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求职旅社
□文/本刊记者李毅 作为中国就业市场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经营模式,求职旅社凝聚着这个市场的故事;作为在这 种新型旅社中居住的群体,每一个找工作的大学生身上又凝聚着这个旅社的传说。 小艾的生活
上午10点,北京各大写字楼中的上班族们已经消化掉了匆匆对付的早餐,开始在繁忙的工作中盘算起了午餐的计划。这时,在故宫附近的一条小胡同里,刚刚起床不久的小艾慢悠悠地溜达到街上吃了一屉小笼包,这是他在北京最常吃的几种小吃之一,实惠、好吃且顶饱。虽然小艾个头不低,又在西北念了几年大学,但这样的东西他一般不会在快到中午的时候才吃。但今天有点不同,记者约了他中午一起吃饭聊天,也许是为了表示客气,他特意提前吃了东西。 “你看你,咱们说好了一起吃午饭,你怎么提前吃了东西?”记者埋怨他。“呵呵,不是提前吃,我就是这个时候起床,平时只有要去参加招聘会,才会定好闹钟早起。否则就还是按照在学校时的习惯,爱睡个懒觉。”小艾不好意思地说。这位从西安一所重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的南方小伙,和与他同住的室友们都还保留着大学毕业前的“优良作风”:每天制作和修改简历、如不赶招聘会就睡个懒觉,以及睡上下铺、喝啤酒、打牌、聚会。高兴的时候爱谈谈理想、倒霉的时候就垂着头一言不发或者到论坛里去当个网络暴民发泄一番。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共同居住的这家旅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介于大学生活与复杂社会之间的过渡和缓冲地带,让他们在离开了大学宿舍到大城市中寻找机会的时候,仍然能有一个类似的地方成为他们身体与精神上的安身之所。在这里,他们仍然能够按照大学时代的惯性而自在地生活,从而逐渐地观察这座陌生的城市,逐渐地改变自己的每一个习惯,调整自己的每一个细节,进而融入到其中去。小艾与记者的谈话,也就围绕着他的生活与这一特别的安身之所而展开。
坐在北京老城胡同中的一间小饭馆里,窗外是嘈杂热闹的人群和故宫角楼飞檐的一角,小艾的情绪显得有些激动:“我知道当年的老北大就在这附近,非常向往啊。现在的时代变了,北京是个大都市,但当年同宿舍的兄弟们都在这里混得很好,大都进了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所以我一直以来的求职方向也在这方面。但是天不遂人愿,第一次求职惠普公司,我都竞争到了最后一层筛选,但最后还是被拒了。后来去嘉实实习了半个月,又到国美待了一周半,但总是觉得不适合自己,真是郁闷。”虽然求职受挫,但小艾对于自己当初的梦想依然很执着,一谈起跨国公司,他的言语之中就会自然地流露出赞赏与羡慕:“可能是我给自己定的标准太高了吧,我就想去跨国公司,我真的觉得人家的那套对待员工的制度是尊重人才的,不像很多国内的企业,应聘时还问我一些专业名词,让我
解释,这样哪能真正测试出我是否适合这个职位呢?”
两人吃着饭,慢慢地就谈到了小艾现在的生活。他给自己盛了一碗汤,平静地说:“现在生活很简单,就是吃饭、睡觉、做简历和赶招聘会,有时也在网上投简历。旅社专门为我们提供上网服务,是免费的,自备笔记本插上网线就行。有时也到外面的网吧,北京的老城区生活成本比外面低一些,衣食住行更适合我们这样的人,这家旅社把地方选在这里也真是有眼光啊。”
小艾的旅社
谈到所住的旅社,小艾马上来了兴致,向后靠靠椅背,翘起了腿:“这是家非常适合我们大学生的求职旅社,他们有一整套的措施帮助大学生找工作,我在这里住了四个月了,可以说是这里的元老了。”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这里的流动量非常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天都有新面孔出现,只有我一直坚守阵地,哈哈。”“那些离开的人就是找到了工作的吗?”记者问。“是啊,在这家求职旅社住的人目标都很明确,就是找工作;身份也很一致,绝大部分都是找工作的大学生。大家来自全国各地,什么学校的都有。”通过小艾的介绍,记者了解到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旅社,它特别针对的客户群体也是很特殊的“求职大学生”群体。每一个住到这里来的房客都可以说是经人介绍或是慕名而来,因为这里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方便他们求职的服务。
在向记者介绍这家求职旅社的时候,小艾的话语中明显地有一种归宿感。他谈到了旅社带给他们的像家、像曾经的宿舍一样的温暖,谈到自己刚到北京时住在火车站旁边阴冷潮湿的地下室的经历。如果没有这家求职旅社,他可能也会像很多人一样,在一直无法实现的理想面前,最终漂离这座城市。“我现在吃饭就是小笼包,或者一碗面片,工作一直没有解决,生活上也要简单点。但有时候会有些特殊情况,比如几个朋友聚会,或者在周末坐公交车去看望远在石景山的当年同宿舍的兄弟。”
当记者问到他目前的经济来源时,他表示自己现在手头的钱主要是家里定期给他寄一些,还有以前断断续续工作的一些收入,另外就是和原来的同学借的一点钱。在谈到这些敏感的问题时,小艾也并没有显现出任何的不安,只是在讲完自己的情况后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我现在也在开始转变,原来找工作时的一些想法不太实际,以后也应该实际一点。”
“那是不是这家旅社的收费让你的想法有了变化?费用还可以接受吗?长住下去有困难吗?”记者继续追问。“不是费用上的问题,”小艾挥挥手打断记者说,“我住在这里的8人间,每月600元,还可以接受,而且宽敞干净,关键是服务非常好。是旅社经理做的一件事情影响了我。”“就在不久前,”他低着头接着说,“我报名考注册会计师,临考前一天晚上看书看到挺晚。但旅社实行的是大学宿舍式的管理,规定到1 点半就要熄灯的。可我不知道啊,就一直看到3点才休息。结果旅社的沈经理就一直陪着我待到了3点,看完书,她分我一包方便面,两人吃完才各自去休息。这件事让我很受感动,觉得自己一定要混出个样子来,原来非外企不去的想法太不实际,即使是梦想也可以改成迂回路线,不一定第一个工作就要去外企啊。”说到这里,小艾不好意思地抬头看了记者一眼说:“走吧,我可以带你去我住的房间看看。”
求职旅社的“职达”模式
□文/本刊记者李毅
应大学生就业大潮而生的求职旅社,可称为就业市场“中游”的经典版本。而诞生于上海的“面霸应届生求职旅社”,或可称为“中游”版本中的经典模式。这种基于为求职大学生分担就业成本,解燃眉之急的理念而创建的经营模式,无论从企业利益还是社会利益的角度都为瞄准了就业市场的众多商家提供了借鉴。
“待客如家”的求职旅社
这两条,沈娟的工作格外忙碌。眼看快到中秋节了,旅社的里里外外都需要“打扮”一番:比如吹点气球挂在上下的楼梯上;在楼梯转弯处的镜子上做点小装饰,写点温馨的祝福,光写“中秋快乐”恐怕还不够,还要在下面画上一张笑脸才行——这里就是她的家,她是把这家旅社当作自己的家来“打扮”的。
作为这家“面霸应届生求职旅社”北京故宫店的店长,沈娟每天的生活都是与这家旅社里的每一位求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旅店的里里外外、学生的大事小事,都要她来打理,例如给窗户上帖旅社的logo啊,给学生找针线缝裤子啊,组织学生搞体育活动啊,包括水龙头坏了也要她来解决,总之是事无巨细,她都是事必躬亲。
前些日子,有位住在这里的求职大学生在旅社为大家准备的留言本上就晒衣服、报刊更新和人员沟通等问题提了些意见。尽管意见不多,而且相对于旅社目前的条件来说甚至有些挑剔,但这可忙坏了沈娟。作为一“家”之长,她对于学生们的这些意见非常重视,拿着笔逐字逐句地把意见读了好几遍,然后在留言的下面,针对每一条意见都作了回复。在和记者谈到这事的时候,还把详细地解决方案向记者描述了一遍。难怪有的学生将要离开这里的时候,用开玩笑的口吻在留言本上写道:“中午就要上火车回家了!但还是有些舍不得‘职达’的几位靓女,你们是我见过的对人最好的人!”
“对人最好的人”不是随便谁都能做的,一定是要最理解别人的人。沈娟对于这些求职大学生的想法就非常能够理解,这多少也与她自己的经历有关。这位性情率真的湖南妹子的求职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她并不是一开始就进入了全国连锁的“职达”,而是先在上海漂泊了很长一段时间,经历了求职的艰辛,才最终找到了这份自己热爱的工作。“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大学生们的辛苦,在北京、上海这么大的城市,他们无依无靠,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我的哥哥原来在上海的张江科技园区,现在自己出来做了,他总是想让我到他那里去帮忙,但我就觉得‘职达’这里好,这里就是我的家。”沈娟在接触“职达”之初,就把自己全部的“宝”都押在了这上面。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如果事业能够和“家”结合在一起,那是再好不过的了。2007年3月,上海总部把她派到北京来开拓市场,独当一面地经营北京的第一家直营店,也就是现在的这家故宫店。
如果说沈娟的个人经历使得她对于求职旅社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同情与理解,从而对于这份事业也产生了深刻认同感的话,那么“职达”本身的创立也可以说是源于创始人当年漂泊异乡、辛苦求职的切肤之痛。十年前,“职达”创始人文先生大学毕业时,在上海辛苦求职,辗转住宿20多次,因此对于求职大学生租房难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创办“职达”之前,文先生有很多来自异地准备在上海找工作的老乡、师弟师妹找他帮忙介绍住宿,从这时候起,他就开始关注异地求职大学生的租房难问题。经过一番调查了解,他发现外来求职大学生的短期租房的确存在很大的困难,于是便萌生了想开求职旅社为他们排忧解难的想法。
深入人心的“增值服务”
“职达”故宫点的店长沈娟,有几个经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一个是把旅社叫做“家”,一个是把所有为大学生房客提供的热情服务称为“增值服务”。于是,以她为代表的所有旅社管理人员都兼具了几种不同的身份:老师、家长、管理员、心理咨询师和可以交心的朋友。别说入住的大学生们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是啥身份,就是他们自己也未必总结的很明白。沈娟一边为记者讲述,一边非常开心地笑着:“经常有学生分不清楚我们这里到底是干啥的,明明说是旅社,却还要求入住的人必须持有大学毕业证书或者学生证,而且进了门就像是回到了学校,睡的是再熟悉不过的上下铺不说,还按时熄灯,统一管理。而且我们这里除客房保洁阿姨之外,其他管理人员全部为大专学历以上的大学生,而且绝大部分是外地大学生,因此对‘职达’所服务的求职大学生们有着很强的心理认同感和亲近感。所以有的学生就说,你们这里真搞得像大学一样。而我们的服务理念就是要给大家营造一种大学校园般的感觉。”她指着胸前“职达”管理员的统一胸牌说:“但你说这儿像大学吧,我们的管理员还提供很多非常人性的‘增值服务’,看,就像这上面的笑脸一样。学生要去招聘会,我们帮他修改和制作简历;获得面试机会的学生我们会给他们出主意、帮他们选衣服、包括打领带等等;有的学生最近要参加考试,我们的管理员也都记在心里,尽量给他提供复习的条件;有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挫折,我们的管理人员会及时地了解情况,陪他聊天,对他进行劝解和鼓励,而这些在自由松散的大学是没有人管你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增值服务’又像是手把手帮你的求职助手。”沈娟接着说:“我们的前台不只提供顾客入住接待,更有价值的工作在于:必须和顾客聊天,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从而缓解他们异地求职的孤独感和种种精神压力,这一条已经载入了‘职达’旅社员工的工作手册。我常常对我们的管理人员说,我们这儿的客人都是很尊贵的,别看他们今天在求职,但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明日之星,所以一定要尽心尽力地服务好。”
2006年4月,“职达”又增加了一项“增值服务”,成立了上海职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定位为大学生招聘的“职达网”。网站成立的初衷是作为旅社的宣传窗口和增值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出现的,为在住和即将入住的大学生提供海量求职信息、就业指导、求职互动平台、以及在线预定服务。
当大量的用人单位开始关注面霸应届生求职旅社的在住学生时,专业的人才增值服务逐渐提上日程,于是“职达”启动了规划已久的大学生人才服务项目,于2006年底,创办了上海“直易达”人才服务有限公司。
目前,在运作一年后,“职达”的商业模式已经离最初的设想越来越近了,那就是以求职旅社为依托的、区别于国内网络招聘电子简历的独有而强大的实体简历库,通过人才服务公司和职达招聘网的增值人才服务运作,提供包括网络招聘、企业在旅社内现场自主招聘、兼职实习派遣、委托招聘等服务,打造国内独特的应届生人才招聘模式,从而开辟被国内现有网络招聘公司所未能有效解决的应届生招聘服务。
|