制性:决策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全社会普遍服从并加以执行。 |KK
&copy;     (v':
2.简述广义的政治决策主体及其作用$(EK4/
狭义的政治决策主体一般指官方的政府决策机构和决策官员,或少数政治权力精英人物。' O
广义的政治决策主体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执行、评论和监督的政府相关机构.包括1)政府决策机构,2)政党,3)利益集团,4)大众传媒,5)公民k%r>
作用:7T%X
1)政府决策机构:包括如下1:立法机构。西方国家立法机构一般称议会,国会或国民大会。各国议会由于政体不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各国议会享有制定,修改,废除法律的权力,还对政府行政部门执行法律过程中的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对司法部门维护法律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Q{@j:m
2.行政机构:具有行政立法权和委托立法权。为贯彻和执行法律制定与该法律效力相等的行政法规或条例;军事决策权;人事决策权;参与立法决策,行使政府对立法的监督和制约权;发挥政府的各种经济职能;发挥政府的在教育科学文化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外政策,处理对外关系;司法行政决策。[_
3.司法机构:各国司法机构(法院)通过司法审查权和司法解释权对立法部门制定、修改、和通过的法律,进行审查和裁决。8W=P
2)政党:选举中代表和聚合民众利益,提供政策选择方案;通过选举获得议席,通过立法程序将本党纲领和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通过选举获得组阁权,使本党干部担任政府部长或要职,忠实执行本党政策主张;通过议会立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对执政党的立法行政决策进行监督和制约。l
3)利益集团:各国逐步发展壮大的非政府决策主体。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游说活动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修改和执行过程。#Ef
4)大众传媒:通过对某一问题 新闻报道的反复播出,引起政府或公众的重视和关注;及时反映社会各种问题和信息,将民情传达给政府或决策者,同时也将政府的政策传播给公众,充当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制造公共舆论,对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进行 监督和制约。_
5)公民:国家政治生活中最庞大的政治决策主体。行使选举权和公民公决权,决定国家公职人员的产生和国家重大公共事务;通过加入政党、作为公职候选人参加选举,直接担任国家公职制定公共政策;影响国家或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国家政治决策进行监督和制约并维护政治系统正常运作和政府政策实施的有效性。:Wz
&copy;     (Tt
3.影响政治决策的情势的因素有哪些?>QE`
主要有环境和组织两方面因素。详见P213-214-Q?
&copy;     $Tt
4.政治决策过程受哪些因素制约和影响ui
政治决策过程是许多因素互动的产物。首先,决策是决策者与环境的互动,这使决策体现为是决策者的认识过程;其次,决策过程又是各种决策主体或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使决策表现为是一个政治过程,另外,决策是决策者遵守一定组织机构和规则的产物,这使决策又表现为一种决策机制的运行过程。A
&copy;     JM6XW
5如何分析政治决策的影响和效果oRTG+8
&copy;     =C@S]
&copy;     le
第三章 政治参与,
1.什么是政治参与?TZZk: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以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以国家、政党和政治社团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构成、运转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制定过程的行为,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Am
&copy;     Xf-
2.政治参与有哪些特征ITu
(1)主体是普通公民,不包括政府官员和职业政治活动家,也不是全体社会成员。)8eH
(2)本质是公民行使以选举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由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因此政治参与也是公民的一种责任。$
(3)目标和对象不限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包括政党和政治团体的活动。Rp8:z
(4)手段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不包括非法的行为,暴动和武装斗争属于政治斗争或政治冲突的范畴。 1v
&copy;     u
3.简述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A_z:MH
1.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有争议的政策或问题上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政治行为方式,反映在选举、罢免、公民复决和全民公决等方面。 a
2. 政治选举:是公民依法定选举程序,选举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政治选举除了政治投票之外,还包括政治捐助、政治宣传等其他影响选举过程和结果的行为。 *C~.v
3. 政治结社:指有共同目的的人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为某种特殊利益或公益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政治结社包括政党和政治社团两大类。 t
4. 政治表达:指公民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手段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的政策。主要形式有:政治*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 :
5. 政治接触:指公民为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利益,以合法方式接触有关政府官员,以解决个别政治问题的行为。合法性政治接触不包括行贿或威胁。政治接触的形式有: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信访、政治对话、院外游说,等。 7B]TV
6. 政治冷漠:一种消极的政治态度在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与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或政治活动冷漠而不关心。政治冷漠有其多种原因和政治作用。 m_b
4.有哪些因素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8|E1
1.公民的政治参与素质: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公民的参与意识;公民参与政治的知识和政治技能。2.政治参与渠道。J
&copy;     [II
5.简述政治参与的作用K*j
1.政治参与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2.政治参与有利于实现政治稳定。3公民的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4.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详见P226-2289x^
&copy;     (1"F
6.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Tj
1.当前我们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以前要提高许多。主要因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摆脱了终日为生机温饱而操劳的生存境界,从而可以把注意力较多的转移到公共政治生活;社会利益分化,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势力需要通过政治参与的渠道来协调利益矛盾和冲突;由于**,造成了中国长期的政治冷漠。改革开放的现实条件改变了这一状况,公民利益观念增强,开始把政治参与同自己的利益联系起来,公民参与政治不仅是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是为了个人某种利益的需要。Wtle
  2.公民参与意识增强。由于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公民意识到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人民有权力监督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如果政府没做好的事,人民有权利追究它的责任,现在民告官,公民状告国家已经屡见不鲜。KXf
  3.公民政治参与知识和政治技能明显提高。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政治参与知识越来越多。政治参与能力也不断增强。|j
以上三方面总的说明,在政治参与中,我国公民总体政治素质有所提高。iz]=$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多样。1.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主渠道。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展。3.大众传媒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参与渠道。4.信访制度日益成熟。@^iJ
&copy;     I.(rfn
第四章 政治沟通GI^\u
1.什么是政治沟通和政治沟通分析I
政治沟通就是传递有关政治信息、思想和态度的活动,是指通过一定的政治传播媒介,不同政治主体之间有效地互相传递和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主要包括:1.拥有政治资源的政治主体获得政治信息、进行信息处理,以特定符号形式(如发布决议,命令,指示等)发送信息,政治沟通的受众接受政治信息并向政治信息的发送者反馈政治信息,形成新的决策过程。2)政治沟通包括国家与社会的沟通,执政党与人民的沟通,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之间的沟通,各社会团体之间的沟通等。L<jJ
政治沟通分析是指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原理,从政治系统输送、获取、存储和处理政治信息的角度,解释和分析政治过程的一种理论和方法。Y
&copy;     6f4
2.简述政治沟通的要素eSo8|"
一个完整的政治沟通过程包括如下五个构成要素。1.沟通者(信息的输送者)2.信息接收者3.政治信息4.沟通渠道,即政治信息的传送渠道5.信息反馈。.GS-W
&copy;     <s%::.
3.政治沟通的功能有哪些H
1.政治沟通有助于科学决策 2.政治沟通有利于政治稳定 3.政治沟通有助于政治文化的整合 4.政治沟通有助于提高政治系统的运作效能。_`
&copy;     ^2Z):
4.有哪些因素影响政治沟通n
1.沟通通道影响政治沟通。2.信息的真实性 3.政治沟通的灵敏性r
&copy;     |3
5.简述政治沟通的向度i
在政治沟通过程中,政治信息传递的路线即政治沟通的向度。政治沟通的向度分为:纵向政治沟通,横向政治沟通,多向政治沟通。f75%
&copy;     )UU9
6.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政治沟通的特点j@F-ta
&copy;     F3Pe
第五章 政治冲突u
1.如何认识政治冲突的原因 P252-254g
&copy;     Rqyug
2.政治冲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CIpJ
1.行为对抗,如大规模罢工,街头骚*,恐怖袭击,经济制裁等。2.直接对抗,可通过冲突各方各种唇枪舌剑般的言论和争锋相对互不相让的行为表现出来。3.公开对抗,通常通过大众传媒的各种媒介形式表现出来;冲突各方的言论公开,行为措施公开。4.目标具体,主要是为各自的利益,为观念(价值观),为政策,为掌权人物(权力)等。+>;Lt
&copy;     tNl=
3.政治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N'Ad
一.国内政治冲突。主要有阶级冲突,政党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政治利益集团冲突。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有非暴力政治冲突和暴力政治冲突两大类。非暴力政治冲突主要包括议会斗争,政治示*,政治不合作和政治不服从,暴力政治冲突主要有1暴动:大规模罢工,街头骚*,恐怖袭击,政治暗杀等。2.革命3.内战4.军事政变5.独*专制;s+ Oh
二.国际政治冲突。从表现形式可分为1非暴力的国际政治冲突:如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和平渗透,冷战等。2暴力型国际政治冲突:局部军事打击,大规模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等1v9ojh
&copy;     qxds,`
4.如何认识“文明冲突论”i
P262 倒数第二段,P264第二段tQ<o
&copy;     ~W
5.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有哪些nx*oe
P265倒数第一段——P2662
&copy;     3
6.如何评价政治冲突的功能和作用pkr#
政治冲突的功能和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有微观层面上的,也有宏观层面上的。1、微观层面上1)政治冲突有利于促进冲突各方利益表达和本质性理解,有利于彼此相互关系的调整和利益的实现。2)政治冲突有利于冲突各方内部结构、观念、情感上的整合和调整,增强其内聚力。3)政治冲突有利于政府调整政策,完善法制,推动社会管理机制的发展。4)政治冲突及其解决过程,有利于冲突方重新评价和组织自己的政治行为,提高政治认识,促进政治社会化进程。2.宏观层面上 1)政治冲突是对现存政治秩序的破坏和物资精神的损耗。2)政治冲突改变社会利益的分配结构。3)政治冲突使社会或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sSrtk
&copy;     s
第四篇 政治文化*
1.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0F83
&copy;     ypW1
2政治文化可分为哪些类型q
根据政治文化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大众政治文化和统治政治文化;根据政治文化组成不同,可分为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根据政治形势的不同,分为专制政治文化,极权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文化;根据社会发展进程不同,分为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
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中从人们在政治参与中表现的差异的角度进行分类,有乡里型文化、臣属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三种文化具体特征见P278—279)!fpqgF
&copy;     #
3.什么是政治合法性,它有哪些类型 LNal
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治体系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政治合法性主要是指政治权威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信仰、忠诚和服从,并通过特定时空条件下适当的决策及政策实施来塑造政治秩序和适应环境变化,保持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p0]
  政治合法性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活动,包括国家政权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运用意识形态的、法律的和道德伦理的力量为自身所做的种种论证;另一方面国家政权在大众当中赢得广泛信任和忠诚,从而使人民自觉地把对政府的服从当作自己的义务。政治合法性表现为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权威的认识、评价和态度等方面。6mlc
&copy;     E
4.政治文化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稳定。政治文化是间接的决定因素和力量,政治文化是政治稳定的思想基础。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增加政治信息,增强人们对现实政治体系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2.影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现实政治生活的主动性和有序性。.
第二,政治文化影响政治民主的建立和巩固。民主的发展离不开民主政治文化的支撑,民主的实现不仅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而且要通过政治文化的发展来保证得以实现。m
第三,政治文化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现在政治文化所提倡的平等、法治、民主、权利、竞争等现代观念,鼓励公民通过合法正当的渠道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极大激发人们参政议政的热情,从而极大推动政治发展的进程。KG2Y1t
&copy;     l+>
5.论述我国新时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演变 (详见本章第五节),wc-9
&copy;     Iq>
&copy;     M
&copy;     Pn
&copy;     $}
第二章 政治心理`
1.什么是政治心理s$sG
政治心理指人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和政治过程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感性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信念等。2Q1]|Y
&copy;     1RpEKd
2.政治心理包括哪些内容8mE
1政治认识2政治情感3政治动机4政治态度5政治性格6政治信念G&
&copy;     T]
3.政治心理的特征有哪些u{:K
1.自发性2.差异性3.潜隐性4.相对稳定性JY<./
&copy;     VUd
4.政治心理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5YhA6
根据政治心理的主体,可分为个体政治心理与群体政治心理;根据主体的参与程度可分为参与者的政治心理和冷漠者的政治心理;根据政治主体对客体的心理倾向和内容划分,可以分为逆反心理、崇拜心理、认同心理等。,44
1.个体政治心理分为: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一般政治人的政治心理sZC|\
2.群体政治心理分为:阶级阶层的政治心理,民族的政治心理,集团的政治心理,政党的政治心理,大众的政治心理m}O3
3.社会政治心理分为:政治运动心理,战争心理,改革心理,国际政治心理。fp{F
&copy;     6|
5.政治心理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mI4H7
1.政治心理是产生人们政治行为的中介。2.社会政治心理是统治阶级制定政策的心理依据。3.社会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4.政治心理可以促进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成为连接政治生活与政治理论的中介环节。5.政治心理是形成社会政治氛围的重要力量。~.
&copy;     dcw=J
第三章 政治意识形态4Zz
1.意识形态的含义4oh1
&copy;     +1}2!
2.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功能'X4,Yy
1.维护功能2.批判功能3.引导功能 (详见P310—312)5<p\hr
&copy;     @"'Tid
3.意识形态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vCU#
&copy;     #Xk
4.当代主要的意识形态及其主要内容1m!P\t
1自由主义,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 2.保守主义,分为传统保守主义、现代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P317(新保守主义在当今美国“外交政策领域”的表现)z?>
3.民主社会主义4.绿色和平主义5.女权主义Hx9S.
&copy;     ky
第四章 政治社会化.t4A
1.什么是政治社会化Y:E0
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学习并接受主导政治文化并加以规范化,使自己成为有政治信念,掌握正确政治评价标准,持有与政治当局决策一致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个人社会政治行为社会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培养、教育、和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并维护现行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自己积极的政治参与作用的过程。它是把政治统治体系所确认的政治思想、观念、意识、价值标准、规范及行为方式传授和灌输给其社会成员,使之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并享有行使一定权利的过程。@ZU$YM
&copy;     [+$fj
2.简述政治社会化的特征m,u<Vj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内化和外化的统一3.不间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4.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copy;     +q4dJ
3.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有哪些cJ
1.传播和传递政治文化2.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3.维护社会政治稳定4.推动政治发展。[;M
&copy;     0I
4.政治社会化有哪些途径?ch_d
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同辈群体0s=#
&copy;     ),
5.简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m
1.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2.其次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政治观念的内化。3.政治社会化的最后过程是人们政治态度的形成与改变。Vx'l)E
&copy;     2E5
6.试论述中国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见本章第四节)>bZ
第五篇 政治发展g
第一章 政治发展"yo
1.简述政治发展研究兴起的背景及研究的阶段TD-
兴起背景:一、现实政治需要。有着深刻历史背景,二战结束之后,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迅猛发展,殖民统治体系迅速瓦解,在亚,非,拉地区相继诞生了一系列新的民族独立国家。这些新兴国家不仅面临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等方面问题,还面临政治制度选择和建立与如何运行的问题。而对西方国家而言,为了进一步对这些国家进行控制和施加影响,必须了解这些国家的政治结构,由此尽可能地向它们推销西方的政治模式和政治文化观念。所以政治发展研究的兴起部分缘于西方国家的现实政治需要。二、理论背景及学术渊源。1.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区域研究的发展2.政治学的“行为主义革命”,行为主义兴起。It[`G
研究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政治发展研究的酝酿发育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政治发展研究的活跃期。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政治发展研究进入低迷期。Ol
&copy;     uT^op&
2.政治发展的含义8HSZai
政治发展就是政治关系的变更和调整,也就是政治关系各种外延形态和表现形式的发展变化,如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调整。9%9d
&copy;     Ttn f9
3.政治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 3~Aj
1.政治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向政治民主转变的过程,民主是政治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政治民主化一直是政治发展和政治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c?IcAc
2.政治稳定。3.政治发展是与法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法律是政治发展的内在要素和要求。4.政治发展不仅仅是指物质的制度、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和维持,更为重要的在于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价值的转变。5.政治参与。6.国际环境。1
&copy;     5pQ
第二章 SX9v
1.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关系如何?-6Z#
政治改革是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体制,政治权力结构,政治运行机制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旨在优化政治体系,调整政治关系,巩固完善政治体系的政治作业过程。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的异同:一。政治革命阶级是进步的革命阶级推翻腐朽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活动,革命阶级是政治革命的主体。而政治改革则是政治领导层所推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活动,现在的政治领导层始终是政治改革的主体。二。政治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夺取政权,实现政治权力转移和统治者、被统治者地位的变更,所以政治革命大多是暴力的。而政治改革是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权力结构的发展与完善,主要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现有政权,从而进一步维护自己统治,政治改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三。政治革命以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为指向,它不仅意味着政治统治权的变更和旧法律规范的变革,而且意味着与旧有的政治秩序相联系的一切政治组织、政治机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政治领导层迅速、彻底、剧烈的转变,而政治改革是有限度的,它是在现有政治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现有政治资源来进行的,它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秩序为条件。四。政治革命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是社会发展的剧烈震荡,因此是一种急剧猛烈的变革。而政治改革是一个量变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b
&copy;     .BlGC>
2.如何理解政治改革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c
&copy;     8$)z
3.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详见本章第三节)$ M74%
1.着手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党政关系逐步得到理顺,共产党执政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2.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体的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8
3.权力进一步下放,中央与地方关系日趋规范化、制度化,地方、企业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明显提高。P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不断深化。_n
5.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坚实步伐。VJ+5r
&copy;     6j=#
4.结合我国的实际论述我国政治改革的途径和方向。!`I
&copy;     J=(
第三章 政治民主[D6h
1.什么是政治民主B)'/
&copy;     Wk2`5
2.简述民主理论的分类WK
1.经典民主理论,代表人物洛克,卢梭,民主的统治是通过人民对政治组成、政府权力行使的同意来实现的,而人民的同意是根据多数决定规则进行的。“人民主权原则”"m>0=d
2.精英民主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把民主归结为人民统治是不现实的幻想,实际政治生活中,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都是由少数统治精英人物统治和领导,因此,民主的含义是人民有权通过投票来决定由谁来充当政治精英。j?yrO
3.多元民主理论,达尔,认为民主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不同利益集团中,这种状况使社会公民不可能在政治问题上形成多数,同时也不存在任何可以控制一切的精英,而只存在以团体为单元的若干少数之间就某个政治决策的相互复杂作用。+a#h
4.马克思的民主理论:1)民主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2)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4)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形式。hMqO
&copy;     3i#M]\
3.政治民主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I?
第一,民主化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度,在更广大范围内使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可能得以平等实现。第二,民主有利于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保证社会资源的最终配置和个人效用的最大发挥。第三,民主有利于以和平手段消除社会弊端,实现政治社会稳定。第四,民主有利于人们提高政治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促进政治发展。第五,民主是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第六,政治民主有助于促进全球各个不同的政治形式和政治体系之间平等交流对话,维护世界和平。"cv
&copy;     <'z$,
4.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和内容 (详见本章第三节)}}C
&copy;     &xx
第四章 政治稳定V
1.什么是政治稳定)Cx
政治稳定是指某一政治形态中或其发展的某个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之间基本相适应的有序状态。包括政治体制运行的常态性,政治发展的有序性,政治规范的认同性。常态性指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行和政治秩序的良好状态;有序性指政治体系内部各要素排列秩序的合理性;认同性是指人们对现行政治体系持积极肯定、支持的态度。q?VE
&copy;     [DGfw;
2.政治稳定的内容和分类。(Bn
一、内容有1.国家主权稳定: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外来侵犯,也不因内部冲突导致***。最基本的政治稳定。2.政权稳定:指政权性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不发生质变。3.政府稳定:指政府合法性不受怀疑、政治机构之间的平衡关系得以维持,政府成员的更换有序进行,合理的政治权力结构不受破坏。它与政治生活秩序的稳定结合起来就是“政局稳定”。4.政策稳定指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具有相对的连续性。政权稳定最为重要,是政治稳定的根本保障,而政局稳定则是政权稳定的一种表面特征。4.社会政治心理稳定:社会公民形成一致的政治共识、政治认同感和支持感,对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承受心理等。各种影响政治稳定的具体表象都是特定社会政治心理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c
二、分类:A.就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关系而言,政治稳定可分为开放型政治稳定和封闭型政治稳定。B.就政治制度而言,政治稳定可分为专制型政治稳定和民主型政治稳定。C.从对传统的态度而言,政治稳定可分为变革型政治稳定和守旧型政治稳定。D。就政治稳定内部状态而言,政治稳定可分为静态型(僵化型)政治稳定和动态型(发展型)政治稳定。TEiT|;
&copy;     c
3.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uMKb}z
1.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受到怀疑。2.社会期望值与社会满足能力之间差距扩大。3.财富 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经济原因。4.政治制度化不能适应政治参与规模的扩大。5.国际性政治事件和政治问题影响一国的政治稳定。rL]K
&copy;     N
4.政治稳定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3v
>sPZ
5.简述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                   Complete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8:58:51 | 只看该作者
••••七楼•••••••JxM/fu
&copy;     e
外交学概论0
&copy;     c^V)3
••••••••••••••••••••••••••••••••••••••••mb
&copy;     <jG
外交学概论k
绪论&copy;     ^Vl
一.外交的概念和特性h~,Ulv
英国外交官萨道义在其所著《外交实践指南》中认为:“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有时也推广到独立国家和附庸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Pd
&copy;     32wJ
《牛津英文字典》认为:“外交就是用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是大使和使节用来调整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是外交官的业务或技术。”#n7{
&copy;     I
美国《韦伯斯特词典》解释为:“驾驭国际谈判的艺术。”英国《朗文现代英语词典》解释为:“有关国际关系的科学。”^}
&copy;     /jf%
《辞海》的定义:外交是国家为实行其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外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活动。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Ugh}F
&copy;     D
外交的含义和特点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RN
一、外交与主权的关系。外交是独立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行为,处理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主权国家既是国家关系和国家法的主体,也是外交的主体。只有主权国家才享有外交权,外交权是主权的一个属性。(有主权才有外交,外交权是主权的一部分。)(可用以回答台湾为何不具备外交权?)l
二、外交与外交政策的关系。外交是一国实施其对外政策的手段。不同的外交政策决定了不同国家所从事的外交的性质、内容、风格和方法。外交同外交政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三、外交主要是官方的对外活动。_mD
外交工作——主要任务——国与国关系/
主要对象——各国政府及其当权者B<f
四、外交的活动方式与手段。国家或国际组织间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双边或多边问题采用的是和平手段,一般包括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W$d
五、外交是一门科学和艺术。外交本身就是和平处理国家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各级外交官均应认识和掌握外交这门科学和艺术,具有从事外交事务的优秀品德和业务素质、以及具有善于谈判和社交的能力。-v
六、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具有阶级性)c
七、外交与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一国外交的基础和后盾。!hz{
八、外交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当今外交区分正义和非正义的为国际所公认的客观标准:以主权平等为主导的联合国原则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lAa
九、外交工作授权有限。(外交无小事)QmW}
&copy;     v*.+
本书对外交的定义:[|
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与人员的官方行为,使用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对外政策形成不同形态和类别的外交。简而言之,广而言之,外交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V-G@z
&copy;     UfK-0z
外交的落脚点在于影响和争取人民。"fsw
&copy;     >Cj^[{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与外交的历史演变Hd
一、自古以来就有外交b
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是在奴隶制国家产生以后,又发生奴隶制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交涉而出现和发展的。})hc
外交的产生必须有如下条件为前提:1)产生了阶级和国家;2)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各国之间的交往产生了必要性和可能性;3)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各国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HwU,
&copy;     qwU!<
古代中国的外交,#W
古代印度和埃及的外交kE
古希腊的外交"_z
古罗马的外交F
&copy;     O.
二、中世纪封建国家外交的发展及其特点hI
1、中世纪初期外交特点:1)外交权掌握在国王手里2)外交仍从属于军事,是军事手段的补充。3)出现领主外交和私人外交4)外交具有欺骗、狡诈的风格。Gca7
2、中世纪中期的教廷外交}
3、中世纪末期王权兴起于外交发展: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论君主》。外交被看成是玩弄手段的“术”,外交蒙上了伪善的名声,外交官被看成是由国王派遣的“骗子”。vei
4、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论共和国》明确提出国家主权的思想,以对抗教皇神权。法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奠定国际关系中的法律依据。MO*^N*
5、常驻外交使节及其制度的确立:第一个有记录可查的是米兰公爵在1455年派往热那亚的常驻使节。9lGzD;
  为结束1618-1648年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召开了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启了欧洲国际社会的一个新时期。会议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欧洲秩序,对欧洲的政治和外交的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p2
6、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交往:“宗藩制度”Mu1
&copy;     kT
三、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外交的发展及其特点R^w]0
1、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中世纪外交的批判h~G
英国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 提出国家主权学说挣脱了“君权神授”的束缚。Q3T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思想。&oRPl
美国《独立宣言》&K:
法国《人权宣言》T"G
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外交的发展具有以下重要影响:1)国家独立、国家主权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2)否定了“朕即国家”的概念,反对把国家看作是国王的私人财产3)否定了教廷外交的主宰地位4)否定了私人外交权。这样,使主权国家之间的外交居于主导地位。xv]*4=
&copy;     rsfJel
2、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竞争阶段的外交特点8.d< :
1)从走上世界舞台之日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就带有明显的两重性。]
2)从18世纪开始,外交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提高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单独的外交机构。H5\J
3)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外交充满尔虞我诈。erOo^
4)结盟外交在资本主义时代具有特殊意义。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以维护本国资产阶级利益为主要出发点,并不以社会制度异同来结盟。~!
5)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外交也存在干涉主义与不干涉主义的斗争。(wPB
6)1815年维也纳会议通过的《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这一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今。"+"k
3、西方外交惯例传到东方。`
清政府于1861年开始设置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7年,清政府第一次派出自己的常驻英国公使郭嵩焘。1901年7月24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1
4、帝国主义时期的强权外交和集团外交 pM
1)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问题突出了。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对外政策“归根结底是列强为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分割世界而斗争的国际政策”UHvD
从而形成了三种主要形态的国家关系:被压迫民族与压迫民族的关系;压迫民族之间的争赃和分赃的关系;不压迫其他民族的国家与压迫国家和被压迫国家的关系。~(%
2)外交成为实现帝国主义大国对外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vlz79R
3)结盟外交已发展为集团外交。m_fU(
4)秘密外交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不信任,推动着军事集团在维护本国安全的口号下加紧准备战争。&o"YyO
四、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外交原则Aa1]
1、道德和正义原则Jjh^b
2、和平的原则aP(
3、民族独立的原则<z
4、民族自决原则A*pP
5、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V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不称霸”和“反霸”的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外交原则。9~,
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对外原则:#_x{$
1.坚持和平。 Wu
2.坚持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平等,支持被压迫民族的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解放战争。q{&!
3.和平共处的原则r
4.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z=e
&copy;     z^:#1
&copy;     xUhtj
&copy;     V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外交”HK]>f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外交”----“外交活动必须开诚布公地进行”,“公开的和平条约以公开的方式缔结之”,“不得有任何形式的秘密的国际谅解”。T GFr
西方推崇备至的“新外交”的杰作,是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还有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b
&copy;     IdX
苏维埃俄国的外交原则与实践。\f&
&copy;     >9NSi
拉美国家提出的外交关系原则#]Mg
&copy;     \r
1902年,针对欧洲国家为追债对委内瑞拉动用武力,12月29日,阿根廷外交部长德拉戈提出,“国债不能成为进行武装干涉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某一欧洲国家占领美洲国家领土的理由”,这一主张被称之为“德拉戈主义”。_
&copy;     @
历次泛美会议,拉丁美洲国家都与美国粗暴侵占、干涉拉美国家做斗争。>Z3Fu
《美洲国家间避免防止战争冲突的条约》(/C
《美洲国家间一般仲裁条约》Yh6s
《美洲国家间和解公约》Ke%
《美洲国家关于国家权利和义务的公约》6uD
《关于维护、保持及重建和平公约》和《关于不干涉的附加议定书》]>
《关于美洲国家间团结与合作原则的声明》}Yp
《利马宣言》/.
&copy;     r31+
第二章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与进步总趋势R2P@\
一、国际公认的当代外交基本准则!EcY'
联合国准则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公认的准则和原则,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1、主权平等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互不使用武力3、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t'
    主权平等:这一概念最初由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在他的名著《论共和国》提出。他认为国家具有主权权力,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是一种绝对的、不限制的、永恒的,和高于法律的。D
从当今国际法看,是国家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的权力。Mo{8p
    和平解决国家争端的传统方法有谈判、斡旋、调停、仲裁四种。前三种就是一般所说的外交方法或政治解决,最后一种是法律的方法即司法解决。但司法解决也要经过当事国的同意,也需通过外交途径。=m=
    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是主权原则的自然延伸,也是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准则。最早见诸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宪法。5'.K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提出和由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是在以上准则基础上提出又是对这些准则的发展。它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已成为倡导当代国家关系和外交实践的完整准则,并且越来越 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S2
二、当代遵循的外交规则与惯例d{)
当代遵循的各种外交规则和惯例都起源于欧洲、特别是18世纪前后的欧洲。eRIwaC
1961年在维也纳联合国主持制定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是对所有参加国具有约束力的重要国际契约。y a-
&copy;     =mW
外交承认:也叫国际承认。有两种含义:一是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一个主权国家(一般指新建立的国家,有时也包括更改政体或国名的国家);二是指承认一个主权国家的新政权(一般是政权更迭后的新政权)为这一主权国家的合法政府。两国互不承认,或单方面的承认,是无从建立外交关系的。因此,互相承认是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和出发点。#|<
承认一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一般有一、有关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互相承认是一种方式。二、单方面由一国领导人、外交部或外交代表发电报发表声明或谈话等宣布承认也是一种方式。2
事实上的承认:即不经过特别宣布承认的形式,双方建立起某种具有一定法律效果的联系,如订立一种有暂时性质或特殊目的的协定、贸易合同,等等。r*A w&
互相正式承认的国家也可以由于不同原因暂不建立外交关系。c{)
已建交的国家可以中断甚至断绝外交关系,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互不承认。Yg
两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时并不一定指明互相承认。因为协议建交当然意味着互相承认。4/*)I5
总之,承认在国际关系中是一个复杂和微妙的问题,反映不同国家的立场和外交政策。W9Ne[
&copy;     Gz@3K'
外交关系的建立:通常情况下,两国同意建立外交关系即意味着双方有权派出各自的外交代表到对方的首都常驻和建立使馆,并按国际法和惯例享有外交特权和便利,以代表本国和维护本国利益。EbQ
一种是由一方先表示愿意建交,然后另一方表示同意。]gm7oc
一种是由双方发表建交公报,宣布互相承认和建交。~(Mu
完全外交关系。一种特例:半建交状态,如英国、荷兰与中国,由于它们与台湾保持领事关系,并在联合国内不支持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因此中国同两国都经过漫长的建交谈判,直到1954年才分别于6月和11月同两国协议互派代办级代表,以进一步谈判建交。x9iP
&copy;     a2$H(
新中国与其他国家建交条件“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copy;     ]O
外交代表机关的建立和馆长的就任c"uv
外交代表机关泛称为“使馆”,可以是大使馆、公使馆、代办处。由馆长等级而定。《维也纳外加关系公约》按传统将馆长等级规定为大使、公使、代办三级。但是现在,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把外交关系定位大使级。(<
建交双方一般在建交公报中都会注明双方尽快互派大使。b&o4!r
筹建使馆一般先委派临时代办负责主持。yx
按照一般惯例,从建馆临时代办到达驻在国首都,向驻在国外交部长递交派遣国外交部长委派临时代办的介绍信之日起,新大使馆即在法律和政治上被视为已经建立,而无须等待有正式的馆舍,也无须等待新大使正式到任。同时建馆临时代办可以代行新大使的职责。($_&
原则上所有馆长以下的各级外交官都可被指派为临时代办,但一般由主管政务的级别最高、又名列最前面的外交官来担任,如政务参赞,政务秘书等。!A
&copy;     h7?
大使的派遣:由派遣国元首向接受国元首派遣的,所以大使由派遣国元首任命。但大使的人选不能由派遣国单方面决定,必须事先征得接受国的同意。如果大使人选为接受国所拒绝,接受国有权无须向派遣国说明不予同意的理由。但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在征求大使人选时,双方都会保密,以免节外生枝。:u"
&copy;     fY2H
关于大使缺位 有时是长期缺位,这被看做是不友好的行为。两国关系处于冷淡期间时,常有意地使大使长期缺位。:
&copy;     +~B<
另外,一国可委派一人兼任两国或数国的使馆馆长,两个以上国家也可合派同一人为驻另一国使馆馆长。但以上两种做法必须得到接受国同意。wg
&copy;     d1w
新大使的正式任命和就任的主要标志  一般说来是派遣国元首签发派遣国书,并由大使向接受国元首递交国书。VnG
大使递交国书是大使正式就任的标志。Cl{-D
递交国书的时间按《公约》有两种算法,一是向接受国元首正式递交国书,一是向外交部递交国书正式副本。接受国有权规定采用哪种做法,但必须同等对待,否则即被认为歧视。x,Lg
呈递国书,正式而隆重的仪式。各国采用的程序各有不同,有些欧洲国家仍沿用古老的礼仪。中国采用国际通行的仪式,但比较简化,如以元首和大使进行谈话来取代颂词和答词。Z
外交团和外交团团长 外交团是各国驻同一国的外交代表机关的馆长及其外交人员的总称。外交团由驻同一国的所有外国外交官组成。pr@
1.外交团由外交人员组成,而不是由外交代表机关组成。2 外交团只包括有外交官衔的人员,不包括使馆一般工作人员。3外交团不包括驻在国本国的外交官。4外交团不包括在接受国其他城市的领事官。VM1
2.外交团不是一个严密组织,仅是一种传统做法。也不具法律职能。主要作用是调整各国派驻同一国家的外交人员作为一个整体同驻在国政府之间的日常关系。它的活动主要是礼仪和礼宾方面。NoJ
3.外交团团长一般是由级别最高又到任最早的使馆馆长担任。现在一般馆长都是大使级别,所以到任最早的大使即为外交团团长。在有的天主教国家,如西班牙,梵蒂冈派遣的教廷大使永远是外交团团长。中国一般采用就任先后次序的方法。o<xJ
4.外交团长在礼仪上享有优先地位。除此之外,他不享有任何额外特权,其地位并不高于其他大使,也没有任何具有法律性质的地位和职能。~aOn
&copy;     -hs3`8
位次 即“在先权的次序”,实质就是在先权,谁先谁后的问题。外交实践中,位次也称“礼宾次序”,安排不当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和交涉,甚至影响国家关系。5lgA
位次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各国派出的外交代表在不同场合下的席次先后;一是缔结国际条约时缔约各方在文件中的次序先后。(详见P78—79)"LV\ve
&copy;     jz~+
对等和无差别对待 对等是在国际关系中早已形成的一个国际法原则,也称互惠。对等或互惠的主要含义是一方给另一方以某种优遇,另一方即给以相对称的回报QMjz2$
对等一般是指双边关系而言,但是其中的任何一方同第三方的关系中又可能引起差别待遇。这种情形在国际贸易中尤其容易发生,最惠国待遇就是为了消除这种差别待遇而产生的一种条款!z<*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对差别待遇有相关规定。O|
&copy;     diV2j9
外交报复 它是受害国用来维护本国正当权益和尊严的一种手段和武器。关键在于报复必须是真正正当的,其标志是:1受害国确实遭到不应有的伤害2报复是为了制止不法行为或谋求补救伤害而采取的。3报复是有节制的,即同原伤害行为的程度大致相等。g%}@q
&copy;     f{o
政治庇护与“外交庇护” 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逃亡他国,要求准予居留,这就是要求给予“政治庇护”,俗称“政治避难”。他国接受上述逃亡者的要求,不予引渡,准予居留,这就是给予政治庇护。这种权利就是“庇护权”。{BATPx
外交庇护 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庇护。根据国际法,使馆馆舍享有不可侵犯权,“外交庇护”正是利用使馆的这种特权把使馆作为遭到驻在国追捕的公民的避难所。《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使馆享有特权是为了“有效履行职务”,给予外交庇护是与使馆的职务不相符的。一般认为,公约所指不符合使馆用途的行为有两种:1用于提供“外交庇护”2用于拘留使馆人员以外的任何人,包括本国侨民和逃犯。尽管国际法认可政治庇护,但从未承认过“ 外交庇护”,中国和绝大多数国家都确认使馆无“外交庇护权”。因此,遇到使馆庇护驻在国追捕的人,驻在国政府有权要求使馆将庇护的人交出。在国际上,只有拉丁美洲国家根据他们长期形成的惯例以及签订的地区性公约,相互承认使馆可以接受驻在国的政治犯避难。这是一种地区性的例外。qKhm
&copy;     |S32;
人权的国际保护 (详见82--84)tN
&copy;     QlE/V
三、当代外交的进步总趋势M_zmF
指导当代外交实践的基本准则和当代外交实践中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惯例,大多在二战之前已经形成,但只有到了当代才逐步成为国际公认的准则,反映了当代外交的进步趋势。4_+L
在联合国宗旨反映的尊重人民平等权利,自决原则以及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尊重全体人类的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原则,也为战后反殖民主义和反种族主义等进步运动提供了国际契约的依据。VJpL3
集团政治行不通,强权政治行不通,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行不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的做法行不通,单边主义也一样行不通。s1xRz
一切适应于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进步总趋势的外交是正义的外交,反之则是非正义的外交。k
&copy;     6}p;b
第三章当代外交机构的组成和职责sv%ib
当代各国的外交机构,一般包括外交决策机构,专职外交执行机构,常驻建交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以及常驻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机构。:3=~
一、外交决策机构B;P.8
外交决策权 在一国最高领导MCT|t
外交涉及一国最高利益,所以任何国家的外交决策权都掌握在一国最高领导或实际掌握在一国最高行政权力的执行机关手中。i%I)+f
一般来说,一国掌握实际权力的最高领导机构就是这一国家的外交决策机构,这是一条没有例外的规律。8
&copy;     _kA
外交决策机构组织和协调对外政策的实施`#I
各国的对外政策的实施都同样由决策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这就规定了对外工作的统一性、集中性和纪律性,而不允许任何下属部门和人员各自为政,自行其是。xr,
“外交工作授权有限”m'c
&copy;     MDE(
最高外交决策者也是最高外交执行者Kj6\
一国最高的外交执行者就是这一国家的最高外交决策者,也即是拥有最高实权或主导权的国家领导人。Jle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首脑外交。*n
&copy;     {P%
二、专职外交执行机构Tfbb
“外交部”是专职外交执行机构=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各国外交部为受权代表国家对外进行交涉的专职外交执行机构。1m/y
&copy;     45C4Z
“外交部”和“外交部长”的职责o20i:
外交部和外交部长是一国受权能当然地和经常地代表国家处理外交事务和对外进行交涉的机关和首长。外交部和外交部长具有对外代表本国国家和政府的特殊职责,这是所有其他政府部门所不具有的。凡专设外交部的国家都把外交部作为最重要的政府部门之一,而外交部长则为内阁的当然成员,并常占仅次于政府首脑的重要位置。Z{n3]c
外交部是联结外交决策机构和驻外机构的总枢纽,起承上启下,运筹调节的作用,这是外交部的另一重要职责。:.zrb
外交部和外交部长是专职的外交执行机构和外交执行者,也能不同程度上参与外交的决策。sMy
尽管外交决策最后需由一国最高外交决策机构或决策人“拍板”,但在正常情况下,最高决策机构或决策人在作出决策时总要首先听取外交部,特别是外交部长的意见。所以协助和参与外交决策也是专职外交执行机构----外交部和外交部长的重要职责。Ab9e
&copy;     ^fx
“外交部”的组成S0sH
作为一国专职外交执行机构的“外交部”,不同国家,有不同名称,而且也有大小不同的组织机构,有的比较庞杂,有的比较简单。g9.z
以中国为例,部一级领导有部长、副部长、及部长助理若干。机构设置分四大类:地区司、业务司或室、行政性机构以及附属机构。地区司按亚、非、欧、美、大洋、拉美等不同地区划分若干个司,业务司及室按政策研究、新闻、礼宾、条约法律、国际、领事、外事管理、翻译、港澳台事物等专门业务划分为若干个司或室,行政性机构除办公厅外,按干部、行政、财务、监察、离退休干部等不同行政性管理业务划分为若干司局,而附属机构则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知识出版社、外交人员服务局及外交学院。Ipp
尽管各国外交部的规模和组成由于国情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一般都由三个主要类别的机构组成:管理地区性事物的机构、管理专业性业务的机构以及行政性管理机构。,Sks
&copy;     p[8
三、常驻建交国家的外交代表机关hz`Y#
互设常驻外交代表机关是建交标志GX6
外交代表机关,泛称使馆,是指一国设在建交国家首都的常驻外交代表机构。这一权利是相互的,即建交双方都可在对方国家首都设常设外交代表机关,即建立使馆。当然,两国没有外交关系,即无权在相互的首都派驻常设的外交代表并建馆。]5?
两国同意建立外交关系通常也就同时同意有权派遣各自的外交代表常驻对方首都并设使馆,以代表本国利益,并按国际法和惯例享有特权和便利。20EE
&copy;     z;(S
外交代表机关当今一般都为大使馆A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确定三个等级的使馆,分别是大使馆,公使馆,代办处-----对应的三个馆长是大使、公使、代办。w 4r$w
当今外交代表一般都为大使馆。d;Q!d;
为何常驻外交代表有不同级别?8qJe
1、历史上曾意味着国家间不平等的关系。a!
2、一国重视对外关系的程度。vY$wH
3、建交国家相互关系的发展程度。\{K
&copy;     _y84k
外交代表机关的职责'\Gh
1、在接受国中代表派遣国W
2、在国际法许可范围之内,在接受国中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的利益Dac
3、与接受国政府办理交涉9(mY-
4、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的状况及发展情形,向派遣国政府报告u{T--
5、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并发展两国间的经济、文化和科学关系}
6、领事职务也是使馆的基本职责。ZR:@
&copy;     [C
外交代表机关的组成和职责NvJ.
以馆长为中心;馆长以下各级外交官的基本职衔为参赞、秘书(一、二、三等)和随员。还有专业外交人员,如武官、商务参赞、文化参赞等。使馆的规模可大可小,主要由派遣国的国力、实际需要、派遣国同接受国的关系以及对等原则等各种因素决定。并且使馆的规模应不超过接受国认为合理和正常的限度。;
外交官夫人特别是高级外交官夫人也是使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在开展友好交往中,以及调查研究等方面都能起到特殊的作用。她们享有同外交官一样的特权和豁免,并常被包括在外交团之中。@No{>y
此外还包括行政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kv=d
&copy;     @7I
四、常驻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机关pg
1、常驻国际组织代表 是当代外交现象:7wWo`
国际组织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后半期,如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版权保护联盟,国际工业产权保护联盟 等。后来的国际联盟。2战结束后的联合国等等国际组织。!kkqF
世界各国现在除了需向建交国派驻常驻外交代表、建立常设外交代表机关之外,还需向主要的政府间组织派出常驻代表和设常驻机构----现在也泛称为“外交代表机关”。这是属于当代外交的一个现象。它突出反映了当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特点。^]w[j
&copy;     +V0
2、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的特点n5_
常驻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只要是较重要的国际组织,一般也具有“特命全权大使”头衔,他们的公务行为都是代表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官方行为。lo
它反映的是成员国同某个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某一国家成为某国际组织成员国的标志和体现,其正式名称一般为代表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其馆长为常驻代表。是成员国单方面向国际组织派出的。TY}`Fr
国际组织如在某一成员国首都或城市设常驻代表需要另经双方同意。s1s92
国际组织由一定数量的国家组成,它反映的是多边国家关系。7 k{9
&copy;     M!
3、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范围$Yc&:|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的常设代表机构都属于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范围。(政府间国际组织)h]I
&copy;     dqd
4.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职责\G=
1)在国际组织内代表派遣国,按成员国在国际组织内应享有的权利和应负的义务履行职责t
2)在国际组织内代表本国政府,就该组织正在处理或应该处理的事项阐明本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实现本国政府的意图。4LmT
3)了解国际组织内外的情况 ,及时向本国政府具报。Q
4)在国际组织内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促进同其他成员国的多边和双边关系,包括在特别授权的情况下同其他成员国代表进行双边谈判以至签订协定。j1
&copy;     TG
5、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组成8IxMS-
以常驻代表为中心组成,也设副代表,并可按需要配备顾问。专家以及参赞、秘书、随员等外交人员协助常驻代表和副代表进行工作。$"Q
&copy;     +(D
五、外交部门、领事部门、外事部门0GpB00
传统外交学者在论述外交机构时较少把外交决策机构包括在外交机构之内,而只限于论述专职外交机构和人员,并统称之为外交部门或外交界。B7*r
当今,一般来说领事业务统归外交部领导,一国驻在同一国家的领事馆也由驻该国大使馆领导或指导,领事已从属外交。RsfA
外事、外事工作的定义:(见张历历外交决策P44)除中央政府外交部门以外的中央政府非外交部门及地方政府、国家的其他社团机构所进行的对外事物,对外活动及对外工作。uNK
&copy;     l7wL
&copy;     i]n
&copy;     *
第四章外交代表与领事代表|
一.作为使馆馆长的外交代表EBwm
外交代表一词既包括馆长,也包括馆长以下所有具有外交官衔的人员,即使馆内的全体外交人员,俗称全体外交官。'Y-X
&copy;     WPrZ
使节权:是国家主权的一个属性和特性,即独立的主权国家有权向另一国BJ|+0
&copy;     c8z,P
承认----建交----建馆nj
&copy;     j
常驻外交代表的起源PG;2
常驻外交使节制度就欧洲而言早在13世纪已经出现。当时,威尼斯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设有称作公使的常住外交代表。+ol)u
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后,常驻外交代表制度开始在欧洲普遍施行,并随着欧洲大国的殖民扩张,这一制度也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U t
&copy;     @Y
常设外交使节制度经过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会议首次用条约形式予以确立,形成了近代以来的大使馆制度。当时的均势原则也成为指导各国外交的主导原则。5Xm
&copy;     =PTe
1815年维也纳会议通过《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RT
&copy;     %cOC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n`
&copy;     ]v
使馆馆长的等级和种类Oe
分为大使、公使、代办三个等级。以他们为馆长的常驻代表机构,相应称为大使馆、公使馆和代办处。vA
大使有职衔“特命全权大使”;公使有职衔“特命全权公使”。UZM\
&copy;     Quo
二、使馆馆长的任命、到任和离任*f
使馆馆长的任命V,W
各国均根据其宪法规定以及立法程序来任命驻外使馆馆长。:$P
中国驻外使节的任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5#r'"
&copy;     Q(QK
征求接受国对任命的同意1|fN
当派遣国初步确定本国驻外使馆馆长人选后,应将拟派驻的使馆馆长的姓名和简历,尽早通知接受国政府,以征得对方对任命的同意。j:4E
一国可以拒绝接受某人为另一国派驻本国的使节而不须说明理由,但不能把拒绝的理由公诸于世。一国拒绝另一国所任命的使馆馆长人选,并不意味对派遣国缺乏尊重和有失友好,它只是表示接受国认为该人选不够恰当。Z)C|^
&copy;     (
使馆馆长的就任#v^ [Y
当派遣国拟派出的使馆馆长人选得到驻在国的同意后,即可正式予以任命。大使赴任前,须取得由本国国家元首签署的称作“国书”的委任状。国书向对方元首递交。其主要内容为请对方对新任使节代表派遣国陈述的一切给予完全的信任。如果是代办级外交使节,则其委任书乃是由派遣国外长致接受国外长的介绍信。yIeM
大使到达接受国首都,应尽快会见接受国礼宾司长,了解递交国书的礼仪和程序,并请代为约见外交部长,以便递交国书副本和商谈递交国书事宜。Ig'
馆长到任的时间可有两种算法:或正式呈递国书,或送交副本,采用哪种算法接受国有权自定,但必须划一对待。acQ
中国在外交礼仪上的做法是认为外国使节抵达北京后即可开始履行职务,但到任之日期以正式向国家元首递交国书之日算起。使馆馆长一旦就任,应向使团团长和其他国使馆馆长发出通知并逐一拜会。V0>EJ
&copy;     H
使馆馆长的兼任^mIG(
外交实践中可以派遣同一人选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使馆馆长。通常的做法是一个国家内设立常驻使馆,由一位外交官为临时代办,负责使馆常务,而担任大使的使馆馆长则居住在另一国家的首都。派遣兼任使节在外交实践上也要征得接受国的同意,接受国有权拒绝接受兼任的馆长。"]V0
在国际关系中,一般说来,使馆馆长的兼任必须是所兼任的两个国家彼此不存在尖锐的利害冲突或争端,否则使节的使命难以履行,也很难会得到驻在国的满意。Z(}3
&copy;      WO@i
临时代办StB}t4
临时代办与代办的职称内涵不同。当常驻使馆馆长因回国述职或休假等原因缺位,或因故不能视事(如长期住院),应委派临时代办来主持馆务和代行馆长职责。临时代办并非外交使节中的一个等级,因此同作为一级馆长的代办有原则区别。一般由使馆内主管政务的外交人员中级别最高并享有优先地位的人员担任。'i6N
另外,建馆临时代办在递交介绍信后即可代行新使馆馆长的职责,也即意味着新使馆已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建立,可以履行使馆的一切职责,而无须等待新馆长的到达和获得正式的馆舍。外交人员担任临时代办无须事先征得驻在国的同意。[|p@
&copy;     p/',
使馆馆长的离任>9!(p0
馆长离任有两种情况,一是临时缺位,这种以后仍需返任。另一种则是其任命已经终止。有以下几种情况:任期届满;另有他任,或因辞职、退休等原因由派遣国主动召回。另有他任为调任;在任上逝世;被驻在国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两国邦交关系恶化,派遣国召回大使对驻在国表示抗议;两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等。^]|)f
&copy;     |#{,.]
以正式照会通知驻在国外交部长,同时通知在驻在国的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常驻代表机关。Q
&copy;     a%':V
三、作为使馆外交职员的外交代表?
外交代表为使馆馆长和馆长以下的各级外交官。一般的参赞,秘书(一、二、三等),随员,还有各类专业外交职员(如商务参赞,武官等)t<CfL
参赞之上还有公使。现在各国向以大使为馆长的使馆派出公使衔外交职员越来越多,分为公使衔参赞、公使和全权公使。全权公使也是名义上的,只表明高于公使。9*
&copy;     '29nQ
四、特使、无任所大使、观察员u
特使:为一国执行某项临时的外交使命而向外国派遣的外交代表。特使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派遣,可称作国家元首(总统、主席或君主)特使或政府代表。中国派遣的特使一般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使或政府代表。有时常驻外交代表也会被任命为特使。特使所负外交使命一般为两类:一、礼节性的,参加某国国庆大典、独立庆典、国家元首就职或葬礼、君主的加冕或婚礼等。二、另一类为政治性的,如通报重要的政治信息,就特定外交问题或签署条约进行磋商或谈判等。特使证书是根据其身份或所负使命的性质,分别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签署。Pw<Yc
&copy;     L^1h
无任所大使u2B"
有的国家在其外交代表制度中曾设有无任所大使,亦称“巡回大使”。他们不是一国常驻另一国的使节,而是一国政府为处理某一外交事务而设立的专门使节。也有由一国政府或外交部临时委派执行其使命的。有的国家也对派往有关国家检查使馆工作的高级外交官委以无任所大使衔。D9{O
&copy;     W)<
&copy;     xSv0>o
观察员e&2lQ
指一国派往列席国际会议的外交代表。通常一国由于未能或不准备正式参加某一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但又与该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有关,可应邀或请求派观察员列席以便进行联系、了解情况和交换意见。按照国际惯例,观察员在国际会议中有发言权,但无表决权,也无权签署该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所制定的文件。o d<mM
&copy;     b9}d^
五、领事制度和领事代表Nlfl.q
领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N
领事是一国政府经另一国政府同意,或根据同另一国政府达成的协议,派驻对方国家的特定城市,并在一定区域内执行领事职务的政府代表。;8
&copy;     Q;*8k
领事裁判权J%
&copy;     D_Yi{
当今各国的领事事务一般均从属于本国的外交部门,国际间的领事制度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发展。:[
&copy;     t'v'bN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对于以职业领事官员为馆长的领馆的设立,领事职务的等级与委派职业领事官员及其他领馆人员的便利,特权与豁免等,作了系统的规定。Snt~\
&copy;      Lq4
&copy;     B9Qh
当代领事关系和领馆的建立[/'G
1)国与国间领事关系的建立,以协议为之m
2)除另有声明外,两国同意建立外交关系亦即谓同意建立领事关系9m\;RJ
3)断绝外交关系并不当然断绝领事关系{8XvMY
根据以上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当代领事关系可在两种情况下建立:一是只要两国协议即可建立领事关系,即使两国并不建立外交关系;二是只要两国协议建立外交关系,如不另作声明,即同时等于建立领事关系。两国断绝外交关系仍可继续保持领事关系。WZm;H
领事现在虽然已经从属于外交,但在若干事务方面相对独立于外交,两者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的关系。{GCN
&copy;     e0rH
“领馆须经接受国同意始得在该国境内设立。”=3c6
&copy;     K4*d7*
由于设立领馆问题涉及两国邦交,按国际惯例一般须由有关国家订立专门的双边领事条约、专约或协定。_t
&copy;     EbE
领事馆分别总领事馆、领事馆、副领事馆和领事代理处四个等级。至于一国在对方国家何地设立领事馆,设立哪一等级的领事馆,一般说来是根据该地点或地区的重要程度、领事业务多少以及对等原则来确定。有的国家如比利时、荷兰等国在国外除设职业领事馆,还设立名誉领事馆。约旦在国外设立的领馆都是名誉领事馆。.<8;Z2
领事馆的辖区,也称领事区域或领区,是领事馆执行领事事务而设定的区域。领馆辖区由两国根据需要协商和互惠原则。一般限于领事馆所在城市或领事馆所在的省区,也可包括领事馆所在的城市或领事馆所在的省区,或其邻近的城市或省区。两国确定彼此领事馆辖区基本上采取对等原则,但并不意味彼此领事馆辖区的面积、人口、辖区内的侨民人数绝对相等。领事馆的辖区,仅指领事馆有权执行领事职务的区域,并不赋予领事馆任何别的管辖权。一般情况下,领事馆官员只能在其领事馆辖区内执行领事职务,遇有特殊情况,经接受国同意,领事官员也可到领事辖区外执行职务。`
&copy;     POd0d
领事代表的类别和等级z$-86
领事官员在国外履行领事职责也在其职责范围内代表国家,称为领事代表,领馆也称作领事机关。d
一般领事官员分两类,即职业领事和名誉领事。职业领事也称派任领事或专业领事。一般由受过领事业务专门训练,掌握一定领事业务知识的、具有派遣国国籍的公职人员担任。在职期间,只能从事领事职务,不能从事任何其他业务。L\N+
名誉领事从在接受国居住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派遣国的国民,也可以是接受国的国民,还可以是第三国的公民。他们没有受过领事业务的专门训练,可以在领事职务之外,从事私人营利性职业,派遣国不付给他们固定的薪金,但他们可以从办理领事业务所收的费用中提取一定的报酬。V
领事馆长分为四级,总领事、领事、副领事和领事代理。有的国家在副领事和领事代理之间还有随习领事(随员领事)。n4?
中国目前有总领事、副总领事、领事、副领事、随员领事。d7b
总领事是总领事馆的馆长,领事可以是领事馆的馆长,也可以是总领事馆内分管某个方面的工作,副领事可以是副领事馆的馆长,也可以做总领事或领事的助手。领事代理人为领事代理处的负责人。!OX
&copy;     [7(|_
领事代表的职责\\
保护、交流、调查、办理签证、协助援助、民事、司法等(详见P129)8)+s
&copy;     4C0
领事身份的取得和终止u,s
任命领事不必事先征求接受国同意,但有的国家对领事,特别是领事馆长的任命要求事先征求同意。o6s-
接受国如不同意派遣国任命的领事,可以不发给领事签证或领事证书,或不复照确认,以示拒绝。接受国也无须就此说明理由。领事,特别是担任领事馆馆长的领事,除少数例外,只有在接受国发给领事证书或承认其领事身份后才可执行职务,并享有领事特权与豁免。ksYqm\
&copy;     Ah9
&copy;     |-6dw.
&copy;     n8
&copy;     /V
&copy;     wSZ
第五章外交特权和豁免3@DIS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适用范围YrX
凡外交代表,即包括使馆馆长以及所有外交职员都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所有与上列人员构成同一户口的家属,即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也享受基本相同的特权。比外交代表地位更高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当他们出国时也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除此之外,使馆的行政及技术职员也享有特权和豁免,但对于执行职务范围外的行为,不能豁免民事和行政管辖。Z~=+vf
&copy;     }a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享受期限E[
享有外交特权资格的人从赴任而进入接受国开始,至他的职务终止而离境时为止,在接受国逗留的整个期间都享有特权和豁免。@^4fn
外交特权本质上属于外交代表所代表的国家,而不属于他个人。外交代表不能自行放弃外交豁免。外交代表的特权和豁免只能由派遣国决定放弃。放弃豁免必须明示。pOev5
&copy;     a;cV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内容'33>
1.使馆馆舍不可侵犯'#u
包括两种含义:1)接受国官吏未经使馆馆长许可,不得进入使馆馆舍。2)接受国负有特殊责任,采取一切适当步骤保护使馆馆舍免受侵入或损害,并防止一切扰乱使馆安宁或有损使馆尊严之情事。ncA
如果 两国断绝外交关系或使馆长期或暂时撤退,接受国仍有责任尊重并保护使馆馆舍及使馆财产与档案,派遣国也可委托接受国认可的第三国代管。X9/
&copy;     W-y
2.使馆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E}QC
3.通讯自由(由外交信使递送外交邮袋,发明码或密码电报)经接受国同意,使馆可自设收发报机.Y
4.行动自由 (接受国有权为国家安全制订限制性的法律规章,而使馆人员应当遵守这样的法律规章)=iJ
5.馆舍免税WOB<z`
6.使用国旗国徽(只有馆长才享有使用国旗国徽的特权,其他外交代表无此特权)nzj;8C
7.获得馆舍(接受国应为派遣国在本国首都取得使馆馆舍提供尽可能的便利)dUHe
8.外交代表人身不可侵犯Yp@>-
两层含义.1.外交代表享有人身不得侵犯权,接受国的有关机构对外交人员不得加以逮捕或拘留,不得对他们施加直接的强迫措施.但这一原则并不排除由外交代表本人的挑衅行为而引起他人的自卫手段,或在他破坏法律规章或进行犯罪的场合,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制止. 2.接受国有义务对外交人员给以特别的保护.应采取哪些适当步骤,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并且可由派遣国与接受国商定.(&HNUA
&copy;     W
9、寓所和财产不可侵犯Q]8J
大使的私人寓所、外交人员的私人寓所同使馆馆舍享有同样的不可侵犯权和保护。私人寓所是指外交人员所住的地方。寓所不可侵犯来源于外交人员的人身不可侵犯。寓所亦包括临时寓所,如旅馆房间、外交公寓、别墅等。G+a#
&copy;     F3 R8
10、管辖豁免cou
刑事管辖的豁免是绝对的。接受国法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对外交人员进行审判或惩罚。@Mnf!)
外交人员在民事诉讼以及行政法庭中也享有管辖豁免。但这种豁免不是绝对的,有三种例外:1关于接受国境内私有不动产的物权诉讼,但派遣国作为使馆用途购置的不动产不在此列 2关于外交代表以私人身份充当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继承人或受遗赠人的继承事件之诉讼 3关于外交代表在接受国内公务范围以外所从事的专业或商业活动的诉讼。U}
原则上对外交代表不采取任何刑事与民事管辖的强制执行措施,但是对民事管辖豁免的上述三种情况例外。.
&copy;     l%?V}
11、免纳捐税n2)
&copy;     CiRti
12免纳关税和免验Jd
13其他特权(W^k9V
关于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总结+!D"
不可侵犯;行动和通讯自由;管辖豁免;免税tM-
&copy;     (/*9N
&copy;     RIS
四、使馆和外交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4Hx#2
1、尊重接受国法律规章和不干涉内政3sS"jb
2、使馆馆舍不得充作与使馆职务不相符的用途(如不得在馆内庇护因触犯接受国法律而被通缉的人,同样在使馆中囚禁人也是不允许的;使馆用作间*活动等)Lvhc2_
3、不滥用特权&r:S$p
&copy;     fTW
五、中国国内法有关外交特权和豁免的现行规定cOF
中国在此问题上采用对等和同等原则。jE1>
&copy;     +6nz
&copy;     UD
&copy;     6r'`\r
第六章当代外交的方式m
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条件与动因:T%
1、国际社会的扩大^
2、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全球相互依存程度加深'd"IF'
3、当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g@4y
4、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使更多的公众要求参与、知晓外交事务。V
&copy;     `Id
一、多边外交zhu#L&
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磋商、协调及举行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U
当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新发展。DQ(Zf
日益普遍性和制度化。0:o|
多边外交的意义:C-"^Zo
1.通过国际组织及其常设机构,由国家派出常驻代表、乃至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按共同遵循的规章和民主表决的程序,通过定期的国际会议或多边谈判处理共同关心的问题。联合国是当代也是历史上多边外交的最高组织形式。{H_L
2.通过多边的渠道,利用多边的场合或集体的第三方的力量,在不同的层次上处理某一特定的紧张局势,促进和完成双边的对话。w?!]
&copy;     q
多边外交的特点U
1、以国际会议、国际协商为主要工作方式Y
2、组织工作是多边性的,达成协议进程较缓慢,不能急于求成L_"
3、通过投票表决程序和协商机制来决定多边外交的结果。b&o+g
4、议程较为确定,讨论有较大的公开性。&DO
&copy;     D3F
&copy;     f_
多边外交的作用:((
1、多边外交是国家间广泛交往的重要渠道。Ig
2、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消除地区热点,缓和紧张局势方面,多边外交起着特殊的促进作用。k.
3、区域性的多边外交对维护地区安全与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控制和排除外来干涉方面,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Ng
(孔塔多拉集团)(P156名解)/pUia(
4、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援助,促进全球谈判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造,推动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举例: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召开的大型国际会议)U
5、在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进程中,多边外交有其特殊的作用。*
&copy;     ;ms+'X
多边外交与双边外交并不是对立、不相容的,而是互补的或相辅相成的,多边外交涉及的议题范围更广泛,它具有的普遍性是任何双边外交无法达到的。但没有一个国家会全然以多边外交取代 双边外交,更多情况是在多边外交的场合为实现本国对外政策目标,为双边的接触、交涉提供更有利的、更灵活多样的机会和选择。+&=Z^Q
&copy;     ;2v`
二、首脑外交(双边外交最重要的一种)`/
二战中,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英、美、苏三国首脑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之间通过直接的通信、会晤、会议及私人特使,在指导战争全局的最高政治级别上进行直接联系,开创了当代首脑外交的先例。K/" HO
&copy;     gfP6=D
首脑外交指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或国家对外政策最高决策人(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直接参与的,主要是双边的(也包括一些多边的)会面与谈判。v=g\O
首脑外交包括正式会议、会晤、非正式会晤;还可以包括国事访问、友好访问;首脑之间的通信、电报、电话及热线联络;首脑的私人代表、特使在正式外交渠道之外的特殊使命,以及首脑公开的对外政策声明、讲话等。5Vp
&copy;     ,@r|YL
首脑外交的特点:打破传统外交形式;直接而迅速;面对面阐述对某一问题的立场,消除或减少误会,增进理解。v6
&copy;     2
首脑外交的形式:)G.~
1.首脑会晤PVT]
双边首脑会晤的目的在于由首脑直接会谈和对话,它不同于一般的外交磋商是由首脑直接出面澄清国家的基本政策与战略,就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达成谅解,以及就外交机构难以解决的分歧和僵持的事态作出统筹安排和寻求解决的意向。j
2、首脑通信通话'
指首脑越过传统的外交渠道,以个人名义代表国家进行直接和迅速的通信通话。首脑通信常用的方法是正式外交函件和电报。首脑通信和通话是高效率的。?'
&copy;     0
3.首脑访问'"k[
是增进国家之间友好和相互理解的重要形式。首脑会晤也可以在第三国进行,或顺便在某一国际会议期间会晤。访问、特别是国事访问和正式访问则标志两国关系 改善或发展。'LD+J<
&copy;     m,zD
4首脑派出特使或私人代表;8k_+'
首脑派遣特使或私人代表,到别国就两国关系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高级对话和传达讯息。k}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突破外交僵局,以便尽快地在高层次取得决定性的谅解,或为了探索首脑直接会晤或互访的可行性。Pf+K&
&copy;     y0O
5 首脑个人对外政策声明Zto>{-
首脑们也常以个人名义发表对外政策的声明或纲领,或利用会见发表对外政策谈话,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到全世界。这些声明与讲话虽以“个人”名义发表,往往成为以他们的姓名命名的某种“主义”,但是他们总是代表或标志该国在一定时期对外政策目标或政策的调整。"Tt[c-
首脑外交的特点和作用X|'rO
1、地位特殊  在最高政治级别上的直接对话P
2、效果直接   首脑们亲自与对方打交道,面对面阐明各自的愿望。见解和主张,这样可以消除误解,避免错误估计,创造友好气氛,产生信任与合作,从而有可能消除分歧,达成较可靠的协议cmZ
3、关系重大   首脑外交的决定是政治性、原则性的,涉及国家对外关系的全局,首脑亲自签署的国际协议是严肃的具有法律权威性,对双方有极大的约束力。"zE
4、迅速及时   在处理国际危机和突破外交僵局时,最高层的联络可以减少中间层次的耽搁,争取时间;也可高速集中地作出决定,争取外交主动,避免错过时机。hmSk
&copy;     ;a94
首脑外交的作用集中体现为:首脑作为国家与人民的友好使者出访或互访是宣传自己、扩大影响、寻求友谊、加深了解相互学习及发展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打破外交僵局,寻求重开谈判的途径,探究解决局部冲突的可行方案,首脑外交是一条较可靠的渠道。其中首脑通信、私人代表、穿梭外交等方式起到沟通信息,摸清底限,留有余地而又减小阻力的作用。多边首脑外交对形成国际共识,协调行动方案,建立国际合作的机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A
&copy;     TRm/
&copy;     DUw--
首脑外交与传统外交2=@
两者是不可分的,虽然是对传统外交的突破,但不是分离。首脑外交同传统的,由外交机构进行的日常外交是相辅相成。虽然首脑外交有其特殊地位和作用,但不可能也不应完全取代传统的外交方式和渠道。#
&copy;     *\
&copy;     `oc}8
三.经济外交1Iysc9
发展派遣国和接受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与科学关系是使馆的基本职责之一。n|'1
经济外交的含义:第一种为利用经济手段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第二种则意味着在对外关系中着重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联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并通过外交手段处理经济事务,修正和协调经济政策,维护国家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权益,增进国家的经济利益64V.
&copy;     "
1、利用经济实力作为推行强权政治的工具是超级大国惯用的外交方式。*
2、施加经济压力,采用封锁,禁运,撤销计划项目,撕毁合同,逼债或冻结资金等各种方式,蓄意制造一些国家在发展中的困难,强迫别国改变政策或干涉别国的内政,也曾是超级大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对付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惯用伎俩。\D
&copy;     gZ5Ip
&copy;     -<
经济外交的方式.f=25
1经济合作i
2经济援助  一些超级大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经常提出附加各种政治条件的援助。国际间经常出现围绕这些附加条件以及受援国对外援的吸收能力和偿还债务而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斗争。Mj
&copy;     l
中国一向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提供外援,严格尊重受援国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不要求任何特权,并要尽一切努力使受援国真正受益。{-M
&copy;     C
3经济制裁3j-
主要方式有禁运、联合DIZHI、和其他经济制裁措施<
禁运:由政府明令本国国民与一个或若干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是全面的禁止贸易,也可是仅对某些类型的产品实行限制。a
联合DIZHI,又称“杯葛”,由国家支持,拒从特定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购买(进口)产品。^
&copy;     $ak24
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制裁指通过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体系的一致行动,用中断经济关系,切断陆路,海上,空中交通及电讯,无线电通讯等强制手段,迫使一国改正其行动。?h.WJ
&copy;     KEL
第三世界的发展外交s\
国际协调和国际经济法0-l8
四 公众外交(见课本)_~ro
1965年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外交学院设立埃德华•R•默罗(Edward R. Murrow)公众外交中心时,该学院首次使用了“公众外交”一词,用来指美国新闻署在教育文化和提供信息方面所从事的一些非传统性外交活动。美国新闻署成立于1953年8月1日,于1999年10月1日并与美国国务院,半个多世纪来,公众外交一直都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美国公众外交与传统外交的不同在于,公众外交的主要对象是其他国家的公众,而不是政府;所采用的方式是公开的,而不是秘密的。英语“public”一词,既有“公众”、“民众”的意思,也有“公开”的含义,而且汉语中“公众”作定语也带有“公开”的含义,所以,翻译为“公众外交”更贴切。 t5;Ll
  中国一般不是用公众外交的表述,而更多的称之为国际交流。它服务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总政策。包括官方的、半官方的以及民间的多层次上的国际交流。主要两大类:一是对外传播,通过政府专门机构,与各种传播手段介绍中国的发展及中国的政策,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在此基础上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与理解。二是发展国际文化关系。通过各种文化协定和合作计划,增进国家间、民众之间、学者、艺术家之间的联系,相互学习各民族的优点和长处,增进友谊和和平,同时也不断提高本民族的素质。WHC
中国的 民间外交 人民外交(名词解释))
&copy;     K
&copy;     nslsM
第七章外交交涉与外交谈判5/l5
外交交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就彼此有利害相关的事情,通过磋商以求得争议或分歧的解决,或一方对另一方就某一事项请求帮助,或就彼此共同关心的事项通过磋商和讨论达成一致的意见。KwyZ
&copy;     p
外交交涉的渠道c/^R
主要指主权国家之间通过其政府外交部、驻外常驻外交代表机关来进行的外交交涉的途径。一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根据本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拥有代表本国进行对外交涉的权力。一国日常的外交交涉,由本国外交部门和驻外使馆来进行。外交部代表本国政府同驻本国的外国使馆或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代表团保持日常联系和交涉,一国的使馆则代表本国政府同驻在国外交部或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代表团保持经常的接触和交涉。N
&copy;     l`_
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一般通过两种渠道进行联系:1、通过本国外交部同其他国家驻在本国的使馆进行联系和交涉;2、通过本国驻外使馆与驻在国外交部进行联系和交涉。*(
&copy;     W
外交交涉的一般程序和形式*Q
一般,驻外使馆馆长,无论是大使、公使或代办(现在都为大使),从事一般的政治性交涉可约见驻在国外交部主管司长。另一方面,一国外交部门也通常由其主管司长约见外国使馆馆长交涉问题,也只是在有关重要的政治交涉问题上,才由外交部长或副部长约见外国使馆馆长进行交涉。属于次要的一般交涉,使馆馆长可委派使馆中其他外交职员,如参赞、秘书、随员去办理。f
&copy;     ~
外交交涉的形式有口头交涉与书面交涉89:<Q
口头交涉,简单易行,且比书面交涉节省时间。FFW"
书面交涉的文书有正式照会、普通照会和备忘录7]+R@
历史上的共同照会,内容相同的照会,平行照会 P184F
&copy;     m$V(`'
共同照会Collective note:指几个国家的使节共同送致驻在国外交部门的照会,这种形式的照会,往往被视为外交上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b
内容相同的照会Identic note:若干国家的使节,分别以内容相同的照会送致驻在国外交部门,也是一种施加外交压力或影响的一种形式,但其程度比前一种弱。IZ-9T
平行照会Parallel note:不同国家的使节就同一问题用不同措词向驻在国外交部门提出交涉要求,这也是对驻在国施加外交影响的一种形式。6#
旧中国外交史上,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中国过程中,多次采用上述书面交涉形式,对当时的中国政治施加外交压力。D03MP3
外交交涉中也有表示抗议的交涉。分为口头抗议和书面抗议。常驻使馆代表本国向驻在国表示抗议,通常向驻在国外交部门主管司提出。u,02
正式外交抗议一般说来在用口头表达抗议的内容外,并有书面抗议照会。jCzV`
&copy;     rWI
外交辞令:外交语言又称外交辞令(diplomatese),是外交场合中谈话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使用的词语含义深蕴,以柔示刚,缓中含急,言轻意重。值得注意的是外交交涉中有些习惯上的专门用词或用句,有一定的含义,在使用外交辞令时,必须注意准确妥当,不可随意使用,以免招致对方误解,引起交涉上的不良后果。da6z}
(祸从口出,作为外交人员一定注意用词谨慎,准确)6PelI
&copy;     W%x'pS
&copy;     DV
二、外交谈判    SP
外交谈判是国家之间的谈判,外交谈判是实现一国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工作的手段。外交谈判的实质是有关国家之间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调整双方的立场和主张,从而使冲突或争端得以解决。外交谈判在英语里一般叫diplomatic negotiation。6@Q3
&copy;     p
谈判是和平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方式,外交就是通过谈判解决国际问题。*
&copy;     W)o<r
外交的基础和后盾是一国的综合国力,外交谈判的基础和后盾同样是谈判各方的综合国力。谈不谈,谈判达成什么结果,谈判各方作出多少让步,都取决于谈判各方当时的综合国力。d
“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得不到”;U{6
&copy;     4h(
外交谈判的类型92
外交谈判按国家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2d
1、即为“化干戈为玉帛”,解决争端,消除冲突。2、通过谈判发展友好关系,促进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s
&copy;     #El#8+
外交谈判的形式:"S~
有多边谈判,双边谈判J5Iz
有按级别分的,政府首脑、外交部长、高级官员和技术专家等等级别$qM@!
可以是口头谈判、书面谈判;直接谈判或间接谈判(第三国或国际组织代表从中斡旋或调停的谈判)~
&copy;     fj
斡旋:是各种有助于促使冲突各国进行谈判的行动KN`Y&h
调停:在当事国间以调停人所提出的建议为基础直接进行谈判。n!8`
外交实践中,斡旋和调停有时很难截然加以区别。LV/t`d
&copy;     2RA
从谈判与外界关系上看 有公开谈判和秘密谈判1;
&copy;     f 3-
外交谈判的规则:%
1、谈判必须自愿4G<|i+
2、谈判双方或各方应当平等协商a
3、谈判代表必须具有全权g|2$F4
4、外交谈判必须讲信用tPb[9
5、外交谈判不许干涉别国内政jXq#,
6、不平等条约不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法律依据”hS5,*
&copy;     h},i`U
外交谈判的程序sCD!g
第一,准备工作。一要研究所要谈判的问题,并制定谈判的方针和对策,包括某个问题是否需要进行外交谈判,对于所要谈判的问题要进行调查研究,广泛详尽地搜集材料和掌握信息。二要研究对方对形势的看法和对谈判所采取的立场。预测对方在谈判中会打什么牌,对方会提出什么方案,还要判断对方是否愿意妥协,其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如何。甚至还要研究对方主要谈判人员的个人性格特点,包括其履历、学识、能力、经验和思维方式和工作情绪等都要予以考虑。Wpmj6
第二,谈判阶段。双方或各方一般先阐述对争端解决的基本原则立场,表明自己一方的要求与条件。有时也可能出于先声夺人的策略考虑,在谈判一开始即提出己方详尽具体的方案,以奠定讨论的基础。有时也可能发出于后发制人的策略考虑,有意弯弓不发,等待对方提出基础方案,再酌量考虑出示己方的哪一种方案。~vn
&copy;     &]<p
&copy;     FN
外交谈判的特点(见P188)5
外交谈判是最正式、最高形式的对话。SCM()
外交的实质是国与国之间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其关系,国与国关系的真正解决必须通过正式的协议,而正式协议的达成必须通过正式的外交谈判。16
谈判是和平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方式。xsAz
外交谈判需要注意的三方面:1.两国或多国间目标及利益相互矛盾的程度2.谈判各国对其利益所坚持的程度3.谈判各国对达成协议的意愿程度,达成协议如确为共同需要,则有关各国或可能作出一些让步;如果各国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动,则达成协议希望渺茫。|"
&copy;     8
外交谈判的艺术和技巧 qzXK
总的原则p[
1)恰当地运用综合国力的规律和以主权平等为主导的国际准则,提出可以争取的最高和可以接受的最低谈判方案和条件,并善于为实现最有利的方案和条件而进行努力或斗争;^r o
2)在必要时要能为争取的条件坚持或等待,“不拿原则作交易”,又能在适当的时机“适可而止”,在许可的范围内作不失时机的妥协,及时调整方案和条件;}B%Ff
3)既能在必要时为对方准备台阶,又能为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M8D
&copy;     KS
具体的艺术和技巧:V-B{z^
&copy;     $3+CJ
第一,深思熟虑、准备周全;v|Wm
第二,弄清主题、确立目标;Q\2319
第三,开局有利、起案适度;Ue!]
第四,坚持原则、互谅互让;;?7Qi
第五,高屋建瓴、着眼大局;5E[t=
第六,相机行事、决定进退;UoZzg3
第七,巧发奇中、据理力争;Zq
第八,坚毅有恒、步步推进;11"d
第九,求同存异、打破僵局。{t`'
&copy;     In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长期的外交谈判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谈判的原则,包括有平等互利的原则,求同存异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对方权利和信守自己义务的原则。4;+0
&copy;     8tW
&copy;     Ql"
第八章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条约kO/Z]
一、国际会议与外交Du,
国际会议的概念:~q;o
国际会议是指三个以上国家代表为讨论和解决利害相关问题,并且制定相应措施而举行的会晤。8rC
会议外交:指把国际会议作为外交交涉的一种手段,使一个国家通过参加国际会议,达到本国外交政策的目的。\
国际会议外交与国际组织外交并列为现代多边外交两种形式。@r,Ms|
国际会议分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两种。-]hJ
区域性会议和世界性会议。5
同盟国家会议、中立国家会议和不结盟国家会议。|lXt`
首脑会议(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外交部长会议、大使会议、专家会议。EE1
按国际会议本身的工作任务可以分为:和平会议;政治会议;经济会议;外交会议;综合性会议。&KmY.2
&copy;     Q~Q
&copy;     GmO8~5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被外交史学家认为是划分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外交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它是欧洲国际性代表会议的开端。`$EA~
这一会议的召开在历史环境上正是近代欧洲外交史揭开序幕的时期,会议中有许多外交技术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3.{+
&copy;     +4& ^2
至此到现在,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国际会议:《维也纳会议》,1919年的巴黎和会,1921-1922的华盛顿会议,莫斯科三国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旧金山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等w
&copy;     Hf
战后国际会议和会议外交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数量增加,名称也越来越多,程序规则也日益详细和复杂。~g
&copy;     f
国际会议的筹备与发起@B+InC
国际会议可能由一国发起召开,也可能由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国家联合发起召开,也可能由一国提出倡议、数国发起召开。~P$Q
有时有的国际组织也会根据自己的章程和规定召开临时性的国际会议。\?=*t
国际会议的开会地点,往往是在发起国或多数发起国之一的首都举行,或在有关各方商定的发起国或非发起国的其他城市举行。一般会选择在奉行中立政策国家的城市。国际组织所召开的国际会议多在其总部所在地,或轮流在其各成员国首都举行。E
&copy;     lBZ2g
国际会议的程序规则:c{k
国际会议首先要求制定一个议事程序规则,使与会者得以遵循并用以指导会议的活动。议事程序规则或经以往的会议讨论和批准,或经会前外交协商就规则草案取得协议,经本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和批准。U5k2ND
&copy;     S)IxUB
国际会议的开幕:9
国际会议首先要举行开幕会议。一般是该会议的首次全体会议。通常由会议所在地国家的代表来主持。也可能由发起国的代表或者几个发起国所推举的代表来主持。X_PW
&copy;     q%
国际会议的代表:Yc
各国按某一国际会议要求的级别来派出自己相应级别的全权外交代表。出席国际会议的代表应持有其本国政府发给的全权证书。两人以上代表即可组成代表团。如代表团只有两人,其中一人可为首席代表。两人以上,除代表团团长外,一般设代表、副代表多人。代表团除代表外,还可以配备其他人员,如顾问、秘书、专家、翻译和其他事物人员来辅助工作。knC
&copy;     ?(
国际会议的主席Z
国际会议的主席通常由与会各国全体会议推举,或由会议所在地国家的首席代表担任,或由会议发起国的首席代表担任,还可能由几个发起国家代表轮流担任。会议主席的职责,通常是发表演说以阐明会议召开的宗旨与任务,宣布会议开始和会议工作机构组成及其一些负责人的名单,在会议的整个进程中,指导讨论的进行,并在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会议闭幕,表示对其本人工作的支持的深切谢意。zu"h
&copy;     /D
国际会议的议程pR
&copy;     )n48q#
国际会议的组织形式@i*
&copy;     Ym
国际会议的位次RJ
除事先已经议定采取特定的位次排列外,通常都会以参加国家的英文字母的次序排定{
&copy;     ]
国际会议的记录&j-Wk]
&copy;     &(}%8
国际会议的语言:正式语言,指刊行会议文件与决议,以及会议讨论问题所使用的语言。工作语言是指讨论或同声传译所使用的语言。X
&copy;     ]
国际会议的表决程序:]Y
表决是一个议程的结束,即会议对于该项议程作出决定。表决是对一项议案作出通过、修正通过或否定的一种必要手段。A
&copy;     $\`O+
国际会议的选举i[$%#
&copy;     -)
国际会议公开举行或不公开举行`I{r"
&copy;     QI@/t
国际会议的最后文件
&copy;     ]
国际会议消息的发布eQco0
1、新闻发布会形式向新闻界或社会公众介绍会议情况.$1
2、只向新闻界或公众介绍会议公报\vz2#
3、与会国家代表出面以记者招待会或其他方式向新闻界发表消息
&copy;     Z@o1A
会议外交TB](]
是多边外交的表现形式之一。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会议外交的机制与效果。参加会议的各国旨在通过会议推行贯彻本国外交政策,实现本国外交所寻求的目标。会议的结果不大可能完全满足与会各方的利益要求,只为各方利益的协调和调整后一定形式的妥协。.3F=p
&copy;     TIBSs
国际会议其实也是一个国际讲坛,可以表达一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也可以用来阐明该国对重大问题的观点。近来,国际会议中出现了集团外交,有相同利益的国家在国际会议中联合起来采取共同的行动方针,特别表现在会议表决问题上态度一致。Q{mSQS
&copy;     RcY:JG
二、国际组织及其活动程序l]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系指多个国家之间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和任务,根据国际法上的共同同意并签署国际条约而组成的国际团体。因为一个国际组织建立后通过其机构开展活动,所以国际组织也称国际机构。一般说来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两个名词可互用。=Ngr
&copy;     va3u
国际组织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u==_G
广义的国际组织,除了指国家之间的组织外,还包括个人或社会团体设立的国际性组织。_JM^s
狭义的国际组织,则只指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o}
&copy;     uNv
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区别:Q
两者都是一国从事多边外交活动的场所。不同的是国际会议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而举行的多国*会,其担负的任务为临时性的,一旦任务完成,会议则告结束。国际组织为经常性的组织机构,并开展经常性的活动。)'@
&copy;     H>FL
国际组织的机制与活动的基本特征:OT~6
1、国际组织的主要参加者是国家。3
2、国际组织的成立和活动,都是以主权国家之间彼此同意并签订国际协议为前提。国际组织不能违反国家主权和平等原则干涉任何国家内政。也不能超越成员国政府对该成员国的人民直接行使职权。国际组织的活动不能突破其组织章程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和预定范围。Mi<
3、国际组织要建立在成员国主权平等原则基础之上。mp
&copy;     0n
国际组织的类别SR]WKd
1、当代各类国际组织大量出现,名目繁多,宗旨不一。可分为普遍性和专门性两类。前者具有较广泛的职能,是以政治、经济、社会等活动为主的组织。如国际联盟,联合国等。G
后者只有较专门的职能,以某种专业技术活动为主的组织,如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cpib
2、从国际组织成员的性质分为政府性国际组织和非政府性国际组织。前者如联合国、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后者如 社会党国际、国际世界语协会等。Doe}4=
3、从国际组织的成员国所在地理区域有无限定划分,世界性;区域性。前者如过去的国际联盟和今日的联合国;后者如非洲联盟、美州国家组织、北欧理事会、东南亚国家联盟等。og# _b
4、专门性的国际组织又分为:经济方面的专门性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协会等;文化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交通通讯方面,国际民航组织,万国邮政联盟;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y{|
&copy;     Q-)b+
&copy;     y;y
国际组织的结构::Gr9rs
一般由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三个机构组成。&
&copy;     6d0 sk
当代国际组织的特点:7
1、国际组织的数量空前增加,参加的成员国更加普遍Be
2、国际组织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在多边外交中发挥着比过去多得多的协调作用。3
3、第三世界崛起是当代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第三世界的形成和壮大推动现代国际组织的发展。不少区域性的国际组织、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在第三世界崛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并日益发挥着积极作用。E
&copy;     `BK
&copy;     .'
三、联合国组织oDq
联合国组织及其主要机构C#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有四项宗旨,主要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O
联合国七项原则:1、各国主权平等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3、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4、不干涉别国内政。|GJ
&copy;     )ft
&copy;     "B_oNk
联合国宗旨和七项基本原则(摘自百度知道)cXVn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 M-]_
为实现上述宗旨,联合国遵循下列原则: uluxE
(1)联合国组织基于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 `EZx
(2)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他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 a#5?av
(3)各会员国应该以和平方法解决他们的国际争端; *
(4)各会员国在他们的国际关系中不得以不符合联合国宗旨的任何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Z"
(5)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 kM#:
(6)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使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 Xlb4R
(7)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项,但此项规定不应妨碍联合国对威胁和平、破坏和平的行为及侵略行径采取强制行动。mR7w
&copy;     `yU:h[
联合国是进行多边外交活动的一个中心场所。b2p
联合国主要机构:B
1、联合国大会: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开会,会期一般为13个星期。i|I,'
联合国大会代表团限代表5人和副代表5人,不得超过,其中一人为团长。如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则为代表团当然代表。代表团的顾问、专家和秘书人员的数目没有限制。(y
大会通常从第二周开始一般性辩论,为期三周。由各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一般为外长就其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展望以及本国外交政策和任务发表演说。4!&Q~
&copy;     >(5$w,
联合国大会设立7个主要委员会:1、政治安全委员会(第一委员会)2、经济与财政委员会(第二委员会)3、社会人道与文化委员会(第三委员会)4、非殖民化委员会(第四委员会)5、行政与预算委员会(第五委员会)6、法律委员会(第六委员会)7、特别政治委员会 Qa*
&copy;     <5"ti
每届大会有两个常设的程序委员会:1、总务委员会2、全权证书委员会z
在联大中从事多边外交工作,必须熟悉和掌握有关议事规则。c XS;O
&copy;     a
二、安全理事会  i/.v1S
是联合国主要机构,占有重要政治地位。它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是联合国唯一有权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可以作出让各成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决议的机构。j:t
最初由中,法,苏,英,美5个常任理事国和另外6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1965年以后,非常任理事国增加为10个,任期两年,每年改选5个,不得连选连任。非常任理事国选举按地区分配为:亚非国家5个、拉美国家2个、东欧国家1个、西欧及其他国家2个。两年任期届满后,选出同一地区的国家来接替。OA,+
&copy;     y~
三、经济及社会理事会gMB
四、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已完成历史使命)、国际法院和联合国秘书处|7Qb,
国际法院设在海牙,由15名法官组成。由大会和安理会,从各国政府指派的著名的国际法学家组成的团体提出的候选人名单中,以选举产生。E#[
联合国秘书处,其职务为联合国其他机构服务,并执行这些机构交给的任务。由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助理秘书长,其他高级官员及相当数量的职员组成。dQL1jS
&copy;     3dY_pv
联合国常驻代表团sXJ'
联合国会员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设立有常驻代表机构,它的职能和驻在接受国首都的大使馆一样,驻在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代表本国同联合国组织保持经常的外交联系和交涉。常驻代表团以大使级外交代表为常驻代表,还可以有副代表、公使、参赞、一,二,三等秘书等外交官员。同时也有许多国家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维也纳办事处设立常驻代表及其机构。w6B3\#
各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工作,在本质上反映了本国外交政策。F<Ta
代表团的外交代表要熟悉本国外交政策和策略,特别是当政策与策略出现变化和调整时,更要十分清楚和精于掌握尺度。5Jejk
&copy;     _#
各国常驻代表团及时向国内请示和报告,并就一些重要问题的表决根据本国政府的训令进行表决,但是由于联合国内动向变化很快,情况复杂,有时一些问题的处理不允许等到本国的训令到来。vW!
&copy;     n
各国常驻代表团,特别是友好国家常驻代表间经常保持外交接触。T7
&copy;     ssN+8I
联合国程序中的主要问题及应付策略:![
议程;  决议;  投票;  发言;  选举-
&copy;     bMu
联合国面临的特殊问题@,
1、安理会的组成改革}mhm+
2、否决权问题8<dgN
3、联合国的强制行动和维和行动。--=-联合国的强制行动真正起作用的是针对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安理会1990年11月29日的678号决议。 维和行动和部队的特点和原则:1、维和行动是非强制性的,中立性的和国际性的2、维和行动和部队的采取和派遣必须经过当事国的请求或同意和谅解3、他们的工作方式主要应通过谈判和劝说,一般不得使用武力,配备武器的维和部队只有为了自卫并经过极大克制才能被批准使用武器4、在工作过程中应对当事国持公正态度,不得干涉当事国的内政。Y|dyCz
国际组织在现代外交上的重要地位Y6I
&copy;     {s[[`
四.国际条约'/~y
国际条约的概念:国际条约是两国或多国间关于确立,改变或废止它们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条约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法主体,因而也是条约最通常的当事者。主权国家对外有缔结条约的权利,这一权利是该国主权的一个方面的体现。%,jU5
国际组织的缔约权应认为是由参加该组织的各主权国家的缔约权所派生出来。Zn"ChU
条约是国家间达成一致的结果,即条约是把国家间一致达成的相互权利和义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Q
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的观点来看,条约有平等条约与不平等条约之分,我们坚决反对一切不平等条约。国家间缔结的平等条约,缔约国必须遵守。缔约国遵守条约义务的原则,已被公认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ll
&copy;     <F
国际条约的名称LWl3
条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条约专指称作条约的国际协议文件,如和平条约、边界条约、友好条约、商务条约、航行条约、同盟条约、领事条约。c2
公约:在国际组织主持下或在国际会议上签订的多国之间专门规定专项内容并具有立法性质的条约。一般是多边的,由联合国系统组织通过政府间协议签订的多边公约日益增多,许多成为指导性国际法的依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海洋法公约》,等等。fG}>1i
&copy;     fB
协定:也称协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协议指任何国与国之间按国际法 达成的协议或谅解。可以是口头的,也可是书面的。c
任何条约首先都必须有协议,没有广义的协议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条约。 狭义的协议重要性不如以条约为名称的协议文件,如两国有关贸易、支付、文化合作、渔业等诸多方面的协议。=U]P
&copy;     u
议定书:常作为一个主条约的附属文件,用以补充、说明、解释或修改主条约的规定。有时,一项独立的条约也称为议定书。)
&copy;     t<7
文件:也称决议书。通常指在国际会议上通过的规定一般国际法规则或解决一般国际问题的多边条约。_t
&copy;     Z,.L8^
联合宣言、声明或公报:可以是双边或多边的条约形式。_
&copy;     z>E7
换文:两国政府用以缔结条约的一种简易的方式。'5?Ui
&copy;     s7
宪章、盟约、规约:联合国宪章、国际联盟盟约、国际法院规约b=E
备忘录:作为条约形式的备忘录有时称作谅解备忘录。?
临时协定,指国家在签订正式条约前就特别事项签订的临时性的国际协议,也是一种条约的形式。xA
&copy;     FnoDTV
国际条约的分类:|Wm/?
1、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双边条约是只限两方参加的条约,但每一缔约方可以只是一个主权国家,有时也可以包括几个主权国家。多边条约又分有限性多边条约和一般性多边条约。(详见P238--)~PIb
&copy;     @*&-7)
条约的缔结IO
条约的形式xei
条约的认证zRx7m
条约的签署|6B
条约的批准}
条约的加入、接受和赞同.
条约的保留;rd!_
条约的效力、生效、无效和失效kCN3=
条约的解释e+c7
条约的登记G
&copy;     &
&copy;     HB'V7E
第九章.外交业务与技术-(P
礼仪的常见形式:"
1、迎送  对进行正式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按国际惯例需要举行正式的欢迎仪式,包括奏两国国歌、检阅仪仗队、鸣放礼炮(元首21响,首脑19响)、讲话、群众欢迎。wINqa+
2、会见  包括接见(身份高的会见身份低的或相同身份的),拜会(身份低的会见身份高的或相同身份的)和回拜(接见和拜会后的回访)。N6\8g6
3、宴请  包括国宴、正式宴会、工作进餐、冷餐会(自助餐)、酒会、茶会、便宴、家宴等多种形式,各有其特殊的作用<zI
国宴(08年考点):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国家的庆典或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而举行的正式宴会,规格最高。国宴一般在国家最富有象征意义或最豪华的地点举行。如中国在人民大会堂,美国在白宫,前苏联和现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宴会厅的布置有特殊的要求,可悬挂两国国旗,席间演奏国歌和音乐,到访国元首、首脑和东道国元首、首脑分别致祝酒词等。V(owc
4、文体招待会}
5、参观游览M
6、庆贺、吊唁、慰问f%
&copy;     N>'O;
为不同目的举行的仪式b;0/
签字仪式、开幕式、授勋仪式以及谒陵D's
日常交往中的礼节: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潇洒自如Z]i!9u
&copy;     ]g
二、外交文书的形式、格式和用途"G)G
外交文书指的是外交通信所使用的各种文件的文书。它是国际交往中所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它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高度严肃性和重要性。中国现在所使用的外交文书,就其形式和格式来说,同国际通用的外交文书是相通的。现在不仅使用中文起草的外交文书有了一套完整的形式和格式,也为译成外语的文书规定了较统一的格式。GT95
&copy;     y
在作为外交通信的文书中,最常用的形式是照会。照会又分为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其次是备忘录,然后是外交函件。    外交函件也分为两种:正式外交函件和外交便函。Yb(fa(
&copy;     ;z
正式照会:外交文书中最正式和最严肃的形式,它的格式也最为严格。它使用第一人称,用于国家领导人、外交部长、使馆馆长等高级领导人和高级外交官之间的通信来往。正式照会需由发文人本人签字,但不用加盖公章。它只用于处理涉及重要的外交事务和重要的外交礼节的事宜。如一国发生重大事件,政治制度,国家领导人更迭;通知断交、复交、建交等。就重大问题进行交涉;履行重要外交礼仪等。YZN
&copy;     |y#IAY
大使馆建馆和大使任期内需使用正式照会的场合有:派遣国为向接受国介绍筹建大使馆的临时代办由派遣国外长致接受国外长的正式照会;新大使致同驻一国的各国大使的就任通知,以及离职大使致接受国外交部的通知都使用正式照会。但凡收到就任通知的使节也应以正式照会答复,做到对等和礼尚往来。/XT~&
使用正式照会这一文书形式是最严肃的事,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当事国情况和对等原则等各种因素来决定。~3sdQK
&copy;     nx<06Z
正式照会的称呼也有要求;对大使和外交部长(包括副外长)称阁下,对临时代办称先生。在以同志互称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在文书中互称同志而不称阁下和先生。| (
&copy;     me'
正式外交函件?
同正式照会的格式相似,但带有更强的个人性质,可以表达更强的亲切感甚至亲密感。一般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较为友好,国家领导人之间又建立了某种程度的个人友谊,国家领导人之间常使用正式外交函件作为通信方式。称呼和致敬语可视为国家间和个人间关系的亲疏程度而更为灵活随便。如亲爱的总理、亲爱的兄弟,亲爱的朋友等。7:V-T
正式外交函件的使用一般标志着国与国之间存在着正常和良好的关系或愿意建立这种关系。=|=]J
&copy;     z"o1
正式照会和正式外交函件都可用作双边协议形式。一方发出的照会或函件和对方的复照或复函构成一项书面协议,称作换文。(政府换文)X,"H/"
&copy;     L1
普通照会:ROZ.w_
同正式照会和正式外交函不同,它是用第三人称的外交文书。因此,它不是个人与个人间的通信,而是机构对机构间的通信,一般是外交部与外交部、使馆与使馆、使馆与外交部或其他相应机构之间的通信。它的行文不称你我,也不称你部我部、你馆我馆,而只称某某外交部或大使馆,最后也不需签字,而只盖发文机构的公章。照会的开头和结尾都有较固定的致敬语格式。   普通照会可以用来处理从外交日常事物(如申请签证)到重大政治问题(如边界问题等广泛的事务)。w}
&copy;     ~B7V
由于外交礼节日趋简化,不少以往需要用正式照会的事宜现在也可用普通照会来替代。$o_4
&copy;     _OiM
普通照会实际上是外交通讯中最常用的形式,正式照会虽然是最正式的形式,一般处理重要事务,但不能说只要是正式照会就比普通照会重要,因为普通照会也可以处理重大问题。CywlU
&copy;     >}f
备忘录\9q
这一文书实际上没有头尾套语的照会,大多是没有套语的普通照会,所以备忘录一般用第三人称。格式灵活随便,但同普通照会一样可以用来广泛处理各种性质的事务,包括重大政治事务。备忘录常用来作为一次口头谈话的正式书面记录,以防止误解、遗忘或作为客气的提醒。备忘录的篇幅没有限制,需要多长就多长,所以可以用来详细阐述一国就某一问题的立场观点或澄清事实。yu
&copy;     2V84
外交便函3}3%
这是外交官之间或外交官与相应的官员之间的通信,格式灵活随便,比正式外交函件具有更大的个人性质。它只能用来处理一般事务性的问题,如安排一般性的外交约会,提出一般性的请办事务等。用于处理一般杂务的普通照会或备忘录有时可以用外交便函替代,但用于处理政治问题的普通照会或备忘录则不能用用外交便函替代。因为普通照会或备忘录代表政府(以外交部或使馆名义),而外交便函只能代表发信人个人或个人所负责的机构,而不能代表政府。$Ig6Uo
&copy;     =$`%:
外交电报{d
是用电报发出的外交函件。它迅速及时,在外交通信中有特殊的用途和作用。主要用来迅速表示一国政府就某一事件的态度,及时履行必要的外交礼仪和通知重要的紧急事端。n
&copy;     1g
广义的外交文书还应包括外交讲演和祝酒词、声明与公报、杂类文书(国书、颂词、全权证书、护照签证等),以及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契约(条约、协定、议定书等)。y>|r.:
&copy;     'N(3me
外交实践中的语言v(OeW
外交与外语:外交同外国打交道,外交人员除熟练掌握本国语言之外还应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特别是将派驻国家的语言或当代外交实践中最通用的语言。后者现在是英语。wY)
四、外交调研Wb:&3
外交调研是一项重要的外交业务。它的最高目的是为一国最高对外决策机构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情况、信息、观点和建议。处在第一线的外交代表机关作为一国“驻外观察站”,对于驻在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应能在事前预报,在事发过程中继续报告,并事后作出详尽的分析和判断。\JijK
&copy;     Y/
外交调研的手段和途径!
以一切“合法手段”进行。一是,只要是合法的,一切手段都可以采用,二是不允许采取非法手段,即不允许从事间*活动。DL?,<
一般的手段和途径为大量占有合法材料,广泛开展合法活动。U;{Mp
&copy;     +?
第十章 当代外交同其他领域的关系  (略,详见教材)   1
&copy;     `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YK;
1、坚持独立自主Ml8P'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X=bp)
3、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Z G 7@
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合作关系(P309)L$NTyv
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P310)2Lgo{[
6、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7
7、遵行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方针M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当时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了“冷静观察、站稳脚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rP"&*
8、尊重世界的多样性gxQPE
9、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LN_p6k
10、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z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始终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以“睦邻、安邻、富邻”作为开展周边外交的原则。以“和平、安全、合作、繁荣”作为中国对亚洲政策的目标,积极推动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A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08年考题名词解释)\JRv
节选自互联网 参考:2.重视亚太安全环境,稳定周边关系。 $91.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中国的稳定与繁荣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关系,改善安全环境的基础上。 b;_s
  从国家安全角度讲,中国目前的安全环境并不乐观。美国通过强化美日安全同盟,提升美印军事关系,对发展中的中国形成钳制之势;利用军事互访和联合军事演习的形式,积极构筑以美国为核心的亚太安全合作机制;五角大楼不断发出信息,美国将在21世纪初的战略调整中,实现战略重心从欧洲到亚洲的转移,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总之,美国利用超强优势加紧构筑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力图把握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动权,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对中国形成遏制的亚太格局。除此之外,某些亚太国家也以迅速发展的中国为主要对付和防范对象,加紧发展军事力量。印度一直谋求在军事上压倒中国,想在取得南亚霸主地位的基础上,争取在亚洲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o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实行稳定周边的战略,努力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周边环境。第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有计划、分步骤地与周边国家解决有争议的领土、领海问题。对于暂时解决不了的,尽量避免因冲突而导致国家关系的恶化,尤其要警惕外部势力的“关注”和介入。第二,充分运用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在朝鲜半岛和印巴纷争等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树立有影响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三,积极寻求对外交往途径,纵横捭阖,开展亚太多边外交。第四,树立现代国防观念,增强应付危机的能力。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捍卫国家主权和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为此,我们在不同任何国家建立军事同盟,明确反对地区军备竞赛,主张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的同时,必须确保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注重质量建军,提高防御作战水平,不承诺放弃武力实现祖国统一,走有中国特色的国防之路。`h/_
&copy;     l
&copy;     "\t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特色和风格IR6iO
一、新中国外交的特色*Ks
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B%
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结合s$]^q
坚持正义,“不信邪”/QFM
信守诺言,“说话算数”8YY!V
二、新中国外交的风格o%2!
实事求是,求同存异(P327)rx#=`
不卑不亢,平等待人\&
热情坦诚,以理服人%Zx
冷静观察,沉着应对q5`
中国外交艺术(P333)j[7
&copy;     &YEB
三、新中国的人民外交(P334) \l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和外交学%"
中国外交的总目标h
中国外交的政策b
中国外交的特色!9%Ed?
中国外交的风格f\2{{@
&copy;     LQxZ9
&copy;     b*l
完成于2008年7月12日星期六傍晚7时许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8:59:17 | 只看该作者
••••••••八楼•••••••••••••"$y=C
&copy;     HiC@Rl
外交学概论 知识点整理<h
&copy;     suA+1
•••••••••••••••••••••••••••••••••••••••1\sg
&copy;     _O4P
1.外交学概论 名词解释:\QK?z
2.外交P5j2CC
3.格劳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Qu>A*,
4.萨道义 《外交实践指南》GXFf^f
5.马丁•梅耶 《外交官》^IjOw
6.马基雅弗利 《论君主》\wp6q
7.布丹 《论共和国》@
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3u
9.美国的“孤立主义”&“门罗主义”U
10.1815年维也纳会议 通过的 《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P4l{
11.中国第一位公使,清末常驻英国公使郭嵩焘xXjf"[
1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901年后改为外务部>Zez
13.秘密外交U<
14.1920年6月,苏维埃俄国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上第一次使用“和平共处”这一术语。Q@s
15.威尔逊的新外交—十四点纲领bM
16.《非战公约》(正式名称是《关于废除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wOz8w
17.1922年苏德签订的《拉巴洛条约》'0
18.苏联在1932年与芬兰签订的互不侵犯与和平解决争端的条约中首次规定了关于侵略的定义。YS^.P
19.德拉戈主义">5W
2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
21.《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P115.Z2Lg=
22.外交承认(互相承认是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Vp
23.使节权 P74 UP & P111 DOWNDOhe
24.外交代表机关 P97YE!
25.建馆临时代办k<!R_
26.国书^
27.外交团和外交团长; o
28.位次!@
29.对等和无差别待遇kZ*
30.外交报复/%8*g
31.政治庇护vW
32.外交庇护(不被世界上各国广泛承认,仅有拉丁美洲国家承认)LoWr
33.外交决策权XL
34.当代各国外交机构m0g/L
35.外交部和外交部长mO7
36.常驻外交代表机关为什么有不同的级别?P98F4
37.外交代表机关的职责P99dN0Y
38.外交代表机关的组成?
39.常驻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机关(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ifIx
40.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职责P108>)(
41.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组成r
42.领事(当今领事业务已经从属于外交,受本国驻某国大使馆的领导或指导)A;OwT
43.外事(查阅 外交决策 有详细定义)c7";U%
44.使馆馆长之等级和种类=jn2
45.临时代办P120^qB>`W
46.使馆馆长的就任、兼任、离任P118-121>u0v^L
47.外交职员9{yh
48.特使1;>
49.无任所大使5&)
50.观察员)0E.W_
51.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P126@6
52.关于领事馆等级的分级.}
53.领事代表的类别和等级x
54.领事代表的职责N)u.K
55.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享受期限 t3\7
56.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内容 P135-144rH
i.使馆馆舍不可侵犯、使馆档案文件不受侵犯、通讯自由、行动自由、馆舍免税、使用国旗国徽、获得馆舍、外交代表人身不可侵犯、寓所和财产不可侵犯、管辖豁免、免纳捐税、免纳关税和免检、其他特权。5e*
57.使馆和外交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NG
i.尊重接受国法律规章和不干涉内政、使馆馆舍不得允作与使馆职务不相符的用途,不滥用特权。
58.多边外交U"Q
59.多边外交的特点Xm8
60.多边外交的作用N
61.孔塔多拉集团 P156ZLK/ '
62.多边外交与双边外交的区别联系 P158+,/
63.首脑外交=Z?BY
64.首脑外交的形式、特点、作用y|`
65.首脑外交与传统外交(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的区别联系p29
66.经济外交 含义P167f
67.超级大国将“经济外交”作为其强权政治的工具。~
68.经济外交的方式Q2
69.公众外交 含义Sm
70.中国一般不采用公众外交的表述,多称之为 国际交流es
71.公众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P1781
72.科技外交、环境外交 P180]~_+|
73.外交交涉$/
74.外交交涉渠道、一般程序、形式vT`(
75.共同照会、内容相同的照会、平行照会T6@v5w
76.外交谈判 含义Yew
77.(讨论、磋商、协商、会议、会晤、交涉、谈判等)@m^ck
78.外交谈判的准则 (主权平等原则)}b.3;
79.外交谈判的类型'C<sp
80.外交谈判的形式s!.42
81.外交谈判的规则 H>]
82.国际会议 含义,分类.J/tA
83.会议外交QGPj^m
84.国际组织 含义 分类 举例o
85.联合国组织结构o.77@
86.联合国常驻代表团 P225.l\~I#
87.联合国程序LD"_T
a)决议、投票、发言、选举(nis
88.联合国面临的问题v2:Wn
a)安理会组成的改革、否决权问题、联合国强制行动和维和行动 。4h.
89.国际条约 含义=87"|
90.国际条约的名称H%[
a)条约;公约;协定;议定书;文件;联合宣言、声明或公报;换文;宪章、盟约、规约;备忘录;01Bfd'
91.国际条约的分类F
92.国际条约的组成!*Dw.5
a)约名;序言;本文;最后条款和结尾T
93.国宴gD
94.外交文书yYbHKa
a)正式照会H?|
b)正式外交函件*${
c)普通照会n(+8
d)备忘录&
e)外交便函7N
f)外交电报0zW60f
95.外交语言的特点u"bVV
96.外交调研 含义;目的与任务;手段与途径`
&copy;     &^L
97.几个专题:v4]
a)外交与国际环境t0VDpU
b)外交与内政^o>9~
c)外交与经济tb
d)外交与科技5v
e)外交与军事_o
f)外交与文化Fv`+0
&copy;     U*/-N
98.十一、十二、十三章 详见书本0$Mw9K
&copy;     ?
99.民间外交(人民外交) P334U16
100.周恩来总理关于人民外交与官方外交关系的论述 P335l6rIK
101.中国新时期的“总体外交”。 P336=Im`a
102.中国外交的总目标!
103.中国的外交政策h2j$
104.中国外交的特色~aI
105.中国外交的风格}
a)以上4点详见P338?nWIWJ
&copy;     S%BP
106.周总理提出的对中国外交人员的素质要求:gGKc
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zs)#8L
&copy;     8h"E*5
107.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全文 详见 外交学概论书后附录{k
&copy;     $n)j^m
108.整理完成于2008年11月23日星期日 下午2时许 窗外阴雨连绵,心中光芒四射。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8:59:38 | 只看该作者
••••••九楼•••••••,2
&copy;     ~y3Q
外交学 名词解释C&
&copy;     A
•••••••••••••••••••••••••••••••••••••••Nq45
&copy;     c?
一.名词解释W!
外交团:外交团是各国驻同一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馆长及其外交人员的总称。外交团制度不是根据国际法的规定,而是按照国际惯例和传统而形成的,所以不行使具有法律性质的职能。 主要是为了调整各国派驻同一国家的外交人员作为一个整体同驻在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外交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礼仪和礼宾等方面所发生的关系。_
   有的国家外交团成员仅限于使节,也有的除使节、全体外交人员外,他们的配偶和子女也属于外交团。领事不属外交团的成员。~K
&copy;     o
外交庇护: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庇护。根据国际法,使馆馆舍享有不可侵犯权,“外交庇护”利用使馆这一特权把使馆作为遭到驻在国追捕的公民的避难所。《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规定使馆享有的特权与豁免在于保证其能有效执行职务,使馆馆舍不得用于同“使馆职务不相符合之用途”,因此,给予“外交庇护”是同使馆职务不相符的。所以,尽管国际法认可政治庇护,但从未承认过“外交庇护”。中国和大多数国家都确认使馆无“外交庇护”权。在国际上,只有拉丁美洲国家根据他们长期形成的惯例及签订的地区性公约,相互承认使馆可以接受驻在国的政治犯避难,这是一种地区性的例外。cw0RF
&copy;     Sh}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1963年3月4日联合国在维也纳主持召开了关于领事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于4月22日通过了《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该公约于1967年3月19日生效。中国于1979年7月3日加入公约,按公约规定,公约于8月1日,即存交加入书30天后对中国生效。该公约对于以职业领事官员为馆长的领馆的设立,领事职务的等级与委派职业领事官员及其他领馆人员的便利,特权与豁免等,作了系统的规定。B`;mA*
&copy;     v+z{
外交豁免: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一国派往外国的外交代表,不论是临时使节还是常驻使节,除享有礼节上与各自的身份和地位相应的尊荣外,还享有其他外国人所不能享有的特殊权利和优惠待遇,这种特殊权利和优惠待遇统称为外交特权。在国际法文件和教科书中,“外交特权”和“外交豁免权”都在使用。从严格意义上说,“外交特权”包含了“外交豁免权”,因为“外交豁免权”是“外交特权”的具体内容。  Ugh~3
&copy;     Z(?q,
外交豁免权全称为外交代表的管辖豁免权,由于外交代表是外国主权国家的代表,其地位应被视作与外国的地位相当。  4<+tY]
根据“平等国家之间无管辖权”的国际法原则,外交代表在驻在国享有管辖豁免权。这种权利包括:司法管辖豁免、诉讼豁免、执行豁免。如果外交代表以私人名义从事商务和其他经营活动而引起诉讼的,该外交代表不能请求获得管辖豁免。在民事行为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比如说财产继承权等。 ;:s7
&copy;     ?SW{@
多边外交:多边外交是同双边外交相对而言。指有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磋商,协调及举行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此外交形式在二战前就曾出现,最初是高度政治性的,往往是战争结束后交战各方举行和会,依新的实力对比重建国际秩序时采用。如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1815年维也纳会议。当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是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它已演化为一种普遍性,经常性和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主要是通过国际组织及其常设机构,由国家派出常驻代表,乃至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通过定期国际会议或多边谈判处理共同关心的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多边外交方式,利用多边场合或集体的第三方的力量,在不同层次上处理某一特定的紧张局势,促进和完成双边的对话。u
&copy;     *
位次&copy;     CT>i
位次的含义是“在先权的次序”。所谓位次的实质就是在先权,即谁先谁后的问题。外交实践中又称“礼宾次序”。一般,国家位次在两种情况下发生。1.各国派出的外交代表在不同场合下的席次先后。如联大开会时根据各国英文名拼法顺序同抽签轮流相结合来安排各国代表位次。各国常驻同一国使节的位次,首先看等级,等级高者在前。同等级中以就任先后次序来定位次。2.缔结国际条约时各方在文件中的次序先后。双边文件中,用本国文字写成的文本排在前面或左方,文件中提到的对方国名或元首或全权代表的姓名时,本国国名和元首姓名在前,签字时本国代表签在上方或左方。多边文件中的位次,一般只表现在并列缔约各方国名时的次序及签字的次序,现在一般采用按国名英文字母的顺序。当代外交实践中,位次都以主权平等原则来确定和安排。 l:oV
&copy;     I=r-
外交报复:-n
自古以来,报复在国家关系中屡见不鲜。当前,国家间的报复行动更是经常发生。报复实际上国家关系中对等原则的延长,即在国家关系中既可互惠也可报复。它是受害国用来维护本国正当权益和尊严的一种手段和武器。报复必须是正当的,其标志是:1.受害国受到不应有的伤害。2.报复是为了制止不法行为或谋求伤害补救而采取的。3.报复是有节制的,即同原伤害行为的程度大致相等。报复行为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外交报复。它专指原伤害行为是外交性质,受害国采取的报复手段也是外交性质。如,甲国驱逐乙国外交官,乙国同样也可以驱逐甲国外交官为报复,这就是外交报复。rh?6z
&copy;     J
外交调研#/*
外交调研的最高目的是为一国最高决策机构尽可能的提供情况,信息,观点和建议。各国的外交部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国内外机构进行调研,提供信息和观点并提出建议。驻在第一线的外交代表机关如大使馆作为一国的“驻外观察站”,向本国及时通报驻在国的情况,对其进行事前预告,事中继续报告,事后分析判断。并对驻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提供给本国。cbV
尽管《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外交调研可“以一切合法手段”进行,但现实中这句话有两层含义,1.只要是合法的,一切手段都可以采取。2.不允许采取非法手段。合法活动包括占有合法材料,进行合法活动等。5>(LW
外交调研首先需要较强的语言能力,掌握驻在国语言和通用语言并善于积累材料。外交人员应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结交朋友的能力和渊博的知识,便于其展开多项活动。tP
外交调研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写调研报告,要求报告人具有相当的思索能力和文字修养。V2Xz(9
&copy;     =
联合国常驻代表团l
联合国会员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设立有常驻代表机构,它的职能和驻在接受国首都的大使馆一样,驻在联合国所在地,代表本国同联合国组织保持经常的外交联系和交涉。常驻代表团以大使级外交代表为常驻代表,还可以有副代表,公使,参赞,1,2,3等秘书等外交官员。代表团根据本国政府的训令进行工作,所以各国常驻代表团的工作,在本质上反映了本国外交政策。因为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多边外交舞台活动的中心,所以各国常驻代表团要处理的问题多种多样。处理问题的同时,各国代表团需要及时的向国内请示和报告。各国代表团之间,尤其是友好国家常驻代表团之间经常保持外交接触。o
&copy;     R
外交承认)14jS|
外交承认也叫国际承认。有两种含义:1.指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一个主权国家(一般指新建立的国家,有时也包括更改政体或国名的国家)2.指承认一个主权国家的新政权(一般是指政权更迭后的新政权)为这一主权国家的合法政府。两国互不承认,或只有单方面承认,是无从建立外交关系的。所以互相承认是两个主权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和出发点。>"Wo
互相外交承认的国家也可以由于不同原因暂不建立外交关系,虽然这是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和出发点,但承认本身并不等于建立外交关系。相反,两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时并不一定指明互相承认,因为协议建交就意味着互相承认。*T
&copy;     Jqm&
主权平等原则-<[%U+
主权是一国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的权力,外交是主权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一种行为,主权国家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主权平等原则是主权原则的自然延长。《联合国宪章》对主权平等原则做了较完整的说明,主要有国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各国拥有对内的主权权力;国家的人格和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均应受到尊重;国家必须在国际法方面忠实的履行其国际义务。一国有权维护自己的主权,同时也必须尊重别国主权,不应将自己的主权意志强加于另一国。igBw5
&copy;     )A
大使&copy;     <j
一国派往他国和国际组织办理外交事务的正式代表,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大使是最高一级的,通常都授有“特命全权大使”之衔,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公使次之,代办又次之。大使享有比其他等级外交官更高的礼遇,可以请求驻在国元首的接见.19世纪末以前,只有大国间才能互派大使,反映了大小国家不平等的地位,现在绝大多数国家均可互派大使.F31l$l
大使的主要职责是:同驻在国政府保持政治联系,促进两国正常关系的发展,研究驻在国的情况和内外政策,保护本国国家权益。大使享有代表本国和进行外交活动的权利,享有外交特权,同时,也有尊重驻在国法律、秩序、风俗习惯和承担不干涉该国内政的义务。~1I}
&copy;     ,*Q
外交保护O). YP
外交保护泛指一国通过外交途径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所进行的保护。国家有权对其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实践中,各国都是通过本国外交机关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提供各种保护。2
&copy;     % b(+Y
和平法令>gqG%
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由В.И.列宁亲自起草,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 2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法令揭露和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掠夺目的以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战争的罪责。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反对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明确指出:“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强制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苏维埃政府废除秘密外交,并立刻着手公布俄国地主资本家政府从1917年 2月至10月25日(俄历)所缔结和批准的全部秘密条约,“立即无条件地废除这些条约的全部规定”。不以最后通牒形式向各交战国政府提出和平条件。还向各交战国人民建议,特别向英、法、德 3国工人阶级呼吁,“帮助我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h
《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zS\
&copy;     mW
临时代办BfS7B
在外交代表如大使或公使,即--使馆馆长缺位或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被委派代理其职务的外交人员,称临时代办。临时代办由使馆外交人员中等级最高者担任,他以临时代办的名义行使使馆首长的职权。两国建交后,首要外交代表就任前,被派往接受国办理建馆事宜的首席外交人员,也称临时代办。临时代办不是依据国书就任的,因而不是正规的外交使节。有时一国为了对驻在国政府表示不满或其他原因,就较长时期的保持临时代办,而召回其大使,或迟迟不任命新大使。临时代办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z
&copy;     N(l
外交磋商 o #0
外交磋商主要是指两国间就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相互关心的问题或国际事务进行商讨或谈判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出现在两国元首之间,也可以出现在两国首脑之间或外交代表机关领导人即外交部长之间或各级外交官员之间。外交磋商有助于双方就某一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表达自己的主张见解,消除分歧和误解,进而为达成一定协议或谅解创造条件。k[i
&copy;     xp).rk
公使&copy;     1un
近现代外交官官名。全称为“特命全权公使”。公使由国家元首任命,在所驻国家代表本国及本国元首,为最高级外交代表,与大使无别,仅地位低一级。此亦国际公认的准则。都称公使,当今国际间互派使者,一般都是大使,使馆中虽有公使一级的官员,因有大使在上,已非最高外交代表。但是公使作为一个高级外交职衔并未消失,现在各国向以大使为馆长的使馆派遣公使衔外交官越来越多。]h+]iU
&copy;     '0$c?
外交职员Q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解释,外交职员是具有外交职衔的使馆职员。使馆内包括馆长在内的所有具有外交职衔的各级外交官都可称作外交职员。除了大使,公使,公使衔参赞,参赞,秘书(一,二,三等),随员称为外交职员之外,还应包括各类专业外交职员,如武官,经济参赞,文化参赞等。HJT6.
正式照会NN^H;1
这是外交文书中的一种,并且是最正式和最严肃的形式,格式也最为严格。它使用第一人称,用于国家领导人,外交部长,使馆馆长等高级领导人和高级外交官之间的通信来往。正式照会需由发文人本人签字,但不需要盖公章。它只用于处理涉及重要外交事务和重要外交礼节的事宜。如通知一国发生的重大事件,通知建交,复交,断交,就重要问题进行交涉等。sZk
正式照会的称呼有严格规定,如对大使和外长(包括副外长)称阁下,对临时代办称先生。在以同志互称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互称同志而不称阁下和先生。LK
&copy;     wtw5gh
国宴(08年考点)H$S<|
国宴是国家元首或首脑为国家的庆典或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而进行的正式宴会,规格最高。国宴一般在国家最富有象征意义或最豪华的地点举行。如中国在人民大会堂,美国在白宫,前苏联和现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举行时间通常是国宾到达的当天晚上或者次日晚上。其地点、菜肴、餐具、风格都有讲究。宴会厅必须悬挂东道国和来访国国旗,双方领导人还应先后致祝酒词,东道国往往还要请各国驻本国使节出席。q9!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MuR
1963年3月4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有关领事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于4月22日通过了《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该公约于1967年3月19日生效。中国于1979年7月3日加入该公约,按公约规定,公约于8月1日对中国生效。该公约对于以职业领事官员为馆长的领馆的设立,领事职务的等级与委派职业领事官员及其他领馆人员的便利,特权与豁免等做了系统规定。>D
使节权b&
使节权,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派遣和接受外交使节的权利。积极的使节权和消极的使节权。 de3?='
使节权包括接受他国或国际组织的外交使节和向他国或国际组织派遣外交使节的权利。 =@M
使节权是主权的特征和属性。建交,建使馆,派外交官等。 `S*GFS
① 使节权在平等基础上协商后建立,建使馆、领馆、代办处,由两国亲疏程度决定。 p$Q
② 派大使、领事、公使、代办不能由派遣国单方面决定,双方要协商。大使到任标志着两国建交,递交国书是大使就任的标志,标志着正式建交。 @ThvwV
但是国际组织的使节权不同于国家的使节权,国家使节权建立在国家平等 F[W
地基础上,而国际组织的使节权往往不要求对等。6nxGt
&copy;     nSCUe
管辖豁免,外交豁免}}]/
外交豁免权全称为外交代表的管辖豁免权。外交豁免权指一国派驻外国的外交代表(不论是常驻代表或临时使节)享有一定的特殊权利和优遇;豁免是指对驻在国管辖权的豁免,也可包括在外交特权之内。按照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和便利外交代表执行正常职务,各国根据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原则,按照惯例或有关协议相互给予。)$[Tn%
外交特权和豁免本质上属于代表的国家,而不属于外交代表个人,因此个人无权自行放弃。|Z
外交豁免权的主要内容有:人身、馆舍、住所和公文、档案、财产不可侵犯;使用密码通讯和可以派遣外交信使;在驻在国使用本国国旗、国徽;管辖的豁免;免纳关税和捐税,免除一切役务。外交官家属也享有这种特权和豁免。1961年制定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对外交特权和豁免权作出了较完整的规定。?
如果外交代表以私人名义从事商务和其他经营活动而引起诉讼的,该外交代表不能请求获得管辖豁免。在民事行为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比如说财产继承权等。=}i
&copy;     $f[
职业领事l=k/Ac
领事官员在国外履行领事职责也在其职责范围内代表国家,故也可称作领事代表。《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将领事官员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就是职业领事,也称派任领事或专业领事。一般由受过领事业务专门训练,掌握一定领事业务知识、具有派遣国国籍的公职人员担任。=kKg
&copy;     Hd0<
公众外交|MCb=X
是指一国利用非政府的力量去影响对象国的公众舆论,增强对象国公众对本国的了解,进而促进国家间关系,最后达到维护国家利益之目的。公众外交在中国更多称为国际交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对外传播,二是发展国际文化关系。z0
&copy;     ],}#7*
联合国安理会X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联合国的6大主要机构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fiOT
  安理会有权调查任何引起国际争端或摩擦的任何情况,并可提出解决这些争端的方式或办法。会员国或接受联合国宪章的非会员国、联合国大会或秘书长,均可就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提请安理会注意。安理会有权断定任何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侵略等行为的存在,并可提出采取强制措施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建议或作出这方面的决定,如认为这些措施还不能解决问题,它可以通过采取关于军事行动的决议去解决这些问题。安理会还有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年度报告、特别报告、对战略性地区行使托管等职能。T:O7m
  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5个常任理事国是中国、法国、俄罗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席位由俄罗斯联邦接替)、英国、美国。3`
  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最初为6个。1965年,通过修改宪章,非常任理事国数量从6个增加到10个。席位按地区分配,即亚洲2个、非洲3个、拉美2个、东欧1个、西欧及其他国家2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2年,经选举每年更换5个,不可即行连任。根据地域分配原则,每次新选出的5个成员国中应包括来自亚洲和非洲的3个国家、一个东欧国家和一个拉美或加勒比地区国家。YYP/3_
&copy;     rR'e6
全权证书d
全权证书是授予代表全权谈判并签署条约或出席国际会议的证明文件。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谈判和签署条约、协定时,无须出具全权证书。我国缔约程序法规定,下列人员谈判签署条约无须出具全权证书:(1)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2)谈判、签署与驻在国缔结条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馆馆长;(3)谈判、签署以本部门名义缔结条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门首长;(4)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往国际会议或者派驻国际组织,并在该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内部参加条约谈判的代表。实践中,国家主席签署条约也无须出具全权证书。#
&copy;     p2K.4
外交交涉pw!Q
按照主权原则,国家对外进行交涉的权力应由国家的外交机构来行使。一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根据本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拥有代表本国进行外交交涉的权力。一国日常的外交交涉,则有外交部门和驻外使馆进行。外交交涉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通过本国外交部同其他驻在本国的使馆进行联系和交涉。二是通过本国驻外使馆与驻在国外交部进行联系和交涉。外交交涉的形式有口头交涉和书面交涉两种。书面交涉的文书有正式照会,普通照会和备忘录三种。外交交涉有时也可以是表达抗议,分为口头抗议和书面抗议。 eX
&copy;     8
领区&copy;     4)5
领事馆的辖区也称领事区域或领区,是领事馆执行领事事务而设定的区域。两国之间在达成设立领事馆的协议时,一般来说已经确定了领事馆辖区,但也有少数例外情况。领事馆辖区由派遣国和接受国根据需要和互惠原则商定。一般限于领事馆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省区。两国确定彼此领事馆辖区的范围基本上采用对等原则,但这并不意味彼此领事馆辖区的人口面积或辖区内侨民人数绝对相等。领事馆的辖区只能由领事馆行使领事职务,并不赋予别的任何管辖权。一般情况下,领事官员只能在其辖区执行领事职务,遇到特殊情况,在得到接受国同意的前提下,领事官员也可以到辖区之外执行职务Q{
&copy;     )P
观察员i#o~Lj
指一国派往列席国际会议的外交代表。通常一国由于未能或不准备正式参加某一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但又与该组织或国际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有关,可应邀或请求派观察员列席,以便进行联系、了解情况和交换意见。按照国际惯例,观察员在国际会议中有发言权,但无表决权,也无权签署该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所制定的文件。]c~sd
观察员制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机构及其所召开的一些国际会议的活动。如当时美国并非是国际联盟会员国,但它以观察员资格参加了国联的许多活动。联合国组织也有非成员国的国家派出观察员列席联合国组织的会议及其所属机构的一些活动。u}<bqk
&copy;     t
1815年《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章程》vA|(
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击败拿破仑之后,欧洲主要国家召开维也纳会议。会议期间,1815年3月19日,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普鲁士、俄国和瑞典签订了关于外交使节等级和位次规则的章程,称为1815年《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章程》。这项议定书,对常驻使节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确立和发展,对国际关系中使节法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1
&copy;     /td~R
1928年《非战公约》#>
《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非战公约》。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由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波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国、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批准或加入。1928年9月22日,中国政府正式签字加入。公约内容主要有两条:1)反对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并永远放弃战争为“一种国家政策的工具”2)一切争端冲突,除以和平方法解决之外,不得诉诸其他方法。h>xZa
&copy;     s,H
呈递国书^aQmlM
当派遣国拟派出的使馆馆长人选得到驻在国同意后,即可正式予以任命。大使赴任前,须取得由本国国家元首签署的称作“国书”的委任状。国书需向对方元首呈递,其主要内容为请对方对新任使节代表派遣国陈述的一切给予完全的信任。如果是代办级外交使节,则其委任书是派遣国外长致接受国外长的介绍信。cYu]p
&copy;     HHy
领事关系#M/OD
根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规定,当代领事关系可在两种情况下建立:一,只要两国协议即可建立领事关系,即使两国并不建立外交关系;二,只要两国协议建立外交关系,如不另作声明,即同时等于建立领事关系。此外,两国断绝外交关系仍可继续保持领事关系。Pmb
外交渠道|Bd3
外交渠道主要是指主权国家之间通过政府外交部、驻外常驻外交代表机关来进行的外交交涉的途径。按照主权原则,国家对外进行交涉的权力应由国家的外交机构来行使。一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根据本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拥有代表本国进行外交交涉的权力。一国日常的外交交涉,则有外交部门和驻外使馆进行。外交交涉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通过本国外交部同其他驻在本国的使馆进行联系和交涉。二是通过本国驻外使馆与驻在国外交部进行联系和交涉。外交交涉的形式有口头交涉和书面交涉两种。书面交涉的文书有正式照会,普通照会和备忘录三种。外交交涉有时也可以是表达抗议,分为口头抗议和书面抗议。 KP9
外交谈判/%
国家间的谈判即为外交谈判,其实质是有关国家政府之间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调整双方立场和主张,从而使冲突或争端得以解决。外交谈判一般有两类,一是通过谈判解决争端消除冲突,一是通过谈判发展友好关系,促进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外交谈判可以双边参与也有多边参与。谈判的级别可以是双方或各方首席代表或代表团团长级别,也可为政府首脑、外交部长、高级官员和技术专家等不同级别。外交谈判的形式可以是口头谈判也可书面谈判,可以是当事国直接谈判也可以是由第三国或国际组织代表从中斡旋或调停的谈判,即间接谈判。从谈判与外界关系上看分公开谈判与秘密谈判,另外还分为程序性谈判和实质性谈判。外交谈判应遵循以下原则:1)谈判必须自愿2)谈判双方或各方应当平等协商 3)谈判代表必须具有全权4)外交谈判必须讲信用。5)外交谈判不许干涉别国内政6)不平等条约不能作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法律和依据”。t*wa
&copy;     r=P'&
外事,外事工作的定义(外交决策P44)3qn
除中央政府外交部门以外的中央政府非外交部门及地方政府、国家的其他社团机构所进行的对外事务、对外活动及对外工作。V8/U]
&copy;      8{
民间外交~8M
&copy;     ph
强权外交,强权政治~k
资本主义列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所遵循的“强权即是公理”的霸权主义政治原则。1862年9月,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国会的一次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这一原则。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外交政策,均基于强权政治的原则。其实质是对其他国家主权和尊严的粗暴践踏和侵犯。例如,1814~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和1919年的巴黎和会都体现这一原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超级大国奉行的“实力政策”、对他国的武装干涉和侵略,都是强权政治原则的表现。强权外交、强权政治在当今国际社会还依然存在,对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均带来一定不良影响。Jjgf+C
&copy;     veG7ht
拉巴洛条约:XW&V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提出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1922年, 欧洲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会上,契切林宣布苏俄愿意同资本主义国家在互惠平等的完全的无条件的承认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但协约国要求苏俄归还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的全部外债,归还一切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企业和财产。苏俄断然拒绝,在会议陷入僵局之时,受欺压的苏俄和德国决心加强合作。1922年4月,双方在热那亚附近的拉巴洛小镇签订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双方放弃赔偿战争损失的要求,德国不对苏收归国有的德国财产提出要求。|$5e,
  《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事实上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肯定下来的国际条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苏维埃俄国,并在完全平等,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与苏联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条约。《拉巴洛条约》的缔结,在帝国主义列强反苏阵线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是列宁和平外交政策的又一重大胜利,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苏俄的阴谋,使苏俄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1924-1925与苏联建交热。同时,它也改变了德国在凡尔赛和约后的国际地位。这一条约为两国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axVV{
&copy;     xu,z
外交部和外交部长,
代表国家进行对外交涉和处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和机构首长。具有代表本国国家和政府的特殊职责。外交部是政府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外交部长作为内阁的重要成员,在政府的位置中仅次于政府首脑。(代表国家和政府对外交涉和处理外交事务)|PES|J
外交部作为最高外交决策机构和驻外机构之间的总枢纽,起到承上启下、运筹帷幄的作用。(承上启下,运筹调解)1j
外交部和外交部长是专职的外交执行机构和外交执行者,同时也参与外交决策。u~
&copy;     {Xw[
尽管外交决策最终需要一国最高外交决策者拍板,但在作出重要决策前,最高外交决策者首先要听取外交部和外交部长的意见。(协助和参与外交决策){~
&copy;     x$>b{
&copy;     mu.?7
外交部的构成:(以中国为例)H3kl
地区司(亚洲司、美洲司、大洋司等)M
业务司或室(新闻司、政策研究室、礼宾司、领事司等)NW7
行政机构(办公厅,干部司,行政、财务等)zzp|fc
附属机构:世界知识出版社、外交人员服务局以及外交学院等。DH<GLg
&copy;     q
常驻建交国使馆同常驻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代表团之间的区别?P106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9:00:03 | 只看该作者
••••••十楼••••••••2j7|
&copy;     I2~5
外交史 知识点整理(近现代史+当代史)a}I,V
&copy;     hk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rOef*X
&copy;     *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wj
1.什么是宗藩体制。\Y$B
2.为什么《尼布楚条约》是一项平等条约。{~yX
3.为什么清政府要实行闭关政策。?G:
4.分析19世纪初中英两国的矛盾。U3Z
5.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5
6.分析清政府在战争期间的对英政策。b
7.简析《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L
8.为什么说林则徐和魏源有新思想。;v! +u
9.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6kUm
10.分析清政府在战争期间时战时和的对策。uO0q
11.为什么清廷不愿意让外国使节常驻北京。;'^l%
12.简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M|@
13.试析产生洋务运动的背景。 Zcz6t
14.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进行了哪些对外政策和体制的调整。"\bI.L
15.分析美国倡导的“合作政策”的原因和影响。8n
16.分析蒲安臣条约。}=xIRl
17.简析《烟台条约》的内容82
18.分析曾纪泽订立《伊犁条约》的谈判。Eq;
19.分析日本侵占琉球和向朝鲜扩张所采用的基本手段。2&
20.分析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3@)K
21.为什么中法都愿意谈判结束战争。uKNO
22.葡萄牙如何一步步地扩大对澳门的侵占。 *v&M
23.分析英国对西藏发动第一次战争的背景。X#rb
24.分析甲午战争前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中日矛盾。]
25.从外交角度分析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Q
26.分析《马关条约》及其后果。Vxi
27.试析战后清政府寻求与俄国结盟的政策。7m(
28.分析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局势。}6fbk
29.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7
30.日俄战争表明列强侵华的什么新特点。V3;Ur
31.20世纪初中英谈判西藏问题的关键是什么。xSzka
32.分析清政府对付日俄在东北扩张的政策。NnuwzL
33.分析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Ml
34.试析+++国在争取承认问题上的教训。?Y9V
35.简析《中俄蒙协约》的背景和影响。<8o8
36.分析“西姆拉条约”的性质。@vKr'T
37.分析日本的“二十一条”要求。Ick7
38.如何认识“二十一条”交涉中北京政府的外交。qU[nmW
39.从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分析美日矛盾。3
&copy;     j-
40.在中国参加一战的过程中日本通过什么手段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控制。U
41.为什么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无法收回山东主权。RX m
42.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外交的重大意义。i
43.分析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t\
44.分析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得与失。U7S+(
45.试析中苏建交谈判和《中俄解决悬案大纲》的签订。rw
46.北京政府的修约外交是怎样进行的,结果如何。*fq
47.广州国民政府反帝外交是怎样开展的,有什么成果。Bmy?<-
48.北京政府和广州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什么差别。twWX
49.“联美抑日反苏”政策有哪些内容。^
50.南京国民政府修约外交怎样进行,取得那些进展。x2Ohc
51.为什么发生中东路事件。]c@Ak4
52.试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对外政策。XS}oQ
53.为什么“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xjS
54.为什么南京政府以来国际联盟制止日本扩张的政策遭到失败。BRL
55.试析日本侵入华北后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L} Ez
56.南京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关系W
57.分析抗战初期南京政府的外交策略。rV&P+]
58.抗战初期为何中国在国际上处于外交困境之中。{]<m`
59.分析重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由“苦撑待变”转为“积极促变”的原因。Q$Y/=R
60.分析抗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5=L
61.分析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外交努力。<^'
62.开罗会议的意义何在。对后来的中国外交产生什么影响。}X|
63.抗战期间中国与美英苏存在哪些分歧,为什么说中国大国地位是虚弱的。*h4
64.分析《雅尔塔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HU1p;c
65.结合抗日战争以来的史实试析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历程。NN0<
66.试析国民政府对日“以德报怨”的政策。u}
67.马歇尔来华调处为什么失败。T
68.分析1945年以后中国***的对美政策。ZvKq|+
&copy;     9m
&copy;     2;
中国当代外交史%(ww
&copy;     ]+sz
第一章 独立自主,保障安全 (1949—1955)~
&copy;     #}
1.新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根本立场,外交政策的原则。v#
总目标: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b0z.*
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规定'%hG
根本立场: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copy;     lk
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jZf8Rj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IA
毛**在1949年春、夏之间,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rnY8i8
&copy;     Y2ELu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E0T
&copy;     ;V/<$U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帝国主义总是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对于帝国主义同中国建交的问题,“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并不急于要得到这些国家承认和建交。~
一边倒”:当时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下,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新中国完全依赖于苏联。7
&copy;     H
(意义)这三大方针有效地防止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武装干涉,回答了新中国建立之初如何制定自己的外交方针,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和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等问题,为新中国外交关系规定了方向与原则,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q6yy_
&copy;     WROK
&copy;     2q
3.新中国建交原则。H
谈判建交原则,凡是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gT'Rj
4.1949年10月3日,中苏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db9A
5.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过程的基本特点。pe\
这些国家有的与国民党政府没有外交关系,有的在宣布承认新中国的同时已采取行动断绝了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因此中国与这些国家不需要经过谈判阶段,都是通过政府公函往来达成建交。>H/{
6.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是缅甸。1950年6月8日建交。{Rd
7.1950年4月1日,中国与印度建交。印度虽比缅甸晚承认新中国,但因为中印建交谈判进展迅速,印度成为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mC5b
8.1951年5月21日,中国与巴基斯坦建交。GbW?R
9.1950年代前期,与中国建交的还有另一类国家,即部分中立倾向较强的欧洲国家:挪威,丹麦,芬兰,瑞典和瑞士。<ad
10. 英国与荷兰于1950年表示承认和建交意愿,并撤销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英国主要是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投资,保住香港并拓展在华市场。1954年日内瓦会议之后,两国与中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此后直至1972年,中国与上述两国的关系还处于“建交谈判”阶段。rCoNj
10.不继承旧中国的外交关系--“瓦尔德事件”(P10-11)l8:n%
11.在中国合法席位被剥夺期间,中国对联合国的基本政策(P16)vAB$S
中国始终把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但中国对自己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之前联合国的一切活动不承担任何责任,对于这一期间联合国的每一项活动,中国视其是否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来决定自己的态度。61o#
12.巴黎统筹委员会(其中的中国委员会)
13.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意义。(紫石英号事件)G%]:
在建国后短短几年中,中国人民在政治、军事上彻底肃清了帝国主义特权,在经济上掌握了自己的经济命脉,在文化教育领域清楚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在当时整个西方阵营极端敌视中国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巩固新生政权、全民团结奋发图强,并且为我国后来在平等基础上建议新的中西方关系,以及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kD6N8
14.毛**的“中间地带”学说。(该学说的发展有两个阶段)(P24)\q)R
二战之后的世界有三种不同的政治力量,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被压迫民族即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和大量出现的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美苏对峙的两端和两端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其中有欧亚非三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E2R
&copy;     r%3aoY
继1946年提出“中间地带”学说后,1963、64年,毛**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学说,即:亚非拉各国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日本、大洋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划分为第二中间地带,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s
15.为什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领导的新中国除了“一边倒”以外没有别的选择?(P31—33)W
首先,当时**虽然具有坚定的反帝性质,但并不意味着排斥与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的可能。但是由于美国的扶蒋**政策和极端**的意识形态导致当时的新中国无法与美国建立起正常的国家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并非**不愿意与美国发展关系,而是美国一次次以**为敌,从而排除了**在美苏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je
其次,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来源。当时的新中国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需要尽可能的寻求外来援助。当时的情况我们不可能指望从帝国主义阵营得到任何援助,还必须得面对敌视。毛**明确指出,巩固革命胜利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要得到援助必须消除苏联领导人对于中国走“第三条道路”的疑惑。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真要走“中间道路”,不但不可能改变美国敌视中国革命的态度,还会导致失去苏联援助的可能。Z'M
第三、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在这国际进步和反动两种力量的对中,没有中间道路。中国站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边,也就站在了和平,民主,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一边。Q6D
以上的三个方面,决定了**领导的新中国除了一边倒以外没有别的选择。hM+WA?
16.《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k;5+
17.1954年日内瓦会议j=Ka}=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五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K
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SG
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Z
由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提出,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L
19.1955年4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突出求同存异;会议成功的意义。Y(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不是来立异的”Nl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就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会议的主要特点是中国代表团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亚非会议是民族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独立行为主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战后世界的一个重要历史潮流的体现,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卓越外交,不仅是对会议成功的贡献,而且也对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登上国际关系舞台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wYY0
“亚非会议”之后,迎来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第二个建交高潮。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又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底有50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1955年底同中国建交的23个国家增加了一倍多。在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中,除法国外,都是亚非拉国家。在这些国家中,除了锡兰、柬埔寨、老挝和古巴外,又都是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d{n
&copy;      kLv{
&copy;     L)u
第二章 对外多方矛盾关系和反美统战(1955—1965)#
&copy;     2x
本阶段,随着二战后三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独立解放战争先后取得胜利(中国,北朝鲜,印度支那三国的独立),亚洲地区出现了一定的缓和局面。Si.5
本阶段中国的外交是在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继续高涨和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形势总体有了明显缓和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HCt9{v
本阶段,中国依然旗帜鲜明的站在和平,民主,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支持一切反殖民主义和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并公开举起反美统一战线的旗帜,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Axx
本阶段,中苏关系恶化是重大事件。v:oW
本阶段,中国同周边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稳步发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和其他问题,取得良好结果。唯有与印度之间,因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关系紧张,日渐恶化。总的说来,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也趋于更加完善和成熟。 |&a(
本阶段,中国与美国的矛盾仍为主要矛盾,但同其他类型国家的矛盾相对显露出来。2f*'U7
&copy;     gk
1.中国支持印度的集体和平主张。#\A
2.中国支持苏联关于欧洲集体安全和和平的建议。/ne((h
3.1955年5月11日—14日,华沙举行的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的第二次会议上,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决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成立。P109{!\N
&copy;     km
4.中美大使级会谈(1955年—1973)中美双方在对方首都互设联络处为止)中方代表,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达成的唯一协议是平民回国协议。中美大使级会谈,使两国有了一个官方接触和沟通的渠道,中国可以从会谈中感知美国在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copy;     4;M!%h
5.中国通过民间外交和贸易开展与日本的关系: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帮助日本侨民回国。双方民间人士,友好和平人士互访。宽大处理日本战犯。民间贸易协定。1953年3月,中国提出改善关系的政治三原则;1960年8月,提出中日贸易三原则。----P125v-.-O
政治三原则:1、日本政府停止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2、不参加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3、不阻挠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趋势3<S>-
贸易三原则:1、政府协定2、民间合同3、个别照顾。
中国同时强调“经济和政治不可分的原则”。]\`G6
1962年,中日双方代表签订了一份同意发展长期综合易货贸易的备忘录,标志中日关系从此进入“半官办民”阶段,“备忘录贸易”成为中日建交前两国贸易关系的主要形式。Fe{q
&copy;     m
6.1955年起,中国同西方国家开始了发展民间关系和建立民间商务代表机构等的协调事宜。英、法、意大利、奥地利等。Lv
以民间贸易促进日后官方关系的逐步发展。“以民促官”的实例。^zY ^
中国区分对待资本主义阵营中的西欧各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将它们作为“中间地带”国家看待。M&Y&;
&copy;     N*
7.1964年1月27日中法正式建交。>z
在这一时期,美苏两国都力图保持两极格局,美国仍继续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苏联则妄图控制中国以利其全球战略的推行,并为此对中国施加种种压力。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为敌的局面,中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这段时期,中国加强了对西欧的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果之一,就是中国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对美国孤立中国的图谋在西欧打开了一个缺口。Bt`}
&copy;     `dMS3c
&copy;     /V
8.1963,64年,毛**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反美” --P128"[!QT
亚非拉各国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日本、大洋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个中间地带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都反对美国的控制。]}$?xb
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同反美统战的观点是同一件事的两种表述法。6B
中国把一般西方大国同美国区别对待,执行这项政策,使中国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的是逐渐有所发展的,即使是较慢的。|
&copy;     `
增加知识点:毛**关于“绞索思想”的讲话和依靠中国自己力量处理好对美斗争的立场。P135.g
&copy;      AL91
9.1955年至1964年,新中国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周总理指示与亚非国家建交要 善于等待,增进往来,多做工作,水到渠成。[
本阶段建交国家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和撒哈拉以南国家和个别拉美国家。kG\
   V!9< q
10.1963年,周总理在访问阿联酋时,提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五原则。访问阿尔及利亚时,提出中国同非洲国家关系五原则。概括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关系五原则。--P167.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运用。V(t[.
五原则:1、支持阿拉伯和非洲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2、支持阿拉伯和非洲各国政府奉行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3、支持阿拉伯和非洲各国人民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实现团结和统一的愿望4、支持阿拉伯和非洲各国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彼此间的争端5、主张阿拉伯和非洲各国的主权应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侵略和干涉。VY
&copy;     Ll(
11.中苏矛盾不断显露,并扩大化。中苏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两个事件:1958年4月和7月苏联向中国提出共建“长波电台”和建立“联合舰队”。苏联塔斯社声明将中苏关系公开暴露在世界面前。**中央连续发表的“九评”。I81^
本阶段,中国在有了稍为宽松的国际环境之后,在继续“一边倒”和集中反美的基本战略下,致力于解决同周边民族主义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并注重开展对日民间外交,改善周边环境。并积极与广大亚非国家建交。支持亚非国家的反帝反殖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国有原则的处理一些重大问题,不附和苏联的错误,不容忍印度的欺凌,在国际上敢于展开必要的斗争和支持正义的事业,反映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本质,呈现了中国说话算数的郑重外交风格。本阶段较全面展现了中国外交的特色。R8=Z
&copy;     }
第三章 “反帝必反修”和反对两霸(1965—1972)_L0
本阶段大事记:1965年美国直接入侵越南的战争;苏联举行从组织上***国际共运的莫斯科三月会议;中国支持以越南南方为主战场的印支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a/|)J
中国已经开始在战略上对美国、苏联“两面开弓”。提出世界已经进入反对美国和苏联两个主要对象的新时期。U
在现实国际政治利害关系面前,中国意识形态直接干预外交的做法不得不有所改变。U`l
1.中国支持越老柬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j
&copy;     -_aFc4
2.中苏公开***和敌视:E7
一.莫斯科“三月会议”和中苏执政党关系公开破裂_
二.中国采取不同苏联搞统一战线和联合行动的政策dITa!
三.中国谴责苏联侵捷和判断苏联沦为社会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tq
四.珍宝岛事件,中苏边境冲突增加。x
&copy;     X;^0
3.第二次亚非会议的筹备及其无限期延期:面临的问题:1.苏联有没有会议成员资格的问题2.是否让联合国插手亚非会议的问题3.亚非会议要不要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问题。tB
&copy;     6*V"
4.中国“文化大革命”前夕一些亚非国家恶化同中国的关系5sh~Ok
1967年7-8月北京发生严重的“三砸一烧”事件:砸了印尼,印度,缅甸驻华使馆,烧了英国驻华代办处。在国际上引起恶劣影响。C
&copy;     pN:N
“**是祸害,**是倒退”---李海灵0
当时中国所谓的最革命的“大民主”对外造成一种逼人的气势,不能不使一些国家同中国疏远。在“**”开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同建交和半建交的40多个国家中的近30个都先后发生了外交纠纷,客观是一种孤立,在历史上是突出的,其深刻的教训也是需要牢记的。H
中国当时的外交所面临的困境,导致当时中国外交是极为悲壮的。6ea5
5.改变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并同许多国家修复和改善关系:2Y
中国主动改善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反映中国外交指导思想方面的一个巨大进展。1965—1968年,中国外交突出了意识形态,强调世界革命,把DADAO帝国主义,DADAO苏联修正主义,DADAO各国反动派作为当时国际任务提出来,战略方向上树敌过多。GVO]
&copy;     N8V
6.1969年之后 中国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诸多国家恢复,改善,发展友好关系。i+
&copy;     A)
7.对民族主义国家支持反侵略斗争和加强经济援助:m<6K
支持巴基斯坦抗印斗争。}{g:Q=
支持中东人民反对1967年以色列发动的“六•五战争”。5/H
此阶段,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较前更见突出。q<(De@
&copy;     <P7v
8.本阶段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发表《上海公报》)cZV
1.1969年出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美国面临严重困难与挑战之时,决意改变与中国的关系。尼克松关岛讲话—尼克松主义(名词解释)(P276 上){J>
“美国收缩战线、越南战争越南化、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曼斯菲尔德称之为“尼克松主义”。Jv'p
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实力地位”、“谈判时代”、“伙伴关系”,力求在实力地位的基础上同苏联谈判,在对盟国的政策上从发号施令转到更多地强调伙伴关系。W,^k!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表明美国统治阶级决心对其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企图借助中国的力量遏制苏联的扩张;借助西欧、日本盟国的力量改善自身不利的地位,以应付苏联在全球范围内的攻势,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M@st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两个渠道 1)巴基斯坦渠道,通过巴总统叶海亚•汗作为中介人。2)罗马尼亚渠道,尼克松在欢迎访美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说:即使不能达到同中国重新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最后理想,也可以进行高级代表的互访。罗总统答应帮其转达。q|
3.乒乓外交,1971年4月6日,中国邀请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小球转动了大球”^#W
4.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zf(
5.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Wl-s
6.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中关于国际关系的准则部分由于包含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反霸条款而对国际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D=f$
7.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1
&copy;     q4&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发表,表明了中国人民长期坚持反对美国敌视政策的胜利和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改变了中国在对外战略上同时存在多个敌手的处境,这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JfC
&copy;     q[ODLj
8.1971年,联合国正式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z
&copy;     l%p
本阶段总结:本阶段是中国外交有重大转折的一个阶段。在前一段时间里,中国搞两面开弓,宣扬世界革命,树敌过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外交孤立,然后由于其后发生的“珍宝岛事件”感受到来自美苏两方面的现实威胁,中国的对外战略进行及时调整,终于重新回到统一战线的路线上来。本阶段末尾,中国外交终于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再一次讲究策略的巨大灵活性并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V`X
本阶段与美国关系缓和,开始对话是一大亮点,并为1979年的两国正式建交打下良好基础。r
&copy;     N$4
第四章 三个世界的划分和联美反苏(1972—1979)8qF
总述:本阶段,美国失去战后建立起来的全球霸主地位,美苏争霸替代了美国的独霸。老殖民体系至70年代中期终结,新独立的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百废待兴建设国家的同时面临来自美苏两超级大国不同形式的干预,欺负和控制。本时期,日本,西德等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实力更加增强,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欧共体在某些经济指标上已经超过美国。这些国家日益受到苏联霸权主义威胁,因而在政治上仍站在美国一边,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本时期,中国在外交上世界革命路线已被纠正;中国广泛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集中力量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对中国的战争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最终中美建交,关系正常化是本阶段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本阶段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mD!<a0
&copy;     P 9
1.毛**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C
首次提出,在1974年2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q2D8|4
“当今世界分为三个世界,美国和苏联处于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包括除去日本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X
这实际上是对当时国际战略格局的认识,这一战略思想一直沿用到苏联解体,两极对峙消失和国际原有格局整个改变时为止。"a2B/
&copy;     jep`|
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邓小平首次向与会各国代表介绍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W
&copy;     E uqUZ
本时期,中国针对威胁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采取最广泛的反霸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三个世界的划分就是这条策略路线的战略思想的依据。e"#^(
三个世界的划分揭示了苏联霸权主义属于第一世界。把苏联放到了同美国一样霸权主义超级大国的地位,是“三个世界”战略思想中最具胆略最具特色的核心内容。PU(,!3
&copy;     1z@nl
2.中美关系正常化Xk
中美互相在双方设立“联络处”,关系有所增进。N~KR7
“一条线,一大片”:毛**提出,“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以及亚非拉一大片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此时已经开始改变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这是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zX5g
中国对美复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蒋帮断交,撤出在台湾的驻军,废除和台湾之间的共同防御条约”。“断交、撤军、废约”I?_|d
美国总统在1975年底结束访华后在夏威夷檀香山提出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六点政策纲领,称为“新太平洋主义”,要点里除了把美日“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支柱”和重申在亚太地区的霸权立场外,再一次强调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性。i"5?yh
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5日晚21时(美国时间)同时公布,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1979年1月29日—2月4日,邓小平副总理访美。1979年美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N/}6
&copy;     P0<
3.中日关系正常化UK
中方提出的邦交正常化三原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日台条约”是非法的,必须废除。F;;Mvz
日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与1972年9月25日—30日访问中国,签署发表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6
&copy;     K
意义: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的发表和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的不正常状态,使进一步发展两国和平友好关系有了良好开端。这对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是继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后,中国在外交上的又一胜利。[["
&copy;     ke5#
1978年8月12日,日外相园田与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共同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B
1978年10月22日—29日,邓小平副总理访日。o
&copy;     ME!'4
4.由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使美国的西方盟国无顾虑地靠拢中国,并先后与中国建交。有英国,荷兰,西德,希腊,澳大利亚等国家。<#V{P
(第三次建交高潮)/v=4)
&copy;     lQ
总结:本时期,中国外交的走向,明显地影响到国际关系的总格局。中国以三个世界的划分来现实的观察和对待各种类型的国家,反对两霸,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中国广泛改善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继续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东盟国家改善了关系。n(H!m_
&copy;     b6ZMx
第五章 不结盟与和平、发展为主题:r
总论: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中心任务和对外开放的方针之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中国外交决策者对当时国际和平形势做出了新的较为乐观的估计,同时相应的在对外政策方面做了重大调整。中国对外更加强调和平友好,广交朋友,平等互利和相互依存。"q|w
&copy;     D`j92
1.中美双边关系在建交后进一步发展。包括军事文化科技环保等诸多方面都展开了交流与合作,美国对华军售,包括防空雷达,运输直升机等装备在内的辅助性军用装备。.+2x
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宣称“将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7cr1o?
1982年,中美,就美售台武器发表公报,称为“八一七公报”_b@h
8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其中还有若干波折:贸易纠纷,对台军售,中国在亚洲开发银行席位问题,人权问题攻击中国,干涉中国西藏事务。;)!,p
&copy;     AnJ6L
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中国出于战略的需要,积极地同美国发展正常关系。尽管8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外交政策的调整,但两国关系还是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美国不时以强权政治作风施加于台湾和其他问题上,给两国的交往投下阴影。^3\A
&copy;     *{A
8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的是不结盟,邓小平谈到“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NmkfFw
&copy;     XMtTi=
2.中苏关系障碍的逐步克服和正常化unA&
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表示苏联愿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Ze;C
“葬礼外交”~M
1985年,戈尔巴乔夫海参崴讲话“苏联愿意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级别同中国最认真地讨论建立睦邻局势的补充措施问题”。h%&P
&copy;     y
关系正常化三点要求“从阿富汗撤军,从蒙古撤军,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1985年5月15-18日,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B
&copy;     R[7T0
1982年秋中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苏联对改善中苏关系的良好愿望,使两国历经数年努力后,实现关系正常化。在中国力图为自己获得一个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方面,这是极为可喜的成果。Ml[Y9L
&copy;     5Xa=
3.中国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重要判断'
认为国际和平力量大于战争力量,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copy;     (7%`p
4.中国对裁军和军备控制方面的积极主张和行动5-xh,
&copy;     L\(1
5.中国欢迎美苏会谈的恢复和支持美苏签订“中导条约”。g
&copy;     ~@mB
6.中国继续反对苏联侵略阿富汗和越南侵略柬埔寨。1989年中国和安理会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代表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柬埔寨问题会议,成功制定了在柬埔寨恢复和平的总计划。9
&copy;     W
7.孔塔多拉集团:1983年由墨西哥,哥伦比亚,巴拿马和委内瑞拉四国组成的集团着手同有关国家协商解决中美洲存在的问题Gj%s2
&copy;     SzE
8.“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YgEAV
9.对于南沙问题,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L
&copy;     _#
10、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方位发展同各国的关系。]}LFS
&copy;     v*
11.本阶段,中国开始广泛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在联合国及下属各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参加了多种国际公约和公约性条约。参与维和行动,反对核武器扩散。iz(gP
&copy;     k>k+LW
12.1986年3月25日,中国政府总理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报告中,首次归纳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80年代中国外交的调整给中国外交带来了生动的局面。提出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LGkj
&copy;     YFrzq,
总结:本阶段,中国外交特色是全方位对外发展友好关系。这种特色的出现是由于对国际形势的正确掌握上有所突破,对外指导思想上也有重要突破。中国反霸而不集中反美或反苏。中国在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的同时,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奋斗目标。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类型国家的和平友好合作关系。本时期的中国外交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局面。!!K
&copy;     x`"l+
&copy;     W(
&copy;     >#nb
第六章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1989—1995)j2*C0F
1.八九年“**风波”后,中国顶住压力反对西方国家的制裁。N@!`
&copy;     8Q
2.中国冷静对待苏东巨变,恪守和平共处o
邓小平在1989年9月有过这样的谈话:“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只讲一个道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Fo
1991年9月—1992年6月,先后同苏联解体后出现的15个独立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站稳脚跟,冷静观察,不扛旗,不当头,善于守拙,韬光养晦,有所作为)ZZ%9cJ
&copy;     Cz$
3.重视对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反对美国在最惠国待遇上对中国施压。r
4.突出睦邻友好,坚持谈判解决争端: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同俄罗斯发展了良好的关系。1989年,与蒙古关系正常化。发展同中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搁置主权争议,争取同东盟国家睦邻友好。!W
5.港澳回归问题上的进展,及反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hCM)
6.反对国外势力为西藏***主义撑腰。65 I
7.本阶段,中国加强了领导人出访,对各国进行访问。c},
&copy;     !
总结:本阶段与截至1970年代的中国外交最大的不同是:现在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出发点并不是把人类进步同反帝和资本主义的削弱和消亡联系在一起,而是认为整个世界应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求得发展和繁荣,这是今日人类进步的标志。-3`M
&copy;     d
&copy;     {%7ym
第七章 推动世界多极化,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 (1996—2001)B
总述:1990年代上半期,随着西方大国对中国制裁施压失败,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逐步恢复正常。本阶段,中国外交关系中首要的仍然是中美关系,美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经常反映到中美关系上来,尤其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屡加干涉。本阶段,中国非常重视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无论从国际关系全局的战略上还是从睦邻友好的角度上,这都是非常必要的。本阶段,中国外交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从愿意同世界各国广泛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要求出发,以争取实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目标,审慎自信地投入到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去,从营造和平外部环境和同各国保持良好关系方面,中国现在的处境之佳都是前所未有的。1?
&copy;     "F**
1.重视发展对美关系,反对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美国重新强调对华正常接触。YjQ#
1)1995年,美国政府允许时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李登辉访美,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引起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和强烈反应,中美双边关系出现后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95年和1996年在台湾海峡进行两次大规模导弹试射和军事演习,打击李登辉“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遏止“台独”势力。H
2)1995年以来,美国克林顿政府已经认识到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所具有的严重性和敏感性,并且进一步看到了中国在处理内政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明确态度。1996年引发了美国关于对华政策的大辩论。最终美国政府重又回到原来的立场,强调保持对华正常接触的重要性。1
3)1997—1999年,中美两国实现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互访。~,#
4)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驻南使馆:1999年,在以科索沃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空中打击,美国轰炸机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身亡。-CBi
5)反对美国飞机擅入中国专属经济区滋事挑衅:2001年,在中国南海专属经济区上空,发生美国间*飞机撞击中国军机事件,造成中方机毁人亡的惨剧。N94Btn
&copy;     ~=
“那一年,我在上初三,CCTV中播出的南联盟军警将中国遇害记者尸体用白布盖着担架从炸的七零八落的中国使馆中抬出的镜头,那白布下垂下的布满鲜血的苍白的手臂,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中国的外交,付出了血的代价。今生,只要我有机会,我一定要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做点事情。----李海灵 2008-10-12夜。”io
&copy;     Z
6)坚决反对美国在人权问题上不断上演反华闹剧。屡次挫败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反华提案。z)l:/
7)“9•11”之后,由于需要中国在国际反恐方面的支持,中美关系又得到了明显的进展。toDk
本阶段的中美关系有明显的起伏,每次都是美国在造成双方关系恶化之后,又被迫恢复和重新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并且不排除在美国政府某个明智决策下双方关系有可能较前有更加良好的发展。>Fl
&copy;     `
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R&_"b
  1)中国同俄、哈、吉、塔五国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并与这几个国家建立起军事互信,使边境线变得更加安宁祥和。z\cDV1
  2)在本阶段,中国同俄罗斯不但有频繁的元首互访,元首间的非正式会晤,还有政府首脑定期会晤的机制。双方展开了广泛的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t8'Z&L
  3)《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重要意义和特色。条约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江**主席同普金总统在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指出“条约确认,两国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基础上的新型国家关系。”`=RA$
  4)“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最初是为了中、俄、哈、吉、塔就边界划分,边境地区军事互信展开的一种会晤机制,随着以上问题的妥善解决,五国间的合作逐步扩大到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领域。此后会晤以讨论地区安全,经济合作为主题,同时提出要共同打击三股势力“民族***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打击国际犯罪。之后,正式接受乌兹别克斯坦成为正式成员。2001年6月,六国元首在上海正式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MLZGD
  5)上合组织主要是建立成员国之间多边关系的平等信任,并在经贸、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友好合作,以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YxvfZ
  6)上合组织的成立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组织内各国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它为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它是在中俄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copy;     |ceN~
3.《反导条约》;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bZR"G
&copy;     
4.中国广泛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世界多极化。7Zap
中俄,中美,中-加拿大;中-墨西哥;中-巴基斯坦;中-欧盟;中韩;中英;中日;中国同阿拉伯等国;等等r6
&copy;     4
5.推广睦邻友好,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fbpR_
积极发展中日关系,在其中抓住主流。《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文件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基础。8$%YE
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对待历史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教科书问题;日美安保条约(将台湾纳入周边事态);钓鱼岛问题;中日东海经济区问题l4TU2
中日关系的友好主流将会继续下去,但同时绝对不能对逆流掉以轻心,同时需要始终掌握中日关系中友好的主流一面。q
&copy;     mx
6.重视发展同东盟国家关系。LpJY
东盟 +中日韩 10+3会晤机制; 东盟+中 10+1会晤机制[+
1997年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确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东盟睦邻友好互信伙伴关系。AnW)
&copy;     glW
7.亚太经合组织R
&copy;     ;V>
8.亚欧会议4tFU/
9.中国发展同印巴关系}X$zz
10.中国发展同朝,韩,越,蒙等国关系8+s
11.本阶段,中国同非洲国家关系有良好的发展。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引起全世界瞩目gsp[
12.中国同拉美国家关系得到加强{O5yC1
13.加入世贸组织W1
14.重视联合国机制,负责任地对待国际事务^8*X
15.港澳回归,反对外来干涉和***主义,争取和平统一。反对**集团的*******势力。反对“东突”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uNLs
总结:本阶段,中国的外交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国内外状况都比较好,外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执行全方位外交战略,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中国仍然执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冷静观察,站稳脚跟,不举旗,不当头,搞好自己的事,什么时候都要“有所作为”。_~MOgv
&copy;     6"q
&copy;     $r$
&copy;     |l.H
全书总结~!]SO(
1949—1972年,中国对外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战争政策和保障世界和平为任务、奉行国际反美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在现实的对外关系中以对美矛盾为主要矛盾。只有其中1965-68年执行了世界革命外交,是不合时宜的。从整个期间看,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外交,反帝和支持民族解放是突出任务,但只限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外交上并不从事于推翻帝国主义国家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统治。这些都是中国和平外交的内容。1#D
&copy;     m
1972—1979年,中国奉行反对美苏两霸,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方针,并实际执行反苏统战的策略路线。中国对外关系以对苏关系为主要矛盾。K,.EJ
&copy;     W
1980年代中国和平外交的最大特点是:在判断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的同时,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并在摆正中国对两个超级大国战略上都“不结盟”的地位后,对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思想内涵予以深化,不但要平等互利,而且要共同繁荣。O|2_
&copy;     a%-
90年代初冷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进入新时期。中国顶住压力,坚持走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路。w`na;p
&copy;     A~
冷静观察 站稳脚跟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S
&copy;网络国法论坛 -- 倾听你的观点,畅谈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7 19:00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