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后重建应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9 09:5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汶川大地震无疑是一个举世震惊的悲剧。但在悲伤过后,我们要擦干泪水重建家园。对地震灾区的重建,包括学者和普通民众在内,许多人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认为,应该利用灾后重建的机会,把我们过去因习惯和利益的阻扰而难以推进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重建进程中,这其中的重要一面,就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时刻刻以敬畏自然之心,进行灾后的重建工作。

汶川地震,就所造成的后果而言,对中国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但也因此给我们提供了改革政治经济的难得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和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依照自然规律,来合理安排重灾区的城镇布局和建设,做到凡是地震带和山体滑坡地带,基本上都要列为禁止开发区域,不应再建城镇甚至房屋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09:52:41 | 只看该作者
正如一些专家所说,此次地震灾区是中国环境恶劣、各类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还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洪水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按照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已被作为限制开发区,局部地区如自然保护区甚至列为禁止开发区。因此,灾害重建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不能按照传统的重建思路,而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现有的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功能区的发展思路,有步骤地迁移人口,包括以少儿人口为主的“教育移民”,以青壮劳动力为主的劳务输出,以不适宜居住条件的“生态移民”,以及孤寡老人、残疾人为主的“福利移民”,使重建后的灾区成为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生态文明的新区。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09:52:5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有三大地震分布带,其中两个就穿越中国。而我们的多数城市和居住区都分布于这两个地震分布带上。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城市布局,必然会使我们付出极大的代价。32前的唐山大地震和本次汶川大地震,就是明证。有了这些教训,希望我们在灾后的重建中,以及进一步的国土规划和布局中,考虑到这点,而不要自作聪明地以为凭借现代科技的力量,就可以藐视自然,否则,总有一天,我们会为此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9-3 03:0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