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关系史:
一。1 克里米亚战争、2总理事务衙门3 威尔逊5核框架协议
二。1华盛顿体系2一边倒3新思维4世界新秩序
三。1冷战缘起2中美苏大三角
国政概论:三:1马恩关于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
2文明因素的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 沙皇俄国为争夺土耳其与法、英、撒丁王国进行的国际战争。17世纪以来,土耳其日趋衰落,列强企图侵占之。1853年,俄国为摆脱国内矛盾重重的困境,借口保护境内东正教徒而进军士耳其,首先挑起了战争。土方战败。英法为了维护各自在这一地区的殖民利益,随后出兵对俄作战,使战争成为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俄战败,于1856年签订和约,结束战争。土耳其丧失大量权益,英法势力在土耳其占优势,俄国在近东的势力受到打击,开始转向远东扩张,且由于战败,激化了国内矛盾,爆发起义,随后被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是指新中国刚成立所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集团为伴,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其主要内容有:(l)中国社会制度执行社会主义,新中国刚成立,便向世界宣布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2)外交政策上实行“一边倒”,实行社会主义奉行的“独立、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3)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上执行“一边倒”借鉴“苏联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4)意识形态上与苏联一致,均执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其哲学、世界观等。(5)与社会主义苏联鉴定《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发展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 b.中国刚成立,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1)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决定。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封建社会内部的“改良主义”失败,民族资产阶级过于弱小,不可能形成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尽管意义重大,但要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还不可能,只有中国***领导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才取得新中国的成立,只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因而,要实行“一边倒”的政策。(2)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成功的标志是新中国的建立,无产阶级必然要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即社会主义制度,因而要实行“一边倒”的政策。(3)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a国际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奉行独立和平的外交政策,实行人民民主这些均与新中国建国时提出的政策相结合。因此,实行“一边倒”的政策。B新中国虽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国外敌对势力没有也不可能袖手旁观,在这种势力异常强大的情况下,为了新中国革命胜利的果实得以保存,必须实行“一边倒”。国内,新中国刚成立,人民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还非常落后,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保护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实行“一边倒”。D中国国内,国民党残余势力同外国相串通,企图搞破坏,为了不致出现危害新中国安全的事情发生也应实行“一边倒”。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符合当时的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是毛**思想的正确运用和体现。
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是怎么样演变的 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格局,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是一组重要的战略平衡关系。//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关系两极体系,虽然在初年代受到冲击,至7O年代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但美苏仍是互为主要对手的两个超级大国。//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拥有广泛的政治影响。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1972年实现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1979年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中国在世界战略平衡的关系中举足轻重。美苏在处理国际事务,维护世界战略的平衡关系中,都非常重视中国的重大作用。//美、苏、中三国之间形成的即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关系,被人们称之为“大三角’关系。这一关系的形成,并没有改变美、苏两霸在全球范围内对抗争夺的基本战略。因此,大三角关系的主轴仍然是美苏对抗,他制约着中美、中苏关系。与此同时,美国又尽力利用中苏关系之间的对立来抑制苏联,而苏联也尽力促使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中国坚持和平、独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即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更不参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这就在‘大三角”’关系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美苏关系得到较大发展,但中美度三角关系格局并为由此而消失。美苏还是互为对手,中国继续在大三角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1年苏联解体后,由于苏联这个昔日的超级大国不复存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也成为历史。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出发,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抽象的理论学科,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为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各种政治、经济及社会关系。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从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后的基本特征出发,论述了与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的结论。
非国家行为主体 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1国际组织2跨国公司行为特点1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2对外行为的跨国性3职能作用的协调性。成为协调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渠道,是国际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发挥主权国家难以发挥的作用。
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专指社会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即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国政治所研究和分析的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化。(l)文化因素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除了经济、军事等可见的物质要素以外,还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性格、国民土气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要素。而这些都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是导致国际政治冲突的重要原因。由于各民族文化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特点,各民族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造成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这种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歧异是很难改变,在特定内条件下,往往会产生隔阂并导致尖锐的对立和冲突。(3)文化关系是实现国际对外政治经济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国家间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渗透可以控制和干涉别国的内政,文化功能政治化。
海权理论 美国历史学家马汉提出的一种地缘政治学理论。20世纪以前,国际社会的联系主要通过海上航线建立的,美国海军退役军官马汉提出了海权理论,强调海权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地位的重要意义,认为谁控制了世界重要的海峡和海道,谁就能有效地控制海洋,就会成为世界强国。而要称霸海洋还要取决于一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结构、疆域等因素,特别是其海岸线长度和港口的质量。马汉的理论对20世纪初美国扩张海上力量,谋求世界霸权的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