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9年中期以来,中美关系从高峰到低谷,经历了许多波折。伴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中美之间的紧张是否表明双方不可避免地将出现权力和价值观之争?中美关系今后的走势如何?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上任8个月,亲历了一系列的美中关系摩擦,但他在很多场合都用“积极的、全面的、合作的”来形容中美关系。4月27日,洪博培大使在接受《环球时报》独家专访时强调,这不是他的外交辞令。在洪博培大使接受采访的办公室内,一幅写着“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中国书法作品格外醒目。采访中,这位会讲中文的美国大使也提到了中美双方一定要“互相帮忙,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波折的出现不会拖垮中美关系
环球时报:在您就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半年多时间里,中美关系可以说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作为大使,您做了哪些工作?您认为在您的任期里,中美关系还能恢复到最好的状态吗?
洪博培:我就任美国驻华大使一职已有近8个月的时间了。其间经历了中美关系的最好时光,也经历了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今后中美关系会转好。
中美之间还需要继续识别与支持双方的共同利益。我们清楚中美之间在一些领域意见不一致,而且这些歧见还在周期性的反复。这个状态其实自中美建交时就存在。这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
中美之间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合作的领域,集中在拥有共同利益的方面,因为中国活跃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舞台上的人都在看中国,看中国的领导力与引导力。这些也是美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经历的。中美双方应在这个方面努力和加强协调。
环球时报:您认为,今年以来导致中美关系紧张的几件事,是原有的各自独立的问题,还是因为中国实力增强之后.中美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权力和价值观之争?
洪博培:针对中美之间出现的周期性波折与挑战,我认为中美双方是可以走过去的。这些波折的出现不是要拖垮中美关系,而是让中美双方在意见不一致时正视分歧。如果允许专家介入,将有益于化解中美之间的意见分歧,帮助解决中美之间的问题,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我们需要让大的问题可以有所预期,不能让传统的歧见拖垮中美关系。我们要用更合适的方式处理意见分歧,特别是不让彼此在重大的议题上不堪一击。这样的关系是令人鼓舞的。面对将来的一些更大的国际议题,在开出解决清单的时候,我们绝不能让一些传统的歧见***中美之间共同的利益基础,以及我们已经为之付出的共同努力。
“积极的、全面的、合作的”,不是外交辞令
环球时报:尽管中关之间出现了不少麻烦。但您在不少场合都用了“积极的、全面的、合作的”来形容中美关系,这是您的真心话还是外交辞令?我们前不久采访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先生时,他也3次提到这3个形容词。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3个词目前在中美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的?
洪博培:这3个词并不是外交辞令。用这种表述形容中美关系恰如其分。如果中美双方确实有意关切一些影响世界的重大议题,那么中美关系也应当被如此形容。首先,中美关系是积极的。我们必须管理好积极的中美关系。因为如果中美关系的实质是建立在互相不信任的基础上,那么中美之间什么事情也实现不了。其次,中美关系是全面的,因为当前中美关系包含的内容比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建交之初要广泛得多。那时中美关系的基础是为了实现国际权力均衡,为了应对共同的威胁。世界上的许多议题会影响到现在的中美关系。从本质上说,中美关系一定是全面的。最后,合作的意思就是说中美之间必须一起工作与努力。奥巴马总统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没有美国和中国的参与,一些国际问题是不会有解决结果的。
环球时报:您怎么看最近西方媒体上出现的“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
洪博培:我认为,正是由于中国更加重要了,所以如今才有更多的媒体通过各种声音来描述中国。假设中国不那么重要,才不会有什么媒体来描述中国呢。
环球时报:一些美国学者告诉我们。很多美国精英为“中国经济发展了但没有向西方价值观靠拢”感到失望。美国学术界呼吁遏制中国的声音正在加强.这是实际情况吗?您认为这种思潮会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吗?
洪博培:世界上的学者观点各异,这本身是一个好事。所以,我不会拘泥于某一类的美国学者就中美关系方面的想法。中美关系如此重要,多样化的声音讨论这个问题是健康的,也未必是坏事。从这些各式各样的声音与观点中,我们会选择最合适的。
环球时报:上海世博会5月1日就开幕了,美国政府对美国参与这次世博会给予了很大支持.希拉里国务卿曾亲自呼吁大企业提供赞助。您对这次世博会有哪些评价和期待?
洪博培:这个周末我会去上海看世博会,为此我也感到很兴奋。我对中国方面为这次世博会所做的努力非常赞赏。希拉里国务卿也为美国参与这次世博会出了很多力。在我看来,最有意义的是,很多中国的年轻人虽然没有机会去美国,但会通过上海世博会了解美国,体验美国的经验、文化与价值观念。我们必须首先相互了解,这是起点。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馆也在为中美关系做贡献。
环球时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5月24日即将召开,中美双方都表达了希望借此机会改善目前紧张关系的愿望。美方对这次会议有什么期待,做了哪些准备?
洪博培:中美双方会I利用这个机会重新识别双方的共同利益,并为今后.的发展方向设定远景框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大图景的高峰会,双方会讨论中美关系的走向问J题。这样的对话对双方来I说,至关重要。
“我赞赏为更好理解中国而付出职业生涯的人”
环球时报:您是一位会讲中文并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儿的美国大使。在美国国内,您是否被一些人称为“亲华派”,并遭遇过他们的批评?
洪博培:(笑)。我的女儿喜欢我被称为“亲华派”。“互相帮忙,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谈及中美关系,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信条。不要把“亲华派”与致力于加深对中国理解的人混为一谈。很多美国人为使美国更好地理解中国而付出自己的职业生涯,我赞赏这些人。同样,中国也有一群非常努力的人,为加深中美之间的理解而长期工作。正因为中美之间有了这群人,有了这样的致力于推进中美关系的承诺,中美之间才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了共同利益,彼此关系得以成功发展。
环球时报:您去过中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吗?当中国人听说外界认为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时,都觉着挺吃惊。您对此怎么看?
洪博培:中国的多样性令我印象深刻。任何到中国访问与游览的人士都应当用更加“全面的”眼光来观察中国。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妨多做一些深入内地的旅游。在我担当大使的职务期间,我期待能够走遍中国所有的省份。就我已经去过的几个内地省份来看,虽然中国的多样化很明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中国人在文化与性格中“善良”的一面给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我去过的中国大城市,还是内地的小城市,那里的人都给我留下一个感受,那就是要真诚地去发展积极、健康的中美关系。而且I中国人的确喜欢谈论美国,谈论美国的文化以及美国的政治,甚至我的中国女儿。
环球时报:您注意到最近环球时报上关于中关关系的一些讨论吗?您怎么看?
洪博培:我非常欣赏环球时报就一些议题进行开放式讨论。在任何社会,有报纸愿意就复杂问题进行报道和讨论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报纸就议题进行讨论,其观点与声音会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环球时报在过去几个月就中美关系的报道比较多,报纸反映的观点我每天都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